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庆阳市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思路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勇,张文政[1](2022)在《陇东地区村庄苹果产业发展探析——以庆阳市郭堡村为例撤稿》文中研究说明庆阳市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区域,位于甘肃省最东部,是农业农村部区划的优质晚熟苹果生产基地。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访谈调查,通过对庆阳市西峰区郭堡村苹果产业现状的深入研究,发现仍存在生产规模较分散、种植技术落后、商品化加工及深加工基础薄弱等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提出了强化标准化经营生产;结合村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各项产业;从资金投入、品牌推介、质量监督方面健全政府导向扶持体系等对策建议。
张国勇,张文政[2](2021)在《陇东地区村庄苹果产业发展探析——以庆阳市郭堡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庆阳市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区域,位于甘肃省最东部,是农业部区划的优质苹果适生区,最主要的优质晚熟种富士品种生产基地。苹果产业已成为庆阳市农民提高经济收益走上小康社会的主导性产业。文章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际访谈调查,通过对庆阳市西峰区郭堡村苹果产业现状的深入研究,发现仍存在生产规模较分散、种植技术落后、商品化加工及深加工基础薄弱等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提出促进此村苹果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些规划及建议,如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科技服务组织的扩大、实施品牌战略等。
李红亚[3](2021)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履行研究 ——以静宁苹果产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苗书溢[4](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榆林地区苹果产业发展定位与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苹果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将产供销实现一体化。榆林地区苹果产业发展对于优化榆林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很强的助力作用,不仅是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产业保障,更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支撑。苹果的产业化发展可以在保障农民个体利益的同时,提高榆林地区的农业竞争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其产业化深层次的效益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构建产业生产、配给、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有利于创造产业链各主体部分的共同价值;二是充分发挥产业优化集群效益,引导小农户扩大市场规模,促进产业和区域规模发展,为产业做大做强提供内在发展动力。文章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总结和梳理国内外文献,对榆林地区苹果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由于国外农业产业化历程早于国内,其发展程度比中国成熟。目前国外苹果产业已形成产业链并向优势生产地区集中,产业各环节都采取机械化操作,形成成熟的产、加、供、销一体化。国内苹果产业正逐步向产业集中化发展,但仍然主要以劳动力为主,机械化水平落后,经营模式参差不齐。文章首先从定性角度介绍了本文应用的理论知识,包括:产业化,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定位,产业结构,区域理论,产业竞争力等理论研究,然后通过定量方法对榆林地区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SWOT方法对榆林苹果产业发展进行竞争力分析,包括内部因素(优势和略施)和外部因素(机会和挑战),通过SWOT模型结合榆林地区自身特点给出SO策略,根据策略为榆林地区山地苹果产业做了发展定位分析包括(市场定位,目标群体定位,价格定位,产品定位,产业定位),进而提出对榆林地区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对策。根据对榆林地区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和SWOT策略分析,发现榆林地区山地苹果产业在产量和种植面积方面相比延安地区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继续扩大发展。品牌竞争力方面需要改变策略,抓住政府扶持机会以及互联网发展时机,集中打造一批品牌,提高山地苹果的品牌知名度。合理规划榆林地区苹果产业定位,积极鼓励大型企业参与苹果产业的产供销发展,在保证山地苹果数量的同时积极推进苹果产业的绿色发展,强化绿色产品的理念,引导消费者积极消费绿色产品,制定绿色食品条例,加强绿色市场的管控。另外,应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产业资金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培养和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培训农民学习新知识,利用新技术,进而推进苹果产业化发展。
焦杨[5](2019)在《彬州市苹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间俗语中,“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之说,是对苹果价值最直观综合表述。苹果中含有大量矿物质、维生素、有机酸等多种成分,可以对食用者起到生津止渴、养心健脾、防癌抗癌、养血安神等作用,对人体是非常有益的。