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言难尽 金华火腿(论文文献综述)
梁韬[1](2020)在《梁韬随笔三题》文中指出岁月不居1不知谁说的,然后自己也常借此自嘲,说年纪大了:现在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忘不了。某次饮酒正酣,同桌说还有关于撒尿的远近、高低、长短问题,虽是常闻俗语,仍不免哄笑一番,然后碰杯,
姚青青[2](2019)在《《舌尖上的中国》三部曲叙事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2年,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1》横空出世,掀起了我国美食纪录片拍播的热潮,一时之间各大电视台纷纷效仿,《舌尖上的洛阳》、《舌尖上的重庆》等“舌尖”系列纪录片陆续与全国各地观众见面。作为一部现象级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1》不仅刺激了其他制作团队的创作神经,也极大地激励了“舌尖”团队继续创作的热情。两年后,《舌尖上的中国2》问世,虽然口碑略有下滑,但也收获了不错的成绩。然而,今年(2018年)《舌尖上的中国3》的上映却遭遇了滑铁卢,豆瓣评分由前两季的9.3分、8.4分跌至3.7分,并受到各网络媒体的声讨。在这篇论文中,笔者拟采用叙事学的方法,从叙事文本本身出发,结合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等方法,来掌握美食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及其变化,发现其口碑下降的原因并试图寻找到美食纪录片中美食介绍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平衡,为我国美食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一点可资参考的建议。首先笔者对三部纪录片在内容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发现三部纪录片叙事的核心——美食的地位是逐渐弱化的,在情节上前两者进行了淡化处理而后者却刻意渲染,人物塑造方法中环境塑造法的缺失让第三季黯然失色;接着,笔者对形式的分析发现三者在叙事形式上是大同小异的;最后笔者对三者叙事的差异进行原因分析,并对我国的美食纪录片叙事提出了一定建议。
杨亚楠[3](2017)在《论汪曾祺小说的风俗画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文学潮流更迭的八十年代,汪曾祺可谓是一个奇特的存在,他远离“广场”,拒绝激情的侵入,采用一种平淡如水的叙述方式重塑自己梦里的故乡。他的文字总是那么平实、清淡、自然、少雕饰与渲染,在松散、漫不经心的情节描绘中,勾勒出一方水土的万种风情,充满生活化的氛围与地方情调。因而汪曾祺一直被学术界称为“风俗画”作家,其作品也被认为是“风俗画的佳作”,他本人也常常谈及风俗与绘画,如《谈谈风俗画》、《张大千和毕加索》、《徐文长论书画》、《谈题画》、《看画》、《题画二则》……在他的作品中,风俗已不单单是作为客观环境来描写了,更多的是融入了生活本身。这既是风俗,更是生活。然而对汪曾祺的研究,虽然多数学者注意到了“风俗画”的特征,但并没有对“风俗”与“风俗画”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什么是“风俗”?“风俗画”与“风俗”又有怎样的联系?为什么汪曾祺对“风俗”如此痴迷?他的“风俗画”作品真的只是纯粹谈论风俗异趣吗,有没有隐藏在文字背后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都将是本文即将谈论的重点。论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背景研究,主要探讨分析风俗与风俗画的起源、发展演变及包含内容;其次汪曾祺一直被学术界称为“风俗画”作家,在此更深一步分析他与风俗画的渊源,主要分析个人气质及成长环境这两个因素。第二章为作品研究,汪曾祺的作品谈论风俗的较多,有些篇章甚至全篇浸润在风俗的大淖中。本章主要从岁时节日、人生仪式、饮食文化、职业行当等方面分析汪曾祺作品中所呈现的风俗雅趣,地方异志。第三章为意义研究,汪曾祺被称为“抒情式的人道主义者”,他的风俗画作品处处充满温情,如涓涓细流滋润人的心灵。这些作品虽起不到社会疗救的功效,却令人感到莫名的温暖,这种文学虽谈不上大爱,确是小温。使挣扎在残酷现实里的人,获得一丝活下去的勇气。
彭海宝[4](2017)在《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二十年来的中国都市化速度可谓史无前例,现代都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在此背景下,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的现代都市小说正在悄然崛起。中国都市小说对中产阶层书写的重视,与中产阶层在现代城市中的兴起和扩张关系密切。中产阶层一般具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从事中高端职业,注重生活的格调和品味,代表了都市社会主流群体所尊崇的价值取向。然而,在他们体面生活的背后,却隐匿着焦虑不安和精神虚无等症候。