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与长江口稀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变分析

渤海湾与长江口稀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变分析

论文摘要

探讨水体和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对评价海洋生态环境和揭示海洋环境演变机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本学位论文选择我国典型海湾渤海湾及典型河口长江口水体和沉积物中的稀有元素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对生态环境对应关系的剖析,系统研究了水体和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迁移机制、影响控制因素、潜在生态风险、来源、沉积环境演变趋势及与环境的关系,获得了一系列新的结果和认识:1.渤海湾海水中的溶解态稀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和行为表明稀有元素具有明显的“拟营养盐”作用,溶解态稀有元素主要来源于河流输入与大气沉降。渤海湾海水中的硒主要以四价和六价两种形式存在,且以四价硒为主,约占总硒的66.7%;锑主要以三价和五价两种形式存在,且以五价锑为主,约占总锑的89%;碲主要以四价和六价碲两种形式存在,且以六价碲为主,约占总碲的71.4%。表层水中的硒、锑、砷和碲浓度均呈现出由湾近岸向湾中央降低的趋势,最高浓度出现在海河河口附近,这种分布模式主要与河流输入、环境条件和生物活动有关;在浮游植物生物量较高的区域,表层水中六价硒、五价锑和六价碲的浓度大于底层水,这与表层水中四价硒、三价锑和四价碲的生物氧化有关,说明生物过程是这些区域海水中硒、锑和碲的主控因素;河流输入对渤海湾硒、锑、砷和碲有重要的贡献,每年通过河流输入的硒、锑、砷和碲通量约为5.67、45.2、33.4和4.89吨/年。而表层水中的锡浓度呈现出由湾近岸向湾中央升高的趋势,其在海河河口附近的浓度也较高,这种分布模式主要与河流输入和大气输入有关;每年通过河流输入和大气沉降的锡通量分别为2和0.85吨/年。渤海湾海水中硒、锑、砷、碲和锡的浓度总体处于痕量水平,对水体生物系统没有明显的危害。硒、锑、砷、碲和锡均参与了生物循环,其与营养盐、叶绿素a浓度和浮游植物生物量有很好的相关性。其中,硒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锑和砷通过磷的吸收途径被浮游植物摄取;碲和锡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因此这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的规模。2.渤海湾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分布模式受控于“沉积物类型-迁移过程-来源途径”;基于稀有元素的化学形态、富集因子和地质累积指数的结果显示,渤海湾和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生态风险和污染程度各不相同,这两区域在总体水平上均呈轻度污染。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含量随沉积物粒径的减小和粘土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与铝、铁、锰氧化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稀有元素的分布受控于沉积类型和沉积模式及其形成的驱动力–物理迁移。稀有元素的化学形态含量随沉积环境条件(酸度、盐度、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表明化学迁移也是其分布的主控因素。稀有元素的含量随总有机碳含量和叶绿素a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生物迁移是其分布的又一控制因素。富集因子显示,Sb、Te和Bi的富集因子>1.5,反映了这些元素的人为输入,而其它稀有元素的富集因子均小于1,说明其以自然输入为主。从稀有元素的化学形态角度评价,Sn、Ga和Tl为无风险;Ge、Sb、In、W和V为低风险;Te、Bi、Mo和U为中度风险;Cd为高风险。基于地质累积指数分析显示,Ga、W、U、Ge、Mo、In、Tl和V为未污染;Cd和Sn为轻度污染;Sb为中度-强度污染;Bi为强度污染;Te为极强度污染。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所有稀有元素的平均Igeo值为0.46,说明该区域整体上处于轻度污染水平。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稀有元素含量均呈现出由近岸向外海降低的趋势,最高浓度出现在长江口和杭州湾口附近,这种分布模式主要与沉积物类型、河流输入、大气沉降和环境条件有关。稀有元素的含量高值区出现在高粘土区,说明其含量随着粘土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河流输入和大气输入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稀有元素有重要的贡献,每年通过河流输入的As、Hg、Bi、Se、Sb、Te、Sn和Ge的通量约为4426、37、194、92、383、19、1614、599吨/年;每年通过大气输入的As、Se、Sb、Sn和Ge的通量约为45.0、31.1、10.0、3.5、1.8吨/年。从稀有元素的化学形态角度评价,As、Hg、Sb、Sn和Ge为低风险;Bi和Se为中度风险;Te为高度风险。基于地质累积指数显示,Hg、Sn和Ge呈未污染状态;Se为轻度污染;As、Sb和Te为中度污染;Bi为中度-强度污染。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八个稀有元素的平均Igeo值为0.78,说明该区域为轻度污染。3.渤海湾与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稀有元素不同化学形态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稀有元素的含量、富集因子和埋藏通量结果显示,近百年来渤海湾与长江口的沉积环境在时间序列上主要经历了三个明显的不同阶段。