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绿当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绿当量,土地结构优化,呼和浩特
生态绿当量论文文献综述
徐杰,龚萍,金良[1](2019)在《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评价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各种绿色植物通过不同程度的光合作用,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生态补偿作用,但贡献的"效率"不同。不同的植物之间能够通过生态绿当量互换,利用一定系数计算互换,以达到两种不同物种虽然面积不同,但生态贡献相同的效果。文章基于生态绿当量的视角,分析呼和浩特市201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各类土地的服务价值,计算出生态绿当量值为0.709 2,生态绿当量值小于1,并预测了呼和浩特市2020年土地利用的生态绿当量值为0.831 5。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并提出进行耕地优化、优化未利用土地、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等措施和策略。(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董孟龙[2](2018)在《基于NPP和生态绿当量的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以往的土地利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的实现。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会影响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集中、覆盖度最大的地区,由于黄土的易侵蚀性及历史上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阻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当前植被NPP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格局,结合绿当量模型,分析黄土高原生态效益的变化趋势,为日后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提供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四期土地覆被类型图,得到黄土高原土地覆被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以CASA模型为基础,运用3S手段,结合MODIS/NDVI数据、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估算得到黄土高原2000-2015年的NPP数据,进而对黄土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进行时空分析。将黄土高原不同年份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植被NPP与土地覆被变化数据对比分析,研究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变化趋势。基于生态绿当量模型对黄土高原不同土地覆被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析,进而得到黄土高原1990-2015年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产生的生态效益变化趋势。得到如下结论:黄土高原地区2000-2015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明显,森林、草地、聚落的面积增加明显,灌丛、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明显,平均每年减少7737km~2,灌丛面积变化最小,年均减少166km~2。2000-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NPP的年际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速为9.0 gC/(m~2·a)。黄土高原地区2000-2015年植被NPP变化趋势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趋势一致,说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治理工程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整体生态环境逐年改善,农作物产量逐年增加,灌丛和未利用地治理效果显着,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不断提升。根据生态绿当量模拟结果来看1990-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呈增长趋势,其中1990-2000年生态效益增长缓慢,2000-2015年间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增长明显。草地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贡献最多,其次是森林,因此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应加强自然及人工林草地的管理与保护,持续提升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13)
胡蒙蒙,张军民,徐丽萍,唐湘玲,王玲[3](2016)在《基于生态绿当量的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生态绿当量原理及方法,设计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评分标准,构建生态绿当量计算模型,通过计算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测算典型年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当量分值,并依此构建生态效益评价模型。结果表明:近37 a研究区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当量面积净增加150.71 km2,呈小幅波动增量变化趋势。其中,增量最大的是农田、水域,分别增加456.63 km2和181.7 km2,约占2013年当量面积的29.25%和77.32%;减量最大的是天然牧草地、未利用地、荒草地,分别减少129.12 km2、132.98 km2和230.36 km2,约占2013年当量面积的29.48%、11.32%和17.49%,人类土地经营总体上增加了景观的生态效益,但土地垦殖和草地退化处于脆弱的平衡状态。(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6年05期)
丁国强,李海波,肖彩虹,高岗[4](2016)在《呼和浩特地区生态绿量综合评价——基于生态绿当量分析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生态绿当量原理,对呼和浩特地区不同空间范围内生态用地结构及面积进行了评价,进而确定了地区最大森林覆被率。结果表明:生态绿当量森林覆盖率达38.2%以上,武川县和托克托县实际森林覆盖率低于联合国公布的最低森林生态下限指标值20%;平原区的市辖区、土左旗、托克托县具备建设生态城市条件;测算最大森林覆被率,市辖区34.73%、清水河县45.08%、和林县39.5%、武川县27.41%、土左旗31.03%、托克托县20.3%,全市森林覆被率可达到29.43%。今后需要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实现由营造林向森林经营与保护方向转变,实现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共同发展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3期)
胡蒙蒙,张军民,徐丽萍,唐湘玲,王玲[5](2015)在《基于生态绿当量的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绿当量核算方法为评价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提供了统一性标准,实现了不同用地之间生态功能的定量分析和模型计算,可为土地利用优化提供生态化解决方案。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及生态绿当量方法,设计干旱区土地覆被类型的生态功能评分标准,测算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当量分值,同时评估生态绿当量的理想状态。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间,玛纳斯河流域绿当量比率均小于1,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趋于降低,需增加4873.3km2当量面积才能使绿当量比率达到1的标准值。(2)上游山区当量面积小但绿当量较大,应以保护和修复现有覆盖的生态功能为主;中游绿洲城市区应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景观功能为主;中下游绿洲农区是当量面积最大、绿当量值最小的核心,需通过土地整理和修复,重建生态功能。因此可知,生态绿当量模型对于干旱区土地利用优化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特别适用于探讨时空尺度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调整问题。(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魏中龙,廖和平[6](2015)在《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城镇化要求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集约与高效使用土地。应用生态学原理,探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生态标准,并将其作为衡量生态合理与否的指标。在充分考虑其他具有生态服务价值用地(主要是耕地与草地)的基础上,引入森林与耕地、草地等之间基于"绿量相当"的面积换算关系,定量测算出该类用地的生态绿当量。得到研究区域的综合绿当量,并将该值与本区域最佳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化标准进行比较,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现状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进行生态优化实例分析,得到其土地利用现状的生态绿当量,经定量分析其未达到生态标准,但经过调整后再次计算其生态绿当量达到了标准。由此,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引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期刊2015-07-25)
