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 ——“和谐世界”理论基础探析

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 ——“和谐世界”理论基础探析

论文摘要

在世界发展的转折时期和中国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执政党提出了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重大主张。这一思想在理论外延上反映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辨证统一,也体现了国家利益与世界利益、现实利益与根本利益的辩证统一。目前,我国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成功地崛起为世界强国,我们必须在物质发展基础上,获得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上的世界认同。“和谐世界”是现阶段我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理论的总结和升华,是我国对外关系和国际战略的纲领性指针,也是我国“软实力”在全球意识形态领域的最高抽象表现形式之一。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虽然传统发展观依然存在,但新的因素不断在全球政治中孕育,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全人类利益不断增长。面对新的形势,人类需要改变旧的生存和发展观念,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共同应对人类面对的各种严峻挑战。“和谐世界”理论揭示了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符合世界转型的基本趋势,为建设一个更加理想的世界提供了基本方向。“和谐世界”理念凸显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和理论勇气,反映了对世界大势的乐观判断,也体现对人类未来的深深忧患,是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高度概括,昭示着一个文明古国和负责任大国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是当代中国对建设新的全球文明的重大思想贡献。但是,要使“和谐世界”理念获得更加普遍的认同,还面临一定的困难。首先是美日等西方国家怀疑我国提出“和谐世界”更多地是作为一种口号和策略。其次,国际舆论总体上仍呈现西强东弱、西强我弱的格局,我国尚未掌握话语权。特别是现实主义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主导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的主流话语。“和谐世界”作为一种富于理想主义价值理念的主张,需要有效地显示出对现实世界较强的阐述能力。这——是“和谐世界”理念面临的主要挑战。做好“和谐世界”理论研究和阐释工作,符合目前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是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壮大、国际影响与日俱增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发挥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责任、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的现实需要,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战略性深远意义。这——是加强“和谐世界”理论研究的根本背景。要做好“和谐世界”理论化工作,除了将之塑造成为具有切实感召力的对外政策标记,重要的是努力把它与现行国际关系理论相对接和融合,挖掘“和谐世界”与西方思想文化在普世价值和通约理论上的交集,利用“和谐”的强大包容性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使“和谐世界”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普适性,进而将其发展成为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学说和受到普遍认同的国际行为准则。同时,努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的各种价值概念加以扬弃,根据当代世界发展特征,完整地提出21世纪中国“和谐”政治理念内涵,进而形成完整的当代中国和谐政治哲学理论体系。这——是“和谐世界”理论建设的终极目标。尽管“和谐世界”属于一种新型规范理论,但要实现普适化的目标,“和谐世界”理论化的工作重点则在于规律性阐释,即确立“和谐世界”的科学理论基础。“和谐世界”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解答“‘和谐世界’何以可能”这个基本问题。为此,第一,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指导,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具体依据,以理性主义为通约范式,以中外和谐思想为价值资源,以当代中国的内外政策为实践支撑,正确地阐述“和谐世界”作为历史范畴的理论基础。第二,要以世界体系的形成为基本条件,以世界格局的演变为现实背景,以世界矛盾的特征为核心参照,正确地描述“和谐世界”作为时代产物的物质基础。第三,要以国际秩序的发展为主要脉络,以人类文明的进步为根本取向,以全球治理的趋势为重要途径,正确地论述“和谐世界”作为理想目标的规制基础。总的来说,要围绕历史条件的变化,特别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利益结构演变特征,解答一直以来被认为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在今天与以往究竟有什么不同,作为国际关系常态的国际竞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和谐世界”不是中外思想史上曾经出现的“乌托邦”空想,而是一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现实理想目标。这——可以考虑作为“和谐世界”理论基础探索的初步框架。可以说,“利谐世界”既是当代世界在发展观念上的理性回归,也是现代中国在文明进程中的自然归位。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多极化进程加快,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多元差异与整合统一并存的新时代,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只有站在整个世界和人类发展的高度,突破传统的价值观、理性观、世界观,建立各国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建构一种符合全世界绝大多数民族的共同利益、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政治文明范式,才能突破世界发展的困境,走向建立一个更为和谐世界的最终理想。另一方面,在经历了过去一个多世纪新的文化整合之后,中华文明可望在新的高度实现与国际文化的融通与对接,推动建设一个的新的思想文化体系,进而推动建设一个新的世界文化秩序。“和谐世界”既是关于理想世界状况的客观描述,也是推动建设这样一种世界的科学理论。作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观,作为一种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和谐世界”从“应然”走向“实然”是必然的。在人类文明转型的关键阶段,世界寻求从“混沌”中进一步突围,需要新的理性启蒙,实现新的理性超越。历史将证明,“和谐世界”是引导21世纪人类文明理性的一面旗帜。

