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礼通考·朝礼》校读劄记

《五礼通考·朝礼》校读劄记

论文摘要

《五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加卷首《禮經作述源流》和《歷代禮制沿革》四卷,共計二百六十六卷。該書對上起先秦、下至明末的中國古代禮制资料進行了全面而詳盡的梳理。《五禮通考》共分八十五門類,各門類雖然細目多寡不一,篇幅有大有小,但其内容均從縱横兩個角度,對歷代禮制史料的沿革變化作了詳盡的輯錄和考證。《五禮通考》堪稱“數千百年來所絕無而僅有之書”,可惜研究不夠。由于兩年時間有限,再加上其卷帙浩繁,無法對其作系統的研究,文章僅選擇《五禮通考》卷一百三十一至一百四十一“朝禮”部分,共計十一卷,進行校讀。我们在秦蕙田書的基礎上,封“朝禮”的禮節儀式,進行了概述;然後分《五禮通考》訂正它書之訛誤、《五禮通考》訂補它書之缺漏、《五禮通考》之訛誤、《五禮通考》之缺漏四部分,将秦氏徵引的材料,尋找原書,一一校勘,撰寫“校勘記”,或補正《十三經注疏》、《漢書》、《宋史》、《遼史》等書之缺誤,或用《十三經注疏》、《大唐開元禮》、《通典》等書補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五禮通考》“朝禮”部分之訛脫,從而客觀評價《五禮通考》之文獻學價值。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緒論
  • 一、《五禮通考》訂正它書之訛誤
  • 二、《五禮通考》訂補它書之缺漏
  • 三、《五禮通考》之訛誤
  • 四、《五禮通考》之缺漏
  • 參考文獻
  • 後記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先秦“故實”觀源流初探[J]. 国学 2016(01)
    • [2].近代以來日本的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研究[J]. 中国经学 2013(00)
    • [3].《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版本述略[J]. 历史文献研究 2016(01)
    • [4].《論語注疏校勘記》編纂考述[J]. 中国经学 2017(01)
    • [5].從《孟子注疏校勘記》看段玉裁與《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修纂之關係[J]. 国学学刊 2013(03)
    • [6].評朱傑人、李慧玲的整理版《毛詩注疏》[J]. 历史文献研究 2014(02)
    • [7].《孝經注疏校勘記》編纂考述[J].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16(01)
    • [8].《十三經注疏校勘記》與《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之關係探微[J]. 国学学刊 2015(01)
    • [9].萬曆北監本《禮記注疏》探析[J]. 历史文献研究 2019(01)
    • [10].讀阮刻本《禮記注疏·明堂位》札記[J]. 历史文献研究 2018(01)
    • [11].國學研究(2015)[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6)
    • [12].蝯叟題襟日記[J].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4(00)
    • [13].《論衡》校注補正(五、六、七)[J].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15(02)
    • [14].青銅樂器銘文套語“元鳴孔煌”析論[J]. 青铜器与金文 2018(00)
    • [15].山井鼎《七經孟子考文》成書考[J].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7(00)
    • [16].經學名義[J]. 孔子学刊 2013(00)
    • [17].《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對《考文》古本的利用及其不足[J]. 历史文献研究 2019(01)
    • [18].读儒三记[J].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2014(00)
    • [19].盧文弨抱經堂本《經典釋文》再評價[J]. 文献语言学 2016(01)
    • [20].《周禮正義》(夏官)標點商榷[J]. 励耘学刊(语言卷) 2011(02)
    • [21].經籍傳刻與異文演變——以《春秋穀梁傳注疏》爲中心[J]. 中国经学 2017(02)
    • [22].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野間文史教授及其經學研究[J]. 中国经学 2017(02)
    • [23].毛本《儀禮注疏》誤刻賈疏辨正[J].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17(01)
    • [24].清段玉裁、顧廣圻相争始末[J].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17(02)
    • [25].《尚書注疏》校議[J]. 文史 2017(02)
    • [26].從國子監本到坊刻本:宋本《春秋穀梁傳》版本研究[J].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0(01)
    • [27].小議“差降”[J]. 汉语史学报 2015(00)

    标签:;  ;  ;  

    《五礼通考·朝礼》校读劄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