渤海湾和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分布模式主要与沉积物类型、来源和成岩作用有关,其含量随粘土和总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稀有元素的不同化学形态之间有很好的负相关性,说明不同化学形态之间发生了相互转化。根据稀有元素的含量、富集因子和埋藏通量的变化趋势,渤海湾和长江口的沉积环境在近百年来主要经历了三个明显的不同阶段。由于自然事件和人文活动发生的时间不同,渤海湾与长江口的环境演变历史也稍有不同。渤海湾近百年来的环境演变包括:(1)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较为波动,整体处于较高水平。该段时期入海径流量较高,沉积速率较高,埋藏通量也相应较高,沉积物中稀有元素主要为自然来源;(2)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呈上升趋势。该一阶段是渤海经济圈迅猛发展的阶段,加上各项治污措施和保护措施不当,这段时期渤海湾的环境恶化,是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个阶段;(3)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呈下降趋势。这一阶段是渤海湾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一个阶段。长江口近百年来环境演变包括:(1)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较为波动,埋藏通量大致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说明在这期间几乎没有大的环境改变且沉积物中的稀有元素主要为自然来源;(2)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呈上升趋势。该一阶段是东海沿岸工农业迅猛发展的阶段,加上各项治污措施和保护措施不当,这段时期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环境恶化,是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个阶段,这种影响在80年代和90年代期间表现得尤为严重;(3)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呈下降趋势。第三阶段是东海沿岸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一个阶段。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近海环境中稀有元素的研究现状
  • 1 近海稀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
  • 2 稀有元素生物富集与生物利用性
  • 3 稀有元素的潜在的生态风险评价
  • 4 海洋沉积物中稀有元素对环境的指示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海区的特征
  • 1 渤海湾的自然环境
  • 2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环境特征
  • 第三节 样品采集、分析与数据处理
  • 1 渤海湾海水的采集与分析
  • 2 渤海湾沉积物的采集及分析
  • 3 长江口沉积物的采集及分析
  • 4 数据处理
  •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渤海湾稀有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演变
  • 第一节 渤海湾海水中的稀有元素
  • 1 渤海湾海水中的物理-化学参数
  • 2 渤海湾中的叶绿素a和浮游植物
  • 3 渤海湾海水中的溶解硒
  • 4 渤海湾海水中的溶解砷和锑
  • 5 渤海湾海水中的溶解碲
  • 6 渤海湾海水中的溶解锡
  • 第二节 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形态特征与环境指示功能
  • 1 渤海湾表层沉积物特征
  • 2 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含量及形态特征
  • 3 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迁移过程
  • 4 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
  • 5 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风险评价
  • 6 表层沉积物中元素的来源
  • 7 表层沉积物与海水中稀有元素的相互关系
  • 第三节 渤海湾柱状沉积物中元素的形态特征与环境演变
  • 1 渤海湾柱状沉积物特征
  • 2 渤海湾柱状沉积物210Pb定年
  • 3 稀有元素的垂直分布
  • 4 渤海湾柱状沉积物中元素的形态特征
  • 5 与环境参数的关系
  • 6 柱状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风险评价
  • 7 埋藏通量
  • 8 柱状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来源判别
  • 9 渤海湾柱状沉积物中元素的环境指示功能
  • 第三章 长江口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演变
  • 第一节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形态特征
  • 1 沉积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参数
  • 2 表层沉积物特征
  • 3 稀有元素的含量
  • 4 化学形态
  • 5 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
  • 6 稀有元素的生态风险评价
  • 7 稀有元素的来源
  • 第二节 长江口沉积物中稀有元素的垂直变化特征
