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托儿所基本情况调查

西宁市托儿所基本情况调查

一、关于西宁市苗圃基本情况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孙骜[1](2021)在《高原河谷型城市空间扩张过程及机制 ——以西宁市为例》文中认为在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和“精明增长”理论影响力逐渐扩大的大背景下,面对我国西北部城市需要合理进行空间扩张的诉求,本研究力图理清西宁市空间扩张的过程和机制,为高原河谷型城市的空间扩张路径提供现实的借鉴和参考。基于此,本研究以西宁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围绕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的过程、机制以及预测三个方面为研究思路,以形式主义、机械主义以及情境主义为认识论,以遥感、景观生态学、四圈一体、领域政治、城市规划、系统模拟为支撑理论,对西宁市建成区变化的空间过程、原因与机制以及未来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进行预测,并构建高原河谷型城市空间扩张的理论框架。本文的结论为:(1)在西宁市空间扩张的过程方面,西宁市空间扩张的规模和强度呈现逐年增加的特点。同时,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在不同时期朝不同方向扩张差异明显,先以填充式扩张为主导,此后边缘式扩张比重逐渐升高。(2)在西宁市空间扩张的机制方面,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主要受到城市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演变、人口规模增长、交通需求因素以及政策因素共同驱动。通过构建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机制的解释框架,认为自然地理要素方面的要素是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的原始基底,生计方面的要素是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的物质基础,制度方面的要素是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的辅助力量,意识文化方面的要素是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的引导力量。利用领域视角探索西宁市空间扩张的形成机制,认为推动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领域化的权力主体为行政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西宁市空间扩张的领域政治是西宁空间扩张领域化过程中各权力主体围绕领域进行空间竞争的方式,而西宁市空间扩张的领域政治在不同时间段呈现不同的特征。(3)在西宁市空间扩张的预测方面,以2020年西宁市建成区为基础,从自然增长情境预测和规划引导情境预测西宁城市空间扩张的格局。自然增长情境下,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的进程有所放缓,其建成区土地主要以存量发展为主。规划引导情境下,西宁市空间扩张面积不断扩大。同时,西宁市建成区的扩张边界基于建成区扩张模拟的空间格局生成,具有不同规划情境不同年份形成不同扩张边界的特点。(4)高原河谷型城市空间扩张规律是由多因素共同驱动下,在时序上不断变化的多情境变化框架。该框架探究了不同发展阶段的高原河谷型城市的演变和特征,表现为不同时序上高原河谷型城市的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

贾一非[2](2020)在《海绵城市末端调蓄的雨水湿地设计研究 ——以西宁湟水河湿地公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数量激增以及工业的发展,同时极端降雨事件频发,造成了城市洪涝灾害日益严重,水资源短缺,城市雨水径流污染严重等水环境问题。近些年来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深化实施,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提供了多样化的方案。雨水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海绵设施,常常被用在海绵城市建设系统的末端,作为城市雨水管网系统与河流、自然湖泊、景观水体之间的缓冲区域,起到净化、储存雨水的作用。目前对于该型湿地的研究多在处理生活废水的人工湿地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缺乏对于城市雨水排放过程、湿地处理雨水方式、以及城市雨水湿地设计的研究。人工湿地包含雨水湿地,但不等同于雨水湿地,两者在处理污染物类型、基质选择以及规模的计算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故需要将两者区别对待。本文在总结相关理论研究以及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总结了并定义了雨水湿地的概念,明确了雨水湿地规模的计算方法;同时构建了本雨水湿地的系统设计,该系统为预处理系统—雨水处理系统—过渡系统—缓冲系统,其可以细化为城市海绵设施—前塘—湿塘—雨水处理单元(若干个)—耗散池—过渡池—人工溪流,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雨水处理塘具有不同的水位深度要求,以及不同的植物种植要求;强调了构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对于雨水湿地公园生态性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通过对于西宁市湟水河湿地公园的设计实践,将以上理论融入其中。希望本研究对于同等类型的雨水湿地公园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及案例借鉴。

吴育泽[3](2020)在《民国时期西宁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共文化设施是民国时期城市近代化的一大标志,也是城市开展近代性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设施之一。西学东渐,国人开始认识到公共文化设施对“开民智”的效用,沿海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随之兴起。偏远的西宁也在内地大潮的带动下开始了最初的建设。西宁是青海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较为集中的区域,规模化发展期是在青海建省后,主要体现在图书馆、公园、电影院的修建,以及青海省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政策的制定。西宁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受经济、社会等因素限制,远不如内地城市,然而,作为近代新兴文明的物质载体,西宁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与文化内涵显示出两大功能:一是扩张提升了西宁城市的文明因素,丰富了城市的文化施政功能,成为地方政府与城市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二是借助新兴的物质载体传播了近代的文明观念,促使西宁民众为适应近代城市生活,发展出相对应的公共领域事务权利与义务的意识。西宁民众近代市民意识的萌芽是推动西宁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高兴川[4](2019)在《青藏高原地区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文中认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也是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直接体现。