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1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播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地理分布主要受温度的影响。不饱和脂肪酸是植物膜系统的重要组份之一,它的含量的变化是植物缓解外界温度压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本论文中用RT-PCR的方法从水稻Oryza sativa L.中克隆到编码水稻叶绿体ω-3脂肪酸脱氢酶的开放读框,命名为Osfad8。Southern杂交显示水稻中的Osfad8基因至少有两个拷贝,或者是由紧密连锁的一个小的基因家族组成。RT-PCR和原位杂交显示,Osfad8主要在叶中转录,而在根中几乎检测不到任何mRNA的积累。较低温度下(15-20℃)Osfad8的转录水平较常温(25℃)明显增高。原位杂交显示当水稻在15℃下低温处理5天和10天后,在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中的能检测到较明显的Osfad8的转录信号。为了进一步研究此基因的功能,我们分别正向和反向将Osfad8的ORF转入烟草中,产生8S-52和8S-101两个正向的转化品系,以及8A-35反向转化品系。在正向转化品系中,Osfad8的ORF以正向插入到CaMV 35S启动子的下游,导致16:3和18:3三烯酸的含量显著增高。低温2℃处理7天发现,对照烟草(pBI 121空载转化植株)的叶片已经明显受到伤害,并且已经萎缩,而在8S-52和8S-101中并没有明显的叶片损伤。在8A-35中,三烯脂肪酸的含量较对照相比降低约40.2%,44℃高温处理3天后,对照植株已经枯萎死亡,而8A-35仍能正常存活。以上数据显示Osfad8为编码低温诱导型的叶绿体ω-3脂肪酸脱氢酶。2蝴蝶兰又名蝶兰,原产亚洲热带和澳大利亚,为热带兰中之珍品被益为热带兰皇后。类黄酮-3’5’-羟化酶(F3’5’H)是合成3’,5’-带羟基的花色素(例如翠雀素)的关健酶,此色素是蓝花和紫花色素形成的前体。本研究从蝴蝶兰花瓣中克隆到了类黄酮-3’5’-羟化酶的cDNA,命名为Phf35h,序列号为DQ148458 in GenBank/EMBL/DDBJ。Phf35h的DNA克隆是通过基于PCR的一系列方法获得的。对Phf35h进行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的DNA序列含有一个内含子,两个外显子,含有一个编码507个氨基酸残基的开放读框。Southern杂交表明在蝴蝶兰中只存在一个拷贝的f35h基因。通过RT-PCR的方法发现Phf35h的mRNA是在花朵发育的中期开始转录,和花青素的积累保持一致;在紫色花瓣中有较高的mRNA的积累,在根中和叶中没有检测到转录。同源模拟PhF3’5’H蛋白的三维结构表明此蛋白主要含有两个结构域:α结构域(含有大量的α螺旋和三个小的β折叠)和β结构域(含有很多β折叠和三个α螺旋)。PhF3’5’H蛋白与底物二氢黄酮醇dihydrokaempferol的结合位点通过分子对接的手法进行分析表明,在此蛋白中存在这一个高度保守的HPPTPLSLPH氨基酸序列,可能和二氢黄酮醇的芳香环相互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脂肪酸论文; 原位杂交论文; 水稻论文; 脂肪酸脱氢酶论文; 转基因烟草论文; 类黄酮羟化酶论文; 同源摸拟论文; 分子对接论文; 蝴蝶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