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饭树黑色素中功能性成分的研究

乌饭树黑色素中功能性成分的研究

论文题目: 乌饭树黑色素中功能性成分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粮食,油脂与植物蛋白工程

导师: 姚惠源

关键词: 乌饭树,黑色素,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视网膜光损伤

文献来源: 江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为杜鹃花科,越桔属。别名:羊尘饭子,十月乌,珍珠花,乌饭子等。通常为常绿或落叶灌木,很少为小乔木,高可达3.5米,其叶是重要的中药材。乌饭树树叶、花及果实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尤以叶中为多。古代医学研究表明乌饭树的树叶、果实、花具有益精气、强筋骨、明目止泻等功效。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乌饭树具有抗氧化、防衰老、抗菌、抗癌防癌等功效。 本文主要研究了乌饭树树叶中黑色素的定量检测方法;黑色素的提取工艺以及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黑色素中功能性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的纯化与结构分析;黑色素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去自由基活性;黑色素对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且对黑色素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利用紫外扫描图谱技术对乌饭树树叶黑色素提取物进行分析,同时使用三种分光光度比色法和HPLC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分光光度比色法的原理,得出AlCl3比色法(390nm)适用于本研究。该方法是一种操作简便、经济易行、结果较为准确的方法。 通过单因素以及正交试验,得到了乌饭树树叶中黑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60%(v/v),温度60℃,固液比1∶35,提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从乌饭树树叶中提取出总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达到34.71mg/g原料,提取率为97%。 通过对11种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研究,得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树脂,吸附量大,解吸率高,较适合于乌饭树树叶黑色素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初步纯化。通过对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的动态吸附研究,确定了乌饭树树叶黑色素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初分条件:pH为5.05左右,溶液浓度为0.68~1.33mg/mL,吸附流速为3mL/min,此时树脂对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吸附量最大。通过对吸附后的树脂进行洗脱研究,发现采用95%的乙醇,与树脂的比值为7∶1(v/w)时进行洗脱,解吸率可以超过95%,黄酮类化合物的纯度从原先的14.50%达到50.32%。另外树脂在使用了三次以后必须进行再生处理。 利用大孔吸附树脂、聚酰胺、硅胶以及TSKgel Toyopearl HW-40色谱柱对乌饭树树叶黑色素中的功能性成分进行纯化分离研究,从中分离出7种黄酮类化合物单体,同时利用样品波长扫描图谱、HPLC-MS以及核磁共振技术对其中的5种化合物进行结构研究确定分别为:槲皮素、白杨黄素、芹黄素、山奈酚和木犀草素,相对含量分别为:35.71%,2.26%,9.57%,1.72%和15.16%。 通过亚油酸体系、脂质过氧化体系对乌饭树树叶黑色素中槲皮素、白杨黄素、芹黄素、山奈酚和木犀草素五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乌饭树树叶黑色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能。其中槲皮素、芹黄素、山奈酚和木犀草素的抗氧化效果要强于芦丁,而白杨黄素的抗氧化效果和芦丁则较接近。而且所有化合物的抗氧化功能都表现出很强的浓度依赖关系。抑制亚油酸氧化的能力从高到低为:槲皮素≈木犀草素>芹黄素>山奈酚≈Vc>白杨黄素>芦丁>BHT>粗提物。槲皮素、白杨黄素、芹黄素、山奈酚和木犀草素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6.188×10-4、3.048×102、2.9127、4.0040、2.5450μg/mL。对脂质

论文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乌饭树简介

1.1.1 乌饭树的植物学特性

1.1.2 乌饭树的分布

1.1.3 乌饭树树叶及果实的化学成分

1.1.4 乌饭树树叶及其果实的功能

1.1.4.1 古代医药书籍记载的功能

1.1.4.2 现代研究发现关于乌饭树及其同种属植物的一些功能

1.2 黑色素的研究和利用现状

1.2.1 天然黑色素研究现状

1.2.2 乌饭树树叶黑色素提取及成分研究现状

1.2.3 乌饭树树叶及紫黑浆果利用的研究现状

1.3 立题背景和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乌饭树树叶中黑色素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试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3.1 已有的定量检测方法

2.2.3.2 本研究准备采取的定量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乌饭树树叶主要成分分析结果

2.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1 NaNO_2和Al(NO_3)_3比色法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2 AlCl_3比色法(420nm)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3 AlCl_3比色法(390nm)标准曲线的绘制

2.3.3 NaNO_2和Al(NO_3)_3比色法和AlCl_3比色法原理的探讨

2.3.3.1 NaNO_2和Al(NO_3)_3比色法的原理

2.3.3.2 AlCl_3比色法的原理

2.3.3.3 测定方法比较

2.3.4 测定波长的确定

2.3.5 AlCl_3比色法的评价

2.3.5.1 AlCl_3比色法稳定性实验结果

2.3.5.2 AlCl_3比色法重复性实验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乌饭树树叶黑色素提取工艺及初步纯化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设备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3.1 色素提取工艺及要点

