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节庆,是人类社会各个族群普遍传承的一种重大的显性文化事象。它紧密地伴随着各民族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在传承过程中不间断地延续着、变异着、丰富着、发展着,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在特定的时空、民族中,构成了一部五彩缤纷的节庆风情画卷。本文的研究空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是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与准噶尔盆地。按照民族学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新疆主要分为: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绿洲耕牧型(主要分布在两大盆地边缘)的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以哈萨克族为代表的盆地草原游牧型的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新疆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明显带有这方面的特征。本文的研究对象——新疆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主要以西迁节、那达慕大会和葡萄节为主。其产生大多与宗教、生产有关,而且多具有纪念性、季节性和祭祀性特点。其文化内涵包括节日庆典、宗教文化、屯垦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每个节日所隐含的文化内涵都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多元性、融合性等特征,都不是单一的独立存在的。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活跃在新疆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的部分少数民族举行的节庆活动。它在综合经济生产与社会组织民俗、信仰祭祀民俗以及游艺娱乐民俗等事象上,展现出的鲜明特色与兼容性。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各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经世代传承积淀的文明,以其鲜明的个性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增光添彩。本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运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对新疆的节庆文化进行文化内涵探讨、价值分析,对其保护利用的可行性进行探讨。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展、日渐完善的认识和有效合理的保护措施的总结,学习和借鉴举办比较成功的节庆,吸取其经验、教训,对新疆少数民族节庆文化进行一次从个体到总体的把握。基本思路是:根据特殊的地理环境对新疆的少数民族节庆文化进行分类,具体对西迁节、那达慕大会和葡萄节进行内涵探讨和价值分析,对新疆的节庆文化价值进行分析,从记录性保护、立法性保护和全民保护等方面,结合国内外的有关经验与措施,对新疆少数民族节庆文化进行保护和利用,对新疆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宣传,主要是对节庆文化中承载的优秀传统民间文化予以弘扬、传承和振兴。第一章绪论,提出总体设想,包括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评述及所运用的理论与方法等;第二章对新疆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简要介绍和分类概述;第三章以锡伯族西迁节、那达慕大会及葡萄节为例,对其由来、文化内涵及活动内容进行分析;第四章探讨新疆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价值和意义;第五章提出保护与利用新疆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措施及实施保护工程的意义;最后,在结语中,对整篇论文进行了回顾总结,提出新疆少数民族节庆文化的传承和统筹保护利用的思路,指出尚未解决的难题,提出对应的解决办法和几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