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林分结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栎类次生林,Voronoi图,空间结构模型,生长量
林分结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向博文[1](2019)在《湖南栎类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湖南省国家森林连续清查样地中栎类为优势树种的次生林作为研究对象,用空间结构指数结合生长量选取合适的间伐木,为湖南栎类次生林的结构调整提供优化方法。编制湖南栎类次生林生长过程表,分析林分生长规律;运用邻域分析方法对每一个样地创建Voronoi图,分析林分空间结构特征。根据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四个主要空间结构指数并运用乘除法的原理构建综合空间结构模型。根据每一株林木的综合空间结构指数选取合适的间伐木进行结构调整。用相容性林分生长收获模型模拟最优断面积,用最优的断面积控制间伐量,使得林木被间伐后,其生长活力能得到提高,在林分结构优化的同时达到提质增量的目的。以2 277号样地为例,通过分析林分的树种结构和直径结构得出林分中栎类树种占比较大,林分径阶分布不合理,小径阶林木较多且生长受抑制;分析林分的全混交度、角尺度、大小比数、竞争指数得出:样地中由于树种较少,其他树种株数偏少,林分平均全混交度为0.1569属于弱度混交,样地平均大小比数趋近0.5,大小林木分布较为均匀,平均竞争指数为6.3774为中等竞争强度,角尺度平均为0.3702趋于团状分布。由此在选择间伐木时,若同时有几株间伐木的综合指数相近时,这几株间伐木中有满足以下条件可以优先作为间伐木选取:(1)小径阶的栎类;(2)全混交度趋于0;(3)大小比数趋于1;(4)竞争指数大于10;(5)角尺度大于0.3702。最终根据最优断面积确定2277号样地的间伐断面积为2.143m2/hm2,根据其它约束条件确定样地间伐木为21株,株数间伐强度为16.27%,且间伐后的林分树种个数与径阶个数都未减少;间伐后,各空间结构指数均有改变,林分的全混交度比间伐前提高了3.70%,林分整体竞争强度降低31.74%,林分的角尺度降低0.46%,林木的分布格局趋于随机分布,林分空间结构指数增加160.12%,间伐后林分的空间结构改善显着。此次调整结果使得林分结构往预期方向靠近,但无法满足预期要求,因此,需要经过长期,多次的结构调整,才能将这类林分结构调整至最优的状态。林分的结构越合理,稳定性就越高,发挥的功能作用就越多。以湖南地区的栎类为优势树种的次生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次生林的生长规律,制定优化空间结构的方案,并结合了间伐量的优化,构建林分空间结构优化模型,模拟每个年龄段的最优断面积预测曲线。为栎类次生林的空间结构优化调控和林分提质增量措施的制定奠定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黄健韬[2](2019)在《南平市林分结构调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平市为了提高森林林分质量,不断提升阔叶树种和混交林的比例,并积极争取国家补助资金,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后应从优化树种结构、实施景观建设、加大生态林保护等方面进一步调整林分结构。(本文来源于《园艺与种苗》期刊2019年03期)
阿日根[3](2018)在《兴安落叶松林分结构调整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叁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分析研究对象的林分结构特征,用负指数分布函数对现实林分直径结构进行拟合,且使用Winkelmass软件,以混交度、林分大小比数和角尺度叁个指标对现实林分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最终针对现实林分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结构调整优化措施。1.原始林林分直径结构曲线呈现倒“J”型曲线,渐伐更新林和皆伐更新林的林分径阶株数分布形式为多峰山状,原始林R值为0.969,拟合结果相对较为理想;渐伐和皆伐更新林的R值则相对较低,拟合效果较差。2.从混交度来看,叁种林分类型的林分空间隔离程度均处于弱度混交状态,混交度频分别为0.366、0.112及0.333。从胸径大小比数来看,叁种林分平均胸径大小比数,均与0.5相近,生长均处于中庸状态。从角尺度分布情况来看,原始林属于随机分布状态,平均角尺度为0.505,介于[0.475,0.517]之间,渐伐更新林和皆伐更新林平均角尺度都大于0.517,为集群分布。3.通过以上研究选定原始林为目标结构,提出了相应的林分结构优化调整措施:使林分内树种组成比达到7:3,林分直径结构分布图应呈现倒“J”型曲线,q值区间应为1.2~1.5之间。林分空间结构当中,混交度频率要调整到0.3以上,且频率越高,胸径大小比数应调整到中庸势态。林分分布格局应为随机分布状态,平均角尺度以有效区间[0.475,0.517]为最佳,具体调整措施以采伐单木的形式实现林分结构优化调整的目的,即采伐方式为单株择伐。4.