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

下一代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

论文摘要

为了提供自由广阔的通信服务环境,下一代网络需要将多种接入网络有效融合以实现不同接入技术的优势互补,从而满足移动用户个性化、多样化的通信业务需求。因此,下一代网络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接入的多元性,即“通信环境是异质的”、“接入是非对称的”。但由于各异质网络体系结构的差异性和移动性管理需求的多样性,不同的接入网络采用了不同的移动性管理技术,这导致用户在结构相同的接入网中可以漫游,而在结构不同的接入网间移动则受到很大限制。也就是说,目前只能在同质网络环境中提供移动性支持,还无法提供跨网的通用移动性支持。下一代网络要实现泛在的、协同的移动计算和普适计算,就需要有效融合各异质网络以保证在不同网络间的无缝移动,而开放的、高效的、与接入技术无关的通用移动性管理技术则是其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主要从基于多协议的移动性管理模型、多系统中的通用位置管理、异质网络间的垂直切换三个方面对移动性管理技术作了如下研究:在基于多协议的移动性管理模型中,本文首先提出了一个基于现有网络协议SIP和MIPv6联合优化的移动性管理模型,并在该模型基础上引入移动代理进行改进,同时考虑到链路切换的影响,又进一步提出了基于链路层移动性管理的改进模型。然后,本文结合IETF所提交的HIP协议草案设计了一整套全新的适于单模和多模移动节点的、可应用于同质和异质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模型,并通过对HIP协议的功能扩展提出改进模型。本文所提出的这一整套移动性管理模型在不增加网络基础设施复杂性的情况下,可提供跨同质网络或异质网络的无缝移动性支持。在多系统中的通用位置管理方面,本文首先提出层次型位置区和立体式位置区的设计方法,并在综合两者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层次型立体式位置区的设计方法。然后,针对该位置区设计,本文给出基本的通用位置管理策略,并从系统性能优化的角度提出基于阈值的动态多级指针转发的改进策略和相应的位置更新算法、位置寻呼算法,再进一步从改善位置区边界微移动性能的角度提出基于位置区边界模糊的改进策略和算法。最后,本文针对多模移动节点中多IP地址的管理提出多接入下的地址管理方案。本文所提出的通用位置管理方案、策略和算法在满足不同类型用户接入要求的情况下,可有效降低系统的位置管理开销,改善越区切换性能。在异质网络间垂直切换方面,本文首先探讨了垂直切换的应用场景。然后,利用本文对HIP协议的功能扩展分别提出在不同接入状态下移动节点的上行垂直切换策略和下行垂直切换策略以及对端通信节点应对策略。接着,本文在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垂直切换算法基础上提出基于网络属性映射函数的改进算法,并进一步从多属性(准则)切换决策的角度提出基于AHP的垂直切换算法。最后,本文结合IEEE所提交的MIH协议草案并通过对其功能扩展设计出垂直切换协议,并给出该协议应用示例。本文所提出的垂直切换策略、算法和垂直切换协议可根据移动节点的接入状态、移动状态和业务需求等多重因素提供智能的垂直切换支持。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移动性管理技术综述
  • 2.1 移动性概念与分类
  • 2.1.1 按照移动性支持程度分类
  • 2.1.2 按照移动性支持目标分类
  • 2.1.3 按照移动范围分类
  • 2.1.4 按照涉及接入网类型分类
  • 2.2 移动性管理技术
  • 2.2.1 网络层移动性管理技术
  • 2.2.1.1 Mobile IP方案
  • 2.2.1.2 Cellular IP方案
  • 2.2.1.3 HAWAII方案
  • 2.2.1.4 HMIPv6方案
  • 2.2.2 应用层移动性管理技术
  • 2.2.2.1 DDNS方案
  • 2.2.2.2 SIP方案
  • 2.2.3 传输层移动性管理技术
  • 2.2.3.1 Virtual-NAT方案
  • 2.2.3.2 MSCTP方案
  • 2.2.4 链路层移动性管理技术
  • 2.2.4.1 IAPP方案
  • 2.2.4.2 MPPP方案
  • 2.3 移动性管理技术新进展
  • 2.3.1 HIP方案
  • 2.3.1.1 HIP工作机制
  • 2.3.1.2 HIP中的主机多宿与移动的关系
  • 2.3.2 MIH方案
  • 2.3.2.1 MIH功能
  • 2.3.2.2 介质独立的事件服务
  • 2.3.2.3 介质独立的命令服务
  • 2.3.2.4 介质独立的信息服务
  • 2.4 移动性管理所面临的新挑战
  • 第3章 基于多协议层联合优化的移动性管理模型
  • 3.1 多协议层联合的必要性
  • 3.2 同质网络中的移动
  • 3.2.1 基于SIP和MIPv6联合优化模型
  • 3.2.2 改进模型1——引入移动代理
  • 3.2.3 改进模型2——基于链路切换优化
  • 3.2.4 基于HIP的移动性管理模型
  • 3.3 异质网络中的移动
  • 3.3.1 单一接入下的移动
  • 3.3.1.1 同一管理域的移动性管理模型
  • 3.3.1.2 不同管理域的移动性管理模型
  • 3.3.2 多接入下的移动
  • 3.3.2.1 基于多地址交叉绑定更新模型
  • 3.3.2.2 基于HIP的移动性管理模型
  • 3.3.2.3 改进模型
  • 第4章 通用位置管理技术
  • 4.1 单系统中的位置管理
  • 4.1.1 GSM中的位置管理
  • 4.1.2 GPRS中的位置管理
  • 4.1.3 位置管理策略改进
  • 4.1.4 位置管理研究方向
  • 4.2 多系统中的通用位置管理
  • 4.2.1 多系统中的位置区设计方法
  • 4.2.1.1 平面型位置区
  • 4.2.1.2 层次型位置区
  • 4.2.1.3 立体式位置区
  • 4.2.1.4 层次型立体式位置区
  • 4.2.1.5 方案性能分析
  • 4.2.2 通用位置管理策略