交通是青藏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剧烈地塑造着交通沿线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演化,对该地区生态系统有不同程度影响。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从交通-土地利用视角切入,系统分析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络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生态的影响路径与机理,对于调控青藏高原地区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以交通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为基础,利用1976~2016年交通网络数据、1980~2016年社会经济数据和实地调研数据,在分析青藏高原地区交通网络演化及其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基础之上,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农户尺度入手系统探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生态的影响及其路径。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交通网络演化与可达性方面,青藏高原地区由通达深度越来越深,逐渐转变为技术等级越来越高,路网复杂性增强,正在形成格状交通网络,区域连通性不断增强;交通可达性水平得到显着改善,总体上呈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空间特征,城市之间的交通时间不断收敛;中心城市和县城交通圈演变阶段具有一致性,即1976~1996年拓展缓慢、1996~2006年快速拓展、2006~2016年稳步增长,沿重要交通干线已形成中心城市4h、县城2h短时交通圈连片格局,湟水河谷地、一江两河等地区初步形成交通廊道。乡镇到最近中心城市、县城的交通可达性水平改善显着,同时随着铁路网络延伸和机场数量增加,到最近铁路、机场的时间可达性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交通网络演化对乡镇尺度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影响上,乡镇区位条件与土地利用混合度具有较为显着的空间聚集特征;Moran’s I指数表明随着交通可达性改善,区位条件与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聚集程度将会更加显着。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地区乡镇单元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明显,乡镇区位条件的影响系数从0.2778、0.2804上升到0.4027、0.4361。36年的分析结果表明,乡镇区位条件得分大致呈从东到西逐渐降低的规律,高原东部乡镇土地利用变化中的区位条件得分较高。(3)通过选取不同交通可达性、区位条件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微观案例,实地调研与问卷分析发现,区位条件影响县城与镇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就业环境,进一步影响居民家庭生计策略变化,对土地利用产生潜在影响。交通可达性与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城与镇区,就业机会更多、土地利用更可能发生变化;不同的区位与自然环境组合,促使村民对土地利用方式与种植结构等变化有显着差异。二元Logistic分析模型结果表明,随着交通可达性与区位条件的改善,特别是与中心城市社会经济联系的加强,居民家庭生计发生显着变化,居民家庭的土地生计依赖性逐渐降低,引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与畜牧业变化,从而促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4)青藏高原地区交通可达性对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理有显着差异,在宏观层面上的影响主要体现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即交通可达性水平较好、区位条件较优的地区,通常为耕地减少、建设用地总量增加,引起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微观层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地利用的功能,即交通可达性带来区位条件的变化,改善了微观案例的发展机会与就业环境,引起居民家庭种植结构与土地生计依赖性发生变化,促使土地利用的功能发生变化。

肖思文[5](2019)在《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植物园功能日趋完善。植物园已具有保护种质资源、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景观游憩等多种功能,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城市质量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中小城市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植物园建设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面临着分布不均、功能单一、特色缺乏、管理维护不到位等问题,研究中小城市植物园的规划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规划实践法,总结了植物园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发展简史,归纳了常用的植物园分类标准,提出了按照城市规模的植物园分类标准。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已建成和在建的植物园的数量和情况,根据统计结果,以分布在34个省179个市的273个已建成植物园为基础,重点分析了位于103个中小城市的130个已建成植物园,得出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在建设时间、地理区划、生态功能区划、主要功能方面的现状情况,总结其规划建设的主要问题。综合研究了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理念、选址、定位、分区、功能、地域特色和运营管理,并以周口市植物园为例,进行规划实践。综合理论与实践,提出中小城市植物园在规划定位、规划选址、功能发挥、植物收集、科普游憩、资金筹措方面的策略,并建议有关部门对植物园的植物收集数量作出下限要求,对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赵春香,殷光晶[6](2018)在《关于青海省海北州林木种苗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林业要发展,种苗是关键。为进一步搞好青海省海北州的林木种苗建设,推动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各级领导加强对种苗工作的重视,经过对海北州种苗建设发展产生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调查,结合内外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几点意见。

