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灵山地区主要森林群落及其优势种叶功能性状比较与分析

东灵山地区主要森林群落及其优势种叶功能性状比较与分析

论文摘要

植物功能性状(plant functional trait)是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其中叶功能性状(leaf functional trait)与植株生物量和植物对资源的获得、利用及利用效率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选取叶干物质含量、叶大小、比叶面积、叶厚度、叶氮浓度、叶磷浓度、叶钾浓度等7项叶功能性状,在北京市东灵山地区主要阔叶林群落中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叶功能性状间的关系在森林群落中所呈现的特征、不同的地形因子对叶功能性状的影响大小、海拔和叶片所处方向对叶功能性状的影响等;在群落水平上比较常见阔叶林群落叶功能性状的异同,探索哪些功能性状最能表现群落间差异,叶功能性状是否与其植被优势度类型和演替相关等问题。主要结论如下:1、叶干物质含量与比叶面积、叶氮浓度、叶磷浓度、叶钾浓度在0.01水平上呈现显著负相关;叶大小与叶厚度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比叶面积在0.01水平上与叶磷浓度、叶钾浓度显著正相关,在0.05水平上与叶氮浓度正相关;叶氮浓度在0.01水平上与叶磷浓度、叶钾浓度显著正相关;叶磷浓度与叶钾浓度在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2、对叶大小、叶氮浓度、叶钾浓度来讲,海拔对其影响最大,是各项地形因子中的首要影响因子;对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来讲,坡度对其影响最大;对比叶面积、叶磷浓度来讲,坡位是其首要影响因子。3、各树种叶功能性状随海拔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再次表明海拔对叶功能性状的影响。叶干物质含量和叶氮浓度有随海拔升高而增大的趋势;比叶面积则随海拔升高而减小;叶磷浓度随海拔升高无显著差异。叶片所处方向对叶磷浓度、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叶氮浓度、叶钾浓度等6项功能性状的影响较大,对叶大小的影响较小。4、各群落草本植物的叶干物质含量普遍比乔木和灌木低,而其比叶面积、叶磷浓度和叶钾浓度普遍高于乔木和灌木;各生活型的叶大小、叶厚度在数值大小上没有表现出普遍规律,但各群落间差值很大;各生活型叶氮浓度数值差异小。灌木和草本的叶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在群落间的变化趋势较为接近;乔木和灌木叶钾浓度的群落间变化趋势较为近似;各生活型叶氮浓度、叶磷浓度群落间变化趋势一致。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N:P比在群落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不同生活型的N:P比在数值上接近。5、根据各群落的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可分为3种类型。黑桦林和山杨林表现出较高的叶干物质含量和较低的比叶面积,可分为一类:辽东栎林叶干物质含量非常高、比叶面积非常低,可单独作为一类;胡桃楸林和糠椴林呈现低叶干物质含量、高比叶面积的特征。群落的分类情况符合该地带性植被优势度类型的分类情况,叶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是最能体现群落间差异的叶功能性状。6、黑桦林与山杨林有较高的叶干物质含量和较低的比叶面积,同时N:P比很低,体现出早期先锋树种的特征。辽东栎林的叶干物质含量非常高、比叶面积非常低,具有适应干旱生境叶片的特征,而其N:P比非常高,则体现了演替后期优势树种的特征。胡桃楸林和糠椴林的叶功能性状,呈现出低叶干物质含量、高比叶面积的特征,适应相对较为湿润的生境。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叶功能性状相关术语
  • 1.2.1 比叶面积
  • 1.2.2 叶大小
  • 1.2.3 叶干物质含量
  • 1.2.4 叶氮浓度和叶磷浓度
  • 1.2.5 叶寿命
  • 1.2.6 叶片物理强度
  • 1.2.7 叶物候
  • 1.2.8 叶光合途径
  • 1.2.9 叶的冻敏感性
  • 1.3 叶功能性状之间的关系
  • 1.4 叶功能性状与环境的关系
  • 1.4.1 叶功能性状随气候的变化规律
  • 1.4.2 叶功能性状随地理空间变异的变化规律
  • 1.5 叶功能性状的应用和研究展望
  • 1.5.1 全球叶片经济型谱
  • 1.5.2 植物生态策略研究
  • 1.5.3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
  • 1.5.4 叶功能性状研究展望
  • 1.6 国内研究进展
  •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区域和研究材料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自然环境概况
  • 2.1.2 气候概况
  • 2.1.3 地质地貌与土壤概况
  • 2.1.4 植被概况
  • 2.2 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
  • 2.3 样地概况和研究物种选择
  • 2.3.1 各样地地形因子概况
  • 2.3.2 各样地研究物种选择
  • 2.3.2.1 重要值计算
  • 2.3.2.2 选择物种情况
  • 3 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 3.1 植物叶片的测定
  • 3.1.1 叶干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 3.1.2 叶大小和比叶面积的测定方法
  • 3.1.3 叶厚度的测定方法
  • 3.1.4 叶氮浓度、叶磷浓度和叶钾浓度和的测定
  • 3.1.4.1 植物样品的消煮
  • 3.1.4.2 植物全氮的测定
  • 3.1.4.3 植物全磷的测定
  • 3.1.4.4 植物全钾的测定
  • 3.1.4.5 叶氮浓度、叶磷浓度和叶钾浓度的计算公式
  • 3.2 数据处理方法
  • 3.2.1 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
  • 3.2.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3.2.3 群落间叶功能性状的比较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优势植物的叶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素