现代都市文学的笔触在呈现中产阶层生存状态的同时,往往直抵都市精神的敏感部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中产阶层的书写过程也即现代都市密码的解析过程。文学是人学,人物形象的描述始终为现代都市小说的重心。而当下中国都市小说研究,主要集中在底层叙事、审美阐释、欲望化表达、消费主义批判等领域,有关小说人物的形象研究相对薄弱;已有的人物形象研究也多集中于底层人物,缺乏对现代都市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中产阶层人物形象研究。本文以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新世纪以来都市小说中中产阶层的生存处境、情感方式和精神状态,分析中产阶层书写的策略和审美品格,同时探讨消费主义、经济理性主义对现代都市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期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视域与价值空间。本论文共八个部分,正文六章,具体内容主要如下。绪论部分主要说明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界定论题涉及的“都市小说”、“中产阶层”等核心概念。第一章论述现代都市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主要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当代社会中产阶层兴起的动因和条件,围绕职业特点、地域分布、收入水平、消费层次、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深入探讨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并且从大众文化、消费主义文化的研究视角,阐释中产阶层的文化趣味、中产阶层话语扩张的具体表现。同时,从文学发展史的视角,简要回顾中国现当代都市小说的创作历程,梳理各时期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脉络。第二章梳理现代都市小说中的中产阶层形象类型。主要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系统探讨现代都市小说中产阶层的人物形象类型;着重对都市小说中的高校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才、中小私营企业主、中低级官员、艺术工作者等五类人物形象进行研究,分析这些人物形象的整体性特征,寻找出他们各自的差异性特质。第三章阐述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生存法则与世俗人生。通过对中产阶层的物质欲望、情色心理和处世之道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出都市小说书写中的中产阶层拥抱世俗、讲求实利的生存法则。从物质的角度看,他们践行经济理性主义的价值理念,树立了新财富观,追求个人利益。从情感的角度看,他们注重满足个体的欲望,消解了传统社会形态婚姻和家庭的神圣性地位。从处世之道看,他们熟悉社会运作,善于通过圈子文化、交换逻辑达到个人目的,并信奉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命运的信条。第四章研究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身份共同体的建构。主要探讨都市小说书写中产阶层身份构建的三种方式:一是以时尚消费作为身份标签;二是在空间上区隔底层社会,凸显阶层界线;三是通过身份比较获得阶层意识。从消费主义文化的角度看,中产阶层通过吃、穿、游、乐的时尚消费符号,成功实现了与社会底层的区隔。从空间意义上看,无论其占据的住宅空间、职场空间还是社交空间,都表征着社会阶层、群落的界线之所在。而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身份比较和身份想象,更凸显了阶层差异及对比的观念已成为都市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章分析现代都市中产阶层的焦虑与救赎。通过对新世纪以来都市小说的文本分析,总结出中产阶层焦虑的时代表征与文化隐喻,探究当代中产阶层面临的精神困境、焦虑症候及其根源,为中产阶层的反省、救赎以及精神价值的重建提供参照。中产阶层虽然物质生活无忧,但精神上常常处于焦虑之中,缺乏安全感。焦虑的病理形式通常以抑郁症、肠胃症、不孕症等“病兆”反映出来,深刻反映了现代性的挤压和人性的脆弱。中产阶层需要反省和救赎,重构内心的信仰,化解人生虚无感,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都市人的身心健康与自由发展。第六章考察现代都市小说中产阶层书写的叙事策略与现实困境。在文学边缘化的背景下,都市作家在中产阶层书写中综合运用了多种叙事手段,包括都市时空的发现、感官叙事的运用、通俗传奇的嫁接、文学影视的并置、隐喻修辞的指向等五个层面。这五个层面叙事策略的使用,基本奠定了当下都市小说人文主义与世俗主义的双面特征,亦造成了平面化的呈现、类型化的倾向、批判性的缺失、代言者的局限等弊病。