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祭祀礼仪与民间信仰

节日祭祀礼仪与民间信仰

一、节日贺拜礼仪与民俗信仰(论文文献综述)

张健月[1](2020)在《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新征程。在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提出应积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菁华。彝族传统民俗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流,是彝族民众数千年的厚重积累,贯穿着彝族民众的集体意志与生活的智慧,承载着彝族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精神需求、价值体系等,是彝族社会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的继承。彝族传统民俗全面渗透到彝族民众日常实践之中,保障着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有序开展,发挥着独特的德育功能,对其进行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更加宽广深厚的群众基础。本论文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彝族传统民俗与德育功能的必然关系,然后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个体五个方面对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主要内容、特点以及实现方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论文还对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进行了辩证分析,认为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虽然在某些方面与社会主义道德不相同,但其中一些优秀的具体内容与现代社会是有一定相融性,因而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作用。正因为如此,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必须完成现代转化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在此基础上,论文从转变观念、优化德育环境、统筹社会资源等方面对其优化路径进行探讨。彝族传统民俗产生于彝族民众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它调节着彝族社会各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正常运转,并以各种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为教育内容对彝族民众个体施加影响,把一定思想观点、行为准则转化为民众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因此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彝族民俗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不自觉的德育功能发挥的过程。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在彝族社会“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以及对彝族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都起到深刻的影响。走进新时代,由于彝族传统民俗具有局限性,对其进行优化尤显迫切,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赋予彝族传统民俗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实现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与时俱进、返本开新的发展。

陈立娟[2](2020)在《宋代冬至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宋代是冬至节发展的鼎盛期,对宋代冬至节的探索不仅能够窥探宋代节日民俗的发展状况,而且可以反映出宋人的社会面貌与生活方式。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对宋代冬至节进行了具体探究。第一章概述冬至节在宋代的基本状况。本章主要从文献与考古两个方面考察冬至节发生的内动力以及原始含义,点明农事劳动、自然物候与原始信仰对冬至节诞生的影响;此外简要梳理宋以前历朝历代冬至节的流变,冬至肇端于先秦,历经两汉的草创、魏晋时期的渐臻完善、隋唐时期的欣欣向荣,直到宋代呈现出空前发展的面貌,这一脉络的梳理为后文描写冬至节在宋代的发展现状做好铺垫。第二章介绍宋代冬至节的社会环境。本章从历史因素与时代背景两个部分来论述。冬至节在宋代的勃兴发展与宋人的干涉密切相关,上到官府的号召,下到民众的响应,这种“自上而下”的同步与许多因素相关。从历史因素来看,以农为本思想、天人感应观念、测天编历传统是冬至一直以来都得到民众重视的关键,宋以前朝代对冬至的补充,让冬至有了更完备的节日文化体系。从社会环境来看,宋代繁荣的社会经济、重文的政治环境、宽松的文化氛围与崇奢的社会风气为冬至节的发展提供丰沃土壤,这是冬至在宋代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三章考察宋代冬至节的主要活动。本章主要从官方与民间两个角度来考察节俗活动内容。朝廷在冬至节要举办隆重的庆贺活动,其中最盛大的典礼是南郊祭天大礼,此外还有朝会宴饮、阁门拜表、节日赏赐、颁布赦书、规范假宁制度等,反映出政府对节日的管理与权力的渗透。民间的冬至活动更为丰富多彩,如数九测候、馈赠拜贺、祭祖敬神及休闲体育诸多娱乐活动,另外节日的饮食也出现新变化,民间百姓是庆贺冬至节日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对冬至民俗事象的扩充极为关键。第四章归纳冬至节日活动的特点。从礼制教化的御民策略、权力运作的控制利器与宋代独特的冬至节俗特征入手,对宋代冬至节俗的文化内涵进行解析。礼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冬至典礼的仪制规格、行礼仪式的繁缛与民间庆冬的礼仪性实际上均为王者设教的手段。统治者将冬至作为权力演绎的利器,在正统观念、礼仪得失、施行仁政等方面加强对社会臣民的控制。但是,除却以上诸多官方的意志,不可否认,冬至在宋代的节俗特征是独树一帜的,如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冬至大如年”,北宋、南宋在冬俗上表现出的一贯性与差异性,儒、道、释.三家思想对冬至节俗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五章分析冬至在宋代发挥的社会影响。本章从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文化影响四个方面来论述冬至节俗的社会功能。冬至节俗是由民众集体创造并长期延用而形成的风俗习惯,这些节俗必定会对当时的社会以及后世的文化造成深远影响。冬至作为宋代的三大节之一,在宋代节日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是折射宋代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因而冬至节的发展与宋代社会的繁荣是密不可分的。以此为切入点,系统分析宋代冬至节日的具体内容,填充了冬至断代研究的空白,是对宋代冬至节的全面探索与多方挖掘。

