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区老龄人群生命质量与年龄和性别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朱涛涛[1](2020)在《便携式体检设备在中老年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城区中老年人对便携式体检设备的认知程度,分析描述便携式体检设备在中老年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探讨中老年人慢性病相关指标防治与便携式体检设备的相关性,为中老年人养成主动自我健康管理的习惯探索实践途径。方法:本研究对江苏省北部某市老城区的45岁及以上362名中老年人进行便携式体检设备使用的问卷调查和指标检测:其中问卷组202人,检测组160人。问卷组主要了解中老年人对常规体检的认识,对便携式体检设备的认知和使用情况;检测组主要了解便携式体检设备的使用对中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关指标的影响。对检测组基线调查后,采用平行对照试验和前后配对试验,抽取110名中老年人为管理组,50人为对照组。管理组进行三个月的干预,即每天至少2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和8杯水,同时进行指标跟踪检测,对照组不进行任何额外干预,七项指标检测由经行业资格验证许可的爱普雷德便携式体检设备完成,数据收集由检测设备、手机APP、爱普雷德官网自动上传整理。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问卷数据和检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参与的中老年人总人数为362人:问卷调查组202人,检测组160人。其中问卷调查组有效问卷199份,问卷有效率98.5%;检测组干预后,管理组50人,对照组21人,管理组失访60人,失访率为54.55%,对照组失访29人,失访率为58%。2、便携式体检设备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应用现况问卷调查。一般情况:男性106人,占比53.27%,平均年龄为67.63±6.92岁;女性93人,占比46.73%,平均年龄为64.88±7.71岁;教育程度集中在高中水平及以下,大专和本科比例分别仅占1.51%、0.5%;中老年人离异和丧偶比例较高(11.56%和18.09%);职业分布以务农和工人为主(34.66%和49.25%);男女组间年龄、教育程度和婚姻状况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70-79岁男性占32.08%、女性占24.73%,女性文盲比例31.18%,而男性文盲比例只有8.49%,男性已婚(79.25%)的比例大于女性(58.06%);职业特征男女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情况:各慢性病患病率大小顺序依次为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脑梗;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男女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血压占比61.32%高于女性32.26%,而女性糖尿病占比21.51%高于男性15.09%,其它慢性病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总调查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高达86.43%,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特征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分析得出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特征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体检的相关情况:本次调查中老年人群,更希望接受的体检服务方式分析发现,对医院体检的认可度最高(54.04%),体检耗时多为2-4小时(34.85%)和5-6小时(31.82%),体检两月后对自身健康状况知晓率为64.97%,以上三项内容,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认可医院体检的男性占比61.90%高于女性45.16%,而认可上门服务的女性占比29.03%大于男性20.00%,希望体检耗时2个小时的男性占比24.76%大于女性18.28%,体检两月后对自身健康状况知晓的男性占比72.12%远大于女性56.99%。主要体检周期为一年一次(62.63%);影响体检的首位因素为体检价格太贵(27.14%)、其次为医院拥挤(20.60%)和消耗时间(13.57%);常规体检的满意度调查发现,中老年人多为一般满意(36.04%)和较为满意(32.49%),不良生活习惯改变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异常体检指标(33.68%)和身体感知(30.57%)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人更希望接受的体检服务、体检耗时、体检两月后对自身健康知晓状况、常规体检的满意度、体检周期、体检影响因素、不良生活习惯改变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年龄组间差异比较无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人对便携式体检设备认知和使用的情况:调查人群对便携式体检设备知晓占比、使用占比仅为30.30%、33.17%,认为所在社区医护人员使用便携式体检设备的占比为39.20%,中老年人倾向多功能一体机的比例为68.53%,倾向小型设备比例83.08%,希望1-2天获取体检报告的人数占比80.30%,希望设备价格在1000元以内的人数占比60.71%,以上项目男女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便携式体检设备会促进体检意愿的人数占比51.28%,倾向机械按钮设备的人数占比38.27%,期待家用便携式体检设备的人数占比70.92%,使用家用便携式体检设备后坚持规律体检的人数占比75.63%,以上项目男女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认可便携式体检设备促进体检意愿的男性比例59.05%高于女性42.22%,倾向机械按钮的男性比例42.86%,倾向电子触屏的女性比例43.96%,期待家用便携式体检设备的男性比例78.104%高于女性62.64%,使用家用便携式体检设备后坚持规律体检的男性比例81.90%高于女性68.48%。