论文目录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1. 解读“和谐世界”主张提出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 2. 探讨建设“和谐世界”的前提和条件
  • 3. 分析“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内在外交政策和实践的联系
  • 4. 揭示“和谐世界”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5. 阐述“和谐世界”理念对创新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影响
  • 6. 研究建设“和谐世界”以及推广“和谐世界”理念的努力方向
  • 7. 阐释建设“和谐世界”与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关系
  • 8. 剖析“和谐”与“和平”以及“和谐世界”的涵义
  • 9. 论述“和谐世界”对改进、完善和创新全球治理的意义
  • 三、论文概述
  • (一) 论文结构
  • (二) 自我评析
  • 1. 主要观点和基本思路
  • 2.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四、研究方法
  • 1. 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统一
  • 2. 规范研究与规律研究的统一
  • 3. 局部分析与整体分析的统一
  • 4. 现象剖析与本质判断的统一
  • 5. 单一学科与跨学科交叉结合的统一
  • 6.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 7.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 8. 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 第一章 基本问题
  • 第一节 基本内涵和基本概念
  • 一、“和谐世界”主张的四点基本内容
  • 1. 各个国家和谐相处
  • 2. 全球经济和谐发展
  • 3. 不同文明和谐进步
  • 4.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二、“和谐世界”的三点内在特征
  • 1. 秩序和谐
  • 2. 价值和谐
  • 3. 利益和谐
  • 三、“和谐世界”的两大宣示目标
  • 1. 世界主题和时代特征
  • 2. 基本判断和基本主张
  • 第二节 主要问题和主要任务
  • 一、主要疑问
  • 1. “和谐世界”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 2. “和谐世界”理念需要解答的若干具体问题
  • 3. “和谐世界”何以可能
  • 二、基本思路
  • 1. 世界观
  • 2. 理论体系
  • 3. 思想体系
  • 三、核心问题的提出与理论体系的构建
  • 1. “问题意识”与时空背景
  • 2. 核心问题与理论学派
  • 第二章 研究范式
  • 第一节 分析方式
  • 一、研究范式:科学理论的基础
  • 1. 范式
  • 2. 对象
  • 3. 前提
  • 二、理论假设:理性主义的框架
  • (一) 理性主义范式的“动因假设”:自利和理性的个体
  • (二) 理性主义范式的“背景假设”:资源稀缺与“无政府”的总体状态
  • (三)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理性观
  • 1. 理想主义
  • 2. 现实主义
  • 3. 新现实主义
  • 4. 新制度主义
  • 5. “反思主义”
  • (四) 三大主流理论对国际体系无政府性的具体认识
  • 1. 现实主义
  • 2. 自由主义
  • 3. 建构主义
  • (五) 解决方案
  • (六) 理论局限
  • 三、马克思主义与理性主义
  • (一) 动因—马克思的“经济人”
  • (二) 背景—国际关系的冲突性
  • 第二节 研究框架
  • 一、不同国际体系理论的“核心变量
  • (一) 权力:现实主义设定的国际体系核心变量
  • (二) 制度:新自由主义设定国际体系核心变量
  • (三) 文化:建构主义设定的国际体系核心变量
  • 二、秩序观:不同国际体系理论的“变量关系”
  • (一) 现实主义的秩序观
  • (二) 自由主义的秩序观
  • (三) “革命主义”的秩序观
  • (四) “世界主义”秩序观
  • 三、“和谐世界”的核心变量
  • (一) 传统理论的归结:借鉴与批判
  • (二) 新观点的提出:廓清与创新
  • 1. 作为“动机背后的动机”的核心因素
  • 2. 作为核心变量的利益结构
  • (三) 新的理论向度—“和谐世界”研究的必要性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作为根本指导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 一、经典论述
  • 1. 《德意志意识形态》
  • 序言》'>2.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 3. 致约·布洛赫的信
  • 二、基本观点
  • 1. 物质生产是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 2.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3.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4.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 5.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发展的动力
  • 6. 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 7. 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 三、历史辩证法与历史主义方法论
  • 1. 恢复辩证法在历史领域的生命力
  • 2. 把历史作为人自己创造的历史
  • 第二节 作为具体依据的世界历史理论
  • 一、普遍交往与世界市场
  • 1. 生产力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动因
  • 2. 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基本途径