李萍,孙泰森[7](2015)在《基于生态绿当量的乌海市土地利用结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生态绿当量的理论,构建土地利用结构模型,利用乌海市2005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测算出乌海市各种用地类型的绿当量和区域总绿当量,用以分析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结果表明:12005年、2010年乌海市生态绿当量都小于1,生态环境较差;2优化方案需要通过林地、园地、城市绿地及绿化带的增加来提高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5年06期)
李建龙,师学义,祝宇成[8](2015)在《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晋城市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生态绿当量的概念,构建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山西省晋城市城区之中。结果表明,城区的实际总绿当量为0.940,小于最佳林地覆盖面积对应的生态绿当量,须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所以本研究提出了基于上述模型的城区土地利用优化建议。经计算,优化后的城区总绿当量为1.026,符合最佳绿地覆盖要求,表明城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达到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05期)
刘长宁,刘自增,黄涛,张振涛,杨娅婷[9](2014)在《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以宁夏银川市滨河新区核心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生态绿当量模型,以宁夏银川市滨河新区核心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核心区绿当量总面积为51.11 km2,覆盖率为31.17%;核心区现状土地绿当量较大,生态环境良好,具备建设生态城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36期)
韩沐汶,庄逐舟,马超,吴浕,马雪[10](2014)在《基于生态绿当量的生态移民区生态效益评价——以盐池县移民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宁夏盐池县花马池镇的四个生态移民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态移民区生态效益评价。应用2008年SPOT卫星遥感影像和2013年无人机航摄影像,首先对研究区5a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监测与分析;其次应用生态绿当量评价模型进行生态移民研究区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显示:(1)2008—2013年5a间研究区的生态绿当量均有所提高,生态环境有改善;(2)2008年和2013年研究区域的生态绿当量均低于1,移民区生态环境仍较为脆弱;(3)研究区森林覆盖率低于联合国最低值20%,高于环保部生态县15%的覆盖率,基于生态绿当量森林覆盖率与最佳森林覆盖率有很大的差距,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方面仍需调整,需加大保护生态恢复措施力度,继续实行封山育林禁牧、退耕还林等措施制度。(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生态绿当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以往的土地利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的实现。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会影响黄土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集中、覆盖度最大的地区,由于黄土的易侵蚀性及历史上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阻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当前植被NPP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格局,结合绿当量模型,分析黄土高原生态效益的变化趋势,为日后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提供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四期土地覆被类型图,得到黄土高原土地覆被的时空分布特征。然后以CASA模型为基础,运用3S手段,结合MODIS/NDVI数据、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估算得到黄土高原2000-2015年的NPP数据,进而对黄土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进行时空分析。将黄土高原不同年份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植被NPP与土地覆被变化数据对比分析,研究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变化趋势。基于生态绿当量模型对黄土高原不同土地覆被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分析,进而得到黄土高原1990-2015年不同土地覆被类型的产生的生态效益变化趋势。得到如下结论:黄土高原地区2000-2015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明显,森林、草地、聚落的面积增加明显,灌丛、耕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明显,平均每年减少7737km~2,灌丛面积变化最小,年均减少166km~2。2000-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NPP的年际波动较大,但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年均增速为9.0 gC/(m~2·a)。黄土高原地区2000-2015年植被NPP变化趋势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整体趋势一致,说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治理工程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整体生态环境逐年改善,农作物产量逐年增加,灌丛和未利用地治理效果显着,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不断提升。根据生态绿当量模拟结果来看1990-201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呈增长趋势,其中1990-2000年生态效益增长缓慢,2000-2015年间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增长明显。草地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贡献最多,其次是森林,因此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应加强自然及人工林草地的管理与保护,持续提升土地利用生态效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绿当量论文参考文献
[1].徐杰,龚萍,金良.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评价与分析[J].生态经济.2019
[2].董孟龙.基于NPP和生态绿当量的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研究[D].长安大学.2018
[3].胡蒙蒙,张军民,徐丽萍,唐湘玲,王玲.基于生态绿当量的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6
[4].丁国强,李海波,肖彩虹,高岗.呼和浩特地区生态绿量综合评价——基于生态绿当量分析法[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6
[5].胡蒙蒙,张军民,徐丽萍,唐湘玲,王玲.基于生态绿当量的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优化[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魏中龙,廖和平.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C].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2015
[7].李萍,孙泰森.基于生态绿当量的乌海市土地利用结构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5
[8].李建龙,师学义,祝宇成.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晋城市城区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5
[9].刘长宁,刘自增,黄涛,张振涛,杨娅婷.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状况分析——以宁夏银川市滨河新区核心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4
[10].韩沐汶,庄逐舟,马超,吴浕,马雪.基于生态绿当量的生态移民区生态效益评价——以盐池县移民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