郝晨晓[3](2020)在《生命态度—胶东花饽饽手作匠心的视觉传播》文中研究表明产生于农耕社会的胶东花饽饽,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胶东花饽饽的深入研究,本文发现,胶东花饽饽能够从民生食品升华到礼俗象征,其“生命态度”是它在民间艺术的传承以及民俗文化的传播上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认为,当胶东花饽饽在其一般属性发生变化之后,面对其现代性文化传播需求,我们要正视民俗食品得以产生的“生命态度”,扩大它在社会传播中的意义和作用,借助当代视觉符号与大众产生更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实现民俗精神的再传承与再传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都需要符号的介入,胶东花饽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非语言的视觉符号,在胶东民间通过仪式进行传播。探究胶东花饽饽的传播内容,即其精神本质,对手工技艺的承继以及民俗意义的传播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采用田野考察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从自身的乡土情感出发,借助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分析视觉传播对民间艺术的重要影响,并通过文献综述,明确论文涉及到的学科知识,明确论文的研究角度;第二,从文化发生学切入,对胶东民间造物的本质进行研究。利用现象学、心理学理论,分析态度三要素,将“生命态度”作为传承与传播的主要内容;第三,借助文化地理学的知识,分析地理环境对胶东民俗的影响。利用传播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明确仪式、符号、民俗三者的关系,理解符号对于民俗文化传播的重大意义;第四,结合田野考察报告,对胶东花饽饽的视觉系统进行概述,建立视觉符号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契合关系;第五,结合当下社会环境,分析胶东花饽饽中生命态度的传播方式。通过案例分析,探究视觉设计与民间艺术的共通性,解读民艺与民俗、情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为胶东花饽饽的现代性传播提供设计路径。

梁飞[4](2020)在《中学语文课程中节日要素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学科课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更是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传统节日作为重要的民族优秀文化,理应得到课程学的关照。因此,基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传统节日的特点提出节日要素教学研究的论题。从传统节日的历时性来看,传统节日的内涵应以“人”为视角加以理解和阐释;从传统节日的共时性来讲,传统节日的要素构成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同一性即是传统节日的共性要素;差异性即是传统节日的个性要素。共性要素主要包括传统节日信仰、传说、饮食、伦理、娱乐、礼仪等内容;个性要素则代表某一传统节日的突出特点。在把握内涵和理解要素的基础上,节日要素教学应当在目标厘定、内容确立、方法选择、活动组织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落实。

陈小琴[5](2020)在《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峡民间艺术包含三峡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艺术形态。它是三峡地域民众的共同心理基础,也是三峡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民间艺术品类丰富,包括2个主类,10个亚类和26个小类。三峡世居民众质直敦厚、忠义尚武的民系性格形成了三峡民间艺术阳刚磊落的艺术特征和豁达浪漫的精神特质。三峡民间艺术因三峡地理生态与文化生态交汇而产生,也因两大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同时,它也因各时期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物质技术更新、经济贸易往来、生产方式变革、宗族结构变化、社会观念更替、风俗信仰改易等因素的促动而出现系统内部的新旧交替或品类消长。对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影响力的文化生态因素首先是民间风俗,其次是三峡地域文化,再次是宗族结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等。民间风俗是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发展的源动力,它对其艺术形态的衍生及传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简言之,文化生态是关键,它既保证三峡民间艺术的持盈守成,也促进其自律变革。近百年来,三峡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发展为三峡民间艺术发展带来机遇,但也因生产生活方式、结构、空间的剧烈变革而带来传承人、品类和民艺精神的疾速流失。近年频繁的“非遗”申报及传统民艺的产业复兴,给濒临绝境的三峡民间艺术带来一些生机,却无法阻挡其衰颓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将民间艺术发展简化为对艺术本体的传承而忽略其与文化生态的整体关联性。因此,要想传衍这一母型艺术,令其发挥民间艺术造物化人的多元功能,须立足当代实行“生态原境”传承,即“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民间艺术”四位一体的保护与传承。对三峡民间艺术的研究的案例显示,“生态原境”传承模式是当前民间艺术发展的理性道路。在此模式下,民间风俗和地域文化土壤得以培育,民间艺术重获创新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民间艺术传承主体(非遗传承人和普通民众)的培育双脉并进,民间艺术重获生产与消费的良性结构,获得主体精神的润泽与观照;民间艺术在城市和乡村新图景中扎根,其形态和功能将被激活,获得物质、媒介与技术的支持。最终使民间艺术内在与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及其自身构成的良性文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钟丽娟[6](2019)在《蒙自彝族“祭龙”习俗中的舞蹈形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跳掌舞、三步弦是蒙自彝族传统“祭龙”习俗中的两种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蒙自山区彝族姆基支系和濮拉支系,是彝族人最重要的舞蹈活动,也是“祭龙”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跳掌舞、三步弦主要担负着沟通神灵、愉悦神灵的作用,同时是凝聚民族力量、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工具。进入当代社会以来,人们的行为观念随着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的改变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跳掌舞、三步弦也随着彝族人行为观念的变化,舞蹈形态发生了形态转换。舞蹈形态的转换实际反映的是从内部结构到外部形态的转换,跳掌舞、三步弦作为彝族的传统民俗舞蹈,在当代社会所呈现的转换体现了民族民俗舞蹈所遭遇的处境与境况。本文以蒙自彝族“祭龙”习俗中的两种舞蹈形式跳掌舞、三步弦为研究对象,运用民俗学、舞蹈生态学、舞蹈形态学为方法论,通过对舞蹈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形态进行分析,着重探讨跳掌舞、三步弦形态转换的表现与形态转换的影响因素。全文论文结构主要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蒙自彝族“祭龙”习俗中舞蹈的背景知识进行论述。运用舞蹈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跳掌舞、三步弦所依存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分析蒙自彝族“祭龙”习俗的历史起源与文化内涵;第二部分综合历史文献、田野资料以及舞蹈形态学理论观点剖析跳掌舞、三步弦的历史形态,从舞蹈的历史起源、舞蹈的仪式过程中逐步分析跳掌舞、三步弦的形态特征;第三部分结合跳掌舞、三步弦的现存状况,从空间、功能两方面综合分析跳掌舞、三步弦的当代形态及其形态转化表现;最后,根据以上论文的分析,立足当代分析促成舞蹈形态转换的原因,认识民间民俗舞蹈从传统到当代的形态转换的深层意义变迁。

