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鼻内镜行鼻腔泪囊手术

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鼻内镜行鼻腔泪囊手术

陈春光(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河南永城476600)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126例慢性泪囊炎的效果及体会。方法应用低温等离子技术联合鼻内镜下行慢性泪囊炎治疗,临床资料分析,随访复查观察疗效。结果术后疗效标准评定,治愈113例,占89.7%,好转13例,占10.3%,总有效率100%。结论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鼻腔泪囊手术,手术微创,效果良好,已成为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常用手术方法。

【关键词】鼻内镜低温等离子鼻腔泪囊造口

自2005年9月-2011年6月,我们在鼻内镜下联合等离子消融技术行鼻腔泪囊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126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我们共行慢性泪囊炎手术126例,单侧82例,双侧44例,男31例,女95例,年龄17-72岁,平均年龄49.3岁,均为鼻泪管阻塞,临床表现经常流泪,压迫泪囊部有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泪道冲洗均不通畅,病程1-30年,其中5例曾行泪囊切开排脓手术。

2.手术方法:1%丁卡因加1:1000肾上素作鼻黏膜表面麻醉;以及2%利多卡因10ml加1:1000肾上腺素4滴作造孔处黏骨膜浸润麻醉;1%丁卡因滴眼3次作眼结膜及泪小点的表面麻醉。在4mm、30°硬性鼻内镜下,将低温等离子治疗仪置于同侧鼻旁面颊处,选择直径约3mm的探针档位调制Ⅲ档,于鼻腔外侧壁、中鼻甲附着处前方约5mm,距钩突前缘约5mm处作黏骨膜消融,形成直径约8mm的类圆形斑点,用儿科直角半圆形刀在白斑范围内切除直径约为8mm的黏骨膜,切口无出血,暴露泪囊窝内侧壁骨质,以乳突显微电钻磨出直径约8mm的骨窗,即可见淡蓝色泪囊,自患侧下泪小点插入泪道探针顶起泪囊内壁,点灼泪囊到内壁成灰白色,使其变性坏死,用镰刀状刀切开泪囊内壁,形成直径6mm的开孔,抽出泪道探针,泪道冲洗通畅即可,术腔无需填塞。如果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泡状中鼻甲、下鼻甲肥大等病变可给予消融处理。

3.术后处理:①术后5d内常规静脉点滴抗生素及适量的皮质类内固醇药物;②每日冲洗泪道及鼻腔一次(冲洗液以庆大霉素、麻黄素及地塞米松配制)两周,后改为每周冲洗2次共2周;③每日以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共1.5个月;④常规定期内镜随访至少6个月。

4.疗效评定标准:①治愈:无溢泪,压迫泪囊处无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泪道冲洗通畅,鼻内镜下见造孔周围上皮化良好,造孔直径>1mm;②好转:眼睛湿润含泪,压迫泪囊部可有异常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泪道冲洗基本通畅,鼻内镜下见造孔缩小,直径≤1mm,上皮化良好;③无效:仍然溢泪,压迫泪囊部位有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泪道冲洗不通畅,鼻内镜下见造孔封闭。

二、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2年,126例患者均无并发症。根据疗效标准评定,治愈113,占89.7%;好转13,占10.3%,总有效率100%。

三、讨论

慢性泪囊炎多继发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在内镜下行泪囊鼻腔造孔术已成为治疗慢性泪囊炎的常用手术方式,它最大的特点是免除了颜面部的切口,术野直观,如术中切口出血可造成视野模糊不清,术后伤口易粘连,造孔易封闭等。且术后需长时间留管(1~2个月及3个月不等)。我们术中采用等离子消融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在选择病例时,对于泪小点或泪小管狭窄患者,不宜行此手术;外伤性患者,则视病情而定。在此手术中,可选择大小两种触头,在点灼黏骨膜时选择较大触头(直径约3mm),档位可调至Ⅲ档,时间3s。而在泪囊造孔时,一般选用较小头(直径约1mm),档位调制Ⅱ档或Ⅲ档,直到泪囊造孔边缘变灰白方可,否则达不到治疗目的。

鼻内镜下低温等离子泪囊鼻腔造孔术,确定泪囊的解剖部位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泪囊位于中鼻甲前端鼻丘外下方,在前后泪嵴之间,前泪嵴由上颔骨额突形成,后泪嵴为泪骨泪囊上界平中鼻甲附着处,前界为上颔骨额突,后界为钩突。术中使用儿科显微电钻开放泪囊窝内侧壁骨质,避免了用骨凿所致的头部震动及过多组织损伤。低温等离子治疗后不放置硅胶扩张管,造孔也不会封闭。我们发现低温等离子治疗后的创面,肉芽生长极为少见,而且即使瘢痕挛缩亦不会致造孔封闭,小泪囊也是如此。可能由于低温等离子点灼后的造孔周围组织蛋白变死、坏死后不断脱落,阻碍了上皮对造孔的封闭。术后用频繁的抗生素滴眼液滴眼、泪道冲洗,也是造孔不再封闭的重要因素。另外,术后加强鼻腔冲洗,及时冲洗创面结痂,亦是防止术后造孔封闭的重要手段。患者随访1年,造孔形态维持良好,显示出本法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理想方法。

标签:;  ;  ;  

低温等离子消融联合鼻内镜行鼻腔泪囊手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