  • 4.1.1 叶功能性状间相关性
  • 4.1.2 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 4.1.3 海拔对优势树种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 4.1.3.1 海拔对辽东栎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 4.1.3.2 海拔对黑桦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 4.1.3.3 海拔对胡桃楸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 4.1.3.4 海拔对山杨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 4.1.3.5 不同海拔间叶功能性状变化趋势
  • 4.1.4 叶片所处方向对优势树种叶功能性状的影响
  • 4.2 不同群落间叶功能性状的比较
  • 4.2.1 不同群落叶干物质含量与比叶面积变化趋势
  • 4.2.2 不同群落叶大小与叶厚度变化趋势
  • 4.2.3 不同群落叶氮浓度、叶磷浓度和叶钾浓度变化趋势
  • 4.2.4 不同群落优势植物N:P比特征
  • 5 结论与讨论
  • 5.1 讨论
  • 5.1.1 优势植物的叶功能性状及其影响因素
  • 5.1.1.1 叶功能性状间的关系
  • 5.1.1.2 叶功能性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
  • 5.1.1.3 同一物种叶功能性状因海拔、方向引起的差异
  • 5.1.2 不同群落间叶功能性状的比较
  • 5.2 结论
  • 5.3 本文存在问题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导师简介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云岭牛无角性状的分子鉴定与应用[J]. 中国牛业科学 2020(03)
    • [2].5个小麦品种的性状比较试验[J]. 河南农业 2017(10)
    • [3].在探究中建构 在体验中感悟——以“性状的遗传”一节为例[J]. 中学生物教学 2020(18)
    • [4].14个小麦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J]. 农业科技通讯 2018(12)
    • [5].三穗鸭体尺及屠宰性状的测定及分析[J]. 中国畜牧兽医 2010(06)
    • [6].猪繁殖相关比率性状的探究[J]. 中国畜牧杂志 2018(07)
    • [7].多倍体植物复杂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 2020(04)
    • [8].汉语的性状义名词及相关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01)
    • [9].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及其安全性评价[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8(01)
    • [10].乌骨鸡肤色性状的遗传研究进展[J]. 当代畜牧 2017(18)
    • [11].“植物性状表现的3个主要时期”及其性状重组构建[J]. 中学生物教学 2008(10)
    • [12].增施有机肥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 上海农业科技 2020(01)
    • [13].栽培密度对汴稻1号产量及其性状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19(05)
    • [14].犬短腿性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医 2013(08)
    • [15].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穗粒性状的多样性分析与改良[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04)
    • [16].部分水稻品种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15(11)
    • [17].状语性状的主观性及语义表现[J]. 现代外语 2014(02)
    • [18].由性状名词引发的对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的思考[J]. 学术交流 2014(05)
    • [19].缢蛏体形性状对活体重和肉重的影响效果分析[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1(03)
    • [20].动态性状育种值的估计(预测)方法探讨[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07)
    • [21].地理气候因素对羊草性状分化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11)
    • [22].论个体性状的完全因果解释[J].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12(01)
    • [23].花椒诱变育种新材料性状对比研究[J]. 四川农业科技 2020(09)
    • [24].中国北部藜麦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J]. 作物学报 2017(03)
    • [25].汉语性状量主观评价视角刍议[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5(03)
    • [26].陆地棉表型性状与主要育种性状的相关性分析[J]. 河北农业科学 2015(04)
    • [27].植物复苏性状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10(08)
    • [28].“鸡肋”性状化扩展分析[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29].复合性状转基因植物的应用现状与安全评价[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6(04)
    • [30].麦洼牦牛体重性状变化规律的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2(03)

    标签:;  ;  ;  ;  ;  

    东灵山地区主要森林群落及其优势种叶功能性状比较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