以上项目中仅倾向的便携式体检设备类型和重量设置情况的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倾向电子触屏的<60岁人群比例8.48%,倾向机械按钮的60~75岁和>75岁人群比例44.76%和45.00%,60~75岁人群对小型倾向比例87.23%,<60岁人群对中型倾向比例32.35%。中老年人中最关心的指标排序分别如下:血压(77.60%)、血糖(67.71%)、血脂(61.46%)、心率(59.90%)、血氧(25.00%),仅血压和心率两项,男女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希望检测血压和心率的男性比例(86.54%和69.23%)高于女性(67.05%和48.86%)。而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人对便携式体检设备使用情况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便携式体检设备使用的主要因素是知晓情况(P<0.0001)和患病情况(P=0.0003),知晓和患病的人群使用率高,与职业、体检周期因素无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老年人对便携式体检设备使用情况受更希望接受体检服务方式(P=0.0414)、便携式体检设备知晓情况(P<0.0001)和体检平均耗时(P=0.0324)的影响,其中体检服务方式中期待上门服务、知晓便携式体检设备、期待耗时短的中老年人使用便携式体检设备更多。3、便携式体检设备与中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相关性研究。本次检测组共有160名中老年人参与,60-69岁和70-79岁人数比例36.88%和45.00%,女性居多(71.87%),男性仅(28.13%),慢性病患病人数121人,未患病人数41人,工人(39.38%)和务农(48.13%)居多。管理组与失访组、对照组与失访组、管理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年龄、性别、共患病个数、职业的组间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和对照组检测指标数据分析:管理组50人,干预后心率、血糖、舒张压和体温降低,血氧、收缩压和体检意愿得分升高,心率、血氧、体温和体检意愿指标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心率下降5.02次、血氧升高1.36Hb O2、体温下降0.15℃、体检意愿得分平均提高16.40分;其余指标前后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1人,收缩压、舒张压检测指标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月末期测量较首次测量收缩压平均升高11.05mm Hg,舒张压平均升高6.29mm Hg;心率、血糖指标前后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组与对照组组间检测指标差值分析,收缩压、舒张压指标变化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管理组升高0.4±18.27mm Hg,对照组升高11.05±13.19mm Hg;舒张压管理组下降0.42±13.33mm Hg,对照组升高6.29±7.31mm Hg;心率、血糖指标变化值组间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管理组检测指标心率、血氧、体温和体检意愿得分干预前后变化值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心率、血氧和体温前后变化值在性别、年龄、共患病个数和职业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体检意愿变化值统计学分析中,性别和患病个数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体检意愿升高明显大于男性,患有1种慢性病的体检意愿提高程度明显大于患有1种以上慢性病的中老年人。对体检意愿得分前后变化值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与性别、年龄、共患病个数和职业无相关性。结论:1、中老年人对便携式体检设备有巨大的使用需求,但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2、便携式体检设备对中老年人的慢性病防治有积极作用。3、便携式体检设备可以帮助中老年人养成健康管理习惯,促进全民健康档案建立。
江帆[2](2021)在《山东省冠县听障老年人抑郁现状调查与基于助听器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水平提高,人口快速老龄化已成为影响人类发展的严峻问题。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面临着健康方面的严峻挑战,其中听力健康状况更是不容忽视。听力障碍不仅是自身功能减退的重要表现,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沟通和交往能力,导致老年人社会功能弱化、人际交往减少,极易引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抑郁是老年人常患的心理疾病之一,更是造成老年自杀的最主要原因。听力障碍作为老年抑郁的危险因素之一,两者关系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数据显示,高达1/5的听障老年人报告过抑郁症状,另外有22%的听障老年人有过抑郁患病经历,如何改善听障老年人抑郁状况显得尤为迫切。随着听觉辅助治疗技术的发展,听力障碍防治进入了全新时代。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善听力状况进一步干预老年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新的研究议题。目前国内外围绕听障老年人抑郁状况的研究数量不断增加,研究方法日趋成熟,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国内针对听障老年人抑郁流行现状的研究主要以医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缺乏代表性人群研究;其次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再次,国内目前针对听障老年人抑郁的干预研究较为局限,既往以护理干预为主的研究不仅存在干预时间短(<1个月)、证据质量等级低等问题,对于大范围的老年听障人群也不具备可操作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健康老龄化的目标,以山东省冠县为样本地区,将听障老年人抑郁的现状和干预研究作为博士选题。