  • 3. 世界市场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基础
  • 二、民族历史和世界历史
  • 1. 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与民族国家的完善过程相互影响
  • 2.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先进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 3. 世界性代表世界历史运动基本方向,但并不取代民族和国家具体发展道路
  • 三、东方和西方
  • 1. 东西方矛盾反映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
  • 2. 从“欧洲中心主义”走向“世界主义”
  • 四、资本主义与未来社会
  • 1. 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是历史的产物
  • 2. 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 3. “全球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趋势
  • 五、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
  • 1. 世界历史进程与全球化过程
  • 2. 世界历史的起点与全球化的起点
  • 第四章 思想资源
  • 第一节 西方和谐思想
  • 一、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和谐思想
  • (一) 古希腊时期
  • 1.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比例和谐论”
  • 2. 赫拉克里特的“对立和谐观”
  • 3. “大一统的世界主义”
  • 4.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社会和谐论”
  • (二)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
  • 1. “自由社会”理念
  • 2.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 3. 斯宾诺莎的“人类理性论”
  • 4. 启蒙主义思想家的“理性王国”
  • 5. 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论
  • 6. 康德的“世界和平论”
  • 7. 黑格尔的“对立统一”和谐论
  • 8. “和谐经济论”
  • 9. 杰佛逊的平等和谐思想
  • 10. 孔德的秩序和谐观点
  • (三) 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蓝本
  • 1. 莫尔的“乌托邦”
  • 2. 傅立叶的“和谐制度”与“和谐公社”
  • 3. 欧文的“新和谐公社”
  • 4. 魏特林的“全体和谐”论
  • (四) 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
  •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和谐思想
  • (一) 天然和谐论
  • 1. 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论
  • 2.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 3. 巴斯夏的“自由和谐论”
  • 4. 凯里的“利益调和论”
  • (二) 人为和谐论
  • 1. 边沁的“社会规范论”
  • 2. 马歇尔的“社会分配论”
  • 3. 庇古的“政府干预论”
  • 4. 凯恩斯的“宏观协调论”
  • 5. 萨缪尔森“混合经济论”
  • 6. 森的“实质自由论”
  • 三、西方和谐思想中的三种类型
  • (一) “结构和谐论”
  • (二) “本质和谐论”
  • (三) “辩证和谐论”
  • 四、西方和谐思想的三个维度
  • (一) “人与自然关系之和谐”
  • (二) “人与社会关系之和谐”
  • (三) “人的思想关系之和谐”
  •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谐思想
  • 一、作为社会理想的和谐思想
  • 1. 人与人和谐
  • 2. 人与社会和谐
  • 3. 国与国和谐
  • 4. 人与自身和谐
  • 5. 人与自然和谐
  • 二、作为方法论的“和合”思想与中庸思想
  • 1. 和合思想
  • 2. 中庸思想
  • 第五章 政策渊源
  • 第一节 “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
  •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有助于推动“和谐世界”的建设
  • 1. “和谐社会”是对“和谐世界”的直接贡献
  • 2. 科学发展体现对世界发展的责任义务
  • 3. “和谐世界”推广以“和谐社会”实践为必要基础
  • 4. 和平发展战略是“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中介联系
  • 二、“和谐社会”理念有利于推广“和谐世界”主张
  • 1. “以人为本”
  • 2. “民主法治”
  • 3. “科学发展”
  • 第二节 “和谐世界”与外交政策
  •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理论
  • 三、“世界多样性”思想
  • 四、新安全观
  • 五、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张
  • 六、“国际关系民主化”理念
  • 第六章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体系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社会与体系
  • 二、国际社会与世界体系
  • 第二节 国际社会的形成
  • 第三节 世界体系的演变
  • 一、从殖民体系到“主权—民族国家”体系
  • 二、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到全球体系
  • 第四节 现代世界体系理论
  • 第五节 相互依存的全球体系
  • 第七章 转折时期的世界格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格局与极
  • 二、格局的基本类型
  • 第二节 历史回顾:世界格局的演变
  •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 二、冷战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 三、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 第三节 现实分析: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
  • 一、世界可能形成怎样的格局
  • 二、世界格局能否和平转型
  • 三、世界格局转换中的中美因素
  • 1. 美国因素