结语部分,对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作出总体评价。总之,现代都市小说作为现代化进程的折光与反映,形象地描摹出炫目华丽的都市景观,探究了当下都市社会中产阶层的生存世相,给予都市现代性的审美阐释,并赋予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精神面貌。但是,现代都市小说浅层次的“现在主义”的描绘、缺乏深度地对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困境的追问,闪烁其词地对社会不公的消极发声等诸多问题,几乎形成了都市小说的内在自我障碍。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都市中产阶层,至今仍是有待持久关注并深入挖掘的书写对象。而且,关注的视角与挖掘的深度、广度、厚度及其密度,有赖于都市文化精神和作家思想视野的双向碰撞和提升。
游修龄[5](2013)在《农业、农产品加工及饮食文化》文中研究指明饮食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农产品,因此其必然受到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影响。现代农业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加工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传统饮食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中西农业结构和饮食嗜好的差异则导致了中西饮食文化观念的冲突。未来的饮食文化将向简便、营养、安全、美观等方向发展。
宋瑞斌[6](2013)在《寻宴》文中提出第一章厨子一宫廷菜、官府菜、私房菜,高档菜、家常菜、特色菜,流行菜、新潮菜、创意菜、中外融合菜;星级店、旗舰店、特色店、专营店,直营店、加盟店、连锁店,招牌店、兴旺店、百年老字号店……罗强国看了京城十几家酒店。车到中关村南路一带,无意间向路左边那么一瞥,酒店的旋转门恰巧一
陈法贤[7](2012)在《小吃里密藏大乾坤》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一段时间,看了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主人公朱自冶的行为让我笑得喷饭。其中关于小吃的描述,让我看后产生了许多感触,对比一下,我觉得自己一点也不比他差。
胡悦晗[8](2012)在《日常生活与阶层的形成 ——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为例(1927-1937)》文中研究表明1927至1937年间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否已经构成了一个阶层?尽管己有研究多持肯定观点,但因缺乏微观层面的实证分析佐证而稍显笼统。本文以1927至1937年间的上海知识分子为研究对象,以日常生活为研究内容,在民国时期上海城市社会分层的背景下,采用历史社会学等侧重实证层面的视角与方法,考察这一时期的上海知识分子是否已经开始以一个特定阶层的整体面貌呈现。研究发现,上海知识分子主要供职于出版业与教育业,形成了三种主要职业类型;他们的职业收入在近代上海城市居民收入中位居中等水平,但个人收入则存在巨大差异。上海知识分子分别居住在亭子间、里弄住宅与花园洋房三种不同层次的住宅之中,形成了隔离与分化。他们在居住、饮食、服饰与出行等日常消费层面也呈现出巨大差异。他们的日常交往主要在作为私人空间的家庭以及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茶社、酒楼与咖啡馆等场所展开,交往方式主要有书信往来、沙龙聚餐、礼物馈赠等多种类型。知名作家及地方上流知识精英阶层拥有复杂的关系网络,其交往对象往往涉及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他们建构的社会关系网络呈现松散与不稳定的开放状。旧派文人群体及新派作家群体的交往对象多固定在同一阶层、相近职业之人,由此形成较为同质化与单一化的亚群体。但由于他们的日常交往多以生活情趣及文学艺术审美取向的相近为原则,故其群体内部结构较为松散。左翼知识分子面临的现实环境促使他们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相互联结,以群体的方式“抱团取暖”,获得谋生手段与情感依赖,形成较为紧密的群体组织结构。以买书、读书、写作为主要内容的精神生活是知识分子群体有别于其他社会阶层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当凭借对书籍的垄断性占有而形成的文化资本受到出版市场的冲击时,阅读不再成为知识分子的专利行为。通过将阅读描述成为一项不易掌握,需要后天不断努力才能习得的能力,知识分子得以保持对阅读的阐释权。在看病就医、衣着服饰、闲暇游乐等其他生活方式上,既有蕴含知识分子整体共性的风格标榜,又有体现知识分子内部差异性的品味塑造。因此,1927至1937年间的上海知识分子一方面其整体特征日益凸显,与其它不同社会群体或阶层的区别逐渐拉大;另一方面,这个群体内部的差异与分化也日益明显。必须看到,这种差异与分化的过程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社会流动。许多知识分子依靠各种方式改善自身的经济与生活状况,实现了从平民阶层向中等阶层的过渡,弱化了自身群体与其它社会阶层之间的边界。这使得上海知识分子尽管较易萌生阶级/阶层意识,但却不易就知识阶层的属性、特征等关键问题达成共识。
