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公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陕北公学,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革命文化自信
中国公学论文文献综述
秦国伟,牟宗超[1](2019)在《中国共产党政法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以抗战时期陕北公学(前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时期的陕北公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极为成功的经验。陕西公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为思想政治课和"大思政"的紧密结合。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经验有四:第一,坚持因时而化、因时而新。第二,坚持教学民主。第叁,教员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第四,坚持知行合一,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陕西公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是重要内容,但课堂之外的文化环境更为关键,也就是形成了"大思政"的合力:一是友爱奉献、以青年为本的人际氛围。二是充实有效的党团活动和学生活动。叁是劳动实践、军事实践和群众工作实践。总之,是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而其中革命的文化自信是根本。(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张晓东[2](2019)在《开拓者的足迹:王敬芳与中国公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公学是国内第一所由留学生创办的私立学校。叁十年沪上办学(1906-1936),培养出胡适、冯友兰、吴晗、罗尔纲、吴健雄、任鸿隽等数百名杰出人才。进步教育家王敬芳叁度掌校,接力完成公学先中学、而专门、后大学的艰难办学之路。王敬芳所倡导的"着重西学教育,以作留学之预备"、"教育、实业救国并举,以实业改善教育"、"办学必以良师为先导"等较为先进的办学思想,在中国公学得以施行,对学校的创建和发展起到奠基与推动作用。正是秉承王敬芳确立的务实、灵活、与时代同步的教育理念和办学风格,学校数经劫难而屹立未倒,叁次薪火续接而弦歌不绝。晚清民国社会转型之际,时人多诋訾王敬芳为立宪"旧人",而以中国公学观之,可谓"旧人"办新学,功大在斯人。在历史的尘埃处,发现湮没已久的这些"旧人",有助于还原某些历史真相,至少能够最大限度还原他所主导的某个特殊时期的历史真相。(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9年08期)
张晓敏[3](2019)在《1930-1931年中国公学“倒马”风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高校风潮迭起有凸显其历史环境的特殊性和政治变迁的不稳定性。私立中国公学的发展以1930-1931年的“倒马”风潮为界点走向衰落。结合韦伯的“责任伦理”而非“心情伦理”的概念,马君武的校长去职和最终离校是边缘性结果,但学校与学生、教育与政治的交叉内外因压制,是“倒马”风潮外延于学校命运的必然要素。中国公学“倒马”风潮的研究以时间为点,学校为面,社会为局的主体把握为层次逻辑的。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文章重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对中国公学“倒马”风潮的过程概述,包括风潮的由来及“倒马”“拥马”派的形成分立与对抗活动,并有蔡元培、胡适、罗隆基与于右任等名流加入,最终以国民党的直接干预结束风潮。第二章是对中国公学“倒马”风潮的原因探析,包括五四运动后高校风潮迭起及中国公学的自由风气与办学传统,以及马君武的个人性格缺陷、学校管理制度漏洞、校内各利益团体矛盾冲突和国民党对学校的控制。第叁章是中国公学“倒马”风潮的影响,包括中国公学失去独立性,沦为党政机关而走向衰落。第四章是对中国公学“倒马”风潮的反思,以私立南开大学和私立大同大学为典型纵横比较,剖析“政治—文化”最小维度下的学校发展的最大空间,并以小见大,解读二十世纪二叁十年代学校风潮的“自觉性救治”与“自发性陷阱”,包括学生团体与政党的政治性合作与叛离。学校风潮研究的个案演绎与整体归纳双向法,总结了风潮的延展性与骤时性。中国公学的“倒马”风潮研究既是对中国公学校史研究的补充,也是对当时政治现状与教育困境的缩影反映,更是对社会变迁下知识阶层的身份分化与立场妥协的阐述。另外,因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因素的合力作用,对中国公学“倒马”风潮的“典型性”研究,是有一定的思考意义的。(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沈伟[4](2019)在《萌芽时期的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基于南洋公学特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近代法律教育体系确立前,诸多新式学校是传播法学知识的主要机构,它们选择教育模式及其生员学习西方法学知识的过程,展现出了法学教育启蒙时期的探索。学界对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在萌芽时期的具体教学形态的阐述实际并不清楚。在这一时期,南洋公学特班的法学教育尤其值得注意,从其师生日记可见,特班借鉴传统书院制教学的同时糅合了中西之学,其教育内容不再囿于"交涉公法",体现出的比较法学教育的精神、西方公法知识的输入等现象,也是这一时期新式学校法学教育的共同特征。(本文来源于《交大法学》期刊2019年01期)
严海建[5](2018)在《从私立到党化:1930年前后中国公学的易长与改组》一文中研究指出1927年春,国民革命军克复上海,原本由研究系执掌的中国公学改组,早期毕业的校友开始主导校董会。1930年5月,校长胡适因外部压力辞职,马君武继任。1930年10月,丁鷇音等人在校董会发起倒马运动,校内出现反马和拥马两派的对立,内部的分裂给了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以可乘之机。在党部与校内反马势力的双重压力下,马君武被迫去职,"党国要人"邵力子继任。1931年11月,因学生抗日救国会改选的纠纷,执掌校政的上海国民党要人又相继去职。在国民党建政之后,地方党部力谋党化教育的背景下,相对弱势的私立学校成为其攘夺的主要目标。中国公学校内特殊的权力结构是造成其由私立到党化的关键因素,而党部最终放弃中国公学则反映了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困境和局限。(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8年06期)
