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研究

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研究

论文摘要

山区多是生态极其敏感和脆弱的区域,旅游开发和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无序的开发建设使得区域内野生生物的分布范围急剧减少,生境破碎化日趋严重,种群数量不断下降,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秦岭山系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汇集,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严重影响了秦岭山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确定适宜的开发地区以保证经济发展,是协调保护与开发矛盾的关键课题。为此,本文以秦岭山系为研究区,对如何从山系尺度协调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开发的矛盾进行深入研究,寻求秦岭山系兼顾区域经济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合理途径,以期为秦岭山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论文综合运用实地调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采用层次分析法、适宜性分析、专家打分法等定性分析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秦岭山系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气候适宜性、视觉资源、环境敏感性、聚落生态用地和乡土文化景观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秦岭山系的气候适宜期、视觉资源、旅游资源的格局特征,评价了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与空间格局,明确了秦岭山系生态保护关键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秦岭山系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防洪规划、聚落景观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和区域景观总体规划方案,确定了秦岭山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和各种景观用地范围,以及区域廊道体系。论文主要结论包括如下8个方面。1秦岭山系气候适宜期差异显著,整体分布趋势由南、北向中部、由东向西逐渐变短。全年气候适宜期最长为7个月,面积11,242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9.50%,气候适宜期为5个月的区域面积最大,面积28,448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49.35%,气候适宜期为6个月的地区次之;在太白山山地等高寒地区为全年气候不适宜区,面积只有86.05 km2,比例不足全区的0.5%。2秦岭山系景观视觉质量分析表明,很好级视觉资源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较高地区,面积22,745 km2,较好级视觉资源面积22,264 km2,二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83%,显示秦岭山系景观视觉资源总体较好。3秦岭山系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面积达13,949 km2,主要分布在秦岭山系中西部的中高海拔地区。现有保护区面积所占比例仅为热点地区生境面积的33.94%,仍然有面积为9,817 km2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处于保护区之外,目前秦岭山系保护区体系尚难以做到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生境的全面有效保护。4秦岭山系水土流失高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面积分别为8,390 km2和4,437km2,二者占研究区面积的22.18%,主要分布在人类干扰活动较大的较低海拔地区,不敏感区和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秦岭主脊南北两面的中高海拔地区。5秦岭山系防洪敏感性分析表明:秦岭山系防洪极敏感区(10年一遇洪水淹没区)面积为534 km2,主要分布在秦岭南部汉江沿岸低海拔区域。秦岭山系北麓地势较高,受到洪灾影响较小。6秦岭山系比较适宜和很适宜聚落用地面积分别为301.54 km2和面积7.29km2,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53%,主要分布在商洛、洛南、丹凤、山阳、汉阴、旬阳和略阳等局部地区。现有建成区面积200.3 km2,但其中只有65.79 km2分布在很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内,占建成区总面积的32.84%,尚有134.51 km2的建成区分布在适宜区之外,存在生态安全风险,可用于聚落建设的适宜用地有243 km2。7秦岭山系主要旅游资源呈“三带九点”状的空间分布特征,具有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人文旅游资源为辅,自然与人文景观交互辉映的旅游资源结构特点。8提出了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方案。根据秦岭山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资源现状,提出了由9条生物多样性生境廊道,12条绿色河流廊道,137个小城镇,30个一般城镇,21个中心城镇,15个大城镇,“三纵两横”五条旅游发展轴线组成的具有综合功能的区域景观总体规划方案,为全面有效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区域景观规划研究进展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1.1 区域