齐葆新[7](2018)在《西宁市松皮小卷蛾生活史初步观察及防治试验》文中指出掌握松皮小卷蛾(Laspeyresia grunertiana(Rtzb))在西宁市的生活史及习性,为防治提供参考,于2015—2016年对松皮小卷蛾进行了定点定期观察和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西宁市为害云杉、油松等苗木,西宁地区1a发生1代,以56龄幼虫在韧皮部浅层越冬。3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4月下旬陆续在虫粪堆中化蛹,5月下旬进入成虫羽化盛期,6月初羽化结束,7月上旬幼虫陆续孵化,7月下旬幼虫开始取食并向外排出虫粪堆,10月下旬幼虫停止取食进入越冬态。药剂防治试验表明1.2%烟碱·苦参碱乳油1 000X、3%高渗苯氧威乳油1 000X喷干防治松皮小卷蛾幼虫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周芮宇[8](2018)在《政府购买服务对社工机构的影响分析 ——以西宁市m社工机构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于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开展。可以说我们目前的政府购买服务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本文以西宁市Q社区M社工机构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系统理论的视角对目前Q社区M社工机构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了解目前社会工作服务站所承接的政府购买服务有哪些,并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服务成效进行分析,分析包括“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的改变情况、是否达到机构的预期目标、是否达到机构的预期目标、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四个维度,得出目前M社工机构承接的政府购买服务情况总体良好,工作人员的职业认同感略显不足。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目前在政府购买服务的背景下,M社工机构作为有着当地高校提供专业性支持的政社合作类型的社工机构具备的优势有:1.专业的高校教师督导;2.在社区内树立了社工与志愿者的良好联动;3自我造血与输血相结合;同时,在政府购买服务过程中社工服务中心面临着的困境有:1.专业化不足;2.社会工作的原则与服务宣传的冲突;3.服务成效的长期性与政府短期内立竿见影的要求的冲突;4机构工作人员缺乏职业认同感。最后总结得出,以M社工机构为代表的社工机构依然存在着专业化不足、自主性受到削弱、机构员工的职业认同较低的困境;但是总体上看,政府购买服务对其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政府购买服务为社工机构提供了资金支持、政策指引以及发展空间,社工机构的发展同时也提升政府购买服务的质量,丰富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提高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效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李艳红[9](2018)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在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以西宁市为例》文中提出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已于2015年底完成全要素、全覆盖、时点一致的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此基础上持续的、全方位的地理国情监测已经全面开展,对城市进行地理国情监测是获取城市地理国情数据最重要的方法。此次普查对象是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并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人文地理要素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等,并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通过获得的国情数据和城市数据,最大限度的对信息进行处理和提取,提升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分析和服务能力,通过统计和对比分析揭示城市发展的变化演变规律,为城市总体规划及长远规划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最终达到为政府、管理机构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参考信息和决策支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本论文依托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基于市域尺度研究,以地理国情普查众多数据中的城市用地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前提。首先,通过GIS相关软件对研究区域的地理国情普查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西宁市自然因子现状图,再将得到的西宁市国情数据进行提取、分类;接着,确立研究区域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筛选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指体系,在自然因素、生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限制因素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基础上与CIS相关软件的支持下,对选取的各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制作出各个评价因子的分级图,利用1-9分两两对比法确定综合评价适宜性分值,随后借以AHP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再通过加权叠加法得到研究区的适宜性等级分区,并对研究区域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划定适宜性分区,分析出西宁市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等级。最后,将综合评价结果与之前处理得到的西宁市已建成区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布局安排是否合理,与得到的城市综合评价等级是否相符,为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拓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的应用研究。