张耀杰[6](2018)在《胡适与中国公学的易长风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由返回国内的留日学生四处借款创办的中国公学,一直是公私不分、产权不明的一所怪胎学校,同时又是成于学潮、败于学潮的一个轮回奇迹。1928年4月以老校友身份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是这所怪胎学校盛极而衰的关键人物。(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8年05期)
罗霞[7](2018)在《签约项目涉及多领域 名企看好海南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普华永道、德勤、安永、毕马威、戴德梁行、世邦魏理仕集团、英国哈罗公学、淡马锡、英国默林娱乐集团、美国叁五环球集团、香港太平健康集团……9月6日,在北京举行的海南省引进外资项目洽谈会上,一场签约仪式“记录”下了海南与这些知名企业和单位的合作。在这(本文来源于《海南日报》期刊2018-09-07)
陈捷[8](2018)在《张东荪与中国公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欧游回国之后,在其制定的研究系参与五四新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张东荪主持的中国公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张东荪在1921年夏秋之际入主中国公学前后,在人事改革、学制改革等方面都与公学的守旧派进行了激烈的交锋。数次风潮,归根到底,主要是斗争的双方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大背景之下在传统文化认同、现代大学建设与改革等方面巨大的思想认知差异所导致的,当然其中也纠缠着公学管理层权力争夺、教师选聘和学生晋级等切身利益等问题,甚至其中也有与研究系一直敌对的党派势力在风潮中推波助澜。在研究系高层的支持下,张东荪顺利地渡过了风潮,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公学仍然是研究系参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建设以及新文化运动在教育界深入发展的历史大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来源于《民国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王瑞瑞[9](2018)在《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博弈看近代私立大学的发展——以私立中国公学为对象的历史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欧风美雨中飘摇的近代中国,几乎各个领域都经历着"新陈代谢"。就教育领域而言,自然无一例外。文章以私立中国公学为个案,通过对其办学理想与现实困境之间博弈情况的考察,以希加深对近代私立大学发展历程的理解。(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8年04期)
张晓敏[10](2018)在《梁启超与中国公学》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公学地发展得力于以梁启超为首的研究系校董地推动。以梁启超晚年搭建的"政治—文化"框架为脉络,主张"教育救国"的基本方针,但其内质化的学权派系斗争,最终促成了私立中国公学困境下的"改朝换代"。(本文来源于《文化产业》期刊2018年03期)
中国公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公学是国内第一所由留学生创办的私立学校。叁十年沪上办学(1906-1936),培养出胡适、冯友兰、吴晗、罗尔纲、吴健雄、任鸿隽等数百名杰出人才。进步教育家王敬芳叁度掌校,接力完成公学先中学、而专门、后大学的艰难办学之路。王敬芳所倡导的"着重西学教育,以作留学之预备"、"教育、实业救国并举,以实业改善教育"、"办学必以良师为先导"等较为先进的办学思想,在中国公学得以施行,对学校的创建和发展起到奠基与推动作用。正是秉承王敬芳确立的务实、灵活、与时代同步的教育理念和办学风格,学校数经劫难而屹立未倒,叁次薪火续接而弦歌不绝。晚清民国社会转型之际,时人多诋訾王敬芳为立宪"旧人",而以中国公学观之,可谓"旧人"办新学,功大在斯人。在历史的尘埃处,发现湮没已久的这些"旧人",有助于还原某些历史真相,至少能够最大限度还原他所主导的某个特殊时期的历史真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公学论文参考文献
[1].秦国伟,牟宗超.中国共产党政法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以抗战时期陕北公学(前期)为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晓东.开拓者的足迹:王敬芳与中国公学[J].江汉论坛.2019
[3].张晓敏.1930-1931年中国公学“倒马”风潮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沈伟.萌芽时期的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基于南洋公学特班的研究[J].交大法学.2019
[5].严海建.从私立到党化:1930年前后中国公学的易长与改组[J].史林.2018
[6].张耀杰.胡适与中国公学的易长风波[J].社会科学论坛.2018
[7].罗霞.签约项目涉及多领域名企看好海南发展[N].海南日报.2018
[8].陈捷.张东荪与中国公学[J].民国研究.2018
[9].王瑞瑞.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博弈看近代私立大学的发展——以私立中国公学为对象的历史考察[J].高教学刊.2018
[10].张晓敏.梁启超与中国公学[J].文化产业.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