高德辉,王子昀,李黎,葛长荣,李强[9](2010)在《宣威火腿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文中提出调查4个仓库火腿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及结构的变化,应用群落特征参数、主分量分析和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分析昆虫群落特征及其在时间过程中的主导因素和时间格局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火腿发酵时间的长短是影响火腿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的主要因子,火腿发酵时间延长,火腿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降低,而优势度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则升高,主导宣威火腿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特征指数是均匀度指数,同时多样性和丰富度在群落结构中也有较重要的作用,影响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主要是相对湿度。
高德辉,葛长荣,李强[10](2009)在《宣威火腿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酪蝇、腐食酪螨、赤颈椰虫甲、白腹皮蠹、丝光绿蝇5种害虫是目前宣威火腿仓库中的主要害虫,本文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进行了记述和分析,并提出宣威火腿仓库害虫的防治方法,为火腿害虫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二、一言难尽 金华火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言难尽 金华火腿(论文提纲范文)
(1)梁韬随笔三题(论文提纲范文)
岁月不居 |
1 |
2 |
3 |
4 |
5 |
6 |
7 |
春醪 |
散漫为文 |
(2)《舌尖上的中国》三部曲叙事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现状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舌尖》三部曲创作背景与内容梳理 |
第一节 创作背景 |
第二节 内容梳理 |
第二章 《舌尖》三部曲的叙事关联与叙事变化 |
第一节 “合”与“离”:主题表征的分化 |
第二节 “通”与“变”:内容诉求的延伸 |
第三节 “同”与“异”:表达方式的拓展 |
第三章 《舌尖》三部曲叙事变化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叙事风格:话语方式的多元诉求 |
第二节 主线定位:后期逻辑思路的模糊 |
第三节 传播语境:受众认知角度的转换 |
第四章 《舌尖》三部曲对美食纪录片叙事的启示 |
第一节 叙事核心:美食诉求主线贯穿文本 |
第二节 情节建构:淡化铺陈彰显叙事聚焦 |
第三节 人物塑造:巧用环境形象自然生成 |
第四节 修辞手段:合理隐喻拓展认识空间 |
第五节 受众体验:注重反馈整合多元需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2:表1《舌尖》三部曲主要内容 |
致谢 |
(3)论汪曾祺小说的风俗画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风俗渊源考 |
1.1 汪曾祺风俗画作品的由来 |
1.2 影响汪曾祺作品风格形成的因素 |
1.2.1 成长环境 |
1.2.2 个人爱好 |
第二章 风俗的表现形式 |
2.1 岁时节日 |
2.2 人生仪礼 |
2.2.1 婚姻 |
2.2.2 丧葬 |
2.3 饮食文化 |
2.3.1 高邮 |
2.3.2 昆明 |
2.3.3 张家口 |
2.3.4 北京 |
2.4 社会职业 |
第三章 汪曾祺风俗画作品的意义 |
3.1 在当代文学史的意义 |
3.2 爱的文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基本概念界定 |
三、相关的研究现状 |
第一章 都市中产阶层书写的文化语境 |
一、中产阶层的社会学观察 |
(一) 近代中国中产阶层雏形与消亡 |
(二) 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兴起 |
二、都市文化崛起与中产阶层话语扩张 |
三、中国都市小说的兴起与中产阶层书写 |
第二章 都市小说中的中产阶层形象类型 |
一、高校知识分子形象系列:市场化时代的多维人格 |
二、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形象系列:消费主义语境下的“变形记” |
三、中小企业主形象系列:经济理性主义的实践者 |
四、中低级官员形象系列:权力镜像中的人性解码 |
