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曲解与误解的比较研究

刻意曲解与误解的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刻意曲解和误解是两个易被混淆的概念。很少有学者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过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很多学者都是在研究刻意曲解的时候略微提及误解,或者相反。并且,在许多研究中,对两者的界定也甚为模糊,并未明确区分两者的异同。本文在区分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基础上,着重从触发条件、语用功能两方面对刻意曲解和误解现象进行系统研究。并运用相关的语用理论(预设,言语行为理论,礼貌理论)进行多维分析,以找出其异同。在言语交际中,当听话人没有正确理解说话人意欲传达的意义时,误解就会发生。刻意曲解是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指在会话交际中,语言使用者为达到某种交际目的,有意利用某种特殊语境和对方话语中含糊的、不确定的表达方式,歪曲对方的话语意图,以便达到某种特殊的交际效果。本文首先通过比较,明确指出误解和刻意曲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现象,然后就国内外关于刻意曲解与误解的前期研究进行了回顾,指明了前期研究存在的局限之处以及本文研究的意义。就目前而言,对于这两种语言现象的单一层面研究相当多,但对两者的综合研究较少,对两者语用功能的描述也不完整。本文尝试从语用视角对刻意曲解和误解进行一个更综合全面的对比分析。通过对刻意曲解和误解的概念比较可以看出:刻意曲解是有意为之,而误解是无心而为之。刻意曲解是在正确理解对方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误解则是未能选择正确的解释或未能处理最佳语境信息引起的。刻意曲解是有意图的语言现象,而误解没有事先的意图。误解和刻意曲解这两种语言现象具有相同的触发条件。误解和刻意曲解的触发条件有两个,其中一个是说话者提供的最小信息,另外一个是话语的不确定性。话语的不确定性包括话语内容(内容省略和词语歧义、指示语模糊),说话者的语用用意,说话者的隐含意义等等,这些都有可能引起误解和刻意曲解。刻意曲解和误解都有积极和消极语用功能。刻意曲解的积极语用功能主要有制造幽默效果、保护面子、抵御侮辱、打破僵局、和谐关系、保护隐私和拒绝要求等,而消极语用功能则有引发误解和引起反感等。误解可以制造幽默、活跃气氛,也可使人困惑,甚至反感。本文最富创造性的一个方面就是尝试从某些语用理论(预设、行事行为理论和礼貌理论)的角度对刻意曲解和误解的异同点进行分析。(1)从预设的角度看,刻意曲解和误解在形成过程中都有语用预设,但是误解是第一说话人作了语用预设,和将其预设作为与第二说话人的“共知信息”,从而导致了第二说话人的误解。刻意曲解是第二说话人完全知道“共知信息”,却故意使用虚假语用信息而产生的。(2)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刻意曲解和误解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二说话人的刻意曲解或误解都使取效行为与行事行为不一致,使第一说话人不能取得与意图一致的取效行为。但是刻意曲解是第二说话人清楚地意识到第一说话人的行事行为,故意采取与第一说话人意图相违背的行为,使取效行为与行事行为相离。误解是第二说话人没有意识到第一说话人的行事行为,从而做出与取效行为相背离的行为。(3)根据礼貌理论:礼貌是与面子联系在一起的。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刻意曲解可以维护自己的面子,但对他人的面子产生威胁。误解则是违背了对方的意图,对对方的言外之力做出了错误判断,因此它也对对方的面子产生威胁。误解并不能使说话人的正面形象增加,反而有时却使说话人损害了自己的自我形象((self- image),并同时威胁到对方的面子。对误解和刻意曲解的对比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价值,不但可以加深我们对这两种语言现象的认识,而且也能引发更多的相关研究,例如与误解和刻意曲解有关现象的研究。同时对于人们的交际实践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并有助于研究其他语言现象,也有助于其他非直义语的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Introduction
  • 0.1 Two Related Phenomena
  • 0.2 Rationale for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DMI and MU
  • 0.3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 0.4 Methodology and Data Collection
  • 0.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ⅠReview of DMI and MU
  • 1.1 Research of DMI
  • 1.1.1 Research of DMI from Logical Perspective
  • 1.1.2 Research of DMI from Rhetoric Perspective
  • 1.1.3 Research of DMI from Pragmatic Perspective
  • 1.1.4 Research of DMI from Integrate Linguistic Perspective
  • 1.2 Research of MU at Home and Abroad
  • 1.2.1 Researches Abroad
  • 1.2.2 Researches at Home
  • 1.3 Insufficient Research of DMI and MU
  • 1.3.1 Insufficient Research of MU
  • 1.3.2 Insufficient Researches of DMI
  • ChapterⅡ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DMI and MU
  • 2.1 Definition of DMI and MU
  • 2.1.1 Definition of MU
  • 2.1.2 Definition of DMI
