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现实中的许多过程都可以用广义系统来建模,例如,受限控制系统,电路系统,某些人口增长模型以及奇异扰动系统等。由于广义系统比正常系统可以更好地描述物理现象,所以广义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问题受到了极大关注。和正常系统相比,广义系统有更复杂的结构。考虑到时滞和不确定性对广义系统的影响,时滞不确定广义系统的鲁棒稳定性和控制问题已有许多研究结果。然而,大部分的结果都是在基于控制器是可以被精确执行的假设下提出的。在控制器不能被精确执行时,就需要设计不确定广义系统的非脆弱控制器,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具体如下:第三章研究了一类时滞不确定广义系统的非脆弱保性能控制器设计问题,所考虑的不确定性是范数有界的,且系统状态和控制输入都存在时变时滞,设计出带有反馈增益扰动的控制器能够保证闭环系统是正则,无脉冲,指数稳定的,且性能函数存在上界。第四章研究了一类时变时滞不确定广义系统的非脆弱H∞控制问题。在系统矩阵,滞后状态矩阵,输入矩阵和滞后输入矩阵都具有不确定性时,设计出带有反馈增益扰动的控制器能够保证闭环系统是正则,无脉冲,α?稳定的,且满足H_∞性能条件γ。在第五章中,给出了线性广义系统的有限时间有界的概念,然后对有外界扰动的不确定广义系统,设计一类非脆弱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是无脉冲且是有限时间有界。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地震激励下参数不确定结构重叠分散保性能控制[J]. 计算力学学报 2018(03)
- [2].带有不确定性的多电机卷绕系统的分散最优保性能控制[J]. 控制与决策 2019(03)
- [3].具有时变时滞和无时滞耦合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保性能控制[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4].基于观测器的不确定性系统鲁棒保性能控制探析[J]. 科技促进发展 2012(s1)
- [5].网络化控制系统鲁棒H_∞保性能控制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14(01)
- [6].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鲁棒H_∞保性能控制[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6)
- [7].不确定时滞系统的状态反馈保性能控制器设计[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04)
- [8].时不变时滞奇异摄动控制系统的保性能控制[J].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2015(05)
- [9].时变时滞不确定奇异摄动系统的保性能控制[J]. 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5(06)
- [10].多轴转向车辆模糊H_∞保性能控制[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3(05)
- [11].变时滞复杂网络同步牵制保性能控制器设计[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4(20)
- [12].不确定广义大系统的分散保性能控制[J].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13].随机分布系统的神经保性能控制器设计[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2(11)
- [14].平面二级倒立摆的保性能控制[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0(01)
- [15].保性能控制在平面一级倒立摆的应用研究[J].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9(07)
- [16].一类约束条件下的跟踪保性能控制[J].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8(05)
- [17].无人纵列式直升机鲁棒保性能控制器[J]. 兵工自动化 2018(12)
- [18].不确定系统的弹性保性能控制器设计[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3(02)
- [19].一类不确定时滞切换系统保性能控制[J]. 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20].非线性中立系统混合型反馈保性能控制器设计[J].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9(10)
- [21].航天器姿态大角度机动的分散保性能控制[J].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9(08)
- [22].基于状态观测器的一类不确定性线性系统鲁棒保性能控制器设计[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13(02)
- [23].时延网络控制系统保性能控制器的设计[J]. 微计算机信息 2008(04)
- [24].不确定抛物线型偏微分方程状态空间模型的保性能控制研究[J]. 无线互联科技 2015(15)
- [25].随机分布系统可靠保性能控制算法的研究[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3(09)
- [26].不确定离散时滞系统的弹性H_∞保性能控制[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 [27].多采样率网络化系统的最优保性能控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8(01)
- [28].不确定非线性时变时滞广义系统的非脆弱H_∞保性能控制[J]. 科技和产业 2013(07)
- [29].非线性多时滞系统的混合型反馈保性能控制[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 [30].极限工况下汽车稳定性的最优保性能控制[J]. 农业机械学报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