曹博[7](2019)在《春节熟语的文化内涵》文中提出语言是承载定量信息的符号,其作用在于交际和传播。熟语作为语言系统中重要的一类,是语言艺术和人民智慧的结晶,突出特点是很大范围和程度上对文化的观照,春节熟语是统摄春节文化的熟语群。“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传统节日中民俗事项最丰富、庆祝最热烈、最受重视的节日,对于介绍春节习俗、探讨春节节日特点的研究数目蔚为大观,学者多从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的角度剖析春节文化。虽然有学者涉及到了从语言看春节文化,但以民众广为流传熟语的熟语作为突破口,挖掘春节熟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的研究甚少。本文以春节熟语为依托,运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思路,从熟语看文化,是一个新的视角,旨在丰富春节文化的研究形式。本文在搜集语料的前提下,根据语料反映的不同方面的文化内涵进行分类,分为春节物质文化熟语、春节伦理文化熟语、春节心理文化熟语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对熟语中反映的物质文化进行梳理,从人们的饮食特点、装饰物特点、节前整洗和过年娱乐四方面表现人们期盼祝愿的主题;第二部分分析熟语中的伦理文化,从熟语背后具有规范性的过年礼仪看出敬长爱幼的人伦观、祭祀先人的孝道观和和谐处事的邻里观;第三部分分析熟语中的心理文化,包括敬畏心理、团圆心理和投射心理;第四部分分析春节熟语的功能,包括标记功能和传承功能。

包乌日古木拉[8](2019)在《蒙古族幼儿园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的研究》文中提出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关键。如何在教育中有效传承和发扬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关乎各民族能否很好的应对文化变迁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关乎能否迅速实现民族地区本土化教育发展问题。蒙古族传统礼仪文化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幼儿阶段是良好行为规范养成的关键期,良好的礼仪行为规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蒙古族传统礼仪作为蒙古族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民族幼儿园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适应蒙古族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促进蒙古族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及传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笔者选取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三所蒙古族幼儿园,以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对幼儿园中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首先,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对本文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前人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从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基本情况、礼仪文化内容的分类、特点及其幼儿教育价值等方面对蒙古族传统礼仪文化进行了概述。其次,对蒙古族幼儿园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的认识、开展频率、内容的来源、礼仪教育的内容的选取、教育途径以及家园共育现状做出了阐述。再次,对蒙古族幼儿园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主要总结了蒙古族幼儿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成效:环境创设当中融入蒙古族礼仪文化元素,更加渲染幼儿园蒙古族传统文化氛围;积极选取蒙古族传统礼仪内容,丰富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探索出多种形式的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方式,为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保障。存在的问题:部分幼儿教师及家长对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认知程度不深刻;幼儿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活动内容不全面、存在差异;教育组织与实施缺乏系统性;缺乏礼仪教育评价机制;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实践程度较低。最后,提出了如何提升蒙古族幼儿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效果的一些建议。即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开展蒙古族礼仪教育能力;幼儿园从环境创设、教育内容、教育活动的方式、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提高传统礼仪教育有效性;加强家园共育,提升礼仪教育效果。