  • 1.2.1.2 区域景观规划
  • 1.2.2 区域景观规划研究进展
  • 1.3 研究区域概况
  • 1.3.1 地理位置与范围
  • 1.3.2 秦岭山系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 1.3.2.1 气候
  • 1.3.2.2 地形
  • 1.3.2.3 水系与水文
  • 1.3.2.4 土壤
  • 1.3.2.5 植被
  • 1.3.3 社会经济资源
  • 1.3.3.1 人口与民族
  • 1.3.3.2 济发展特点
  • 1.3.4 秦岭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特征
  • 1.3.4.1 自然景观类型与分布
  • 1.3.4.2 人文景观类型与分布
  • 1.3.4.3 植物多样性
  • 1.3.4.4 动物多样性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论文研究思路和数据准备
  • 1.4.1.1 研究思路
  • 1.4.1.2 数据准备
  • 1.4.2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秦岭山系自然景观分析与评价
  • 2.1 秦岭山系气候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 2.1.1 气候适宜性指数与计算方法
  • 2.1.1.1 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计算
  • 2.1.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2.1.2 秦岭山系气候适宜性分析
  • 2.1.3 秦岭山系气候适宜性评价
  • 2.1.3.1 秦岭山系温湿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适宜性分析
  • 2.1.3.2 秦岭山系风效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适宜性分析
  • 2.1.3.3 秦岭山系气候适宜期分析
  • 2.2 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视觉资源评价
  • 2.2.1 秦岭山系景观视觉资源评价方法
  • 2.2.1.1 景观视觉资源评价的原理和方法
  • 2.2.1.2 数据采集和处理
  • 2.2.2 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视觉质量评价
  • 2.2.3 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
  • 2.2.3.1 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方法
  • 2.2.3.2 秦岭山系景观视觉敏感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2.2.3.3 建立景观视觉敏感性综合评价模型
  • 2.2.3.4. 秦岭山系视觉资源格局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秦岭山系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GAP分析
  • 3.1 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GAP分析方法
  • 3.1.1 MAXENT模型介绍
  • 3.1.2 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Hotspot)分析
  • 3.1.3 GAP分析
  • 3.2 秦岭山系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分析
  • 3.2.1 指示物种的选取
  • 3.2.2 数据资料收集与建立数据库
  • 3.2.3 生境适宜性评价
  • 3.2.3.1 秦岭山系黑熊生境适宜性评价
  • 3.2.3.2 秦岭山系朱鹮生境适宜性评价
  • 3.2.3.3. 秦岭山系重要保护植物生境适宜性评价
  • 3.3 识别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 3.4 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白(GAP)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秦岭山系区域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价
  • 4.1 秦岭山系水土流失敏感性分析
  • 4.1.1 秦岭山系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1.2 评价数据的提取和分级
  • 4.1.3 水土流失综合敏感性评价
  • 4.2 秦岭山系洪水敏感性分析
  • 4.2.1 种子蔓延算法模型
  • 4.2.2 秦岭山系淹没区计算方法
  • 4.2.3 秦岭山系洪水敏感性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秦岭山系区域聚落景观适宜性分析与评价
  • 5.1 聚落景观生态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 5.2 秦岭山系聚落景观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聚落建设用地适宜性单因子分析
  • 5.2.2 确定各因子权重
  • 5.3 秦岭山系聚落景观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秦岭山系区域乡土文化景观分析与评价
  • 6.1 原始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6.2 秦岭山系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方法