  • 4.2.2.1 基本策略
  • 4.2.2.2 基于阈值的动态多级指针转发策略
  • 4.2.2.3 基于位置区边界模糊的改进策略
  • 4.2.3 多接入下的地址管理方案
  • 4.2.3.1 接入网络的选择
  • 4.2.3.2 多IP地址管理方案
  • 第5章 垂直切换技术
  • 5.1 垂直切换应用
  • 5.1.1 分层蜂窝结构
  • 5.1.2 垂直切换场景
  • 5.2 垂直切换过程与分类
  • 5.2.1 垂直切换过程
  • 5.2.2 垂直切换分类
  • 5.3 垂直切换策略
  • 5.3.1 下行垂直切换策略
  • 5.3.2 上行垂直切换策略
  • 5.3.3 对端通信节点应对策略
  • 5.4 垂直切换算法
  • 5.4.1 基于接收信号强度的切换算法
  • 5.4.2 基于多属性(准则)的切换算法
  • 5.4.2.1 切换目标网络的候选与评估
  • 5.4.2.2 层次分析方法AHP
  • 5.4.2.3 基于AHP的切换目标网络选择算法
  • 5.4.2.4 算法应用示例
  • 5.5 垂直切换协议
  • 5.5.1 垂直切换协议参考模型
  • 5.5.2 垂直切换协议设计方案
  • 5.5.3 垂直切换协议应用示例
  • 第6章 总结
  • 6.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浅谈下一代网络[J]. 中国新通信 2016(22)
    • [2].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体系[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03)
    • [3].5G已来 6G探路[J]. 人民周刊 2019(22)
    • [4].下一代网络中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J]. 数码世界 2017(07)
    • [5].探索下一代网络技术对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影响[J]. 中国新通信 2018(20)
    • [6].下一代网络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J]. 信息通信 2014(07)
    • [7].“2009全球下一代网络发展论坛”进入倒计时[J]. 世界电信 2009(05)
    • [8].下一代网络大步走向融合[J]. 通信世界 2009(23)
    • [9].实现下一代网络设计工具的总体思想[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09(18)
    • [10].“下一代网络融合与发展中国峰会”在京举办[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06)
    • [11].融合开放——NGN新局势[J]. 通信世界 2008(08)
    • [12].我国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水平显著提高[J]. 科技促进发展 2015(04)
    • [13].面向下一代网络的高速智能化光纤网络[J]. 硅谷 2011(18)
    • [14].下一代网络中业务感知模型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09(03)
    • [15].开启中国三网融合新华章——写在下一代网络融合与发展中国峰会开幕之际[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08)
    • [16].下一代网络的演进策略和路线[J]. 电信快报 2009(07)
    • [17].两步走融合三网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幼平在《下一代网络融合与发展中国峰会》上发言[J]. 中国传媒科技 2009(08)
    • [18].浅谈下一代网络技术和发展前景[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33)
    • [19].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技术[J]. 科技资讯 2008(02)
    • [20].下一代网络技术的进展[J]. 广播电视信息(上半月刊) 2008(07)
    • [21].浅谈下一代网络中的关键技术——软交换[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09(18)
    • [22].软交换网络中媒体网关控制器的研究与设计[J]. 通讯世界 2020(03)
    • [23].面向下一代网络过渡期传输网建设要点分析[J]. 中国新通信 2018(19)
    • [24].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分析[J]. 中国新通信 2014(08)
    • [25].下一代网络产业融合演进竞争趋势分析[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3(01)
    • [26].浅谈下一代网络发展[J]. 通信管理与技术 2013(02)
    • [27].下一代网络:大道至“简”[J]. 通信世界 2013(12)
    • [28].下一代网络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J]. 电子制作 2013(15)
    • [29].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在下一代网络中的应用[J]. 光通信技术 2011(06)
    • [30].下一代网络技术安全风险及对策[J]. 警察技术 2011(05)

    标签:;  ;  ;  

    下一代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