唐元超[9](2019)在《瑶族长鼓舞体育文化研究 ——基于金秀坳瑶黄泥鼓舞的田野考察》文中研究指明瑶族长鼓舞是一种历史形态的文明展现,是人们对于诉求的认知和表达。在原始和封建社会中,它集结了瑶族群众对于宗教生活中的某些“价值信仰”,同时也提供了一种实际性的表现形态。运用访谈、田野考察等方法对金秀坳瑶黄泥鼓舞个案的起源神话、发展脉络、仪式过程、形式结构、内涵承载、类属特性、功能价值、续存方式、现存困惑、发展建议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致力于中立、客观的审视长鼓舞文化在瑶族民间社会中的文化信仰和心理价值,洞悉瑶族民俗体育中的实践理性与文化表达。研究结论认为,瑶族长鼓舞源自早期社会中的图腾崇拜,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与民间信仰体系形成的特定宗族性和祭祀性身体仪式,寄托着人们对先祖神圣权威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积极向往。瑶族长鼓舞的本体融入了民族历史起源、文明发展、群众生活、民风民俗、礼仪禁忌等生活化精神与智慧,具有引导人们祖先神灵崇拜、族群身份再确认的作用,能够促进人们自觉进行“社会文化活动”的构建,是一种宗族社会文明的展现。瑶族长鼓舞始终通过信仰体系和民族文化认同机制反映着瑶族群众特有的情愫意识和民间信仰,具有潜移默化的德育教化功能,在宣告生命意识、约束道德规范、延续民族发展、促进族际交往、规范社会秩序、提升地区经济、愉悦群众身心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是瑶族民俗体育文化中的瑰宝。

杨耀菡[10](2019)在《论现代作家小说中的丧葬书写》文中提出丧葬礼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家们在小说中所热衷描写的对象,不同时期丧葬书写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现代作家小说中的丧葬书写有较强的时代特质。通过对现代作家小说中的丧葬书写研究,发现在书写丧葬习俗时,作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矛盾心态。因而本文从矛盾心态角度入手,厘清现代作家丧葬书写中矛盾心态生成的基础,探讨分析现代小说的丧葬书写中所体现的矛盾特征,指出现代小说丧葬书写的价值。首先,分析现代作家小说中丧葬书写矛盾心态生成基础,主要从作家自身出发,重点把握现代作家矛盾心态生成的背景。认为现代作家主要受到“五四”启蒙思潮、丧葬习俗自身的文化特质以及作家个人“精英”意识所影响。其次,透过矛盾心态深入分析现代小说丧葬书写中所体现的矛盾特征。这种矛盾特征一方面体现在,价值取向中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认知态度上,现代作家对丧葬礼俗的态度扬与弃并重;在情感倾向上,现代作家表现为既同情又愤恨;在审美趣味上,现代作家同时展现了对葬礼中悲剧审美与喜剧审美的欣赏。另一方面体现在创作方法中的矛盾。在心理描写上,现代作家着重呈现民众矛盾的丧葬心理状态;在形象塑造上,呈现出以负面形象和正面形象两组对立的形象;在审美建构中,现代作家在丧葬书写的文本中选取悲与喜相对立的意象来烘托矛盾的美感氛围。现代作家小说中的丧葬书写集中反映了现代作家矛盾的心态,尽管矛盾,但在矛盾下都有体现其价值意义。其一,通过对丧葬习俗中乡村悲剧的刻画体现对乡土社会封建陋习下人生存的关注,其二,透过刻画丧葬习俗中“看客”形象表达对国民劣根性的讽刺,其三,通过描写传统丧葬习俗中的真挚情感传达对现代文明下情感稀薄的隐忧。

二、节日贺拜礼仪与民俗信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日贺拜礼仪与民俗信仰(论文提纲范文)