五、艺术工作者形象系列:美与“丑”并存的圈子 |
第三章 中产阶层的生存法则与世俗人生 |
一、物质欲望:流金时代的厚利主义 |
(一) 当代启蒙语境下的财富观 |
(二) 经济理性主义催生的创富传奇 |
(三) “击鼓传花”游戏中的人性反思 |
二、情色写真:身体表达的自我主义 |
(一) “有闲阶级”的游戏 |
(二) 性压抑下的反拨 |
(三) 都市异化的表征 |
(四) 异性上位的筹码 |
三、处世之道:精致周到的利己主义 |
(一) 圈子文化 |
(二) 交换逻辑 |
(三) 竞争“无间道” |
(四) 个人主义奋斗 |
第四章 中产阶层身份共同体的建构 |
一、消费时尚与身份标签 |
(一) 作为符号的霓裳神话 |
(二) 美食营造的精致生活 |
(三) 富裕阶层的身体美学 |
(四) 闲暇生活的优雅趣味 |
二、空间区隔与地位界线 |
(一) 住宅空间:生活品味的标识 |
(二) 职业空间:都市权势的图腾 |
(三) 社交空间:累积资源的场域 |
三、身份比较与阶层意识 |
(一) 阶层比较下的社会透视 |
(二) 西方中产阶级的身份想象 |
(三) “名实之间”的身份焦虑 |
第五章 中产阶层的焦虑与救赎 |
一、焦虑时代的表征 |
(一) 婚姻的脆弱 |
(二) 恋爱的恐惧 |
(三) 竞争的压抑 |
(四) 生态的隐忧 |
(五) 财富的疑虑 |
(六) 人生的虚无 |
二、焦虑的症候与隐喻 |
(一) 抑郁症:频繁的“精神感冒” |
(二) 幻听症:嘈杂都市的痼疾 |
(三) 不孕症:人类前途的警示 |
(四) 肠胃症:欲壑难填的苦果 |
(五) 病理性赌博症:人性荒芜的切片 |
三、反省与救赎 |
(一) 爱的救赎:抚慰心灵的力量 |
(二) 伦理救赎:谋求义与利的合体 |
(三) 宗教救赎:听从智者的开释 |
(四) 艺术救赎:提升生命的高度 |
第六章 中产阶层书写的叙事策略与现实困境 |
一、叙事策略 |
(一) 都市时空的发现 |
(二) 感官叙事的运用 |
(三) 通俗传奇的嫁接 |
(四) 文学影视的并置 |
(五) 隐喻修辞的指向 |
二、现实困境 |
(一) 平面化的呈现 |
(二) 类型化的倾向 |
(三) 批判性的缺失 |
(四) 代言者的局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5)农业、农产品加工及饮食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农业与饮食文化 |
二、现代农业与饮食文化 |
三、农产品加工与饮食文化 |
四、中西农业结构不同导致饮食观念的差异 |
五、未来饮食文化的走向 |
(8)日常生活与阶层的形成 ——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为例(192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设计 |
第四节 概念界定与资料说明 |
一、概念界定 |
二、资料说明 |
第一章 上海知识分子的阶层位置 |
第一节 近代上海的“城”与“人”(1927-1937) |
一、摩登与市井:近代上海的都市空间 |
二、“三六九等”:近代上海的社会分化与中产阶层生活方式 |
三、“百川归海”:近代上海的知识分子 |
第二节 职业、收入与声望:上海知识分子的职业分层 |
一、三种职业类型 |
二、教育背景、职业交叉与社会流动 |
三、职业收入:中等阶层内部的上、中、下 |
四、职业声望——从生计来源到兴趣理想 |
第三节 亭子间、里弄与洋房:上海知识分子的居住分层 |
一、亭子间 |
二、里弄住宅 |
三、新式里弄与花园洋房 |
四、择居与迁居——居住场所的变动 |
第四节 衣、食、住、行:上海知识分子的消费分层 |
一、居住消费 |
二、饮食消费 |
三、服饰消费 |
四、出行消费 |
小结 |
第二章 上海知识分子的日常交往 |
第一节 朋友、同事与家人——以私人空间为视角的考察 |
一、书信往来:“公事”与“私情” |
二、交谈的世界:沙龙与聚餐 |
三、亲密时光:其乐融融与流浪思乡 |
第二节、茶社、酒楼与咖啡馆——以公共空间为视角的考察 |
一、茶社 |
二、酒楼 |
三、咖啡馆 |
第三节 “礼尚往来”:“礼物”与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 |
一、文人风雅——书籍、相片与字画 |
二、装饰摆设品与生活日用品 |
三、场合、习俗与互惠 |
四、“不必以物相贻”与知识分子的礼物观 |
小结 |
第三章 上海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 |
第一节 图书馆、书店与书摊:知识分子与城市空间 |
一、图书馆——知识分子的公共阅读空间 |
二、新与旧——四马路的书店与城隍庙的书摊 |
三、各有所好——知识分子的选择差异 |
四、“旧”的偏爱——知识分子认同感的建构 |
第二节 书与人:书籍的购买、消费与收藏 |
一、市道之交——以书会友与在商言商 |
二、嗜书如命——知识分子的书籍消费 |
三、“四部”与“七科”——知识分子的书籍收藏 |
第三节 书房生活——空间、阅读与写作 |
一、书房——从生活空间到心灵空间 |
二、阅读——权力、阶层与趣味 |
三、习惯——读写生活中的私密性与群体性 |
四、写作——生计维持与生命消耗 |
小结 |
第四章 上海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 |
第一节 服饰与身体:日常生活中的形塑自我之一 |
一、江南才子与欧陆绅士——知识分子服饰打扮的两种风格 |
