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海县齐干吉迭乡牧业寄宿制学校王春霞
摘要:农村寄宿生将长期存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既涉及学生的权益保护,更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家庭、学校、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生心理健康
工作二十多年了,从未接触过寄宿的孩子,2012年下乡来到喀拉玛盖镇寄宿制小学,这是一所民汉合校的寄宿制小学。至此开始接触寄宿制孩子,通过接触这些孩子,引发了我的些许思考:
喀拉玛盖镇寄宿制小学,大多是牧民的孩子,95%的都是哈萨克族学生,汉语班的学生家长有很多不懂国家通用语言,家长与老师沟通交流不畅。每个周一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周五放学后把孩子接走,孩子在家仅呆两天,这是冬季而到了夏季,许多家长上山放牧,孩子的这两天就在亲戚家度过,有的甚至是孩子管孩子,这些孩子长期与家长分离,家长没有参与孩子地成长教育,孩子的情感缺失有谁能替代吗?我觉得没有任何人能替代!“培养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且不说这样的目标本身很自私很伪善,推论也很浅薄-----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把孩子早早送入集体生活中,他就可以有很好的集体意识、善于和人合作-----按照这样的逻辑,孤儿院的孩子受到的早期教育应该是最好的那在孤儿院真能培养自理能力和集体意识?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孤儿院的孩子从小过着集体生活,儿童期的自理能力可能确实比一般孩子强,但大多数人成年后的面貌并不出色。事实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大部分有较重的心理问题,自我意识和合作意识往往停留在较低水平层面----这样说不是贬低孩子,只是陈述一种客观事实----不是他们天赋不好,也不是保育员的工作不尽责,是过早的剥夺了他们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父母之爱。他们从小缺少家庭气氛滋养,缺少和亲人的情感及语言交流,生命起始阶段出现畸形,以至于成年后在心理及能力方面表现出永久的缺陷。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
的确如此。我就有过这样的感触。女儿上学早,高中在地区二中上,一年后我发现原本活泼开朗的女儿变了,变得多愁善感,有时会莫名其妙的就不高兴了,不爱说话,喜欢独处,我以为她是青春期就这样,女儿虽然在妹妹家得到妹妹妹夫的悉心照料,但她并不开心,不知感恩反而牢骚满腹,再看看妹妹孩子小,工作又那么忙,于是,就把女儿从地区二中转回福海上学,回来后,由于我在离家很远的乡下上班,爱人在城镇派出所,整天来去匆匆,有时多日不见踪影,更谈不上照顾女儿了,就安排她在爷爷家住了,休息时才回家。终于有一天她突然爆发了:哭得稀里哗啦,一边哭一边说:“我总是不能在自己家住,在阿勒泰住小姨家,回来又住爷爷家,我就是个没有家,寄人篱下的孩子。。。”我不禁愕然!是亲戚们对她不好吗?绝对不是!家人们都对她疼爱有加!可就是这样她依然不开心!原来孩子是多么渴望住在自己家里呀。这种寄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隐蔽,家长都意识不到,寄宿其实就是承担了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家长得到了解脱,家长轻松了可是却给孩子带来了心理隐患。
事实证明,孩子未成年之前无论孩子大还是小,都不能长期离开父母,他们需要父母的爱。心理老师尹建莉说:“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当然,这种否定程度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递减的。”尹建莉说的话是有道理的,有所经历,才能感同身受。
农村寄宿生将长期存在,他们能否健康成长,既涉及学生的权益保护,更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家庭、学校、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必须从加强学校对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入手。
(一)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加强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障碍疏导,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1.要加强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心理学修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学校要把提高教师的心理学理论水平当作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应让教师参加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和研讨会,提高教师的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水平,努力掌握开启学生心扉的“金钥匙”。
2.要完善寄宿制学校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师德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比父母还高的权威者,所以教师既是寄宿生的良师,又是寄宿生朝夕相处的朋友。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每一位教师,从更好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道德魅力。
(二)调查测试,建立个别学生心理档案
为了使教师全面了解和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建立专门档案,为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三)对症下药,开展个别学生心理疏导
1.对于因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紧张心理障碍,应从新生入学起,组织新生熟悉校园环境;班主任通过主题班会或集体活动,让学生尽快地从陌生到熟悉,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班集体之中。
2.对于因学习要求改变引起的心理障碍,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鼓励意志薄弱的寄宿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敢于接受挑战,防止厌学心理的产生。
3.对于因考试压力引起的心理障碍,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挫折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培养其不畏失败的勇气。
(四)有的放矢,突破“问题学生”
寄宿生存在着行为、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予特别关注。在开展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把问题学生分类建立个别档案,并落实重点对象的帮扶措施。各负责教师要与问题学生定期谈话,密切配合班主任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
(五)家校合作,共同帮助寄宿生健康成长
学校可定期召开寄宿生家长会,建立寄宿学生家长与学校的定期联系制度,督促家长履行监护职责等,使学校内外对寄宿学生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帮助寄宿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寄宿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质量,只有彻底解决农村寄宿生的心理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才能可持续发展,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才能落到实处。让我们行动起来,关注寄宿生的身心健康,共同创造幸福安康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韩梅.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