(1)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分析研究法
        (三)跨学科研究法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德育功能的研究现状
        (二)少数民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研究现状
        (三)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研究现状
    五、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六、相关概念解析
        (一)民俗及彝族传统民俗的内涵
        (二)德育功能的内涵
第一章 彝族传统民俗的概况
    一、彝族概况及彝族传统民俗的源流
        (一)彝族概况
        (二)彝族传统民俗的源流
    二、彝族传统民俗的类型及特点
        (一)彝族传统民俗的类型
        (二)彝族传统民俗的特点
    三、彝族传统民俗与德育功能的必然关系
        (一)彝族传统民俗是德育功能的有效载体
        (二)德育功能是促进彝族传统民俗传承的有效途径
        (三)彝族传统民俗与德育功能实现的一致性
第二章 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实现形式
    一、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功能:形成政治约束,规范社会秩序
        (二)经济功能:恪守道德标准,形成伦理经济
        (三)文化功能:培养道德认知,构筑民族精神
        (四)生态功能:形成自然信仰,维持生态平衡
        (五)个体功能:引导个体发展,适应社会需求
    二、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特点
        (一)宗教性
        (二)自发性
        (三)实用性
    三、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实现形式
        (一)祖辈的言传身教
        (二)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
        (三)特殊人物的示范作用
        (四)礼仪环境的熏陶感染
第三章 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现状与嬗变
    一、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载体萎缩
        (一)生产方式的渐变
        (二)经济形式的变迁
        (三)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实效性的弱化
        (一)彝族传统民俗对彝族社会的控制力减弱
        (二)彝族传统民俗在彝族社会的传承性减弱
    三、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与现代社会的碰撞
        (一)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与现代社会的适应性
        (二)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与现代社会的冲突
        (三)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现代转化的实质
第四章 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认识
        (一)提高彝族传统民俗的保护意识
        (二)树立彝族传统民俗的文化自信
        (三)滋养彝族传统民俗的民俗心理
    二、推动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发挥
        (一)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二)优化学校教育环境
        (三)优化社会组织环境
    三、促进彝族传统民俗德育功能的实现
        (一)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
        (二)依靠经济的影响力量
        (三)依靠媒体的传播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宋代冬至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节日民俗类的通论性着作
        2.宋代节日文化的相关研究
        3.以冬至为专题的学术成果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及重难点
        1.创新之处
        2.研究重难点
一、流俗相沿:冬至的基本概况
    (一) 冬至的源起
        1.冬至的原始含义
        2.冬至产生的内动力
    (二) 冬至节习俗的递嬗
        1.先秦冬至:萌芽时期
        2.两汉冬至:脱颖而出
        3.魏晋冬至:渐臻完善
        4.盛唐冬至:稳定成型
二、因时而作:变革时代的社会环境
    (一) 历史因素:承前遗风
        1.以农为本的思想
        2.天人感应的观念
        3.测天编历的传统
    (二) 时代背景:崇文抑武
        1.繁荣的社会经济
        2.重文的政治环境
        3.宽松的文化氛围
        4.崇奢的社会风气
三、官民同庆:宋代冬至的节日狂欢
    (一) 官方的冬至节俗内容
        1.冬至举行的典礼
        2.节日恩赐与宴饮
        3.至日放假与大赦
    (二) 民间的冬至节俗内容
        1.祭祖与拜贺习俗
        2.节日娱乐与饮食
        3.长至数九为寒尽
四、文化解析:宋代冬至节俗的内涵
    (一) 礼制教化的御民策略
        1.仪制规格的等级性
        2.行礼仪式的繁缛性
        3.民间庆冬的礼仪性
    (二) 宋朝的冬俗特征
        1.冬至大如年
        2.一贯性与差异性
        3.三家思想的融合
五、社会作用:宋代冬至节的影响
    (一) 不同阶层的节日心理
    (二) 节日消费与财政危机
    (三) 大众及士人的精神生活
    (四) 冬至节俗的文化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生命态度—胶东花饽饽手作匠心的视觉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乡土的情结
        1.1.2 对于民艺传播的思考
    1.2 民间造物现代视觉传播的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1.4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
        1.4.1 从民艺民俗角度的研究
        1.4.2 从信息传播设计角度的研究
第二章 造物思想下的民间造物文化
    2.1 乡土文化的自发性与自觉性
    2.2 从“习俗”到“手工艺”
    2.3 胶东花饽饽中的造物观念——生命态度
        2.3.1 思维—观念—态度
        2.3.2 生命态度的传承与传播
第三章 人-人群-礼俗:文化传播下的民俗记忆传承
    3.1 地缘文化影响下的胶东民俗特征
        3.1.1 胶东民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1.2 胶东民众与文化环境的关系
    3.2 胶东民俗仪式的社会意义
        3.2.1 社会环境影响下的胶东民俗文化传播
        3.2.2 胶东花饽饽中的文化传播仪式
    3.3 符号-仪式:胶东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
第四章 胶东花饽饽的视觉符号体系
    4.1 胶东民众的视觉思维系统
