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课程论文-本报记者,赵昂

教师教育课程论文-本报记者,赵昂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师教育课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模式,培训课程体系,师资培养,在线教育,教育培训机构,腾讯,持续增长

教师教育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本报,赵昂[1](2020)在《在线职业教育企业要打造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腾讯课堂与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职业教育市场规模超2688.5亿元,其中,在线职业教育市场393.3亿元,未来在线职业教育将保持20%左右的增速持续增长。在如今K12教育受到各类政策影响、业界观望情绪日益凝重的情况下,长期不被投资(本文来源于《工人日报》期刊2020-01-21)

杨萍,顾庆传[2](2019)在《面向“互联网+”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偏远地区,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培养师资的重要任务。在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督促地方高校必须直面信息技术到来的冲击和挑战,借机更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地方高校中教师教育课程质量的提升与信息化发展对师范生的培养、高校的发展、当地农村中小学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文章主要就地方高校面向"互联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究,旨在探索转变教师教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提高师范类学生的培养质量。(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陈鹏[3](2019)在《新课程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新课程的环境下,如何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继续教育课程建设是新一轮教育的关键,而早在几年前教育部就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高中数学课程建设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方面不断出现新的变化,而教师如何创建有效课堂,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水平,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继续教育课堂建设,都是教师必须要思考的。(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50期)

曹然,梁晶,肖丹,黄菊[4](2019)在《美加教师教育跨文化课程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培养具备全球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的公民已成为国际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作为承担培养国际性人才这一重任的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跨文化素养,必须努力提高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因此,如何培养职前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已成为各国高校教师教育的重要议题。基于这一背景,美国和加拿大部分高校为职前教师提供了一系列跨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包括多元文化课程、跨文化社区体验课程以及海外实习课程,旨在帮助职前教师获取丰富的跨文化知识与体验,提高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任教的能力。这些跨文化课程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5](2019)在《《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编辑部封面人物征集函》一文中研究指出刊物介绍《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省教育教辅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江苏省中小学教师培训学会协办的教育学术期刊。本刊是华北优秀期刊、省级重点期刊。为了推介教育名师,为各校搭建展示的平台,本刊现(本文来源于《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期刊2019年21期)