苹果产业是彬州市农村改革以来发展最快的产业,是彬州市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也是市域经济结构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苹果产业,对促进彬州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出口贸易、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村产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彬州市虽然已经具备了苹果产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条件,但在农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和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要建设果业强市,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在介绍了相关理论与概念后,通过对彬州市发展概况以及该市苹果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整理,再加之对彬州市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加以深入研究,同时学习借鉴国内外苹果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最终对彬州市发展苹果这一主导产业,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找出了彬州市发展苹果产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苹果质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苹果产业后续处理体系不完善、苹果配套管理服务体系薄弱、苹果质量检测体系不健全、龙头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无公害果品生产能力不足、苹果生产技术水平不平衡、营销方式滞后单一等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发展苹果产业的信心、加速果园升级改造、提升无公害绿色苹果生产比率、强化科学采收储存、改变生产经营方式等多方面的对策和建议,力求彬州市苹果产业最终能够真正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强大支柱产业。
王东殿[6](2018)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庆阳市为例》文中提出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现阶段我国已进入了社会转型发展的攻坚克难阶段。在新常态和改革发展的大环境下,需要大力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及时解决资源型城市出现的问题,保证资源型城市的顺利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矿竭城衰。庆阳市作为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工业强市、产业富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经济发展领域的有力开拓者,同时又是解决长庆油田搬迁后社会、经济、环保、民生等各方面问题的“试验田”。为避免走传统资源型城市过于依赖资源开发导致矿竭城衰的老路,庆阳市在资源开发的同时,及时谋划,拓展资源型产业,同时大力引进并发展苹果产业和文化旅游业等新型不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力争降低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开采的依赖程度。本研究总结了庆阳市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转型发展过程中资源型产业拓展和新引入的不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苹果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经验,力求探寻出可持续发展新措施,为庆阳市的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通过本研究,为后续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问题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提供实践经验。本文共分六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界定。第三章总结了庆阳市转型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第四章分析了国内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并总结出经验、启示。第五章针对庆阳市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经验和成果,提出庆阳市可持续转型发展中的资源型产业和不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产业发展策略。第六章结束语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赵菏[7](2018)在《陇东黄土高原旱塬区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庆阳市果业合作社为例》文中指出陇东黄土高原旱塬区是我国重要的果品生产区,果树种植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果业经济的发展,陇东黄土高原旱塬区果业合作社也在快速的发展,发挥着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果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对果业经济的影响巨大。但合作社的发展模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陇东黄土高原旱塬区果业经济的发展。如何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建立适宜于该区果业经济发展的合作社模式,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总结和对比分析不同发展模式果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对促进陇东黄土高原旱塬区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农民合作社发概况及相关的农户集体交易理论和农业产业化理论的综述,选择陇东黄土高原旱塬区的庆阳市作为研究区开展研究工作。首先,在该区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2个果业合作社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影响陇东黄土高原旱塬区果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二,利用有序Logistic模型对庆阳市大户带动型、村组织带动型和龙头企业带动型等3种具有典型性的合作社经营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第三,对大户带动型、村组织带动型和龙头企业带动型等3种发展模式中经营主体、经营状况和各自的优劣势及存在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最后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果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在1%的水平下显着负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119,表明果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对果业发展的效益具有显着的影响。其中,村组织带动型发展模式和大户带动型发展模式的效益低于龙头企业带动型发展模式。(2)果业合作社规模在1%的水平下显着正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042,表明在一定发展程度下,合作社规模越大,对合作社的发展效益更有促进作用。(3)果业合作社的人数、管理者的教育程度、社员结构、负责人才能、组织结构、内部制度建设、销售渠道、销售品牌均对合作社发展效益有正向影响。