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正畸正颌治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颌骨性前患者,治疗后心理变化,临床研究分析
正畸正颌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许一起,龙娟,赵阳千惠,顾立峰[1](2019)在《下颌骨性前突患者正畸一正颌联合治疗后的心身症状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下颌骨性前突患者在经过相关正畸一正颌治疗后发生的心身症状及其相应的变化。方法通过研究临床中24例相关患者在治疗后和治疗前进行的相关测试量表的问卷测验,评估相关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在F6(敌对)、F5(焦虑)、F4(抑郁)症状因子和手术前进行比较出现较大程度的下降。在经过一系列相关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P(精神质)量表上的分值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E(内外向)量表的测试分数据提高。结论正畸一正颌联合治疗后患者心理状态有了积极的改善。(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22期)
麦秋桂,麦秋燕,杨冬叶[2](2019)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护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牙颌面畸形患者在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之后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7月这2018年7月92例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牙颌面畸形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接受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面护理。结果经护理,实验组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牙颌面畸形患者,(P<0.05)。经护理,实验组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护理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牙颌面畸形患者,(P<0.05)。结论经护理,实验组经护理,实验组牙颌面畸形患者和对照组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手术基本指标和护理效率差异显着,说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面护理在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牙颌面畸形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45期)
韩明林,范娜娜,李明贺,田垒[3](2019)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疗效及对牙齿咬合功能影响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疗效及对牙齿咬合功能的影响。方法: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儿9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单纯正颌矫正治疗,正颌矫正+正畸组则采取正颌矫正+正畸治疗。比较两组疾病疗效,X线测量结果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儿X线测量结果和语言功能、咀嚼功能、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正颌矫正+正畸组疗效、X线测量结果改善时间、X线测量结果和语言功能、咀嚼功能相比对照组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颌矫正+正畸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颌矫正+正畸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效果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14期)
杨英辉[4](2019)在《正畸正颌治疗围术期运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畸正颌治疗围术期运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正畸正颌治疗患者80例,随机划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运用心理护理干预,分析不同护理后患者心理状态评分与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在护理后的焦虑、抑郁等评分上,研究组各项明显少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后患者满意度上,研究组97.5%的比例明显高于参照组8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正颌治疗围术期运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的负面不良情绪,配合治疗的展开,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构建和谐医疗氛围。(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13期)
刘洋[5](2019)在《骨性Ⅲ类成人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及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骨性Ⅲ类成人错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不同矫治时期的X线头颅侧位片,对比分析骨性Ⅲ类患者面部软硬组织在不同矫治时期的变化并评估疗效的稳定。为正畸的诊断设计、治疗和正颌手术精确的分析、以及预测术后患者达到的面部美学改变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正畸科和口腔颌面外科的16例成人骨性Ⅲ类错病例(男9例,女7例)。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手术方式为上颌LefortⅠ型截骨+下颌BSSRO术式,平均治疗时间2.0±0.4年。在治疗前(T0),手术前1周(T1)手术后3个月(T2),手术后1年(T3)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并分析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上的23个软硬组织测量值,对其所成的角度以及矢状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不同时期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及SNK-Q检验,以期研究治疗过程中不同时期软硬组织的变化及短期稳定性。结果:1、矫治前与术前软硬组织比较。23项测量组织中,U1-NA角、U1-NA距、L1-NB角、L1-NB距、U1-L1角具有显着性差异。2、手术前与术后3个月软硬组织比较。23项测量组织中,硬组织测量值U1-NA角、U1-NA距、L1-NB角、L1-NB距、U1-L1角、SE距、软组织测量值Cm-Sn-UL角、LL-Sn-Pog'距、Si-LL-Pog'距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余测量项目均有显着性差异。其中ANB角、N'-Sn-Pog'角变化具有极显着性差异。3、手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软硬组织比较。23项测量组织虽有部分改变但均不具有显着性差异。4、矫治前与术后1年软硬组织比较。23项测量组织中Cm-Sn-LUL角、LL-Sn-Pog'距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余测量组织均有显着性差异,ANB角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骨性Ⅲ类成人错畸形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面部的软硬组织存在较大程度的改变。2、术后正畸治疗阶段存在一定程度的畸形复发变化,但大部分软硬组织的变化在可接受范围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患者的短期稳定性较好。3、对于骨性Ⅲ类成年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03)