张赫[6](2019)在《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发展的新诉求及内容优化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中,专门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类课程,随着教师教育改革的深入,一系列政策文件均对教师教育类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社会需求角度入手,将相关政策的导向精神落实到体育领域中,结合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凝练体育教师教育教育类课程新的改革方向,以此为引领,对照前期研究中发现的课程问题,梳理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体系,提出优化建议。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改革背景,一方面基于我教师教育发展历程,另一方面要兼顾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需求。2001年,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首次用"教师教育"的概念,开启了我国"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的序幕。2011年"双标"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正式深入到课程的层面。2012年,教育部颁布幼儿园、小学、中学叁个层次的《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形成了教师专业标准体系。2013年"两个办法"的出台,对教师职业惯有规则的颠覆可谓巨大。2018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从专业角度制定了高等教育教学应当达到的质量标准。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意在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这些政策理念,成为接下来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引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需求方面,通过对全国各区域中小学体育教师,以及8所体育院校、8所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发放问卷,调查"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需要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得到的结果为对于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需求尤其突出。排位靠前的内容有教师基本教学技能、专项运动技术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基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对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新诉求主要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1.提升专业品质内涵,注重师德养成。其内涵有对教育事业意义、理念和价值的理解,对教师职业特点和要求的理解,以及教育对于学生在各个阶段成长中的意义。2.关注教学对象信息,扩展儿童成长相关内容。包括儿童身体情况的知识、儿童技能掌握情况知识、儿童学习心理知识叁个主要方面。3.加强体育学科教学知识,突出专业属性。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体育教学的一般性知识与能力,这是体育教学的基础,第二个层次具体运动项目的教学,这是体育教师教育输出的主要方式。4.完善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实践取向。这里所说实践的含义较以往有所扩展,一是应当与中小学校的教学实际有效对接,二是实践能力形成的路径要完整,叁是与反思相衔接。5.落实终身学习理念,推动个人专业发展。在教育中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教师的使命与价值,积极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根据新诉求,对照已经开设的课程内容时,可以挖掘出应当予以优化的部分,将其按照调整、补充、加强、减弱四个类别进行区分。1.调整部分:是指内容较为重要,但现有课程内容存在问题,需要进行删减、合并、更新的知识。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体育教材教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四项。2.补充部分:是社会需求度较高,但是现有课程中没有或较少涉及的内容。包括体育教学对象分析、儿童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叁项。3.加强部分:是目前课程中已经包含,但是开设不够完整或者学时较少的内容,其在教师教育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当更加重视。包括教师专业品质、体育基本教学能力、运动项目教学能力、课余体育指导、体育游戏五项。4.减弱部分:是在现有课程中占据着主要位置,但其重要程度略低于其他知识,在整体学分有限的情况下,应适当减少其学时比例,或者调整为选修等形式呈现。包括班级管理、心理咨询、教育研究方法、儿童发展四项。根据上述分析与建议,将需要改进的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加上原有内容中予以保留的部分,共遴选出36项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应当包含的内容。并依照"双标"所呈现的课程目标结构和内容建议,建立起以专业品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叁个维度为框架的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体系。(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秀丽,赵子建,李树佳,赵沙,韩怀涛[7](2019)在《新时代中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结构重组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要担负起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重任,必然要建立在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教师群体这一基石之上。无论是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还是各类人才培养的关键点都落足于教师群体的教育质量这一基点,教师教育质量间接的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成效乃至前途和命运。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卓越教师业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课题。体育教师作为教师团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学校体育工作质量优劣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高低以及人格是否健全的主力军,是全面实现全民健康、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主导群体。随着国家体育战略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教育的培养越显得十分必要。因此,为了优化体育教师教育培养过程,在新时代提高体育教师培养质量,满足教育教学实践对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性的卓越体育教师,文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国际教育和教师教育的主流理念,依据《专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等标准的基本要求,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上构建出新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体系,提升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依据文章研究的需要,查阅了大量的相关学术着作论文,分析有关重要会议的精神和国家相关文件及标准的内容,给本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2)访谈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电话、微信、邮件等)和面谈(会议交流、直接拜访等)的形式,听取专家对于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结构重组的丰富经验和优秀建议,并在指导本科生教育实习中,深入到实习课堂对指导老师进行访谈,获得一线优秀的中小学对体育教师对毕业生工作能力的实践诉求,为构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3)实证分析法文章在研究过程中,实际分析了国内、国外数十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方案中教师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并进行认真分析。(4)比较研究法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国外数十所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情况,为新时代我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构建提供新的思路保障。结论与建议:(1)结论 a)中国高校尚未能切实贯彻国家政策要求而忽视了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时学分及占课程总学分的比重偏低,课题所研究的16所高校的平均学分只有17.5学分,平均比重也只达到12.22%,与国外高校的差距非常明显,存在着理论厚望与现实薄待的尴尬局面;二是课程设置门类依然单一且与教育实践相割裂。主要开设的课程依然是《教育学》、《心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学校体育学》、《(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等课程,没有达到《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的规定要求;叁是教育实践时限短且流于形式而导致时效差。国内所调查13所院高校的教育实践平均时长为15.4周,未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规定要求,远远低于国外高校的平均周数为28.5周。b)国外高校普遍高度重视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主要特征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学时学分较高而且占课程总学分的比重大,所调查高校的平均学分为43.5,比重高达40.3%;二是体育教师教育课程设置门类丰富多样且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涵盖了体育学类、教育学类、心理学类、社会学类、教师专业发展类、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类、科研类和全纳性教育课程等课程,并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衔接密度;叁是教育实践时限长且形式多样,实践成效性强。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突出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的培养。c)体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内容分别由体育教师教育理论课程群、体育教师教育技能课程群、体育教师教育科研课程群和体育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群组成,每个课程群所占学分和比例分配分别为、29.4%、29.4%、29.4%和27.5%。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学分比重应占课程总学分的1/3左右,即处于46-56学分之间,在51学分上下浮动。(2)建议a)与国际高校接轨,更名体育教育专业为体育教师教育专业,避免把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教师教育专业视为不同的概念,突出教师教育的特性。b)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探索设立由体育教师培养高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基础教育学校叁方合作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师教育学院,并与教育硕士(体育)培养课程、在职体育教师培训等相对接,持续提升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以及学历教育,促使其专业化能够最大化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艾萌[8](2019)在《以全科型教师培养为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科型教师是我国学前、小学师资培养的方向,亦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伴随着小学阶段淡化学科界限,开设体育、美术、音乐等综合实践课程,以全科型教师作为培养目标,将是未来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由于体、音、美学科的实操性,掌握体育、美术、音乐学科基本教学技能与理论在全科型教师培养目标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有研究指出,许多农村全科型教师因其知识结构等原因难以胜任此类课程教学任务。与此同时,亦有相关研究发现具备体育教学技能及理论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困境。本文研究目的,即在已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再构建,为全科型教师培养的完善及拓展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提出解决思路,以期能够培养融合、两难自解。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以已有相关成果为基础;以安阳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大学两校制定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与比较的方法,提出"嵌入式"课程设置模式——即将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与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有机集合,初步制定出以全科型教师培养为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首先,本研究得出结果如下:通过对安阳师范学院、陕西理工大学各自制定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尤其是技术课的开设及学时、学分比重的考察,认为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着两种趋势——"理论流"与"技术流"。安阳师范学院版《人才培养方案》呈现出"理论流"的特点,其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为30%、50%、20%,即公共课与专业课各占30%与70%。专业课程方面,技术课教学在专业必修课程所占学时、学分比重皆低于50%。加上专业选修课的学时与学分,则技术类课程所占比例更低,仅占整个课程体系学时的32%、学分的39.6%。由此体现出该版《人才培养方案》在技能掌握和理论传授方面,更倾向于后者。陕西理工大学版《人才培养方案》则体现出"技术流"的特色。该方案同样以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划分课程。在全部91门专业课程中,技术课程约占50%。就课时总量而言,技术课高于理论课——技术课总学时达3136学时,而理论课为2185学时。就学分总数而言,技术课学分总数更远超理论课,技术课总学分为265分,而理论课仅为94.5分。总体而言,技术课学时量与理论课教学时基本持平,但学分设置则呈现出技术课重于理论课的态势。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强调理论教学还是侧重技能传授,单纯某一方面的专业课程体系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培养专业的体育教育者,技能和理论教学缺一不可。但若以培养全科型教师为导向,则更应加强技术教学能力培养。因为,全科型教师多承担基础教学任务,其理论性、学术性课程不必占有过高比例。最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本文之结论:"嵌入式"全科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即在压缩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科目、学时的基础上,"嵌入"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将全科型教师课程与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有机结合,并按照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模式重新整合,初步构建起适应全科型教师培养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叁大模块。公共课程分为"思政课程"与"通识课程",其中"思政课程"与现行的思政类课程设置一致;"通识课程"由师范专业必修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英语、计算机等课程组成,因为无论任何层次的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该类课程都是基础学习内容。专业必修课亦分为"体育专业课程"与"全科培养课程"。其中"体育专业课程"又分为"理论课程"如《体育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等核心理论课程和"技术课程"如篮球、足球、田径等项目。"全科培养课程"则是"嵌入式"课程构建的体现,即将培养全科型教师所必修的课程如语文、数学、音乐等科目及相应的教学理论课糅合在一起。该部分同样分为两个模块:"专业知识课程"即压缩原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后引入的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教学技能课程"包括各学科教学论及实践课程。此二部分课程可合二为一,即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专业选修课是专业必修课的延伸。既然称之为"嵌入式"课程体系,专业必修课包含两个不同的专业课程内容。如此繁多的课程,完全挤压在专业必修课模块极有可能出现课程多而学时不够之问题。因此,专业选修课程实际上承担扩展专业必修课程学时,拓展学生专业、理论视野之任务。一些如"慕课"之类的课程或其他运动项目都可以根据实际条件添加其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补充的是,该课程体系设计其实是在全科型教师及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相当成熟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尝试。换言之,此研究并非对现有体教专业、全科型教师培养模式的"解构",而应将其视之为补充。此种课程构建模式可否应用于美术、音乐等专业,亦值得深入探究。(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李咏云[9](2019)在《学前教育《声乐》课程与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问卷法,以我校五年制大专学生为调研对象。调研结果表明:影响幼儿教师教学质量决定因素的能力提升问题是困扰幼教《声乐》课程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老套、缺乏声乐课学习兴趣、对音乐活动的概念和特征模糊、音乐活动涉及类型很少。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调研对象提出的意见,提出政策性对策。(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9年19期)