(4)在经济效益方面,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的效益是最好的,表明该模式是目前庆阳市果业合作社较为理想的一种果业合作社经营模式。针对目前庆阳市果业合作社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运行机制、规范组织机构、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利用电商平台、改善融资环境、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引进人才和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陇东黄土高原旱塬区果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齐振林[8](2017)在《庆阳苹果产业化发展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苹果是人们最常食用的水果,是全球种植面积最广的水果品种之一,目前在世界上多数农业发达国家大量推广和栽培。庆阳市在甘肃省东部,地理位置属于陇东黄土高塬沟壑区,是甘肃省苹果产业主产区、也是农业部指定的苹果优势生产地区之一。庆阳市苹果产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初期有过一段艰难的探索阶段,后来有了政府的支持推动,经过示范推广,现在已经到了规模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全国乃至世界苹果产业的快速发展,庆阳市苹果产业逐渐表现出果园种植面积难突破、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化肥施用不规范、果农文化水平低、农业财政扶持力度不够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庆阳苹果的产业化发展之路遇到了强大的阻碍。苹果产业应该如何实现生产力的全面提高,在产业化措施中,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创建品牌、增升效益,全面提高庆阳苹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是现阶段庆阳市苹果产业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GM(1,1)预测模型对庆阳苹果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参考国内外学者对苹果产业化发展的研究成果,对庆阳市苹果产业化发展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促进庆阳市苹果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对策。(1)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通过现阶段国内外学者对苹果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动态分析,构建本文主体框架,确定研究理论方法。(2)概括农业产业化理论,界定苹果产业化的定义、特点及发展趋势,讨论苹果产业化发展及国外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介绍灰色系统理论和GM(1,1)预测模型。(3)从庆阳苹果产业发展的几个历史经历展开,围绕各个阶段深入阐述庆阳市苹果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4)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影响庆阳市苹果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针对制约因素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GM(1,1)预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预测。(5)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制约和影响庆阳市苹果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结合实际调研和灰色理论预测分析,指出促进庆阳苹果产业化发展的可操作性的建议和对策。(6)对论文探讨的问题进行总结,为下一步需要进行的研究作好铺垫。
李朝阳,李有才[9](2017)在《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地域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庆阳苹果产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地方特色农业部门产业化是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甘肃省庆阳市苹果产业化发展形成了明显的规模和效益优势,通过对其产业发展成效、产业组织结构和发展机制等问题分析,展现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提供产业化发展经验.研究发现,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立足特色部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政府的扶持推动作用,以专业农户发展为主体,以技术创新和传播为动力,通过产业规划、标准化建设、龙头企业扶持及产业宣传,促进基地、合作组织、储藏机构、销售组织、加工企业等互动发展,建立完整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同时,应通过提高合作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培育品牌化运作主体等推动产业化持续发展.
刘兴元,沈禹颖,赵菏[10](2017)在《西北干旱区生态涵养与高质生产耦合的城郊农业发展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北部旱区城郊农业承担着城市生态屏障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职能。传统的城郊农业功能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布局和功能互补的需求,其功能定位已由单一的生产服务功能向生产、生态、景观与文化等多功能综合发展的方向转变。以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为例,根据其自然资源特征和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从系统的功能耦合、产业耦合和空间耦合角度,设计了高效林草植被恢复生态保育模式、高质粮-果-草-畜耦合生产模式和休闲观光文化拓展模式。通过这3种模式的综合应用,以水土涵养和生态保育为基础,高效、优质生产为导向,农林牧耦合为手段,在西峰区城郊形成集高效、集约、生态、产业化、科技化为一体的现代城郊农业体系。
二、庆阳市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思路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庆阳市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思路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陇东地区村庄苹果产业发展探析——以庆阳市郭堡村为例撤稿(论文提纲范文)
1 庆阳市苹果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