        4.1.1 胶东手艺人的视觉思维
        4.1.2 由胶东习俗看民间审美心理
    4.2 稳定的视觉符号系统
        4.2.1 婚庆与生殖主题
        4.2.2 求存祈长、佑生延寿主题
第五章 图像时代下胶东花饽饽的视觉传播设计
    5.1 由情感到符号:民间艺术与视觉设计的共通性
        5.1.1 视觉符号寄托民俗情感
        5.1.2 传播媒介影响视觉内容
    5.2 胶东花饽饽的视觉传播应变机制
        5.2.1 艺术样式的创新
        5.2.2 传播媒介的改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4)中学语文课程中节日要素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对象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节日课程编排与梳理
    一、节日的概念探源
        (一)词源分析
        (二)文化分析
    二、节日的内涵特征
        (一)内涵
        (二)特征
    三、节日的梳理探析
        (一)高中教材
        (二)初中教材
第二章 节日要素构成及理据
    一、节日要素的构成
        (一)内涵界定
        (二)要素构成
    二、节日要素的理据
        (一)课程理论
        (二)教学理论
        (三)文化理论
第三章 节日要素的教学现状
    一、肯定的地方
        (一)教师关注
        (二)方法灵活
    二、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边缘化
        (二)内容碎片化
        (三)方法固定化
        (四)理解浅表化
    三、问题及归因
        (一)文化理解不深
        (二)要素认识不足
第四章 节日要素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的实施路径
        (一)目标厘定
        (二)内容确立
        (三)方法选择
        (四)活动组织
        (五)评价方式
    二、教学案例实施与设计
        (一)专题研讨样例
        (二)常规课型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理论依据及选题价值
    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五、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范畴与特质: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形貌
    第一节 “三峡”与“三峡民间艺术”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范畴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概念界定
        三、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与精神特质
        一、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精神特质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风貌的形成
        一、地理环境对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影响
        二、民系性格与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形成
第二章 交织与共生:三峡民间艺术传衍的文化生态系统
    第一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地理生态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生态
        二、三峡大坝的生态效应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
        一、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要素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链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体系的关联
        一、地理生态对三峡民间艺术的影响
        二、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的共生
第三章 碰撞与交融:“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形成
    第一节 “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文化生态的变迁
        一、从多族群并存到以汉族为主的族群结构改变
        二、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交融演进
        三、从土风盛行到以汉俗为主的风俗嬗变
        四、从浑朴独立向开化包容的文化性格转变
    第二节 “移民填川”后主流文化对三峡民间艺术的涵化
        一、三峡民间艺术表现主题的主流化
        二、三峡民间艺术伦理观念的主流化
        三、三峡民间艺术风格与精神的守成
    第三节 “移民填川”后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建构
        一、外来艺术在三峡的传播与接受
        二、三峡民间艺术生态结构的拓展
        三、三峡本土民间艺术对外的传播
第四章 失衡与复苏:现当代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变迁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下三峡民间艺术艺术文化生态的失衡
        一、时代变迁下民间风俗的消减
        二、时代变迁下传承主体的流失
        三、时代变迁下传承空间的坍弛
    第二节 文化生态失衡对三峡民间艺术本体的影响
        一、三峡民间艺术形式的变迁
        二、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的变迁
        三、三峡民间艺术功能的变迁
    第三节 当下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环境的复苏
        一、当下文化大环境的复苏
        二、当下文化小环境的复苏
第五章 建构与发展:文化生态视野下三峡民间艺术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衍过程的流变
        一、三峡民间艺术技巧和工艺的演变
        二、三峡民间艺术图像的削减与转换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播途径与受众的改变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现状的观察
        一、三峡民间艺术传承人培养现状
        二、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赋存状态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的现有模式
    第三节 “生态原境”: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策略
        一、三峡民间风俗的常情与常态性建设
        二、三峡民间艺术当代传承主体的多脉延续
        三、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空间的重建、修复与扶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表