陈旭黎[10](2018)在《成都绿地系统竹类生境异质性与克隆整合对白夹竹适应异质光环境的影响》文中认为竹类植物在中国园林中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在古典园林的构筑与现代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有竹类植物在园林中应用的研究集中在竹类植物景观配置与意境营造、竹类植物的文化内涵、美学特征等方面,对竹类植物独特的生长特征与竹类植物生境关系的认识尚不清晰。论文基于对成都竹类植物应用现状的问卷调查和对不同绿地类型中竹类植物应用形式、生长环境的实地调研,总结了竹类植物在成都园林绿地中的生境异质性特征,并就竹类植物典型生长特征——克隆生长特征对白夹竹(Phyllostachys bissetii)对异质性光环境适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果:(1)竹类植物在成都绿地系统中应用广泛:基本所有成都市民(96.6%)认为自己在成都市见过竹类植物的应用;并且竹类植物在不同城市绿地类型: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以及其它绿地中都有应用,在公园绿地中应用最为频繁,生产绿地中应用较少。(2)竹类植物在成都市绿地系统中的生长环境存在广泛的异质性: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竹类植物应用的场地类型包括了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以及其它绿地,不同的城市绿地类型会存在环境异质性特征;通过对竹类植物生长环境的调查,总结认为竹类植物生长环境多样,多样的应用形式和空间分布意味着竹类植物生存环境存在着广泛的光环境、土壤环境及水分环境的异质性。(3)克隆生长特征有助于竹类植物对异质性光生境的适应:通过盆栽实验,以单轴散生型竹类植物——白夹竹克隆片段为研究对象,以氮营养元素在白夹竹叶片中的分配为研究内容,使近端分株处于自然光照条件,远端分株处于遮荫生境中,对根状茎作切断或不切断处理,研究克隆整合对远端分株和近端分株光合氮分配格局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根状茎保持连接的遮荫分株较根状茎切断的遮荫分株具有更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叶片氮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叶片光合氮分配系数;2)相对根状茎切断处理,根状茎保持连接的遮荫分株将更多的氮分配到光合系统的羧化系统、生物力能学组分,而将较少的氮分配至捕光系统组分;3)比较处于自然光照条件的近端分株,结果表明,比叶重、叶片氮含量等并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根状茎连接的近端分株部分指标甚至高于根状茎切断的近端分株。以上结果说明,根状茎保持连接使得处于遮荫生境中的分株具有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整合作用使得遮荫分株总光合氮分配增加,从而缓解了强度遮荫对白夹竹叶片光合能力的削弱。研究认为,竹类植物特殊的生长特征——克隆整合作用使得处于逆境中的克隆分株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有利于异质性生境中的克隆片段的生存与生长,这可能是竹类植物在园林景观中应用广泛的重要物质基础。

二、关于西宁市苗圃基本情况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西宁市苗圃基本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高原河谷型城市空间扩张过程及机制 ——以西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数据来源及处理
        1.4.1 遥感数据
        1.4.2 空间数据
        1.4.3 统计数据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城市空间扩张过程
        2.1.2 城市空间扩张机制
        2.1.3 城市空间扩张预测
    2.2 理论基础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2 城市扩张
        2.2.3 城市蔓延
        2.2.4 新城建设理论
        2.2.5 城市扩张模式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状况
        3.1.3 社会经济
    3.2 西宁市建成区发展历程
        3.2.1 西宁市城市发展历程
        3.2.2 西宁市各类型用地发展历程
    3.3 西宁市城市空间结构
        3.3.1 城市功能空间结构
        3.3.2 城市产业空间结构
        3.3.3 城市人口空间结构
第四章 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演化过程分析
    4.1 西宁市主城区空间扩张变化分析
        4.1.1 总体规模变化
        4.1.2 空间分布变化
        4.1.3 城市开发强度变化
        4.1.4 城市景观格局变化
        4.1.5 建成区扩张方向变化
        4.1.6 景观扩张指数模式变化
    4.2 西宁市土地利用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张分析
        4.2.1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规模变化
        4.2.2 城市各区建设用地扩张规模变化
    4.3 西宁市城市扩张模式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影响机制分析
    5.1 城市扩张驱动因素分析
        5.1.1 城市经济增长驱动
        5.1.2 城市产业结构演变驱动
        5.1.3 城市人口规模增长驱动
        5.1.4 城市交通需求因素驱动
        5.1.5 城市政策因素驱动
        5.1.6 城市极化效应驱动
        5.1.7 驱动因素关联探讨
    5.2 城市扩张驱动模型
        5.2.1 城市化水平
        5.2.2 城市扩张驱动模型构建
        5.2.3 城市扩张驱动模型评价结果
    5.3 城市扩张机制分析
        5.3.1 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的领域化
        5.3.2 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的领域政治
    5.4 本章总结
第六章 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预测分析
    6.1 西宁市城市空间扩张规模预测
        6.1.1 趋势外推法预测
        6.1.2 城乡规划对人口规模的预测
    6.2 西宁市城市空间格局模拟
        6.2.1 情境设计
        6.2.2 西宁市城市空间格局模拟结果
    6.3 西宁市城市扩张边界划定
    6.4 本章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实现建成区可持续扩张
        7.2.2 推动城市次中心的建设
        7.2.3 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城市高效扩张
        7.2.4 对城市扩张进行长期监测
    7.3 研究创新、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创新
        7.3.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2)海绵城市末端调蓄的雨水湿地设计研究 ——以西宁湟水河湿地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化的挑战
        1.1.2 资源短缺雨水污染
        1.1.3 海绵城市的实施
        1.1.4 雨水湿地的应用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现有研究综述
        1.3.1 海绵城市相关理论综述
        1.3.2 雨水湿地研究综述
        1.3.3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和说明
2 海绵城市相关研究
    2.1 城市水循环
    2.2 城市地表径流
        2.2.1 城市地表径流定义
        2.2.2 城市径流污染
        2.2.3 影响城市径流污染的因素
        2.2.4 解决城市雨水问题的紧迫性
    2.3 海绵城市
        2.3.1 海绵城市定义
        2.3.2 海绵城市技术措施
        2.3.3 海绵城市中雨水湿地的应用
    2.4 小结
3 雨水湿地相关研究
    3.1 湿地概念
    3.2 湿地的分类
    3.3 人工湿地
