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醋保留灌肠提前干预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食醋保留灌肠提前干预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卢慧芳冯仲成周瑞霞梁翠凤江伟雄(广东省广宁县人民医院广东肇庆526300)

【摘要】目的:探讨食醋保留灌肠提前干预肝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80例肝硬化失代偿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或者出现昏迷前期症状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食醋60ml和0.9%生理盐水140ml配制成的灌肠液行点滴保留灌肠法灌肠,每天一次,连续7天为一疗程。另一组为对照组:给予基础常规治疗后行0.9%生理盐水200ml灌肠。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灌肠后血氨水平及肠道pH值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出现肝性脑病病例数量明显比对照组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食醋保留灌肠提前干预肝性脑病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肝性脑病保留灌肠术食醋干预

【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185-02

肝性脑病又称肝性昏迷,是重症肝病严重并发症之一,是由严重急慢性肝病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础,意识改变和昏迷为主要表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综合病症,原发病多为肝硬化、重症肝炎,在其病程中多种因素可诱发HEP。大多数肝病有明确诱因,除了及时有效地祛除诱因,我们还进行了食醋保留灌肠提前干预可预防肝性脑病发生,大大降低肝性脑病发病率。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80例肝硬化失代偿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或者出现昏迷前期症状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80例肝硬化失代偿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或者出现昏迷前期症状但未出现肝性脑病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25岁~65岁,平均年龄50岁,出现中到大量腹水19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5例,出现感染8例,电解质紊乱21例,出现昏迷前期症状患者4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8岁~73岁,平均年龄53岁,出现中到大量腹水16例,出现上消化道出血4例,出现感染11例,电解质紊乱23例,出现昏迷前期症状患者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血氨浓度间无显著差异性。

1.2方法

两组均采用保肝、抗肝昏迷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0.9%生理盐水200ml保留灌肠,按普通保留灌肠法灌肠。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食醋60ml和0.9%生理盐水140ml配制成的灌肠液加温至38℃保留灌肠行点滴保留灌肠法灌肠。即将配制成的灌肠液加入密闭的灌肠袋中,末端连接一次性肛管,抬高患者臀部10~15cm,取侧卧位,肛管插入20~30cm,调整滴速90滴/分,灌肠液均在33分钟滴完。每天一次,7天为一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1.3.1血氨:血氨浓度的检测:实验室仪器(荷兰产,威图95版半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两点法,正常值14.7μmol/L~55.3μmol/L。

1.3.2肠道pH值:每次灌肠治疗前及灌肠后4h应用便携式24hpH值自动分析仪(上海大普仪器有限公司生产)测定肠内pH值。

1.3.3发生肝昏迷的病例数量:按照病人意识,问话对答,计算能力是否出现障碍及血氨浓度等标准判断病人是否出现肝昏迷。

1.3.4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平均住院天数。

1.3.5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观察组血氨(NH3)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两组患者治疗后肠内pH值的变化,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

2.3观察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2.5天,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5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对照组出现肝昏迷的病例数量为22例,其中男病例13例,女性病例9例,占对照组病例数量的55%;观察组出现肝昏迷的病例数量为7例,其中男病例4例,女性病例3例,占对照组病例数量的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肝性脑病又称肝昏迷,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氨中毒学说仍占中心地位。肝性脑病是肝硬化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患者肝功能衰竭时由于摄入过多含氮食物、药物或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减弱,肠内未消化的蛋白质增加以及肠道菌群紊乱所分泌的与氨基酸有关的酶和尿素酶增加,影响尿素的肠肝循环,肠道产氨增加;此时肝内氨合成尿素能力减退,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存在,肠道吸收的氨未经肝脏解毒游离进入体循环使血氨增高,血氨可干扰大脑的能量代谢,是诱发肝性脑病的重要原因。正常人胃肠道每日产氨4g,在结肠部位吸收,结肠pH<6时,氨从血液中转至肠腔随粪便排出,氨在肝性脑病发生中起的作用是肯定的,采取减少氨在肠内形成和吸收的治疗措施是必要的。保留灌肠的目的是利用肠粘膜直接吸收,灌肠液达到治疗效果。食醋灌肠一方面刺激肠蠕动,清除肠内含氮物质,另一方面可以使肠腔保持pH值为5~6,有利于氨逸出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在酸性环境中,NH3转变为NH4增多,从而减少氨的产生,因此在治疗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时酸化肠道,降低血氨尤为重要。食醋含有醋酸、乳酸和有机酸,当用30%的食醋200ml行点滴保留灌肠法灌肠时,使肠道pH值保持在5~6以下的弱酸性环境中,有利于血氨逸出肠粘膜而进入肠腔,最后形成离子型铵盐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降低血氨,患者神志改善至清醒的治疗效果。

从2009年开始,我们对使用食醋灌肠治疗肝性脑病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应用食醋保留灌肠提前干预可预防肝性脑病发生,对于可能发生肝性脑病的高危病人,包括严重肝硬化失代偿病人或肝硬化失代偿伴有上消化道出血,感染,电解质紊乱或者出现昏迷前期症状患者以及血氨浓度升高的患者提前应用食醋灌肠进行干预治疗,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我们对符合条件的40例观察组患者进行了相关的治疗,效果良好,结果显示观察组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因此,对此类病人应用食醋灌肠进行干预,及时进行治疗,对预防肝性脑病,减轻病情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大家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海燕,陆铭.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09卷第36期

[2]彭芳;谭妹莲.大黄液加食醋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观察与护理[J];当代医学;2010年22期

[3]江一平;李真.中药通腑开窍、祛湿化浊法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的肝炎的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李乃科.肝性脑病的中西医治疗现状及展望[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标签:;  ;  ;  

食醋保留灌肠提前干预肝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