(6)蒙自彝族“祭龙”习俗中的舞蹈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蒙自彝族“祭龙”习俗与舞蹈的背景概况
    (一)蒙自彝族“祭龙”习俗舞蹈的生成环境
    (二)蒙自彝族“祭龙”习俗起源与文化内涵
    (三)蒙自彝族“祭龙”习俗中的两种舞蹈形式
二、蒙自彝族“祭龙”习俗中舞蹈的历史形态
    (一)《跳掌舞》《三步弦》的历史起源
    (二)《跳掌舞》《三步弦》的仪式过程
    (三)《跳掌舞》《三步弦》的形态特征
三、蒙自彝族“祭龙”习俗中舞蹈的当代形态
    (一)《跳掌舞》《三步弦》的现存状况
    (二)《跳掌舞》《三步弦》的空间拓展
    (三)《跳掌舞》《三步弦》的功能拓展
四、舞蹈形态从传统到当代转换的深层解读
    (一)促成舞蹈形态转换的多重力量
    (二)舞蹈形态转换的深层意义变迁
    (三)基于舞蹈形态转化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春节熟语的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概念解读
    (三)研究现状
        1.春节民俗研究
        2.节日理论的研究
        3.节俗与语言相结合研究
    (四)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一、春节熟语中的物质文化
    (一)熟语中的春节饮食
        1.春节饱餐滋味浓
        2.传统春节特色饮食
    (二)熟语中的春节装饰
        1.春联
        2.年画
    (三)熟语中的节前整洗
        1.节前忙年
        2.自身清洁
    (四)熟语中的春节娱乐
二、春节熟语中的伦理文化
    (一)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人伦观
        1.拜年敬长之俗
        2.爱护孩童之俗
        3.婚妇省亲之俗
    (二)视死如生、祭祀先人的孝道观
    (三)礼尚往来、和谐处事的邻里观
三、春节熟语中的心理文化
    (一)祭神民俗与敬畏心理
        1.迎喜神
        2.祭灶神
        3.接财神
        4.贴门神
    (二)偏重整体与团圆心理
    (三)春节禁忌与投射心理
四、春节熟语的文化功能
    (一)春节熟语的文化标记功能
    (二)春节熟语的文化传承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蒙古族幼儿园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1.民族文化变迁的时代背景
        2.蒙古族传统礼仪对幼儿教育价值
        3.蒙古族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核心概念界定
        2.相关研究综述
        3.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法
        3.访谈法
        4.观察法
二、蒙古族传统礼仪文化概述
    (一)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基本情况
    (二)蒙古族传统民俗礼仪分类
        1.蒙古族经济民俗礼仪
        2.蒙古族社会民俗礼仪
        3.蒙古族信仰民俗礼仪
        4.蒙古族娱乐民俗礼仪
    (三)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特点
        1.民族性
        2.地域性
        3.变化性
        4.规范性
        5.灵活性
        6.传承性
    (四)蒙古族传统礼仪的幼儿教育价值
        1.蒙古族儿童传统礼仪教育能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2.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培养幼儿文明的行为习惯
        3.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
        4.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能够提高儿童语言表达能力
        5.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有助于传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
三、蒙古族幼儿园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现状调查
    (一)蒙古族幼儿园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的认识
        1.幼儿园管理层人员对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重视程度较高
        2.教师对蒙古族传统礼仪总体认知较高,但在教育价值的认识不足
        3.幼儿家长对蒙古族传统礼仪文化认识存在个体差异
    (二)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实施情况
        1.幼儿园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活动开展频率有差异
        2.教师选取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内容的来源不同
        3.幼儿园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内容的选取
        4.蒙古族幼儿园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的途径
        5.蒙古族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中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
四、蒙古族幼儿园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蒙古族幼儿园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的成效
        1.环境创设当中融入蒙古族礼仪文化元素,更加渲染了幼儿园蒙古族传统文化氛围
        2.积极选取蒙古族传统礼仪内容,丰富了幼儿园教育活动
        3.探索出多种形式的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方式,为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保障
    (二)蒙古族幼儿园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部分教师及家长对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认知程度不深刻
        2.教师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活动内容不全面、存在差异
        3.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组织与开展缺乏系统性
        4.缺乏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评价机制
        5.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实践程度较低
五、蒙古族幼儿园中有效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的建议
    (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
        1.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适宜教育理念的形成
        2.通过多种宣传渠道提升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认识
    (二)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开展蒙古族礼仪教育能力