    3.4 雨水湿地
        3.4.1 雨水湿地的定义
        3.4.2 雨水湿地的分类
        3.4.3 雨水湿地元素组成
        3.4.4 雨水湿地除污机理
    3.5 小结
4 雨水湿地设计
    4.1 雨水湿地规模的确定
        4.1.1 经验算法
        4.1.2 湿地反应速率系数算法
        4.1.3 暴雨管理模型(SWMM)模拟法
    4.2 雨水湿地系统设计
    4.3 雨水湿地填料的选择
    4.4 雨水湿地植物的选择与系统设计
        4.4.1 雨水湿地植物的选择原则
        4.4.2 雨水湿地植物的选择
    4.5 雨水湿地景观化设计策略
        4.5.1 设计依据与原则
        4.5.2 设计策略
    4.6 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波特兰(PORTLAND)水污染控制实验室雨水湿地
        5.1.1 项目背景
        5.1.2 设计策略及方法
        5.1.3 项目效果及借鉴
    5.2 史泰登岛蓝带(STATEN ISLAND BLUEBELT)湿地
        5.2.1 项目背景
        5.2.2 设计策略及方法
        5.2.3 项目效果及借鉴
    5.3 芝加哥帕米萨诺(CHICAGO PALMISANO)公园
        5.3.1 项目背景
        5.3.2 设计策略及方法
        5.3.3 项目效果及借鉴
    5.4 南洛杉矶(SOUTH LOS ANGELES)湿地公园
        5.4.1 项目背景
        5.4.2 设计策略及方法
        5.4.3 项目效果及借鉴
    5.5 渭柳湿地公园
        5.5.1 项目背景
        5.5.2 设计策略及方法
        5.5.3 项目效果及借鉴
6 方案设计
    6.1 项目概况
        6.1.1 区位概况
        6.1.2 西宁市气候条件分析
        6.1.3 区域地理条件分析
    6.2 上位规划解读
        6.2.1 总体规划解读
        6.2.2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解读
        6.2.3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解读
        6.2.4 研究范围土地使用规划
        6.2.5 水系河道分析
        6.2.6 西宁海绵城市建设解读
    6.3 场地现状分析
        6.3.1 设计红线范围
        6.3.2 设计红线外用地分析
        6.3.3 设计红线内用地分析
        6.3.4 设计红线外道路交通分析
        6.3.5 设计红线内道路交通分析
        6.3.6 水文分析
        6.3.7 植被分析
        6.3.8 雨水口分析
        6.3.9 场地水质污染分析
        6.3.10 地理条件分析
        6.3.11 排水口水量计算
        6.3.12 总结
    6.4 设计构思
        6.4.1 设计依据
        6.4.2 设计原则
        6.4.3 设计目标
        6.4.4 设计定位
        6.4.5 设计策略
    6.5 总体设计
        6.5.1 总体设计
        6.5.2 生态格局构建
        6.5.3 功能区划分
        6.5.4 景观结构
    6.6 分区设计
        6.6.1 综合管理服务区
        6.6.2 自然游憩区
        6.6.3 湿地体验区
        6.6.4 核心湿地区
        6.6.5 田园休闲区
    6.7 专项设计
        6.7.1 湿地系统构建
        6.7.2 海绵系统规划
        6.7.3 种植设计
        6.7.4 道路设计
        6.7.5 水体设计
        6.7.6 栖息地设计
        6.7.7 游览线路规划
        6.7.8 园区游憩活动规划
        6.7.9 服务设施规划
        6.7.10 建筑规划
        6.7.11 照明规划
    6.8 经济技术指标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图纸附录

(3)民国时期西宁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第一章 民国时期西宁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初兴
    第一节 西学东渐引发国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重视
        一、国人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倡导
        二、中央政府的政治决策与实施
    第二节 西宁城市近代化建设肇兴
        一、物质基础:新式经济体的出现
        二、政治保障:政府引导下的兴建
        三、文化因素: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人文环境
        四、“开发西北”:西宁城市近代化建设的推动力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西宁地区公共文化设施的扩建
    第一节 西宁地区传统的娱乐活动及其社会作用
        一、西宁地区的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以城隍庙为中心的文娱活动及其社会作用
        三、西宁地区传统文娱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西宁地区图书馆建设
        一、青海省图书馆的设立
        二、各类政府机构所属图书室
        三、由藏书楼向图书馆的转变
    第三节 新式公园:公共娱乐功能的增强
        一、公园建设
        二、公园设施的多样化
    第四节 湟光电影院
        一、电化教育带动电影业
        二、西宁唯一的电影院
        三、“奢侈”的电影院
    小结
第三章 西宁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西宁城市近代化的促进
    第一节 西宁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的制度
        一、青海省社会教育行政体系的完善
        二、公共文化设施相关政策的制定
        三、文娱活动的丰富与城市文化
    第二节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下的西宁城市近代化因素
        一、城市近代性文化娱乐功能的扩展
        二、地方政府与民众互动的公共通道
        三、民众文化娱乐方式的大众化
        四、近代文明技术之上的精神生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青藏高原地区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可达性
        1.2.2. 土地利用变化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文献分析
        1.3.2. 理论基础
        1.3.3. 实证研究
        1.3.4. 影响机理
        1.3.5. 研究区域已有研究热点
    1.4. 研究述评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问题
        2.1.2. 研究内容
    2.2. 研究区域区位与概况
    2.3.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3.1. 资料来源
        2.3.2. 研究方法