梅胧文[10](2019)在《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公共艺术实践课程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是学生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自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就下发了多部文件、多项政策来支持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但艺术教育在各大高校仍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通过分析艺术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以及艺术教育的价值意义,并结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构建一套全新的艺术教育体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创建新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模式。(本文来源于《高教学刊》期刊2019年20期)

教师教育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我国偏远地区,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当地农村中小学校培养师资的重要任务。在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正督促地方高校必须直面信息技术到来的冲击和挑战,借机更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地方高校中教师教育课程质量的提升与信息化发展对师范生的培养、高校的发展、当地农村中小学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文章主要就地方高校面向"互联网+"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教学模式的构建进行探究,旨在探索转变教师教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方法,提高师范类学生的培养质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师教育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1].本报,赵昂.在线职业教育企业要打造核心竞争力[N].工人日报.2020

[2].杨萍,顾庆传.面向“互联网+”地方高校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

[3].陈鹏.新课程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J].课程教育研究.2019

[4].曹然,梁晶,肖丹,黄菊.美加教师教育跨文化课程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学报.2019

[5]..《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编辑部封面人物征集函[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

[6].张赫.体育教师教育类课程发展的新诉求及内容优化建议[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7].张秀丽,赵子建,李树佳,赵沙,韩怀涛.新时代中国体育教师教育课程结构重组的理论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艾萌.以全科型教师培养为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李咏云.学前教育《声乐》课程与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J].黄河之声.2019

[10].梅胧文.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公共艺术实践课程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9

标签:;  ;  ;  ;  ;  ;  ;  ;  ;  ;  

教师教育课程论文-本报记者,赵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