明叶[6](2019)在《骨性Ⅲ类伴偏斜患者正畸正颌治疗前后颌面硬组织叁维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采用锥形束CT研究骨性Ⅲ类错颌伴偏斜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颌面部硬组织特征的叁维变化,同时分析各硬组织之间的变化是否相关,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方法:搜集2011年-2017年我院收治的成年骨性Ⅲ类伴偏斜病人的临床资料,筛选出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单颌手术组和双颌手术组,其中单颌手术组有20人,双颌手术组有20人。收集患者治疗前(T0)、术前正畸结束时(T1)、正畸正颌治疗结束时(T2)锥形束CT资料,并导入Mimics软件对患者颅颌面进行叁维重建,然后采用3-Matic软件对颌面硬组织相关指标进行测量。配对样本T检验用来分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上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髁突)的变化,利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分析以上指标之间的变化是否相关;此外,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上下颌第一磨牙倾斜度的变化,并比较术前正畸去代偿前后第一磨牙周围牙槽骨的差异。结果:(1)颌骨测量指标:在两组患者中,经正畸正颌治疗后,下颌骨体远心段发生了向非偏斜侧的平移以及在冠状和水平方向上的旋转,颏部偏斜量及两侧下颌骨体长度的差异也随之得到明显的减少(P<0.05);而在双颌手术组患者中,上颌骨在冠状方向上朝着非偏斜侧发生了旋转(P<0.05)从而改善了上颌骨两侧的不对称,并且非偏斜侧下颌升支横向倾角显着减小(P<0.05),减小了与偏斜侧之间的差异。此外,两组患者双侧髁突的叁维位置正畸正颌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颌手术组患者中,非偏斜侧髁突及下颌升支发生了向后旋转(P<0.05);在双颌手术组患者中,偏斜侧髁突发生了明显向内、向前旋转(P<0.05)。双颌手术组患者的上下颌牙合平面横向倾角在正畸正颌治疗后均明显减小(P<0.05),而单颌手术组治疗后仅有下颌牙合平面横向倾角发生了显着减少(P<0.05)。(2)相关性:在两组患者中,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颏部偏斜量变化与下颌骨体部横向倾角变化(P<0.05)、偏斜侧颏孔到矢状面的距离变化(P<0.01)之间呈正相关,下颌骨体部横向倾角变化与下颌牙合平面横向倾斜度变化(P<0.01)呈正相关;而在双颌手术组中,上颌牙合平面横向倾斜度变化与上颌骨横向倾角变化(P<0.01)及下颌牙合平面横向倾角变化(P<0.05)呈正相关。(3)第一磨牙测量指标:在两组患者中,经术前正畸去代偿后,上下颌双侧第一磨牙均有直立趋势(P>0.05);此外,相比治疗前,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结束时单颌手术组内非偏斜侧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角明显增加(P<0.05),偏斜侧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角有减小的趋势(P>0.05),而在双颌手术组内,偏斜侧下颌第一磨牙、非偏斜侧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明显减少(P<0.05),偏斜侧上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显着增加(P<0.01),非偏斜侧下颌第一磨牙颊舌向倾斜度有增加的趋势(P>0.05);然而上下颌双侧第一磨牙近远中倾斜度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患者中,双侧上下颌第一磨牙周围牙槽骨总厚度在术前正畸去代偿前后无显着变化(P>0.05),偏斜侧上颌第一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上颌第一磨牙总牙槽骨厚度比正畸前明显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偏斜侧下颌第一磨牙颊侧骨松质厚度/下颌第一磨牙总骨松质厚度较正畸前显着减小(P<0.05)。结论:(1)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以明显纠正成人骨性Ⅲ类偏颌患者颌骨不对称畸形,其中双颌手术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上颌牙合平面偏斜及双侧下颌升支倾斜度在冠状方向上的不对称得到了明显的改善。(2)无论是单颌手术组还是双颌手术组,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结束后,双侧髁突位置较为稳定,但是髁突及下颌升支的角度可能会发生改变。(3)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骨性Ⅲ类伴偏斜患者上下颌第一磨牙牙轴在颊舌方向上的倾斜度得到明显的纠正;骨性Ⅲ类伴偏斜患者在去代偿过程中骨皮质改建较为缓慢,因此牙槽骨形态的改建并未与牙齿的移动保持一致。(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胡波,李海振,曹甜,侯玉霞[7](2019)在《成人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各阶段X线正侧位片测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回顾性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患者进行正畸-正颌治疗各个治疗阶段的变化。方法:选取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伴下颌偏斜畸形患者27例,通过对术前正畸、正颌手术及术后正畸阶段的X线头颅定位正位、侧位片测量分析,研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不同治疗阶段颌骨、牙齿的变化。结果:术前正畸阶段,侧位片分析可见U1-NA距减小2mm,L1-NB距增大1.87mm,U1-L1减少了11°,上下颌骨和正位片各项测量项目未见明显变化。正颌手术阶段,侧位片可见SNA增大2.52°,SNB角减小4.85°,SND角减小3.95°,ANB角增大2.72°;正位片可见,下颌角间距平均增宽了4.65mm。非偏斜侧髁突上点与下颌角点间距减小了2.13mm,偏斜侧髁突上点与下颌角点间距增大了2.51mm,非偏斜侧髁突上点与颏点间距减小2.75mm,偏斜侧髁突上点与颏点间距增加6.13mm。术后正畸阶段,侧位片分析可见U1-NA角增大1.3°,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位片各项测量项目均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前正畸阶段,牙齿角度发生明显变化,上前牙内收,下前牙唇倾,但是术前去代偿往往不足;正颌手术阶段,颌骨位置明显改变,上颌前移,下颌后退,颏部偏斜也明显改善;术后正畸过程中,牙齿与颌骨位置均有一定程度的复发趋势,但术后更接近正常值,术后面部偏斜也表现出复发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容医学》期刊2019年04期)
杨阿丽,訾和平,孙香[8](2019)在《正畸联合正颌外科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临床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效果及疾病复发情况。方法按照随机抽样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医院收治的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行正畸联合正颌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SNB、U1-NA、L1-NB均较治疗前减小,ANB较治疗前增大,且观察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语言功能及咀嚼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畸联合正颌外科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效果显着,可明显改善患者面部畸形,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01期)