  • 2.2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DMI and MU
  • Chapter Ⅲ Triggers of DMI and MU
  • 3.1 Minimal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Speaker
  • 3.2. Inherently Problematic Nature of Speaker’s Utterance
  • 3.2.1 Speaker’s Utterance Content
  • 3.2.2 Speaker’s Utterance Force
  • 3.2.3 Speaker’s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 Chapter Ⅳ Pragmatic Comparison of DMI and MU
  • 4.1 Analysis of DMI and MU from Presupposition Respect
  • 4.2 Analysis of DMI and MU from Illocutionary Act Respect
  • 4.3 Analysis of DMI and MU from Politeness Respect
  • Chapter Ⅴ Pragmatic Effects of DMI and MU
  • 5.1 Pragmatic Effects of DMI
  • 5.1.1 Positive Effects of DMI
  • 5.1.2 Negative Effects of DMI
  • 5.2 Pragmatic Effects of MU
  • 5.2.1 Positive Effects of MU
  • 5.2.2 Negative Effects of MU
  • Conclusion
  • Major Findings
  • Limitations
  • Bibliography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说话人的音频分割与聚类[J]. 心智与计算 2010(02)
    • [2].基于变分贝叶斯改进的说话人聚类算法[J]. 数据采集与处理 2017(01)
    • [3].基于说话人辨识的自上而下听觉显著性注意模型[J].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7(07)
    • [4].说话人用意的认知加工机制:基于误解分析的证据[J]. 外语教学 2016(04)
    • [5].“权威度”视角下终助词「ね」的附加考察[J]. 散文百家(理论) 2020(09)
    • [6].润泽有效的课堂,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开始[J]. 快乐阅读 2016(24)
    • [7].那些有故事的“说话人”[J]. 长江丛刊 2017(01)
    • [8].汉日位移动词比较研究[J]. 唐山文学 2017(02)
    • [9].简约而不简单的英语实用口语[J]. 初中生辅导 2016(36)
    • [10].临时性词汇及其语用功能探析[J]. 青年文学家 2017(09)
    • [11].说话人意义的形成机制及其功能——“语言与人”系列研究(1)[J]. 外语学刊 2013(06)
    • [12].论词层级上说话人意义的形成因素[J]. 外语教学 2013(06)
    • [13].基于卷积长短期记忆网络的说话人辨识[J]. 信息通信 2020(08)
    • [14].说话人聚类的初始类生成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7(03)
    • [15].说话人视角下“来”的参照点问题再认识[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7(02)
    • [16].基于改进的深度神经网络的说话人辨认研究[J]. 电子器件 2017(05)
    • [17].基于语速差异的新闻发布会中首要说话人检测[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5(04)
    • [18].一种多说话人角色聚类方法[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19].基于深层说话人矢量的说话人检索[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7)
    • [20].论说话人交际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J]. 青年文学家 2014(27)
    • [21].汉语语音合成中说话人自适应的时长优化[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11)
    • [22].基于话者无关模型的说话人转换方法[J]. 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2013(03)
    • [23].基于辨别性深度信念网络的说话人分割[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24].说话人分割聚类研究进展[J]. 信号处理 2013(09)
    • [25].新闻故事中的关键说话人发现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2(06)
    • [26].一种基于性别的说话人索引算法[J].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2(06)
    • [27].基于NIST评测的说话人分类及定位技术研究[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1(05)
    • [28].说话人意义及其结构的研究维度——语言主观意义研究(一)[J]. 外语教学 2011(05)
    • [29].反讽话语说话人的意向及其常规推理[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2)
    • [30].用于说话人辨识的评分规整[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12)

    标签:;  ;  ;  

    刻意曲解与误解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