2 郭堡村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
2.1 种植比较优势明显 |
2.2 种植面积规模适度且稳定增长 |
2.3 果园管理经验丰富 |
2.4 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
3 郭堡村苹果产业存在的问题 |
3.1 种植问题 |
3.1.1 整体规模大而单户规模小 |
3.1.2 品种结构单一 |
3.1.3 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
3.2 产后问题 |
3.2.1 分拣、包装层级不够明确 |
3.2.2 贮藏设施不够完备,技术含量低 |
3.2.3 果汁仍是主要加工类型,相对单一 |
3.3 营销问题 |
3.3.1 苹果营销体系建设不完善 |
3.3.2 竞争优势逐年降低,品牌影响力低 |
4 发展建议 |
4.1 强化标准化经营生产,提升产能 |
4.2 从村庄自身发展规划入手,提高收益 |
4.3 健全政府导向扶持体系 |
5 结论与讨论 |
(2)陇东地区村庄苹果产业发展探析——以庆阳市郭堡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特征 |
(一)种植比较优势明显 |
(二)种植面积规模适度且稳定增长 |
(三)果园管理经验丰富,产质效益有所提升 |
(四)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
二、村庄苹果产业存在的问题 |
(一)种植问题 |
1. 整体规模大,单户规模小,品质问题不能得到保证 |
2. 品种结构单一 |
3. 栽培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
(二)产后问题 |
1. 分拣、包装的层级不够明确 |
2. 贮藏设施不够完备,技术含量低 |
3. 果汁仍是主要加工类型,相对单一 |
(三)营销问题 |
1. 苹果营销体系建设不完善 |
2. 竞争优势逐年降低,品牌影响力低 |
三、发展建议 |
(一)强化标准化经营生产,提升产能 |
1. 加快新园培育,扩大基地规模 |
2. 苗木繁育、果树栽培标准化 |
3. 果园管理标准化 |
(二)从村庄自身发展规划入手,提高生产效益 |
1. 发挥当前村庄优势 |
2. 结合目前及未来村庄发展规划 |
(三)政府导向扶持 |
1. 积极对接区域扶持政策,拓展苹果产业发展的未来空间 |
2. 加大宣传力度,建设品牌效应 |
3. 加大资金投入 |
4. 完善管理体系 |
(4)乡村振兴背景下榆林地区苹果产业发展定位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1.5.1 对榆林地区山地苹果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 |
1.5.2 提出榆林地区山地苹果产业的发展定位 |
1.5.3 提出榆林地区山地苹果产业的发展对策建议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苹果产业化 |
2.1.2 苹果产业发展定位 |
2.2 相关理论 |
2.2.1 产业发展理论研究 |
2.2.2 产业规划理论研究 |
2.2.3 产业定位理论研究 |
2.2.4 产业发展战略理论研究 |
第三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榆林地区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榆林地区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
3.1.1 榆林地区山地苹果生产稳步增长 |
3.1.2 榆林地区山地苹果贮藏和加工逐渐成熟 |
3.1.3 榆林地区山地苹果销售市场不断扩大 |
3.1.4 榆林地区山地苹果科技不断进步 |
3.1.5 榆林地区山地苹果新型经营体系逐渐生成 |
3.1.6 榆林地区山地苹果质量安全逐步提高 |
3.2 榆林地区山地苹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
3.2.1 专业技术人才短缺,苹果技术相对落后 |
3.2.2 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 |
3.2.3 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差 |
3.2.4 基地建设和认证监管缓慢 |
3.2.5 市场占有率低 |
第四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榆林地区苹果产业发展SWOT分析 |
4.1 优势(Strengths) |
4.1.1 地理优势 |
4.1.2 交通优势 |
4.1.3 品质优势 |
4.2 劣势(Weaknesses) |
4.2.1 产业化经营理念落后 |
4.2.2 贮藏条件差 |
4.2.3 科技支撑能力不足 |
4.3 机会(Opportunities) |
4.3.1 苹果需求量大 |
4.3.2 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形成,销售渠道增加 |
4.3.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政府政策支持 |
4.4 挑战(Threats) |
4.4.1 其他地区品牌竞争力 |
4.4.2 成本上升 |
4.4.3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
4.5 榆林地区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的SWOT策略 |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榆林地区山地苹果产业发展定位分析 |
5.1 基本原则 |
5.1.1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5.1.2 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
5.1.3 因地制宜发挥榆林山地苹果产业优势 |
5.1.4 多方合作,推动科技创新 |
5.2 苹果产业发展定位分析 |
5.2.1 区域定位 |
5.2.2 市场定位 |
5.2.3 价格定位 |
5.2.4 产品定位 |
5.2.5 生产基地和经营主体定位 |
第六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榆林地区苹果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6.1 大力提升苹果品牌 |
6.2 加快农业产业升级 |
6.3 推动山地苹果绿色发展 |
6.4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6.5 建立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 |
6.6 培养新型农民、科技人才 |
6.7 完善财政支持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彬州市苹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2 相关理论及概念 |
2.1 相关理论 |
2.1.1 竞争优势理论 |
2.1.2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现代农业 |
2.2.2 特色农业 |
2.2.3 品牌农业 |
2.2.4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3 彬州市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彬州市概况 |
3.2 彬州市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
3.2.1 彬州市苹果生产情况 |
3.2.2 彬州市苹果质量现状 |
3.2.3 彬州市苹果种植户情况 |