    2.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3章 交通网络演化与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
    3.1.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3.1.1. 数据来源
        3.1.2. 交通网络发育度量指标
        3.1.3. 时间可达性评价模型
        3.1.4. 潜能可达性评价模型
    3.2. 交通网络的拓展与演变
        3.2.1. 交通网络结构
        3.2.2. 交通网络连通性
    3.3. 宏观层面可达性空间格局演变特征
        3.3.1. 与周边城市的可达性
        3.3.2. 区域平均最短可达时间
        3.3.3. 不同等级城市交通圈的扩张模式
    3.4. 乡镇尺度交通可达性演变特征
        3.4.1. 乡镇到中心城市的交通可达性
        3.4.2. 乡镇到县城的交通可达性
        3.4.3. 乡镇到铁路、机场的交通可达性
    3.5. 小结
第4章 乡镇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
    4.1. 方法模型与指标构建
        4.1.1. 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与指标
        4.1.2. 主成分分析
        4.1.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4.2. 宏观层面土地利用格局特征
        4.2.1. 青藏高原地区土地利用规模及其变化
        4.2.2. 青藏高原地区景观结构动态变化特征
        4.2.3. 乡镇尺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
    4.3. 乡镇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影响
        4.3.1. 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
        4.3.2. 交通可达性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4.4. 乡镇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4.4.1. 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定量测度
        4.4.2. 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分异
    4.5. 小结
第5章 农户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5.1. 调研镇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5.1.1. 案例地选取与调研基本情况
        5.1.2. 调研镇域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
        5.1.3. 调研镇域土地利用动态及特征
        5.1.4. 调研镇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
    5.2. 农户尺度土地利用情况及特征
        5.2.1. 调研基本情况
        5.2.2. 县城居民家庭土地利用变化与特征
        5.2.3. 镇区居民家庭土地利用变化与特征
        5.2.4. 交通发展对乡村居民家庭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5.3. 交通可达性对农户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5.3.1. 分析方法与指标体系
        5.3.2. 农户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潜在作用
        5.3.3. 影响路径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交通可达性对不同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理
    6.1. 宏观层面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
        6.1.1. 自然地理因子
        6.1.2. 社会经济因素
    6.2. 宏观层面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理
    6.3. 农户尺度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理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5)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植物园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主要解决的问题
    1.5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植物园的相关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标准
    2.1 植物园的概念和功能
        2.1.1 植物园的概念
        2.1.2 植物园的功能
    2.2 国内外植物园发展历程及特点
        2.2.1 国外植物园发展历程与特点
        2.2.2 我国植物园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2.3 植物园的分类标准
        2.3.1 国内外常用分类标准
        2.3.2 按照主要功能进行划分
        2.3.3 按照资金来源进行划分
        2.3.4 按照城市规模进行划分
3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
        3.1.1 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
        3.1.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发展现状分析
    3.2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问题分析
        3.2.1 植物园分布不均衡
        3.2.2 定位不够合理
        3.2.3 植物收集缺乏科学性
        3.2.4 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3.2.5 科普形式与内容单一
        3.2.6 地方特色不够突出
        3.2.7 植物园运营管理不到位
        3.2.8 植物园之间缺乏联系
4 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
    4.1 规划理念与时俱进
    4.2 规划选址科学化
        4.2.1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的发展趋势
        4.2.2 基于场地改造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4.2.3 基于园区融合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4.2.4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
        4.2.5 中小城市植物园选址规模的发展
    4.3 规划定位与分区合理化
        4.3.1 规划定位
        4.3.2 规划分区
    4.4 功能需求多样化