3.2.3.2 提取率和纯度的计算

3.2.3.3 大孔树脂的选择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试验

3.3.1.1 提取溶剂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3.1.2 固液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3.1.3 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3.1.4 提取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3.1.5 提取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3.3.2 正交试验

3.3.3 大孔树脂静态吸附实验结果

3.3.4 大孔吸附树脂动态吸附实验结果

3.3.4.1 大孔树脂动态实验中吸附操作部分研究

3.3.4.2 大孔树脂动态实验中洗脱操作部分研究

3.3.4.3 树脂的再生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乌饭树黑色素中黄酮类化合物单体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2.2.1 乌饭树树叶黑色素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定性检测

4.2.2.2 乌饭树树叶黑色素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及纯化

4.2.2.3 乌饭树树叶黑色素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A的结构鉴定

4.3.2 化合物B的结构鉴定

4.3.3 化合物C的结构鉴定

4.3.4 化合物D的结构鉴定

4.3.5 化合物E的结构鉴定

4.3.6 化合物F的结构鉴定

4.3.7 化合物G的结构鉴定

4.3.8 各化合物相对含量测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乌饭树树叶中黄酮类色素的生物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2.1.2 仪器与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2.2.1 乌饭树树叶中黄酮类色素对亚油酸氧化的抑制能力的检测——硫氰酸铁法(Ferric Thiocyanate Method,FTC法)

5.2.2.2 乌饭树树叶中黄酮类色素对脂质体过氧化的抑制能力的检测——脂质体氧化法

5.2.2.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ˉ.]的清除实验

5.2.2.4 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乌饭树树叶中黄酮类色素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5.3.1.1 乌饭树树叶中黄酮类色素对亚油酸氧化的影响

5.3.1.2 乌饭树树叶中黄酮类色素对脂质体过氧化的影响

5.3.1.3 不同浓度乌饭树树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

5.3.2 乌饭树树叶中黄酮类色素清除自由基能力测定结果

5.3.2.1 乌饭树树叶中黄酮类色素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ˉ.]的清除

5.3.2.2 乌饭树树叶中黄酮类色素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乌饭树黑色素预防视网膜光损伤的初步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6.2.1.1 主要实验材料与试剂

6.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2.2 实验方法

6.2.2.1 动物病理模型的建立与ERG的测量

6.2.2.2 视网膜匀浆的制备

6.2.2.3 视网膜中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6.2.2.4 视网膜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的测量

6.2.2.5 视网膜中丙二醛(MDA)活力的测定

6.3 结果与讨论

6.3.1 ERG测定结果

6.3.2 视网膜中抗氧化指标的检测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乌饭树黑色素抗氧化功能与分子结构之间关系的初步探讨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主要实验材料与设备

7.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7.2.1.2 仪器与设备

7.2.2 实验方法

7.2.2.1 乌饭树树叶黑色素中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能力的实验

7.2.2.2 乌饭树树叶黑色素中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实验

7.3 结果与讨论

7.3.1 乌饭树树叶黑色素中黄酮类化合物单体分子结构式

7.3.2 乌饭树树叶黑色素中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结果

7.3.3 乌饭树树叶黑色素中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能力的测定结果

7.3.3.1 乌饭树树叶中黄酮类色素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ˉ.]的清除

7.3.3.2 乌饭树树叶中黄酮类色素对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

7.3.4 乌饭树黑色素中黄酮类化合物分子结构式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分析

7.3.4.1 B环羟基取代位置的影响

7.3.4.2 B环羟基的影响

7.3.4.3 C环取代基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主要创新点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发布时间: 2006-07-20

相关论文

  • [1].鱿鱼墨黑色素及黑色素铁生物活性的研究[D]. 雷敏.中国海洋大学2008
  • [2].米胚谷氨酸脱羧酶性质及其富集γ-氨基丁酸研究[D]. 张晖.江南大学2004
  • [3].苦瓜降糖多肽-P的分离纯化及降糖机理研究[D]. 盛清凯.江南大学2005
  • [4].红车轴草异黄酮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理功能研究[D]. 陈寒青.江南大学2005
  • [5].米渣蛋白的制备及其酶法改性研究[D]. 王章存.江南大学2005
  • [6].水酶法从花生中提取油与水解蛋白的研究[D]. 王瑛瑶.江南大学2005
  • [7].沙棘籽原花色素的研究[D]. 樊金玲.江南大学2006
  • [8].山杏种皮黑色素提取及其性质研究[D]. 姚增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 [9].抑制剂对酪氨酸酶的效应及其对黑色素生成调控的研究[D]. 宋康康.厦门大学2007
  • [10].乌饭树叶中黄酮等有效成分分析及抗肿瘤作用研究[D]. 余清.福建农林大学2008

标签:;  ;  ;  ;  ;  ;  

乌饭树黑色素中功能性成分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