罗彩云,郑杰,蔡艺英[9](2018)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伴下颌偏斜效果及稳定性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颌伴下颌偏斜的效果及稳定性。方法:对我院口腔科2015年1—12月收治的骨性Ⅲ类错颌伴下颌偏斜的28例患者采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使上下颌颌骨处于设计好的咬合状态,牙齿咬合于理想的位置。结果:28例患者术前平均正畸时间(8. 7±2. 8)个月,术后正畸平均时间为(13. 2±3. 6)个月。治疗结束后患者咬合关系恢复良好。21例患者对面貌非常满意,7例满意,满意率100%。术后无1例患者发生颌骨移位和复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发症发生率为21. 43%,无1例发生牙根损伤、骨粘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正畸治疗是提高正颌外科治疗效果的必要保证,与正颌手术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颌伴下颌偏斜可达到良好的疗效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24期)
王秀婧,张怡美,周彦恒[10](2019)在《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量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及治疗结束3~12年软、硬组织的变化,探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颌面部组织的长期稳定性。方法:回顾2000年1月1日至2009年1月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患者22例,收集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结束时及3~12年随访复诊的头颅侧位片,测量各牙性硬组织、骨性硬组织及软组织变化的项目。利用SPSS 17. 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P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比较联合治疗术后3~12年和治疗结束时的牙性硬组织变化如下:上中切牙-SN角由110. 98°±6. 77°减少为109. 21°±5. 80°(P=0. 005),上中切牙-NA角由28. 31°±6. 80°减少为26. 49°±6. 18°(P=0. 002),上下切牙角由123. 51°±8. 14°增大为125. 7°±10. 01°(P=0. 035),其余牙性硬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联合治疗后3~12年相比联合治疗结束时,患者的上前牙有直立趋势。骨性硬组织变化中全面高由124. 98°±11. 98°减少为122. 4°±11. 05°(P=0. 024),其余骨性硬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联合治疗后3~12年骨性硬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比较联合治疗术后3~12年和治疗结束时的软组织测量值,上唇凸点至EP平面距离由(-2. 78±2. 20) mm减少为(-3. 29±2. 44) mm (P=0. 02),H角由8. 27°±3. 71°减少为7. 32°±3. 83°(P=0. 006),其余软组织项目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唇和颏部软组织变化表现为上唇少量回缩和颏部形态的少量改变。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3~12年牙性硬组织、骨性硬组织及软组织改变基本稳定。(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正畸正颌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牙颌面畸形患者在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之后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7月这2018年7月92例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牙颌面畸形患者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接受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面护理。结果经护理,实验组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手术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牙颌面畸形患者,(P<0.05)。经护理,实验组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护理效率显着优于对照组牙颌面畸形患者,(P<0.05)。结论经护理,实验组经护理,实验组牙颌面畸形患者和对照组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手术基本指标和护理效率差异显着,说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面护理在接受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牙颌面畸形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正畸正颌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1].许一起,龙娟,赵阳千惠,顾立峰.下颌骨性前突患者正畸一正颌联合治疗后的心身症状变化[J].心理月刊.2019
[2].麦秋桂,麦秋燕,杨冬叶.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牙颌面畸形患者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3].韩明林,范娜娜,李明贺,田垒.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疗效及对牙齿咬合功能影响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
[4].杨英辉.正畸正颌治疗围术期运用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
[5].刘洋.骨性Ⅲ类成人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软硬组织变化及其稳定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9
[6].明叶.骨性Ⅲ类伴偏斜患者正畸正颌治疗前后颌面硬组织叁维变化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9
[7].胡波,李海振,曹甜,侯玉霞.成人骨性Ⅲ类伴下颌偏斜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各阶段X线正侧位片测量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9
[8].杨阿丽,訾和平,孙香.正畸联合正颌外科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9].罗彩云,郑杰,蔡艺英.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伴下颌偏斜效果及稳定性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
[10].王秀婧,张怡美,周彦恒.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稳定性[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