  • 6.3 秦岭山系旅游资源评价结果与分析
  • 6.3.1 秦岭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
  • 6.3.2 秦岭旅游资源的等级特征
  • 6.4 秦岭山系旅游资源空间评价
  • 6.4.1 秦岭山系旅游资源空间分析
  • 6.4.2 秦岭山系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
  • 7.1 前言
  • 7.2 规划总则
  • 7.2.1 规划范围与规模
  • 7.2.2 规划依据
  • 7.2.3 规划目标和原则
  • 7.2.3.1 规划目标
  • 7.2.3.2 规划原则
  • 7.3 规划内容
  • 7.3.1 秦岭山系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 7.3.1.1 秦岭山系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和隔离现状
  • 7.3.1.2 秦岭山系生境廊道规划
  • 7.3.2 秦岭山系区域防洪规划
  • 7.3.2.1 秦岭山系区域防洪现状
  • 7.3.2.2 秦岭山系区域防洪规划
  • 7.3.3. 秦岭山系区域聚落景观规划
  • 7.3.3.1 秦岭山系聚落发展现状
  • 7.3.3.2. 面向区域开放的城镇空间架构
  • 7.3.4 秦岭山系区域游憩规划
  • 7.3.4.1 秦岭山系旅游资源分区规划
  • 7.3.4.2 秦岭山系游憩廊道规划
  • 7.3.5 秦岭山系区域景观总体规划
  • 7.3.5.1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区域景观规划
  • 7.3.5.2 区域廊道体系规划
  • 7.4 区域景观规划实施对策探讨
  • 7.4.1 编制多尺度科学的区域景观规划体系
  • 7.4.2 健全专项法律制度
  • 7.4.3 运用行政管理手段保障区域景观规划实施
  • 7.4.4 运用财政和经济手段,推动市场经济运作
  • 7.4.5 深化公众参与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果与展望
  • 8.1 主要结果
  • 8.2 论文创新点
  • 8.3 讨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凉山山系景观格局变化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2].梁山山系南郑段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措施探讨[J]. 现代园艺 2015(14)
    • [3].凉山山系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分布区景观格局[J]. 生态学报 2008(10)
    • [4].天山兴蒙造山系地质结构及卡姆斯特区域金矿分布研究[J]. 西部资源 2018(02)
    • [5].新疆将安排5.6亿元对“三大山系”实施矿产勘察[J]. 金属矿山 2009(03)
    • [6].云南省乌蒙山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6(03)
    • [7].新疆将投2亿元在“三大山系”深部找矿[J]. 新疆有色金属 2009(04)
    • [8].试析河山山系矿区森林植被的恢复[J]. 防护林科技 2018(08)
    • [9].广西弧形山系作用下的环境差异[J]. 广西林业科学 2014(01)
    • [10].重庆市全域山系脉络梳理及划定工作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7(11)
    • [11].云南乌蒙山系苗族乐舞的艺术特色[J]. 四川戏剧 2016(07)
    • [12].中国中西部五大山系间社鼠头骨形态的地理分化[J]. 兽类学报 2010(02)
    • [13].乌蒙山系东方蜜蜂的形态学及分类地位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3)
    • [14].炸莲夹[J]. 饮食科学 2011(04)
    • [15].早春“刮起”航海军事风[J]. 温州人 2011(Z1)
    • [16].相看两不厌——《天山探峰》拍摄随笔[J]. 中国摄影家 2016(10)
    • [17].基于MaxEnt模型的凉山山系珙桐种群适宜生境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4)
    • [18].和孩子一起在心林中漫步[J]. 新课程学习(上) 2011(04)
    • [19].黑龙江省不同山系狍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J]. 动物学研究 2009(02)
    • [20].文明村落秩序[J]. 创造 2019(08)
    • [21].封面照片:天山博格达峰[J]. 山地学报 2016(05)
    • [22].飞越天山[J]. 江淮法治 2015(19)
    • [23].云南乌蒙山系散杂居少数民族民歌的和谐文化内涵与生态要素分析[J]. 四川戏剧 2015(11)
    • [24].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廊道规划[J]. 生态学报 2016(04)
    • [25].四川小相岭山系植被景观的斑块特征分析[J]. 云南植物研究 2009(06)
    • [26].宁夏诗人与两大山系分布[J]. 诗选刊(下半月) 2008(07)
    • [27].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山系构造隆起的地貌表现[J]. 第四纪研究 2010(04)
    • [28].以旅游业为突破口 促进陕南经济腾飞[J]. 价格与市场 2010(06)
    • [29].母亲的炸莲夹[J]. 散文百家 2013(02)
    • [30].山魂[J]. 飞天 2009(13)

    标签:;  ;  ;  ;  ;  

    秦岭山系区域景观规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