    (三)蒙古族幼儿园通过多种对策提高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的有效性
        1.幼儿园为开展蒙古族传统文化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编写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园本教材,丰富礼仪教育内容
        3.丰富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活动的方式,加强效率
        4.建立健全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评价机制
    (四)加强家园共育,共创良好的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瑶族长鼓舞体育文化研究 ——基于金秀坳瑶黄泥鼓舞的田野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
    1.3 研究的意义
2 现状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人类学视野中体育学研究
    2.2 瑶族文化与瑶族体育文化研究
    2.3 瑶族长鼓舞活动的个案研究
3 目标方法与思路架构
    3.1 研究的目标
    3.2 研究的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田野考察法
        3.2.3 访谈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3 思路的架构
4 理论基础与关键概念的厘清
    4.1 理论基础
        4.1.1 泰勒“残存”理论
        4.1.2 格尔茨“深描”理论
        4.1.3 特纳“象征”理论
    4.2 关键概念
        4.2.1 民族体育
        4.2.2 体育文化
        4.2.3 民间信仰
5 瑶族与长鼓舞文化概述
    5.1 瑶族与瑶族长鼓舞简介
    5.2 瑶族长鼓舞文化的生存环境
        5.2.1 自然环境
        5.2.2 社会环境
    5.3 瑶族长鼓舞文化的历史起源
    5.4 瑶族长鼓舞文化的演进脉络
        5.4.1 萌发于自然
        5.4.2 延存与持续
        5.4.3 断裂与恢复
        5.4.4 繁荣与发展
6 “还盘王愿”节俗中的长鼓舞仪式考察
    6.1 仪式的过程考察
    6.2 仪式中的结构要素
    6.3 仪式中的结构关系
    6.4 仪式中的文化承载
        6.4.1 自然崇拜
        6.4.2 图腾崇拜
        6.4.3 祖先崇拜
        6.4.4 道教信仰
7 瑶族长鼓舞文化的阐释与解析
    7.1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类属
    7.2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特性
        7.2.1 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和谐统一
        7.2.2 传统性与现实性的融汇贯通
        7.2.3 民族性与宗教性的一脉相承
        7.2.4 和谐性与多样性的密切交织
    7.3 瑶族长鼓舞的本体功能
        7.3.1 生命意识的宣告
        7.3.2 族群身份的确认
        7.3.3 民族延存的策略
        7.3.4 道德规范的束约
    7.4 瑶族长鼓舞的现代价值
        7.4.1 社会秩序的规范
        7.4.2 经济提升的抓手
        7.4.3 愉悦身心的手段
        7.4.4 族际交往的媒介
8 现代化语境中长鼓舞文化续存的困惑与应答
    8.1 长鼓舞文化续存的基本方式
        8.1.1 民间信仰中的自然传承
        8.1.2 师徒家族中的言传身教
        8.1.3 国家在场下的有力推进
        8.1.4 校园文化中的积极开展
    8.2 长鼓舞文化续存发展的主要困惑
        8.2.1 无奈:后继人才的缺乏
        8.2.2 不适:商品经济的渗透
        8.2.3 迷茫:形式单一的尴尬
        8.2.4 忧患:文化特色的流失
    8.3 长鼓舞文化续存发展的困惑应答
        8.2.1 关注:传承群体的发展
        8.2.2 协调:新旧交融的矛盾
        8.2.3 创新:多元发展的路径
        8.2.4 唤醒:文化主体的自觉
9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论现代作家小说中的丧葬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创新点
        1.2.1 成绩
        1.2.2 不足
        1.2.3 创新点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现代作家小说中丧葬书写概貌
2 现代作家丧葬书写的生成基础
    2.1“五四”启蒙思潮的发生与延续
    2.2 丧葬习俗的文化特质
    2.3 现代作家的“精英”意识
3 价值取向中体现的矛盾:启蒙与审美
    3.1 认知态度:弃与扬
        3.1.1 弃:封建迷信与伦理虚伪
        3.1.2 扬:情感交流与心灵抚慰
    3.2 情感倾向:悲悯与愤恨
        3.2.1 悲悯同情情怀
        3.2.2 愤恨反思情绪
    3.3 审美趣味:喜剧与悲剧
        3.3.1 喜剧审美
        3.3.2 悲剧审美
4 创作方法中体现的矛盾:认同与批判
    4.1 心理描写:丧葬文化矛盾心理的呈现
        4.1.1 灵魂不灭的生死丧葬心理
        4.1.2 隆丧厚葬的礼孝丧葬心理
        4.1.3 慎终追远的祖先信仰丧葬心理
    4.2 形象塑造:丧葬人物形象矛盾的两面
        4.2.1 负面形象
        4.2.2 正面形象
    4.3 审美构建:悲喜意象的选取
        4.3.1 悲意象:与丧葬相关联死亡意象与自然意象
        4.3.2 喜意象:与丧葬相关联的民俗意象
5 现代作家丧葬书写的价值
    5.1 关注乡土社会揭示丧葬旧俗对人的束缚
        5.1.1 残忍葬式下的乡村悲剧
        5.1.2 乡村宗法制度下的生存压抑
    5.2 借“丧葬”讽喻国民劣根性
        5.2.1 丧葬情节中“看客”的批判
        5.2.2 揭示葬礼背后人伦道德的虚伪
    5.3 丧葬习俗下对现代文明的隐忧
        5.3.1 审视原始习俗守望人性
        5.3.2 传统习俗下永续的群众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节日贺拜礼仪与民俗信仰(论文参考文献)

  • [1]彝族传统民俗的德育功能研究[D]. 张健月. 大理大学, 2020(05)
  • [2]宋代冬至节研究[D]. 陈立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生命态度—胶东花饽饽手作匠心的视觉传播[D]. 郝晨晓.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中学语文课程中节日要素的教学研究[D]. 梁飞. 重庆三峡学院, 2020(01)
  • [5]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D]. 陈小琴. 东南大学, 2020(02)
  • [6]蒙自彝族“祭龙”习俗中的舞蹈形态研究[D]. 钟丽娟. 云南艺术学院, 2019(02)
  • [7]春节熟语的文化内涵[D]. 曹博.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8]蒙古族幼儿园中开展蒙古族传统礼仪教育的研究[D]. 包乌日古木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9]瑶族长鼓舞体育文化研究 ——基于金秀坳瑶黄泥鼓舞的田野考察[D]. 唐元超.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10]论现代作家小说中的丧葬书写[D]. 杨耀菡.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节日祭祀礼仪与民间信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