通过探索听障老年人抑郁的流行现状、作用机制和干预措施,旨在为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实践提供研究指导,为积极应对和解决老龄化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总目标:采用现场调查数据,分析听障老年人抑郁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在厘清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干预试验,为进一步提高听障老年人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1)明确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与抑郁的关系;(2)探讨听障老年人抑郁流行现状;(3)厘清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4)构建干预试验并评价干预效果;(5)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本研究数据包括两部分:一是“山东省冠县老年听力障碍调查”数据,二是“山东省冠县老年听力障碍干预研究”数据。研究对象为山东省冠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研究内容与方法(1)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与老年听力障碍和抑郁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分析,筛选整理符合要求的文献资料进行综述,初步了解和总结目前听障老年人抑郁研究进展及面临的主要问题。(2)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利用Meta分析法对有关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与抑郁关系的研究进行系统评价,通过综合大量相关研究结果,对两者关系进行更为合理、精准、严密和客观的分析。(3)采用现场调查数据了解听障老年人抑郁流行现状。运用纯音测听法和老年抑郁量表(GDS-15)评估老年人听力及抑郁状况,采用Mantel-Haenszel χ2检验分析不同听力状况老年人抑郁检出率的变化趋势,利用方差分析、t检验等统计推断方法对不同特征老年人的抑郁状况进行比较,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抑郁影响因素。(4)基于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构建理论模型,对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现场调查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及结构方程模型,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分析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对抑郁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5)基于听力障碍对抑郁作用机制的研究结果,以听力障碍合并抑郁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开展为期6个月的干预试验,探究以助听器为手段的听力干预措施能否有效改善听障老年人的抑郁状况。在持续收集试验对象抑郁、社会参与、社会隔离、孤独感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运用Mann-Whitney U检验、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评价干预试验效果。研究结果(1)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与抑郁关系分析根据系统评价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22篇文献纳入分析,其中14篇研究结果显示听力障碍显着增加了老年人的抑郁风险,另外8篇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的关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Meta分析结果显示,听障老年人抑郁的患病风险是非听障老年人的1.26倍(OR=1.26,95%CI:1.18,1.3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根据研究方法分类,横断面研究中听障老年人抑郁的患病风险是非听障老年人的1.28倍(OR=1.28,95%CI:1.18,1.39),队列研究中为1.23 倍(OR=1.23,95%CI:1.11,1.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听障老年人抑郁检出状况和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在山东省冠县8个乡镇(街道)23个村庄(居委会)中抽取了 4111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量3769例,其中听障老年人1648人(43.37%)。抑郁在老年人中的检出率为10.93%(GDS-15≥5分)。按照听力状况分类,抑郁在正常听力和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听障老年人中的检出率分别为5.23%、16.89%、18.21%、28.45%和34.78%,随着听力水平下降,抑郁检出率呈现递增趋势,Mantel-Haenszel χ2检验显示不同听力状况老年人抑郁检出率变化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 1)。对老年人(n=3769)抑郁状况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听力正常的老年人,患有轻度(β=0.16,P=0.04),中度(β=0.33,P=0.02),重度(β=1.23,P<0.001)和极重度(β=1.74,P<0.001)听力障碍的老年人抑郁得分更高,听力障碍显着加重了老年人的抑郁程度。对听障老年人(n=1648)抑郁状况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听力障碍等级、职业状态、慢性病、基本活动能力障碍、社会参与、孤独感和社会隔离是抑郁的影响因素:相比患有轻度听力障碍的老年人,中度(β=0.16,P=0.02),重度(β=1.20,P<0.001)和极重度(β=1.81,P<0.001)的老年人抑郁得分更高,听力障碍越严重,抑郁症状越明显;从职业状态上看,退休(β=0.08,P=0.047)和无业(β=0.09,P<0.001)的听障老年人抑郁程度比在业的听障老年人高。从健康状况看,有慢性病(β=0.06,P=0.001)与基本活动能力障碍(β=0.11,P<0.001)的听障老年人抑郁症状更明显。