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植酸是作物种子中磷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占种子全磷含量的65-85%和酸溶性肌醇磷酸盐的90%以上。植酸通常与K+、Ca2+、Mg2+、或/和Zn2+等离子等金属离子鳌合形成植酸盐,沉积在禾谷类作物的糊粉层和胚中。植酸及植酸盐不能被人和非反刍动物吸收,一方面影响微量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及对蛋白、脂肪、淀粉的吸收;另一方面,不能被利用的植酸盐随动物粪便排泄入水系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降低种子中植酸的含量,为解决与植酸相关的营养和环保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本试验中,通过对T-DNA插入突变系的筛选发现了1个低植酸突变体:通过精细定位及对定位区域的分析,克隆了2个非等位的水稻低植酸突变基因;此外,还对低植酸突变体与野生型的产量性状和种子特性进行了相关研究。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在对引进的7个韩国T-DNA突变系进行Pi检测时发现了1份编号1A-08603的低植酸材料。遗传分析显示,分离群体后代中正常和低植酸籽粒的分离比率为3:1,符合1对基因隐性遗传模式。GUS组织化学染色和PCR检测结果证明,该低植酸性状与T-DNA插入无关,低植酸突变可能是由无性系变异引起。该突变严重影响种子活力,纯合HIP籽粒无法自然发芽。2、KBNT lpal-1被精细定位到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47Kb区域,通过CEL I酶切和基因测序两种方法,没有在定位区域内发现KBNT lpal-1与KBNT之间任何的碱基差异。扩大定位区域范围,对附近的基因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KBNT lpal-1在LOCOs02g57400(TIGR V5)基因外显子区域存在1个SNP(C/G→T/A),产生了Xsp I限制性内酶切位点。对另一携带等位突变基因的Os-lpa-XQZ的分析发现,突变导致1个1475bp的大片段缺失。据此,分别发展了LPA1CAPS、LPA1InDel 2个分子标记。对KBNT lpal-1/浙733的重组自交系与Os-lpa-XQZ/XQZ F2后代分离群体的PCR分析表明,低植酸性状与各自的标记共分离。对LOC Os02g57400基因预测显示存在4种转录模式,突变对LOCOs02g57400(FGENESH)转录模式影响最大。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分析显示该基因与拟南芥中2-磷酸甘油酸激酶有较高的同源性,且水稻中存在2个同源基因。3、通过籼粳交F2群体,利用BSA法将另一个低植酸突变基因Os-lpa-MH86-1初步定位在RM5478与RM17567之间的350Kb。通过合成定位区域内新的SSR标记,同时根据日本晴和9311之间的差异,发展了一系列InDel和CAPS标记,最终将Os-lpa-MH86-1突变基因定位在CAPS3和ID26之间的112Kb区域内。4、根据Os-lpa-MH86-1精细定位区域内的基因注释(TIGR V5),排除6个基因后,对其余8个基因进行测序,发现Os-lpa-MH86-1在LOCOs04g55800的第12个外显子上缺失1个碱基G,导致无义突变,蛋白翻译提前终止。另一携带等位突变基因的突变体Os-lpa-Z9B在第1个外显子上缺失6个碱基,导致Lys和Ser的缺失。利用Os-lpa-Z9B等位基因特性标记CAPS-Z对Os-lpa-Z9B/日本晴F2群体分析表明该6bp的缺失与低植酸性状共分离。RT-PCR分析不同组织的时空表达特性显示,LOCOs04g55800在根中不表达,在叶片和种子中的表达较叶鞘高,突变体及野生型在开花后各个时期表达没有太大差异,整体上LOCOs04g55800基因的转录水平较低。氨基酸比对显示LOCOs04g55800在水稻中存在多个同源基因,且普遍存在于植物中,系统进化树分析该基因在双子叶和单子叶分化前已经存在。5、对4个低植酸突变体及其野生型产量性状的比较,发现低植酸突变体的单株产量比野生型下降12.5-25.6%。其中,千粒重下降5.0-10.7%,可能是导致产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种子发芽试验表明,突变体的简化活力指数下降7.8-26.3%,淀粉酶总活性下降12.6-23.8%,二者的趋势基本一致。人工老化实验表明,低植酸突变体对老化处理的反应更为敏感。田间实验表明,低植酸突变体较亲本存在成苗率下降的趋势。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水稻论文; 低植酸论文; 突变论文; 遗传论文; 分子标记论文; 基因定位论文; 克隆论文; 序列分析论文; 产量论文; 发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