二、民族国家与卫生健康——身体关注的两种话语 |
三、细节与局部——身体关注的多样性 |
第二节 病与痛: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形塑之二 |
一、应对疾病:看病就医与偏方自愈 |
二、看待疾病——日常生活与公共卫生 |
三、诉说疼痛——私人体验的躯体化表述 |
第三节 游乐空间——舞厅、弹子房与回力球场 |
一、舞厅 |
二、弹子房、溜冰场与游泳池 |
三、跑马场与回力球场 |
第四节 流动空间——漫步、出游与旅行 |
一、街头漫步一种日常休闲活动 |
二、日常出游——都市生活中的闲情雅致 |
三、越界旅行——逸出日常边界的体验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本人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9)宣威火腿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样地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1.2.1 调查方法 |
(1) 普查 |
(2) 定期定点调查 |
(3) 诱集调查 |
1.2.2 数据处理 |
(1) 群落特征指数 |
(2) 主分量分析 |
(3) 灰色系统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火腿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研究 |
2.2 火腿节肢动物群落特征 |
2.2.1 不同仓库火腿节肢动物群落相似性 |
2.2.2 不同仓库火腿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值 |
2.2.3 不同仓库火腿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的时间格局 |
2.3 火腿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指数的主分量分析 |
2.4 火腿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生境因素的灰色系统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10)宣威火腿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宣威火腿 |
1.1.2 实验地概况 |
1.2 实验调查方法 |
1.2.1 普查 |
1.2.2 定期定点调查 |
1.2.3 笼罩观察 |
1.2.4 颜色诱集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宣威火腿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观察 |
2.1.1 酪蝇 (Piophila casei L.) |
2.1.2 赤颈椰虫甲 (Necrobia ruficollis Fabricius) |
2.1.3 白腹皮蠹 (Dermestes maculatus Degeer) |
2.1.4 腐食酪螨 (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 |
2.1.5 丝光绿蝇[Lucilia (phaenicina) sericate Meigen] |
2.1.6 颜色对火腿主要害虫的诱集作用 |
2.2 火腿主要害虫发生规律 |
3 结论与讨论 |
四、一言难尽 金华火腿(论文参考文献)
- [1]梁韬随笔三题[J]. 梁韬. 广西文学, 2020(03)
- [2]《舌尖上的中国》三部曲叙事变化研究[D]. 姚青青. 烟台大学, 2019(09)
- [3]论汪曾祺小说的风俗画特点[D]. 杨亚楠. 青岛大学, 2017(01)
- [4]新世纪都市小说的中产阶层书写研究[D]. 彭海宝.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5)
- [5]农业、农产品加工及饮食文化[J]. 游修龄.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3(10)
- [6]寻宴[J]. 宋瑞斌. 中国作家, 2013(13)
- [7]小吃里密藏大乾坤[J]. 陈法贤. 农产品加工, 2012(04)
- [8]日常生活与阶层的形成 ——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为例(1927-1937)[D]. 胡悦晗.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9]宣威火腿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J]. 高德辉,王子昀,李黎,葛长荣,李强.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2)
- [10]宣威火腿主要害虫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规律研究[J]. 高德辉,葛长荣,李强. 西南农业学报,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