对比距离调查时间一个月内无社会参与的听障老年人,有社会参与的听障老年人抑郁程度更低(β=-0.01,P<0.001)。听障老年人社会隔离越严重(β=-0.08,P<0.001)、孤独感越强烈(β=0.11,P<0.001),抑郁症状更明显。(3)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分析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①相对于听力正常的老年人,患有轻度(OR=0.17,P<0.001)、中度(OR=0.14,P<0.001)、重度(OR=0.10,P<0.001)和极重度听力障碍(OR=0.08,P<0.001)的老年人社会参与度更低,且听力障碍等级越高,社会参与可能性越小;②相对于听力正常的老年人,患有轻度(β=-4.60,P<0.001)、中度(β=-6.29,P<0.001)、重度(β=-6.59,P<0.001)和极重度听力障碍(β=-8.53,P<0.001)的老年人社会隔离程度更高,且听力障碍等级越高,社会隔离越严重;③相对于听力正常的老年人,患有轻度(β=14.32,P<0.001)、中度(β=16.56,P<0.001)、重度(β=16.86,P<0.001)和极重度(β=17.97,P<0.001)听力障碍的老年人孤独感更强烈,且听力障碍等级越高,孤独感越强烈;④相对于过去一个月内无社会参与的老年人,有社会参与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更明显(β=-0.33,P<0.001)。社会隔离严重程度和孤独感强度与抑郁呈正相关关系,社会隔离越严重(β=-0.03,P<0.001)、孤独感越强烈(β=0.04,P<0.001)的老年人抑郁症状更明显。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模型中各准化路径系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听力障碍和抑郁间的标准化直接效应值为0.25,标准化总间接效应值为0.16,其中听力障碍通过社会隔离、社会参与和孤独感影响抑郁的标准化间接效应值分别为0.03、0.02和0.11。Bootstrap区间估计结果显示:听力障碍和抑郁间的直接效应Bootstrap 95%CI 为(0.19,0.33),直接效应显着;总间接效应 Bootstrap 95%CI为(0.15,0.24),总间接效应也显着。(4)听障老年人抑郁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本研究招募了山东省冠县老年听力障碍调查中听力障碍合并抑郁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加入试验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接受助听器干预)和对照组(无干预措施),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干预试验,共收集到有效资料215份(干预组107份,对照组108份)。试验结果显示:①干预组研究对象在佩戴助听器1个月及6个月后,平均听阈值从佩戴前的52.07±12.79dBHL分别降为36.91±4.71dBHL和34.53±3.36dBHL;对照组平均听阈值无明显变化。②在利用助听器进行听力干预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干预组研究对象的抑郁得分从基线的7(6,9)分分别下降到6(5,8)分、5(4,7)分和4(4,6)分,对照组基本保持不变。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干预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两组研究对象的抑郁得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配对符号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研究对象抑郁得分在每个测量时间点间的组内比较,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的抑郁得分与干预1个月后的抑郁得分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其他测量时间点间抑郁得分的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④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抑郁得分的组间因素(F组间=27.49,P<0.001)、组内因素(F时间=270.54,P<0.001)和交互作用(F交互=214.66,P<0.001)均显着。干预组研究对象的抑郁程度随时间变化而逐渐降低,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抑郁程度基本保持不变。⑤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社会参与的组间因素(F组间=13.56,P<0.001)、组内因素(F时间=11.50,P<0.001)和交互作用(F交互=7.41,P<0.001)均显着。干预组研究对象在佩戴助听器一个月后,社会参与情况得到显着改善,之后趋于平稳。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社会参与情况基本不变。⑥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社会隔离得分的组间因素(F组间=11.34,P<0.001)、组内因素(F时间=13.92,P=0.001)和交互作用(F交互=27.85,P<0.001)均显着。干预组研究对象社会隔离程度随时间变化而逐渐下降,对照组研究对象的社会隔离情况无明显变化。⑦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孤独感得分的组间因素(F 组间=6.30,P=0.01)、组内因素(F 时间=15.93,P<0.001)和交互作用(F交互=16.44,P<0.001)均显着。干预组研究对象的孤独感随时间变化而逐渐降低,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孤独感情况基本不变。结论与建议主要结论:(1)山东省冠县听障老年人抑郁检出率为18.29%,明显高于听力正常的老年人,随着听力水平下降,不同听力等级老年人的抑郁检出率呈现递增趋势,听力障碍显着增加了老年人抑郁程度。听力障碍等级和职业状态、慢性病、基本活动能力障碍、社会参与、孤独感、社会隔离是听障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因素。(2)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不仅直接影响抑郁,还通过社会参与、社会隔离和孤独感对抑郁产生间接影响。