        4.4.1 系统的科普游憩活动策划
        4.4.2 关注植物经济价值开发
        4.4.3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4.5 地域特色表达鲜明
        4.5.1 植物景观的特色化表达
        4.5.2 文化特色的展示
    4.6 资金来源多样化
        4.6.1 资金来源多样化
        4.6.2 运营管理创新化
5 周口市植物园规划实践
    5.1 背景研究与前期分析
        5.1.1 项目背景与选址分析
        5.1.2 区位分析
        5.1.3 上位规划
        5.1.4 周边用地分析
        5.1.5 现状分析
    5.2 项目定位与规划策略
        5.2.1 项目定位
        5.2.2 项目目标
        5.2.3 规划策略
    5.3 总体布局与规划设计
        5.3.1 总体布局
        5.3.2 现状利用与改造规划
        5.3.3 功能分区
        5.3.4 科普系统规划
        5.3.5 植物景观与节事活动规划
        5.3.6 历史文化展示规划
        5.3.7 生态专项规划
        5.3.8 运营与管理策略
    5.4 特色主题景点设计
        5.4.1 梅花蜡梅园
        5.4.2 水生植物园
        5.4.3 乡土植物园
6 结论与建议
    6.1 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的策略
        6.1.1 全面调查分析,明确规划定位
        6.1.2 合理规划选址,加快园区建设
        6.1.3 发挥植物功能,促进生态发展
        6.1.4 乡土植物为主,外来植物为辅
        6.1.5 结合自身特色,丰富科普系统
        6.1.6 拓宽资金渠道,加强运营管理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植物园名录
附录B 周口市植物园专类植物名录
附录C 周口市植物园植物分类区植物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关于青海省海北州林木种苗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北州林木种苗建设现状调查
    1.1 全州林业站及苗圃基本情况
    1.2 海晏县基本情况
    1.3 刚察县基本情况
    1.4 祁连县基本情况
    1.5 门源县基本情况
2 存在的问题
    2.1 地理气候条件差
    2.2 基础设施薄弱
    2.3 机构人员匮乏
3 关于海北州林木种苗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和完善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3.2 加强技术合作和交流
    3.3 加大技术培训
4 海北州种苗建设发展对策
    4.1 适地适树的应用
    4.2 现有的基础上加强良种选育
    4.3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选优树种
    4.4 开展高寒树种的选育
5 海北州林木种苗发展的对策和途径

(7)西宁市松皮小卷蛾生活史初步观察及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活史观察
    1.2 防治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2.2 生活史
    2.3 防治试验
3 讨论与结论

(8)政府购买服务对社工机构的影响分析 ——以西宁市m社工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国内的产生背景
        二、目前国内各个地区之间发展差异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社工机构的分类
        二、国内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
        三、国内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
        四、对非营利组织所造成的影响
        五、国内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政府购买服务
        二、社工机构
    第二节 相关理论依据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社会系统理论
第三章 M社工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历程
    第一节 西宁市Q社区的基本情况与需求
    第二节 M社工机构的成立——社区街道办与高校的共同诉求
        一、社区街道办与高校的沟通
        二、社区调研
        三、确定合作意向
    第三节 撰写服务计划书—申请政府购买服务
        一、社区需求评估
        二、确定具体服务内容
        三、向政府提出申请
    第四节 M社工机构与政府的互动关系
        一、典型的政社合作型
        二、合作中的“政社互动”
第四章 政府购买项目的服务有效性评估体系构建
    第一节 构建服务有效性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第二节 机构目前所承接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一、青少年服务项目
        二、老年人服务项目
        三、志愿者服务项目
        四、和睦综合服务项目
    第三节 服务有效性的评估模型建立
        一、M社工机构服务中心服务有效性的评估模型
        二、“服务对象生活状态改善情况”的指标体系
        三、“机构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指标体系
        四、“机构预期目标的达成状况”指标体系建立
        五、“政府预期目标的达成状况”指标体系建立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样本描述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实施和样本描述
第五章 政府购买项目的服务有效性分析
    第一节 数据检验
    第二节 “服务对象的生活状态改变情况”分析
        一、青少年生活状况分析
        二、老年人生活状况分析
    第三节 “机构的预期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一、机构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分析
        二、服务对象是否积极参加活动
        三、按照计划书要求开展活动的情况(结构式访谈)
    第四节 “政府预期目标”完成情况分析
        一、良好政府形象的树立
        二、对公共事务满意度的提升情况
        三、政府的行政性目标完成情况(结构式访谈)
    第五节 “工作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分析(访谈)
        一、薪酬待遇低
        二、非实质性的工作效果
        三、没有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身份
        四、价值观的冲突
        五、心理压力大
    第六节 研究结果
        一、服务对象的生活状态的改善
        二、机构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
        三、政府的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
        四、机构工作人员的职业认同
        五、总结
第六章 M社工机构的困境与优势分析
