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闽语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汉语言文字学
作者: 戴黎刚
导师: 游汝杰
关键词: 闽语,历史层次,比较,音变
文献来源: 复旦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近年,汉语的层次问题逐渐得到语言学界重视,历史层次分析法已经成为方言研究的重点。闽语的音系复杂而古老,是历史层次分析最好的样本,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是,就我们所知,至今还没有专门分析闽语历史层次的论著。本文力图弥补这一缺憾。 实际上,有关历史层次的内涵及其分析的方法,目前学界并不太统一。因此,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历史层次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我们阐明了历史比较法产生的背景,界定历史层次的定义和类型,并总结历史层次的具体分析方法,比如,如何离析不同的历史层次、如何确定不同层次的年代及来源。同时,我们也讨论了目前历史层次分析法存在的一些问题。 根据这一新的分析方法,我们分韵摄讨论闽语的历史层次。在具体的分析中,我们总是从比较莆仙话的历史层次入手,排比其历史层次,然后通过层次关系字,系联闽语其他方言的历史层次。在每节之后,我们都详细列出闽语各地的层次对应表。这些比较表,能够为寻找同源词以及拟测原始母语提供更可靠的基础。 同时,我们还尽可能为各个层次确定其年代和来源,并揭示闽语的内部音变。我们通过音系的对比,发现了许多前人不曾留意的历史音变,比如,泉州话支韵ia音类和a音类之间互补,a音类是由ia音类脱落i介音发展而来;仙游话的山摄开口原本没有u(?)音类,该层次借自泉州话;仙游话咸摄开口一二等(?)音类内部经历了“语音推链”的变化。 另外,我们运用历史层次分析法,做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专题研究。通过分析莆仙话“五”的特殊语音地位,我们展示其与闽南话、福州话、吴语和官话的复杂关系。我们发现莆仙话白读层的撮口呼并不是受福州话影响产生的,而是原始闽语特征的保留。我们论证了漳州话山摄的i(?)音类是闽南话早期固有特征,并引泉州话、漳平话为佐证,进而拟测早期闽南话的鼻化韵都读为-(?)尾。我们离析出闽南话曾、梗摄-n/-t韵尾的历史层次,并证明了宋代中原官话的曾、梗摄也是广泛地读为-(?)/-(?)韵尾,而不是-(?)/-k韵尾。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历史层次分析法——理论、方法及其问题
1.1 历史层次分析法的基本观点
1.2 历史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方法
1.3 历史层次分析法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果摄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
2.1 果摄的历史层次
2.2 小结
第三章 假摄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
3.1 假摄的历史层次
3.2 小结
第四章 遇摄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
4.1.1 模韵的历史层次
4.1.2 小结
4.2.1 鱼韵的历史层次
4.2.2 小结
4.3.1 虞韵的历史层次
4.3.2 小结
第五章 蟹摄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
5.1.1 蟹摄开口一二等的历史层次
5.1.2 小结
5.2.1 蟹摄开口三四等的历史层次
5.2.2 小结
5.3.1 蟹摄合口字的历史层次
5.3.2 小结
第六章 止摄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
6.1.1 止摄开口的历史层次
6.1.2 小结
6.2.1 止摄合口的历史层次
6.2.2 小结
第七章 流摄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
7.1.1 流摄开口一等的历史层次
7.1.2 小结
7.2.1 流摄开口三等的历史层次
7.2.2 小结
第八章 咸摄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
8.1.1 咸摄开口一二等的历史层次
8.1.2 小结
8.2.1 咸摄三四等的历史层次
8.2.2 小结
第九章 山摄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
9.1.1 山摄一二等的历史层次
9.1.2 小结
9.2.1 山摄三四等的历史层次
9.2.2 小结
第十章 莆仙方言的语音层次及其演变——以“五”为例
10.1 莆仙话“五”字的文白读
10.2 莆仙话“五”字白读音的来源及其演变
第十一章 莆仙话撮口呼的历史来源
11.1 莆田话ya音类的性质
11.2 原始闽语构拟中的一些问题
第十二章 闽南话鼻化韵的历史演变
12.1 漳州话山摄-(?)韵尾的历史层次
12.2 漳州话山摄-(?)韵尾的性质
12.3 余论
第十三章 闽南话曾、梗摄-n/-t韵尾的历史层次及其来源
13.1 闽南话曾摄、梗摄读为-n/-t韵尾的历史层次
13.2 东南方言曾摄、梗摄读为-n/-t韵尾的来源及其年代
13.3 小结
附录1 各片闽语的代表音系
附1.1 莆田话音系
附1.2 泉州话音系
附1.3 福州话音系
附1.4 建瓯话音系
附1.5 永安话音系
附录2 福建省汉语方言分区示意图
附录3 主要地名分片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9-19
参考文献
- [1].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D]. 刘雪霞.复旦大学2006
- [2].南部吴语韵母的历史层次及其演变[D]. 施俊.浙江大学2013
- [3].茶洞语的汉语借词研究[D]. 王怀榕.中央民族大学2010
- [4].赣语昌都片语音研究[D]. 卢继芳.湖南师范大学2016
- [5].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D]. 章黎平.山东大学2011
- [6].太湖片吴语音韵演变研究[D]. 郑伟.复旦大学2008
- [7].苗语双借词与苗汉关系词研究[D]. 王艳红.复旦大学2013
- [8].祁阳方言语音研究[D]. 王仲黎.南开大学2009
- [9].江苏江淮官话音韵演变研究[D]. 刘存雨.苏州大学2012
- [10].闽东方言韵母的历史层次[D]. 袁碧霞.浙江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湘南官话语音研究[D]. 曾献飞.湖南师范大学2004
- [2].山西方言语音历史层次研究[D]. 孙小花.上海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