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测定了部分取代芳烃(9种取代苯酚类化合物和11种硝芳烃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从单一毒性结果可以看出:所测有机物对发光菌的单一毒性大小与取代基的种类、位置和个数等因素有关。在测定重金属单一毒性的基础上,分别测定了二元有机-无机复合体系(重金属镉和铅分别以其单一毒性的0.2倍、0.5倍和0.8倍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混合,重金属铜和锌分别以其单一毒性的0.2倍、0.5倍和0.8倍与硝基芳烃类化合物混合)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并采用毒性单位法(TU)和相加指数法(AI)对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同时根据结构-活性相关研究的方法和原理建立了可预测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不同浓度镉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镉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或近于相加作用的弱拮抗或弱协同。在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镉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QSAR研究中,无论镉在什么浓度下,取代苯酚类化合物在混合物中的毒性都和它们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lgP)和生成热(△Hf)有很好的相关性。不同浓度铅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当铅在0.2EC50浓度时,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的联合效应主要是拮抗作用;当铅的浓度为0.5EC50时,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的联合效应和取代基的位置有关系,邻位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的联合效应主要是拮抗作用,间位取代苯酚与铅的联合效应为协同作用,而对位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的联合效应为近于相加作用;当铅的浓度为0.8EC50时,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的联合效应主要是偏于协同的相加作用或协同作用。由于铅浓度的不同,各取代苯酚类化合物与铅的二元混合体系的联合效应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所建立的不同铅浓度下的二元混合体系中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与其结构描述符的QSAR模型不同,当铅在0.2EC50浓度时,混合物中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主要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水溶解性参数(WS)和三阶分子连接性指数(3X)相关;当铅在0.5EC50浓度时,混合物中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主要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分子相对摩尔折射率(E)和酸解离参数(pKa)有关;当铅在0.8EC50浓度时,混合物中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毒性主要与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极性/极化率参数(S)相关。不同浓度铜与硝基芳烃类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研究结果表明:当Cu在0.2EC50的时候,联合作用以相加为主;在此铜浓度时,硝基芳烃类化合物在混合体系中的毒性可以由Connolly溶剂排斥体积(CSEV)和极性/极化率参数(S)很好的表征,且毒性与这两个参数均呈正相关的关系。当Cu在0.5EC50的时候,拮抗作用、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都存在;当Cu在0.8EC50的时候,联合作用主要以拮抗作用为主,部分表现为相加作用;在中、高浓度铜时,硝基芳烃类化合物在混合体系中的毒性均和Connolly溶剂可及分子表面积(CAA)呈正相关。不同浓度锌与硝基芳烃类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研究结果表明:锌在低浓度时,其与硝基芳烃类化合物的联合毒性主要表现为拮抗作用或偏于拮抗的相加作用(约占82%),混合体系中硝基芳烃的毒性与化合物的Connolly分子可及表面积(CAA)和分子的氢键供体常数(A)有很好的相关关系;锌在中浓度时,其与硝基芳烃类化合物的联合作用也主要以拮抗作用和相加作用为主(约占91%),混合体系中硝基芳烃的毒性与化合物的椭圆度(Ov)和总能量(TE)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当锌的浓度为高浓度时,其与硝基芳烃类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作用为拮抗作用(约占45%)和相加作用(约占55%),混合体系中硝基芳烃类化合物的毒性与二阶分子连接性指数(2X)相关。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气相色谱法的固体废弃物中苯酚类物质分析[J]. 绿色科技 2013(03)
- [2].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染发剂中4种苯酚类染料[J]. 广东化工 2015(07)
- [3].气相色谱法检测蔬菜水果中苯酚类污染物的研究[J]. 食品界 2018(06)
- [4].苯酚类分子选择性直接脱氧制备芳烃的研究进展[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16(05)
- [5].气质联用法检测纺织品中5种苯酚类化合物[J]. 针织工业 2019(11)
- [6].奶粉中苯酚类污染物残留量检测方法研究[J]. 广州化工 2014(04)
- [7].用QSTR模型预测苯酚类化合物大鼠经口的急性毒性△[J].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08(05)
- [8].气相色谱法同时检测化妆品中限用苯酚类防腐剂[J].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18(04)
- [9].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苯酚类化合物毒性的QSAR研究[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2)
- [10].基于QSAR法的取代苯酚类化合物对京杭大运河混合菌急性毒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3)
- [11].新型苯酚类茂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J]. 石油化工 2020(09)
- [12].苯酚类化合物对汴河水混合菌急性毒性试验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 2011(01)
- [13].仙茅中的3个苯酚类化合物鉴定[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2(04)
- [14].气相色谱法检测水果蔬菜中苯酚类污染物残留[J]. 广州化工 2018(01)
- [15].苯酚类化合物对运河水中混合菌急性毒性以及QSAR研究[J]. 江西化工 2010(03)
- [16].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化妆品中6种苯酚类物质[J].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16(08)
- [17].苯胺、苯酚类化合物的QSAR研究及皮化材料的毒性预测[J]. 中国皮革 2013(05)
- [18].SPE-HPLC法测定固体废物浸出液中苯酚类物质[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8(02)
- [19].13种新型极性苯酚类氯/溴代消毒副产物的生成机理[J]. 环境化学 2017(10)
- [20].苯酚类、苯胺类和硫醚类抗氧剂对动物性油脂的氧化防护效果与评价[J]. 润滑与密封 2016(02)
- [21].地下水中苯酚类污染物氧化剂筛选试验[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8(11)
- [22].气相色谱法检测水产饲料中苯酚类污染物残留[J]. 广州化工 2016(12)
- [23].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食品包装材料中4种苯酚类抗氧剂迁移量[J]. 分析测试学报 2018(07)
- [24].苯硫基邻对位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新法合成及表征[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25].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废水中酚类化合物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8(11)
- [26].QSAR方法在苯酚衍生物对发光细菌的毒理研究进展[J]. 科技经济导刊 2019(17)
- [27].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牛羊组织中苯酚类和水杨酸苯胺类抗蠕虫药多残留[J]. 分析化学 2014(03)
- [28].苯胺苯酚类LC_(50)的3D-QSAR模型建立与分析[J]. 皮革科学与工程 2014(01)
- [29].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在苯酚类污染场地修复中的应用[J]. 山东化工 2020(09)
- [30].液-液界面法制备花状CuS自组装微球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J]. 功能材料 2018(04)
标签:取代苯酚类化合物论文; 硝基芳烃类化合物论文; 重金属论文; 发光菌论文; 联合毒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