    第一节 M社工机构目前存在的困境
        一、专业化不足
        二、机构工作人员的缺乏职业认同感
        三、社会工作的保密原则与社区服务宣传的冲突
        四、服务成效的长期性与政府短期内立杆见影的要求的冲突
    第二节 M社工机构目前存在的优势
        一、专业的高校教师队伍督导
        二、在社区内树立社工与志愿者的良好联动
        三、“自我造血与输血”相结合
第七章 政府购买服务对社工机构的影响
    第一节 M社工机构的个案典型性
    第二节 政府购买服务对社工机构的积极影响
        一、政府购买服务对社工机构的积极影响
        二、社工机构的发展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积极影响
    第三节 政府购买服务对社工机构的冲击
        一、社工机构的独立性受到削弱
        二、过多的行政指标弱化了社工机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三、评估体系不系统——服务成本难以控制
    第四节 对社工机构开展服务的反思
        一、社会工作应该以优势视角为出发点
        二、社会工作应该进行资源的链接
        三、社会工作也应该向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
        四、社工机构要积极培养机构员工的职业认同感
        五、机构观念亦需转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在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以西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的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1.2 自然环境特征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1.4 城市发展现状
    2.2 研究方法说明
        2.2.1 实验数据说明
        2.2.2 分类体系说明
        2.2.3 研究方法说明
    2.3 数据预处理
        2.3.1 遥感影像处理方法
        2.3.2 DEM数据处理
        2.3.3 城市规划数据处理
3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
    3.1 城市建设用地评级体系原则
    3.2 城市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
    3.3 城市建设用地评级因子说明
        3.3.1 自然因子说明
        3.3.2 社会因子说明
        3.3.3 生态因子说明
        3.3.4 限制因子说明
    3.4 评价因子分级标准的确定
    3.5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3.6 综合评价模型
4 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
    4.1 单因子分级评价
        4.1.1 地貌、高程、坡度分级评价
        4.1.2 道路、河流等因子分级评价
        4.1.3 土地利用现状分级评价
        4.1.4 生态敏感性分级评价
    4.2 综合评价
    4.3 等级划分
    4.4 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规划中的等级评价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与展望
        5.2.1 研究建议
        5.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成都绿地系统竹类生境异质性与克隆整合对白夹竹适应异质光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竹类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价值
        1.2.2 竹类植物在园林应用中的物质基础
        1.2.3 植物生长与氮素的相关性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技术路线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成都绿地系统竹类植物应用现状
    2.1 调查范围
    2.2 调查对象及方法
    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2.3.1 被调查人员以及调研场地的基本情况
        2.3.2 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克隆整合对异质性光照下白夹竹光合氮分配格局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指标测定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研究结果
        3.2.1 白夹竹分株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比叶重特征
        3.2.2 白夹竹叶片氮含量及光合色素特征
        3.2.3 白夹竹分株光合氮分配格局
        3.2.4 白夹竹光合能力与比叶面积、氮含量及光合氮分配之间的关系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成都竹类植物基本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图片拍摄地来源
附录3 调研场地内实测点遮荫度、湿度、温度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关于西宁市苗圃基本情况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原河谷型城市空间扩张过程及机制 ——以西宁市为例[D]. 孙骜. 青海师范大学, 2021(12)
  • [2]海绵城市末端调蓄的雨水湿地设计研究 ——以西宁湟水河湿地公园为例[D]. 贾一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民国时期西宁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研究[D]. 吴育泽.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青藏高原地区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D]. 高兴川. 陕西师范大学, 2019
  • [5]我国中小城市植物园规划建设研究[D]. 肖思文.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关于青海省海北州林木种苗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J]. 赵春香,殷光晶. 南方农业, 2018(36)
  • [7]西宁市松皮小卷蛾生活史初步观察及防治试验[J]. 齐葆新. 青海大学学报, 2018(04)
  • [8]政府购买服务对社工机构的影响分析 ——以西宁市m社工机构为例[D]. 周芮宇. 青海师范大学, 2018(02)
  • [9]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在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以西宁市为例[D]. 李艳红. 武汉大学, 2018(12)
  • [10]成都绿地系统竹类生境异质性与克隆整合对白夹竹适应异质光环境的影响[D]. 陈旭黎.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西宁市托儿所基本情况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