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语篇语言学在汉俄翻译中的运用。语言学一向与翻译研究关系密切,当代语言学,尤其是语篇语言学,更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模式,把视野扩大到语境和语言的交际功能。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原语和目的语两个语言体系,而且也包括语言体系以外的各种因素——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篇翻译实际上是语篇语言学与翻译这两个不同学科的综合,是语篇语言学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本文的论述分为4章,首先介绍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其次介绍语篇语言学的基本内容、语篇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然后采用博格兰德和德莱斯勒提出的典型语篇应具有的7个特征,即衔接性、连贯性、意图性、可接受性、信息性、语境性和互文性来分析汉译俄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以《红楼梦》中的大量例证来探讨语篇性在汉俄翻译中的转换过程,探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最后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纯理功能作为理论框架,继续对《红楼梦》俄译本的语料进行例证分析。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既贯穿着对中俄两国社会、文化、语言之间的关系与差异的宏观认识,也体现着对具体的语言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的微观处理。在阐明文学翻译中所遵循的总体规律与原则的同时,还为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法。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翻译学的目的是充分地描写客观的翻译现象,并构造能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则和媒介变项的体系。目前,语篇语言学方法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关注。希望本研究能给汉俄翻译的现有模式提供语篇性运用的新范式。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学高年级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研究[J]. 新课程(上) 2016(10)
- [2].隐喻的语篇性分析[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06)
- [3].隐喻性语篇和隐喻的语篇性[J]. 科技信息 2012(06)
- [4].以“意图性”为核心的语篇性标准探究[J]. 凯里学院学报 2013(01)
- [5].从语篇分析角度看企业简介翻译[J]. 开封大学学报 2014(02)
- [6].词汇语篇性共现规律与文本翻译[J]. 外语学刊 2012(05)
- [7].唐诗的语篇性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04)
- [8].论交替传译中的语篇性标准[J]. 教育探究 2010(03)
- [9].浅论语篇的意向性及其作用[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10].England in the Age of Chivalry翻译中的语篇补偿[J]. 海外英语 2020(13)
- [11].目的论指导下企业简介英译的语篇研究法[J]. 中州大学学报 2014(03)
- [12].跨句际辞格的语篇性刍议[J]. 科技信息 2012(12)
- [13].语篇性概念的内涵[J]. 外语学刊 2017(03)
- [14].运用语篇衔接与连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J]. 中学生英语(初中版) 2014(11)
- [15].语用和语篇:探索衔接的关联理论方法[J].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8(01)
- [16].图式理论在翻译过程中的推理和解析作用[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07)
- [17].语篇的语言环境和语用推理[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2(05)
- [18].语用和语篇:探索衔接的关联理论方法[J]. 中国外语 2008(02)
- [19].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语言点课堂中新题型的教学设计[J]. 新课程(中) 2014(10)
- [20].语篇的衔接连贯及语言微技能的培养——语篇的衔接连贯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 海外英语 2012(22)
- [21].科技英语汉译的顺应理论与实践[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03)
- [22].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对写作教学的启示[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
- [23].Beyond乐队歌词中分句性及语篇性的语码转换现象分析[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02)
- [24].中日翻译分析中语篇语言学作用的考察——以《阿Q正传》日译本为例[J]. 科技信息 2012(32)
- [25].从语篇的角度看关联翻译[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12)
- [26].语篇语言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 中国俄语教学 2010(01)
- [27].从元语篇的分布情况看哲学语篇和科学语篇的异同[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 [28].“N的V”的语篇回指用法与“N的V”的性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5(03)
- [29].日汉语篇比较翻译教学法之探索[J]. 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 2015(00)
- [30].认知语言学模式下的翻译特征[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