通过对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分结构特征的研究,根据其林分现状结构特征,为其提出林分结构优化调整措施,在实际操作中提供了合理的科学理论依据,对该地区林分结构优化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高成杰,唐国勇,刘方炎,张春华,孙永玉[4](2017)在《林分结构调整对云南松次生林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云南松林结构调整对林木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为云南松林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森林抚育规程对林分进行结构调整,采用典型取样法对比分析林分结构调整前后土壤性质和林木生长状况的差异。[结果]云南松林结构调整后,(1)结构调整样地单株蓄积量比对照样地提高了近60%,树高和胸径提高幅度均在15%以上,林下天然更新植株数量是对照样地的3.1倍;(2)结构调整后林内植物种类增加,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分别提高了63.3%和22.7%,灌木层和草本层平均高度分别提高了24.7%和17.9%;(3)结构调整样地现存凋落物量显着下降,与对照相比下降了20.4%,土壤表层温度、有机质含量、基础呼吸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着提高,土壤其他性质参数变幅相对较小。[结论]林分结构调整可显着提高云南松生长量,有利于云南松较大径级林木的培育;促进了云南松林下更新和林下植被发育,有利于林分群落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加速了土壤有机质转化,研究揭示林分结构调整促进了云南松林土壤—植物系统正反馈作用。(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邓强,张怀清,李永亮,袁晓红[5](2016)在《基于叁维虚拟环境的林分结构调整可视化模拟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真实林分叁维场景为模型,结合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真实林分结构的调整优化可视化模拟。[方法]以湖南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杉木与鹅掌楸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可视化模拟技术,基于叁维虚拟环境建立林分结构调整可视化模拟系统,实现对林分结构的优化调整进行可视化模拟。通过对林分的角尺度、大小比、混交度、开阔比等结构的计算分析,结合公告板显示技术和射线查询算法,在MOGRE构建的林分叁维场景中对林分结构调整过程进行可视化模拟。[结果]样地林分结构经过调整后,平均树高由12.8 m变成13.6 m,平均胸径由17.1 cm变成18.6 cm;林分平均角尺度由0.449变为0.481,分布格局由调整前的均匀分布变成随机分布;林分平均大小比由0.511变为0.519,样地内林木生长更具有优势;林分平均混交度由0.093变为0.129,林分结构更加稳定,林分的整体质量也得到了提高。[结论]本研究采用可视化模拟技术和样地调查数据,构建虚拟叁维森林环境,在叁维场景中,森林经营者不仅能查看样地中每株林木构筑性属性,观察林分样地的整体状态,还能对林分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实现在虚拟森林环境中对样地林分结构调整进行可视化模拟。(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苏锋,白悦江,孙智辉[6](2015)在《陕西省吴起县林分结构调整中乔木占比的气候合理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陕西省吴起县及周边县气候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吴起县气候变化,计算吴起县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乔木占乔、灌、草的比例。结论表明:吴起县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温度呈增加趋势;乔木占乔、灌、草比例应在0.20~0.40较为合理,吴起县无定河流域及洛河流域的西北部宜在0.25~0.30,洛河流域的大部分宜在0.30~0.40,吴起县乔木面积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期刊2015年15期)
郭文体[7](2014)在《老秃顶子保护区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5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化森林经营理论,对其优势种群的组成、直径分布及空间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优势树种进行了结构调整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老秃顶子保护区天然次生林乔木层主要树种有16种,根据株数比例分析,都以山杨、槭树、桦树和蒙古栎为优势种,占据绝对的比重,根据断面积分析,则以山杨、蒙古栎、槭树和桦树为优势种。(2)对各个林分类型径阶-株数的分析表明,林分Ⅰ和林分Ⅲ的密度较小,林木多集中在大径阶林木中,不利于林分今后的发展与演替,径阶-株数曲线呈现多峰型;林分Ⅱ、林分Ⅳ和林分V的密度较大,林木多集中在小径阶林木中,生长较差,径阶-株数曲线呈现反“J”型。