3.2.4 彬州市苹果销售现状 |
3.2.5 彬州市苹果产业重大项目实施现状 |
3.3 彬州市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产业化程度不高 |
3.3.2 配套管理服务体系薄弱 |
3.3.3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 |
3.3.4 营销方式滞后 |
3.3.5 资金投入欠缺 |
3.3.6 果业生产技术含量不足 |
4 国内外苹果产业发展的特点及经验 |
4.1 栖霞苹果产业发展特点及经验 |
4.1.1 栖霞苹果产业发展特点 |
4.1.2 栖霞苹果产业发展经验 |
4.2 庆阳苹果产业发展特点及经验 |
4.2.1 庆阳苹果产业发展特点 |
4.2.2 庆阳苹果产业发展经验 |
4.3 日本苹果产业发展特点及经验 |
4.3.1 日本苹果产业发展特点 |
4.3.2 日本苹果产业发展经验 |
4.4 国内外苹果产业发展经验对彬州市苹果产业发展的启示 |
4.4.1 发展合作组织 |
4.4.2 注重生产过程,生产安全食品 |
4.4.3 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农超对接 |
5 彬州市苹果产业发展SWOT分析 |
5.1 彬州市苹果产业发展的优势 |
5.1.1 有适宜的自然环境 |
5.1.2 交通便利 |
5.2 彬州市苹果产业发展的劣势 |
5.2.1 苹果生产环节利润薄弱 |
5.2.2 交易市场层次低 |
5.2.3 信息流通渠道不畅 |
5.3 彬州市苹果产业发展的机遇 |
5.3.1 彬县撤县设市带来新机遇 |
5.3.2 《彬州市五年果业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带来新动力 |
5.3.3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带来新支撑 |
5.3.4 “互联网+”为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
5.4 彬州市苹果产业面临的挑战 |
5.4.1 进入外销苹果市场难度大 |
5.4.2 外来苹果挤占本地市场份额 |
6 彬州市苹果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对策建议 |
6.1 彬州市苹果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
6.2 彬州市苹果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6.2.1 对焦果业强市目标,强化果业规划实施 |
6.2.2 抓好果园更新改造,积极推进产业化进程 |
6.2.3 推行苹果标准化生产,提升果品质量信誉 |
6.2.4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拓宽果品营销市场 |
6.2.5 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深化经营体系变革 |
6.2.6 健全服务机构,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6)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庆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相关概念介绍 |
2.1.1 资源的可再生性和不可再生性 |
2.1.2 资源型城市 |
2.1.3 可持续发展 |
2.1.4 接续产业 |
2.2 资源型城市发展特点 |
2.3 资源型城市发展理论 |
2.3.1 资源诅咒与发展陷阱说 |
2.3.2 转型发展理论 |
第3章 庆阳市转型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庆阳市的基本情况 |
3.2 庆阳市转型发展现状 |
3.2.1 庆阳市石油资源型城市的形成和转型根源分析 |
3.2.2 庆阳市城市转型中的产业发展现状 |
3.3 庆阳市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庆阳市城市转型中面临的挑战 |
3.3.2 庆阳市城市转型中产业发展问题 |
第4章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分析 |
4.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分析 |
4.1.1 美国休斯敦城市转型 |
4.1.2 加拿大卡尔加里城市转型 |
4.1.3 日本北九州城市转型 |
4.1.4 德国鲁尔地区城市转型 |
4.2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分析 |
4.3 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启示 |
第5章 庆阳市可持续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 |
5.2 注重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
5.3 制定转型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 |
5.3.1 资源型产业发展战略 |
5.3.2 前景产业的发展战略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陇东黄土高原旱塬区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庆阳市果业合作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区确定 |
2.3.1 选择依据 |
2.3.2 问卷设计 |
2.3.3 调查问卷的样本选取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章 农民合作社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3.1 合作社概念 |
3.2 农民合作社的特征 |
3.2.1 以农民为主体 |
3.2.2 对组织内部服务性强 |
3.2.3 自愿加入、民主管理的原则 |
3.3 研究依据理论 |
3.3.1 农户集体交易理论 |
3.3.2 农业产业化理论 |
3.4 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社与传统农民合作社的区别 |
3.5 农民合作社与企业的区别 |
3.6 农民合作社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4章 庆阳市果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
4.1 庆阳市果业发展状况 |
4.2 庆阳市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
4.2.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
4.2.2 果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
4.3 庆阳市果业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3.1 数据来源 |
4.3.2 指标的统计分析 |
4.3.3 影响合作社发展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
4.3.4 果业合作社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5章 庆阳市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
5.1 大户带动型 |
5.1.1 基本特点 |
5.1.2 案例A |
5.1.3 发展优势 |
5.1.4 发展劣势 |
5.2 村组织领导型 |
5.2.1 基本特点 |
5.2.2 案例B |
5.2.3 发展优势 |
