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君劢的宪政思想

张君劢的宪政思想

论文摘要

张君劢(1887—1969)自称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他早年追随梁启超,从事立宪活动和宣传。辛亥革命后,成为政治界和学界的一颗新星。20年代有感于军阀连年混战、“武力政治”泛滥,阐发了他的“理性政治”思想。他对比中西政治之别,归结原因是“吾以武力解决,而彼则理性解决是己”。中国的朝代更替,无一不是凭武力解决。理性解决的基础是以个人心灵、意志的自由为核心。此时他在经济上受《魏玛宪法》的影响,主张社会化所有,限制个人自由,欲调和个人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30年代是张君劢思想发生转变的重要时期。一方面落后的国家面貌需要一场彻底的社会改造,需要启蒙。另一方面又要应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在启蒙与救亡之间,他选择了救亡,从而修正了原有的一系列观点:政治上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有所松动,转而寻求自由与权力之间的平衡。实则削弱议会权限,扩大行政权;经济上立足于国家、民族本位,实行计划经济,实现民族经济自给自足,追求社会公道;放弃政党轮流执政,主张各政党合作,组成“举国一致”的政府,以共赴国难。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张君劢作为中间党派代表,参加了两次较有影响的宪政运动。抗战胜利后,他积极投身于和平、民主、建国行动,达到了他政治活动和影响的高峰。此时他理论上主要转向了对自由、人权问题的研究,人权思想趋于成熟和定型。以他为代表人物之一的民盟的政治纲领是政治上民主,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自由经济相配合。综其一生,张君劢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称得上建立了自己思想体系的少数重要思想家之一。他具有真诚的理想,但理想无法成为现实。这给前人造成困惑,也为后人带来启示。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张君劢生活的时代背景及相关政治主张
  • 一、清末的两种主要社会思潮,君主立宪与反清革命
  • 二、北洋军阀时期的"理性政治"思想
  • 三、20世纪30年代
  • 四、抗战时期的两次宪政运动
  • 1、第一次宪政运动
  • 2、第二次宪政运动
  • 五、旧政协会议
  • 第二节 张君劢的人权思想
  • 一、自由的价值
  • 二、自由与权力之间
  • 三、人权为宪政基本
  • 四、关于社会主义
  • 第三节 张君劢的宪法实施理论
  • 一、宪法之前提
  • 二、对司法独立的向往
  • 1、民国时期的司法独立状况
  • 2、张君劢的司法独立思想
  • 三、体现控权精神的国家机构
  • 1、关于议政会的设置
  • 2、《宪法草案案》的宪政模式设计
  • 四、政党制度与选举
  • 第四节 对张君劢宪政思想的整体评价
  • 一、合理成分
  • 二、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张君劢的宪政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