  • 2. 中国因素
  • 四、超越“极化思维”的“新多极”
  • 第八章 演变中的世界矛盾
  • 第一节 世界矛盾基本分析
  • 一、基本概念
  • (一) 基本矛盾、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 1. 基本矛盾
  • 2. 根本矛盾
  • 3. 主要矛盾
  • 二、几个重要关系
  • (一) 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
  • (二) 权力、实力与利益
  • (三) 竞争、冲突与合作
  • 1. 国际竞争
  • 2. 国际竞争与国际冲突
  • 3. 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
  • 三、世界矛盾的时代背景
  • 1. 相互依存时代的国家利益和世界矛盾
  • 2. 全球化时代的竞争、冲突与合作
  • 3.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战争前景
  • 第二节 当今世界突出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分析
  • 一、国际经济关系中主要矛盾体现为“南北矛盾”,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
  • 二、国际政治关系中的主要矛盾表现为“霸权与反霸权”的矛盾
  • 三、国际文化中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东西矛盾”,即西方与非西方世界在文化上的矛盾
  • 四、人与自然关系矛盾,表现为人类社会发展加快与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的冲突
  • 五、演化和发展中的若干次要矛盾
  • 1. 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的矛盾在恶性互动中威胁世界
  • 2. “西西矛盾”在发达国家的裂痕中的转向扩大
  • 3. “南南矛盾”在发展中国家的分化中趋于复杂
  • 六、当代世界主要矛盾和根本矛盾仍是“南北矛盾”,表现为世界发展“不和谐”
  • 第九章 构建中的国际秩序
  • 第一节 国际秩序的演变和理论研讨
  • 一、基本概念
  • (一) 秩序和国际秩序
  • (二) 国际准则和国际机制
  • 1. 民族自决权原则
  • 2. 主权平等原则
  •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三) 国际秩序的演变
  • 二、世界秩序理念的历史发展及当代解析
  • 1. 二战前
  • 2. 20世纪60年代
  • 3. 20世纪80年代
  • 4. 20世纪90年代
  •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理论探讨
  • (一) “体系秩序观”
  • 1. 霸权秩序观(单极)
  • 2. 均势秩序观(多极或两极)
  • (二) “社会秩序观”
  • 1. 法律秩序观
  • 2. 文化秩序观
  • 第二节 国际社会的秩序观
  • 一、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秩序观
  •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秩序观
  • 三、中国的国际秩序观
  • 1. 旧秩序观
  • 2. 新秩序观
  • 第三节 “和谐世界”理论与构建中的国际秩序
  • 一、“和谐世界”与重建国际秩序的内在关系
  • 二、“和谐世界”理论是中国国际秩序观发展的重要成果
  • (一) 促进国际秩序循序渐进转化
  • (二) 增强国际新秩序构建良性互动
  • (三) 构建国际秩序新愿景
  • (四) 提出国际关系新范式
  • 第十章 走向未来的人类文明
  • 第一节 文明的概念与规律
  • 一、基本概念
  • (一) 文明的概念
  • (二) 文化的概念
  • (三) 文明和文化的差别
  • (四) 文明与宗教、民族等范畴的关系
  • 1. 文明与宗教
  • 2. 文明与民族
  • 二、文明发展的特点
  • 1. 文明发展的耦合性
  • 2. 文明发展的扩散性
  • 3. 文明发展的渐进性
  • 4. 文明发展的融合性
  • 第二节 西方文明的崛起与困境
  • 一、从文明角度看西方的崛起
  • 二、从资本主义的现代困境看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境遇与出路
  • 一、“新全球化时代”与新竞争时代
  • 二、全球化与现代化
  • 三、文化竞争与文化冲击
  • 四、社会进步与文化选择
  • 五、社会转型与文化现代化
  • 第四节 “和谐世界”理论与人类文明进步
  • 一、中华文明日益获得认同
  • 二、“和谐世界”价值观具有普世性
  • 三、“和谐世界”理论倡导各种文化和谐进步
  • 四、“和谐世界”理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第十一章 探索中的全球治理
  • 第一节 全球治理理论的产生
  • 一、全球治理理论产生的背景
  • 1. 全球化进程催生全球治理理论
  • 2. 公共问题新发展要求突破国际关系传统范式
  • 二、“全球治理”理论简述
  • 三、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1. 全球治理中的“民主”问题
  • 2. 全球治理与国家主权治理的矛盾
  • 3. 全球治理自身机制存在不足
  • 第二节 全球治理与“和谐世界”理论的内在关系
  • 一、两者的异同点
  • 二、全球治理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途径
  • 三、“和谐世界”是全球治理的目标
  • 四、“和谐世界”理论对全球治理理论的贡献
  • 结语
  • 第一节 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 一、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
  • 二、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
  • 第二节 人类文明的新理念
  • 一、人类文明理念发生转折性变化
  • 1. 从“零和”到“共赢”
  • 2. 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
  • 3. 从“西方中心”到文明多元
  • 4. 从绝对“人类中心”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 5. 从规范缺失到规范回归
  • 二、时代呼唤新的世界观
  • 第三节 中华文化的新境界
  • 一、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 二、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
  • 三、“和谐世界”的历史超越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三、电子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全球治理和目标建构的新范式 ——“和谐世界”理论基础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