  • 1 柱状沉积物特征
  • 2 长江口柱状沉积物的210Pb定年
  • 3 稀有元素的总量
  • 4 化学形态
  • 5 化学形态的垂直分布
  • 6 与环境参数的关系
  • 7 生态环境风险评价
  • 8 埋藏通量
  • 9 来源判别
  • 第四章 结语与创新点
  • 第一节 获得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本论文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三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珠三角新会地区表层土壤硒、氟、碘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 地球与环境 2020(02)
    • [2].中蒙边界地区铅区域地球化学特征[J]. 地质论评 2019(S1)
    • [3].浅谈中国东部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3(11)
    • [4].胶东白垩纪金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J]. 世界有色金属 2020(06)
    • [5].冀北龙头山矿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远景分析[J]. 世界有色金属 2018(20)
    • [6].内蒙古小佘太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预测[J]. 云南冶金 2019(05)
    • [7].黑龙江省黑河市四道河子地区地球化学特征[J]. 世界有色金属 2019(17)
    • [8].内蒙古东乌旗霍布林查干楚鲁特银多金属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异常评价[J]. 西部资源 2020(05)
    • [9].柬埔寨西北部托摩布新村地区红土层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J]. 四川有色金属 2019(01)
    • [10].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最新研究进展[J]. 四川地质学报 2015(02)
    • [11].太岭一带二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方向[J]. 西部探矿工程 2019(12)
    • [12].大型复杂区域矿山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前景[J]. 世界有色金属 2020(08)
    • [13].南祁连擦勒特地区志留纪巴龙贡嘎尔组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现代地质 2020(01)
    • [14].青海省同德县克日日岗一带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J]. 西部探矿工程 2018(04)
    • [15].河南朱阳关—湍源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在找矿中的应用[J].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2(05)
    • [16].云南水系沉积物磷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S2)
    • [17].辽宁省本溪市太平地区地球化学特征[J]. 世界有色金属 2020(06)
    • [18].内蒙古西乌旗珠尔很沟矿区地球化学特征及银铁锰矿床成因浅析[J]. 西部资源 2018(05)
    • [19].长江中下游地区1∶20万金元素不同尺度数据的地球化学特征响应[J]. 物探与化探 2012(01)
    • [20].老挝中北部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矿物岩石 2011(03)
    • [21].安徽省金寨县老湾多金属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 世界有色金属 2019(18)
    • [22].皖南朱家坑地区金矿地质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J]. 中国金属通报 2019(11)
    • [23].甘肃省天祝县哈溪镇一带金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意义[J]. 甘肃科技 2018(13)
    • [24].海南岛地表水的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地球与环境 2009(02)
    • [25].春光区块白垩系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J]. 特种油气藏 2020(02)
    • [26].以M油田为例研究原油地球化学特征[J]. 化工设计通讯 2018(12)
    • [27].内蒙古幸福之路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标志[J]. 科技视界 2017(03)
    • [28].中国浅海的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J]. 中国科技信息 2011(19)
    • [29].奔都-汤满地区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J]. 四川地质学报 2019(01)
    • [30].青海省茫崖行委十字沟地区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9(32)

    标签:;  ;  ;  ;  ;  ;  ;  

    渤海湾与长江口稀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变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