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脆弱性分析与管制对策研究

银行脆弱性分析与管制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

银行脆弱性的研究起因于近几年国内外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传统危机理论认为,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容易引起金融危机。但基本面很好,甚至被世界银行称为亚洲奇迹的国家一夜之间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原因何在?传统理论为何失灵?最新的研究表明,银行脆弱性具有内生性,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在外部冲击下,产生放大效应,引发金融危机。而脆弱性和金融危机又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从而引起一个地区甚至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从国际金融环境来看,美国次级债危机正在全球疯狂蔓延,危机造成的损失在逐渐显现和扩大。历史经验表明,金融不稳定和金融危机会造成极为严重的、破坏性的危害,表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因此应当引起中国的警觉。中国目前经济金融处于大幅度变革阶段,不确定因素增加,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体制性风险加大,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发展成为关系到今后中国经济能否继续稳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揭示银行脆弱性内在生成和演变机理,对银行脆弱性进行量化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性管制对策。本文首先对银行脆弱性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银行脆弱性的内生和外生因素;构建了银行脆弱性的四阶段演变模型,并研究了危机传染在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构建了银行脆弱性评估模型,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进行实证研究;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银行脆弱性的各种宏观和微观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银行管制的供给和需求函数,构建了银行管制均衡的优化模型;结合我国银行脆弱性的实际状况,提出了相应的管制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研究了银行脆弱性的生成因素。通过对西方主要经济流派的归纳分析,将金融脆弱性理论的研究角度归纳为企业、银行、居民和政府等四个部门,并对各流派代表性的理论观点进行了介绍,对其成就和不足进行了总结。将银行脆弱性的生成归结为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其中内生因素主要包括资产负债失衡、信息不对称、信贷结构扭曲和金融创新;外生因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波动、公众有限理性、制度安排失当和道德风险。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银行体系变得极为脆弱。因此,银行脆弱性的防范和治理也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从多方面改进和完善。(2)构建了银行脆弱性四阶段演变模型。认为银行脆弱性分为酝酿阶段、生成阶段、危机阶段、转化阶段等四个阶段,结合历史上金融危机的表现,对每个阶段的特征和转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从银行脆弱性到银行危机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自我实现机制、外部冲击机制和风险传染机制等多种作用机制。对危机传染机制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了传染的过程和渠道,构建了银行风险传染模型,认为银行危机传染的渠道包括信用链、多边支付清算系统、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相似性和羊群行为四个方面。结合国际上正在发生的次级贷危机,对银行风险传染机制进行实证分析。(3)构建了银行脆弱性评估模型。通过对历史上金融危机具体表现的分析,结合专家观点,选取不良贷款率、全国贷款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资本充足率四项指标作为衡量银行脆弱性的核心指标,取其算术平均数作为银行脆弱性的评价标准。根据评估模型,对1985~2005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进行判断,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近2年的脆弱性程度已经降到历史最低点。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协整分析表明,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和金融指标均与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其中金融指标对脆弱性的影响程度高于宏观经济指标。一个良性互动的经济和金融体系,是银行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4)从保持银行稳定、化解银行脆弱性的角度,对银行管制目标和均衡进行了研究。利用管制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银行管制过度和管制不足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银行管制的供给和需求函数,并构建了银行管制均衡的优化模型。(5)分析了我国银行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管制对策。认为金融自由化取向、银行监管法律存在缺陷、金融安全网缺失、通货膨胀风险加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依然严重等影响我国银行脆弱性,提出了应对银行脆弱性的管制优化措施,如完善银行监管法制、实施风险性监管、创建金融安全网、构建风险预警模型、增强市场约束功能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表序
  • 图序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金融危机与银行危机
  • 1.2.2 金融风险与银行风险
  • 1.2.3 金融脆弱性与银行脆弱性
  • 1.3 银行脆弱性的理论基础:基于四部门的分析
  • 1.3.1 企业角度:金融脆弱性假说
  • 1.3.2 银行角度:安全边界说
  • 1.3.3 居民角度:银行挤兑与恐慌理论
  • 1.3.4 政府角度: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基本面脆弱性研究
