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以南京秦淮河为研究对象,对受扰河岸带土壤的主要理化性质、重金属污染、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活性、土壤酶活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河岸带土壤的主要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⑴与高地相比,河岸带土壤表现为较高的含水量、容重。人类干扰对河岸带土壤的理化性质,尤其是氮、磷等营养成分的再分配产生了深刻影响。上游河岸土壤的氮、磷含量明显低于中下游土壤的氮、磷含量,污染河岸成为河流污染物的重要聚集地和污染源。但近水区土壤与远水区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不明显。⑵河岸区域不同,土壤酸碱性不同。源头土壤呈酸性,中下游土壤呈中性到碱性。土壤重金属污染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均表现一定的异质性。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近水区一般要高于远水区,而表层高于下层。5种重金属元素污染指数排序为镉>锌>铜>铬>铅。⑶与同纬度高地土壤相比,河岸带土壤微生物的总体数量略少。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取样点和季节不同呈现显著变化。总体趋势是微生物数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上层多于下层。但部分样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出现反常变化,即下层>表层,这可能与部分河岸土壤自身的物理特征及人为活动有关。⑷河岸带土壤呼吸作用强度随季节的变化较为明显。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存在指数相关:y = 0.9986e0.0475x r2 = 0.4395。土壤呼吸速的日变化表现出不明显的双峰型曲线。土壤微生物量碳多变化在200~600 mg·kg-1之间,不同季节起伏较大,在数量上小于森林土壤。由于环境的不同,不同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在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⑸相关分析表明,河岸带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全氮、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速效磷呈弱负相关(p>0.05);与全磷相关性不明显。⑹土壤酶活性的大小在水平方向上存在一定变异。中上游土壤酶活性较高,下游土壤酶活性较低。软质河岸明显高于硬质河岸。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正相关。
论文目录
致谢摘要Abstract第一章 河岸带研究概述1.1 河岸带的定义1.2 河岸生态系统的生境特征1.2.1 充足的水分1.2.2 特殊的基质1.2.3 物种多样性丰富1.2.4 特殊的物质循环规律1.2.5 动态变化特征1.3 河岸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1.4 河岸带功能1.4.1 生态系统水平1.4.2 景观水平1.5 国内外河岸生态系统研究进展1.5.1 河岸带的功能1.5.2 河岸带土壤特性的研究1.5.3 护岸技术研究1.5.4 退化河岸(水岸)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1.5.5 河岸生态系统未来的研究方向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二章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和样地的选取2.1 地理位置2.2 气候2.3 地形地貌2.4 水质及环境2.5 样地的选取第三章 秦淮河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分析3.1 引言3.2 研究方法3.3 结果与分析3.3.1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3.3.2 土壤主要化学性质分析3.4 讨论第四章 秦淮河河岸带土壤重金属污染分析4.1 引言4.2 研究方法4.2.1 实验设计与样品采集4.2.2 土壤污染评价4.3 结果与分析4.3.1 土壤重金属分布4.3.2 土壤重金属质量分数的相关性分析4.3.3 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4.4 讨论第五章 秦淮河河岸带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组成5.1 引言5.2 研究方法5.2.1 样品采集5.2.2 实验方法5.3 结果与分析5.3.1 近水区土壤三大微生物的数量统计5.3.2 近水区不同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差异5.3.3 近水区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季节的变化5.3.4 近水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的空间梯度变化5.4 讨论第六章 秦淮河河岸带土壤微生物活性分析6.1 引言6.2 研究方法6.2.1 样地设置与土样采集6.2.2 土壤含水率的测定6.2.3 土壤温度的测定6.2.4 土壤呼吸速率的测定6.2.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6.3 结果与分析6.3.1 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分析6.3.2 土壤微生物量分析6.4 讨论第七章 秦淮河河岸带土壤酶活性分析7.1 引言7.2 研究方法7.2.1 样地设置与土样采集7.2.2 测定方法7.3 结果与分析7.3.1 土壤酶活性分析7.3.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7.3.3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性7.4 讨论第八章 主要结论、创新性与研究展望8.1 主要结论8.2 创新8.3 研究展望参考文献详细摘要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秦淮河论文; 河岸带论文; 土壤理化性质论文; 土壤生物学特性论文; 土壤生态学特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