5.2.4 发展劣势 |
5.3 龙头企业带动型 |
5.3.1 基本特点 |
5.3.2 案例C |
5.3.3 发展优势 |
5.3.4 发展劣势 |
5.4 不同模式果业合作社运行状况的比较分析 |
5.4.1 不同模式果业合作社经营状况分析 |
5.4.2 不同模式果业合作社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六章 陇东黄土高原旱塬区果业合作社发展问题及对策 |
6.1 果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
6.2 推动果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庆阳苹果产业化发展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概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分析 |
1.4.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5 论文的主体框架及研究方法 |
1.5.1 论文的主体框架 |
1.5.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苹果产业化发展的相关理论 |
2.1 苹果产业化 |
2.2 国外苹果产业化发展相关经验 |
2.3 灰色系统理论 |
2.3.1 灰色系统理论基础 |
2.3.2 灰色关联分析-邓氏关联模型 |
2.4 GM(1,1)模型 |
2.4.1 GM(1,1)预测模型实现方法 |
2.4.2 GM(1,1)模型检验方法 |
第三章 庆阳苹果产业化发展现状 |
3.1 庆阳苹果产业化发展的历史 |
3.2 庆阳苹果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
3.3 庆阳苹果产业化发展的优势 |
3.4 庆阳苹果产业化发展的存在问题 |
第四章 影响庆阳苹果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
4.1 庆阳苹果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2 影响庆阳苹果产业发展相关因素的邓氏关联分析 |
4.3 影响庆阳苹果产业发展相关因素的GM(1,1)预测模型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促进庆阳苹果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
5.1 稳定现栽果园面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
5.2 转变果园栽培模式,加快果品机械化生产 |
5.3 强化政府财政调控,实施品牌营销战略 |
5.4 加大果农技术培训,提高文化技能水平 |
5.5 发展无公害生产,推进绿色基地建设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9)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地域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庆阳苹果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庆阳市苹果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 |
1.1 自然条件优势 |
1.2 苹果品质优势 |
1.3 劳动力资源优势 |
2 庆阳市苹果产业发展成效 |
2.1 规模经营提升了产业效益 |
2.2 建立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
2.3 基地认证步伐加快, 品牌初步形成 |
3 苹果产业化组织结构特点 |
3.1 基地 |
3.2 合作组织 |
3.3 储存和销售体系 |
3.4 加工企业 |
3.5 产业链结构 |
4 苹果产业化发展动力机制 |
4.1 市场引导 |
4.2 技术驱动 |
4.3 政府推动 |
5 苹果产业化发展地域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
5.1 特点 |
5.2 存在问题 |
6 苹果产业化优化发展思路 |
6.1 培育新的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规模化经营 |
6.2 规范合作组织, 提升发展能力 |
6.3 扶持龙头企业, 推动品牌化发展 |
(10)西北干旱区生态涵养与高质生产耦合的城郊农业发展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庆阳市西峰区城郊农业现状及特点 |
2 庆阳市西峰区城郊农业的功能定位与空间布局 |
2.1 生态涵养功能 |
2.2 高质生产功能 |
2.3 休闲观光功能 |
2.4 空间布局 |
3 庆阳市西峰区城郊农业发展模式设计 |
3.1 城郊农业耦合结构 |
3.2 城郊农业耦合发展模式 |
3.2.1 高效林草植被恢复生态保育模式 |
3.2.2高质粮-果-草-畜耦合生产模式 |
3.2.3 休闲观光文化拓展模式 |
4 对策与建议 |
4.1 调整传统产业结构,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是建立现代城郊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 |
4.2 树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观,构建生态涵养与高质生产耦合模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4.3 建立科技、政策和投资创新平台是建立城郊高效农业生产体系的保障 |
四、庆阳市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思路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陇东地区村庄苹果产业发展探析——以庆阳市郭堡村为例撤稿[J]. 张国勇,张文政. 中国林业经济, 2022(01)
- [2]陇东地区村庄苹果产业发展探析——以庆阳市郭堡村为例[J]. 张国勇,张文政. 中国集体经济, 2021(31)
- [3]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履行研究 ——以静宁苹果产业为例[D]. 李红亚.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4]乡村振兴背景下榆林地区苹果产业发展定位与对策研究[D]. 苗书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5]彬州市苹果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焦杨.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以庆阳市为例[D]. 王东殿.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9)
- [7]陇东黄土高原旱塬区果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 ——以庆阳市果业合作社为例[D]. 赵菏. 兰州大学, 2018(11)
- [8]庆阳苹果产业化发展与对策研究[D]. 齐振林.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1)
- [9]欠发达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地域发展模式研究——以甘肃庆阳苹果产业为例[J]. 李朝阳,李有才. 河西学院学报, 2017(02)
- [10]西北干旱区生态涵养与高质生产耦合的城郊农业发展模式[J]. 刘兴元,沈禹颖,赵菏. 草业科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