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作文;思维能力;学生
作者简介:仝秀清,1997年毕业于山西省雁北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97~2010年在大同市南郊区水泊寺乡中学任教,参加工作到现在每年都是乡先进教师,在2006年还被评为大同市“百万名师工程”的教学骨干,2007年被大同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的称号,2008~2010年被评为大同市南郊区先进教师,论文《谈语文课“活起来”需要情感教育》发表在《中国教育理论研究》杂志上。
一、课题的提出
面临信息时代的挑战,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知识、智力、思维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智力、智慧的核心——思维,对于知识的产生,对于智力、智慧的形成,乃至于对于人才的培养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特别强调“在语言训练过程中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然而作为思维能力培育的一个关键环节——作文教学,在长期应试教育一统化的影响下堕入了误区。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不是从培养发展思维能力的角度鼓励学生创新,而是强行让学生从某个角度立意,按某种思路构思,从某个侧面落笔,或者暗示学生从某篇材料只能得出某种观点。在他们心目中,所谓优秀作文就是模式化,合乎统一标准,能赚得高分的变相八股文。学生由于长期的应试训练,其思维逐渐麻木,思维空间狭窄,思维程式化,不再有个性的张扬和心智的创造,甚至学会了胡编乱造。久而往之,往往发现原本思维活泼、聪明伶俐的学生丧失了想象力和创造性等最可贵的思维品格。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作为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千篇一律的作文程式化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这才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关键所在。同时,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也为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设计
(一)概念的界定
1.思维的含义:思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它同许多心理现象一样,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种反映不同于感觉和知觉,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是高级的、复杂的认识过程。因此,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能力的含义: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基本方法,形成概念并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
3.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写作作为一种认识与反映现实的特殊形式,具有一般的认识功能,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写作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以思维为主要成分。因而,学生的写作活动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作文能力的强弱。学生在写作时,从观察事物到成文,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积极的思维过程。作文,是学生思维外化和物化的产品。
(二)研究的目标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一目的的实现有赖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本课题拟从作文教学角度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写作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
1.发散思维能力培养,使思维更具敏捷性
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指从一个信息源上开始,向多方面寻求思维结果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关键是要学生能够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形式,从事物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思考,从而为写出立意新颖、境界开阔的文章打下基础。
2.辐合思维能力培养,使思维更具深刻性
如果说发散思维是以一点求异的话,那么辐合思维是以多点求同,即思维主体把从不同渠道上得到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重新加以组织,使之明确无误地指向最佳答案。辐合思维能力能培养学生透过众多事物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获得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使思维更具深刻性。
3.逆向思维能力培养,使思维更具批判性
逆向思维是指对司空见惯的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考虑的思维活动,也就是对人们意识中原先存在的习惯认识加以批判或否定的思维过程,其思维结果往往与习惯性认识相反。这种思维用得好,常可以开拓出不落俗套、不同凡响的新主题。
4.联想思维能力培养,使思维更具灵活性
联想在作文中是一种常见的思维形式。它根据物体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推测出其他方面的相似,使思维纵横驰骋。联想的方法可以是“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由原因到结果”、“由生活现象到社会现象”等。
5.想象力培养,使思维更具独创性
想象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能使思维摆脱现实的束缚去思考未知的事物,它自由奔放,极具创造性。
三、实施策略
(一)用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
作文思维能力培养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曹雪芹有句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做到关注生活,融入生活洪流,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感悟到具有共鸣效应的整体情感,生发出启迪心智的哲理思考,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有创意,有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使他们得以展示或成熟或幼稚的见解。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教学更是如此。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
所谓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的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如能成功地创设情境,就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大脑处于亢奋状态,激活思维,引起学生产生强烈的内部需要和动机,变被动状态为主动积极地思考。
可以说,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富于联想与想象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无穷的创造力,是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
(三)广泛阅读,获得间接的思维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提升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要素,而作文则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可见,优秀范文是作文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好教材。大量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前人各类思维的经验,而且还能使学生借助阅读积累词汇,在脑海中贮存材料,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作者写作思维的方法。
(四)说话训练与写作实践相结合,综合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通过读写听说相结合,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转换。读与听的过程,是以理解他人思想为核心的思维过程。说与写的过程,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为核心的思维过程。说与写从对生活的感知到形成自己的认识,再以语言的形式把这种认识表达出来,其间要经过一系列的多层次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作文教学,尤其要重视说与写,使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受到实际的训练,不断地完善他们的思维结构,推动他们的思维向前发展。
说话训练笔者主要采用三种方式:一是课前三分钟演讲,即事先做好准备,然后在限定时间内登台演讲;二是课堂辩论,即组织学生围绕某一专题开展辩论;三是口头作文,即由教师命题让学生立时口头作文。写作实践包括课堂限时作文、课外摘录、课外随笔。
无论是说话训练还是写作实践,都做到随时随刻注意思维能力的培养。说话训练与写作实践良好结合,从而使多种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其能力,写出新颖、独特、深刻的好文章。
四、几点思考
通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引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转变观念是关键
学生写作思维的简单化、定势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以某种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
(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思维虽然属于人的认识活动,但它不能脱离实践而成为无源之水。教师要结合写作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学生思维的源泉。同时,教师要把思维培养和语言训练实践相结合,防止脱离作文教学和语言训练实践而孤立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以上两方面不断地实践,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不断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写作。
(三)各项思维能力培养相互渗透,循序渐进
作文教学实施策略过程中,思维的各项能力,即发散思维、辐合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想象力等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在作文教学地各个环节中。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指导。同时,作文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克服主观性和盲目性,要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系列化、系统化,使思维培养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刘爱伦.思维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邰启扬.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陈钟梁.作文与思维训练[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水泊寺中学
邮政编码:0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