对5个林分用负指数分布拟合,只有林分Ⅱ和林分V的直径结构分布合理,而林分Ⅰ、林分Ⅲ和林分Ⅳ的分布不合理。林分Ⅱ、林分Ⅲ和林分V这3种林分类型的层次结构在2以上,而林分Ⅰ和林分Ⅳ这2种林分类型的层次结构在2以下,5种林分类型的林下幼苗更新均达到良好或中等。(3)除林分Ⅱ属于团状分布以外,其他4个林分类型均属于随机分布。林分Ⅱ中顶极树种的优势度小于0.5,在林分的竞争中不占有优势地位,其余4种林分的顶极树种的优势度都较高,在林分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林分Ⅳ的混交度达到了0.75,属于强度混交,其余4个林分的混交度也都大于0.5,介于中度混交和强度混交之间。综合分析,5种林分类型空间分布特征较好,指标值多数在合理范围内。(4)本文在对林分空间结构分析的基础上,以异龄、复层、混交林经营结构目标为最终调整目标,以创建最佳的林分空间结构为出发点,采用结构化森林经营的方法,对林分进行林木水平分布格局调整、树种组成调整和竞争关系调整。并对经营效果进行了多方面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通过林分结构调整,增加了保留木的营养空间,减少了林木竞争压力,改善了林分混交状况,为保留木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空间环境。(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4-04-01)
康迎昆,侯振军[8](2013)在《天然阔叶混交林林分结构调整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更新密度、不同更新树种在不同郁闭度的天然阔叶混交林下进行更新,连续2年对固定标准地进行调查,经过分析得出结论:红松的最佳更新密度为2 000株/hm2,而云杉的最佳更新密度为3 300株/hm2;郁闭度在0.3~0.5之间的林分最佳更新树种为红松,郁闭度<0.3的林分更新树种以云杉好些,郁闭度>0.5的林分可更新任何树种,其生长量都不占优势,应先进行间伐或抚育伐后再进行人为更新;班克松生长较快,但由于不是耐荫树种,保存率较低,不适宜在天然阔叶混交林下更新。(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3年01期)
李志明,强国峰[9](2009)在《吴起县在林分结构调整中建设“绿色银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李志明强国峰) 吴起县在实施退耕还林、绿化山川过程中,着力调整区域内林分结构,让“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再到“经济优势”,更好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近年来,吴起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山川大地基调由“黄”变“绿”,生态环(本文来源于《延安日报》期刊2009-11-11)
元莉华[10](2009)在《林分结构调整 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不久,在延安采访期间,感觉与以往很大不同的是,从上到下,对退耕还林中存在的问题,开诚布公、毫不隐讳,说明对待退耕还林,延安干部群众已从以前的热情主导走向理性思考——这是退耕还林能够持续良性发展下去的关键。(本文来源于《陕西日报》期刊2009-08-03)
林分结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平市为了提高森林林分质量,不断提升阔叶树种和混交林的比例,并积极争取国家补助资金,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后应从优化树种结构、实施景观建设、加大生态林保护等方面进一步调整林分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林分结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1].向博文.湖南栎类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2].黄健韬.南平市林分结构调整分析[J].园艺与种苗.2019
[3].阿日根.兴安落叶松林分结构调整与优化[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8
[4].高成杰,唐国勇,刘方炎,张春华,孙永玉.林分结构调整对云南松次生林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J].林业科学研究.2017
[5].邓强,张怀清,李永亮,袁晓红.基于叁维虚拟环境的林分结构调整可视化模拟技术[J].林业科学研究.2016
[6].苏锋,白悦江,孙智辉.陕西省吴起县林分结构调整中乔木占比的气候合理性分析[J].北京农业.2015
[7].郭文体.老秃顶子保护区天然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8].康迎昆,侯振军.天然阔叶混交林林分结构调整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2013
[9].李志明,强国峰.吴起县在林分结构调整中建设“绿色银行”[N].延安日报.2009
[10].元莉华.林分结构调整一个不得不说的话题[N].陕西日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