  • 1.4 金融脆弱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 1.4.1 实体经济状况与银行脆弱性
  • 1.4.2 行业竞争、特许权价值与银行脆弱性
  • 1.4.3 金融脆弱性的度量
  • 1.5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本文的章节安排
  • 参考文献
  • 第2章 银行脆弱性生成与演变规律研究
  • 2.1 银行脆弱性的生成因素分析
  • 2.1.1 内生因素
  • 2.1.2 外生因素
  • 2.2 从银行脆弱性到银行危机的演变规律研究
  • 2.2.1 自我实现机制
  • 2.2.2 外在冲击机制
  • 2.3 银行风险传染机制研究
  • 2.3.1 传染的渠道
  • 2.3.2 模型构建
  • 2.3.3 实证研究——以美国次级债风波为例
  • 2.4 银行脆弱性四阶段演变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银行脆弱性评估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
  • 3.1 研究概述
  • 3.1.1 量化研究的现状
  • 3.1.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3.2 银行脆弱性的多指标评估模型构建
  • 3.2.1 银行脆弱性的衡量指标
  • 3.2.2 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脆弱性的评估
  • 3.3 基于协整分析的银行脆弱性评估实证研究
  • 3.3.1 解释性指标的选取
  • 3.3.2 实证分析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4章 基于脆弱性理论的银行管制均衡研究
  • 4.1 银行管制概述
  • 4.1.1 何谓管制
  • 4.1.2 银行管制的必要性
  • 4.1.3 银行管制手段
  • 4.2 银行管制的目标演进
  • 4.2.1 自由银行时期的安全优先目标导向
  • 4.2.2 经济大危机之后安全优先目标与效率优先目标的交替
  • 4.2.3 金融自由化时代安全优先目标与效率优先目标的并重
  • 4.3 银行管制的悖论
  • 4.3.1 银行管制过度
  • 4.3.2 放松管制
  • 4.4 银行管制均衡模型的构建
  • 4.4.1 银行管制函数
  • 4.4.2 银行管制的供求均衡
  • 参考文献
  • 第5章 我国银行脆弱性影响因素与管制对策研究
  • 5.1 影响我国银行脆弱性的现实因素
  • 5.1.1 金融自由化取向
  • 5.1.2 金融安全网缺失
  • 5.1.3 银行监管法制存在缺陷
  • 5.1.4 通货膨胀风险加大
  • 5.1.5 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依然严重
  • 5.2 应对银行脆弱性的管制措施
  • 5.2.1 完善银行监管法制
  • 5.2.2 创建和完善金融安全网
  • 5.2.3 逐步从合规性监管过渡到风险性监管
  • 5.2.4 构建银行风险预警模型
  • 5.2.5 增强市场约束功能
  • 参考文献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贫困脆弱性研究进展及评述[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23)
    • [2].生计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J]. 地球科学进展 2020(02)
    • [3].甘南高原乡村社会固有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理科学 2020(05)
    • [4].提升抗逆力: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民生计系统“风险-脆弱性”应对策略研究[J]. 云南社会科学 2020(04)
    • [5].老年人受骗脆弱性的理论与测量方法[J]. 应用心理学 2020(03)
    • [6].多重压力下重点生态功能区农户生计脆弱性——以甘南黄河水源补给区为例[J]. 生态学报 2020(20)
    • [7].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自尊与危机脆弱性的关系研究[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8(10)
    • [8].健康贫困及健康贫困脆弱性内涵探析[J]. 医学与社会 2018(05)
    • [9].脆弱性人群对雾霾的认知与应对——基于福州市的调查分析[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10].社会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11)
    • [11].贫困脆弱性的研究评述[J]. 商 2015(07)
    • [12].重大疫情下城市脆弱性及规划应对研究框架[J]. 城市规划 2020(09)
    • [13].网络空间政治安全治理中的国际合作:缘由、脆弱性及中国理念[J]. 教学与研究 2020(09)
    • [14].社会资本、收入多样化与农户贫困脆弱性[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02)
    • [15].贫困脆弱性理论与政策研究新进展[J]. 经济学动态 2017(06)
    • [16].金融虚拟性对银行脆弱性的影响研究[J]. 商场现代化 2015(Z2)
    • [17].家庭经济脆弱性:理论、实证与应对[J]. 学习与探索 2016(05)
    • [18].遗产、价值与脆弱性[J]. 遗产 2019(01)
    • [19].城市脆弱性的内涵及评价体系[J].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20].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研究进展[J]. 灾害学 2014(03)
    • [21].城市脆弱性研究评述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05)
    • [22].由银行危机联想到银行脆弱性[J]. 商 2013(05)
    • [23].脆弱性主体——锚定人类境遇的平等[J]. 比较法研究 2013(04)
    • [24].基于经典内生理论的银行脆弱性测度[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3(05)
    • [25].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测度与实证研究[J].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8(01)
    • [26].极端天气背景下辽宁省城市脆弱性时空演变研究[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0(01)
    • [27].澳大利亚与印度尼西亚不对称安全关系中的“敏感性”和“脆弱性”[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07)
    • [28].脆弱性理论与国家治理责任新解[J]. 学术月刊 2017(03)
    • [29].城市灾害社会脆弱性研究热点问题评述与展望[J]. 地理科学 2017(08)
    • [30].“脆弱性相互依赖”析论[J]. 太平洋学报 2016(02)

    标签:;  ;  ;  ;  

    银行脆弱性分析与管制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