比较听力障碍对抑郁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可以发现,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对抑郁的直接影响不仅大于每个中介因素代表的间接影响,同时也大于总的间接影响。(3)佩戴助听器后老年人听力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抑郁程度随助听器佩戴时间延长而持续降低,社会参与度显着提升,社会隔离和孤独感明显下降。这表明良好的听力能改善老年人社会参与,维护老年人社会网络,有效减轻老年人孤独感和抑郁程度。对策建议:(1)加强听障老年人抑郁筛查力度,将抑郁等常见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年人健康的关注重点,增强听障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易获得性和专业性,实现抑郁的早发现和早治疗。(2)提高听障老年人社会参与度,完善其社会网络。通过促进社交活动、提供网络支持、加强家庭照顾等多种方式帮助听障老年人维持和发展社会资源,建立和维系满意的社会网络,以保持和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3)健全听力干预措施,根据不同老年人的特征制定更为细化、差异化的听力干预策略。通过政府、社会和家庭三个层面的干预来促进听力健康,进而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积极老龄化。研究创新与不足主要创新点:(1)本研究采用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填补了国内该方面的研究空白,为针对性的干预和改善听障老年人抑郁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2)本研究首次采用区别于临床样本的社区调查数据探索了针对听障老年人的人群干预方案。该方案整合了听力障碍和抑郁两种广泛存在的老年慢性病,为我国残疾老年人心理健康管理做出了新尝试。不足与展望:(1)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实证研究部分仅在山东省冠县进行了横断面调查,建议未来研究扩大抽样范围,开展大样本队列调查。(2)本次干预研究仅进行了 6个月,对长期干预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未来的研究可以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增加对助听器长期佩戴效果的研究。
岳燕[3](2021)在《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文中指出伴随人类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和生育率的下降,老龄化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命题。城市老年人不但有物质养老保障的诉求,还有精神文化的渴求,老年教育机构“一座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老年团队学习作为一种老年人自我教育与学习、自主组织与管理、灵活弹性的老年学习方式,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教育机构的这一困境。老年学习团队的核心人物——“带领人”不仅是老年学习者一员,更担负着组建与管理团队、帮教团员等重要使命。为此,从社会学的视角,理解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是如何构建角色认同的,其角色认同的特征是什么,进而探究优秀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成为”团队领袖历程中的角色认同机制,探究其在退休后角色再造中所体现的人的终身发展的主体性,以及从中升华的退休精神,是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斯特赖克(Stryker)的角色认同理论被用来解释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据的象征符号及与之相关的意义诠释。角色认同显着性(Identity Salience)也是Stryker的关注焦点。本文以Stryker角色认同理论为视野,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收集所甄选的六位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个案的数据资料并进行编码,从身份承诺、他人支持、内外奖赏、角色投入四个维度叙事带领人建构“老年教育者”角色认同显着性的图景,再结合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分析框架即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互动三个层面跨个例诠释不同带领人角色认同的特征,形塑老年教育者、终身学习者、组织活动者、团队管理者、志愿服务者、智慧长者等多重角色身份,形成带领人自我标定内在化即自我角色认同与社会角色认同的一致,回应了带领人通过角色认同占据某一社会位置的角色认知、角色扮演、角色执行过程。由此进一步揭示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与本质。基于个案叙事和跨个案分析,本论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和特征。主要概括为个体角色认知、“工作”角色情感、角色行为与互动三个层面。带领人从中形成了共通的角色认同特征:即协调团队成员,注重情感交汇;乐于奉献,具有志愿精神;上情下达,成为沟通桥梁;技艺见长,成长为老年教育者;处事见强,形成智慧积淀;各异的角色认同风格:强技艺专业特色型、强兴趣共同爱好型、强运营重视制度安排型三种。形成角色认同社会化的角色集合。主要表现为带领人价值观社会化构建社会认同,带领人组建团队学习活动强化社区(机构)认同,带领人终身学习促动自我角色认同三方面。带领人角色社会化体现为(PSPCLM)角色集合,它是带领人构建社会认同的依据;带领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化表现为其自身与个体、团队、团队管理方、指导教师、赞助者、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形成的多元互动体,它是带领人强化社区(机构)认同的依据;带领人作为团队发展的“粘合剂”,争取外援的“主心骨”是其促动自我角色认同的依据。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角色认知、角色情感、角色互动三者的互动整合。其中角色认知是角色认同的基础,角色情感是角色认同的依据,角色互动是角色认同的动力。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个体主体性和社会结构性。角色认同的个体主体性主要表现为人本主义:角色认同促进老年人终身学习、彰显人的全面发展、体现退休精神的伦理价值;角色认同的社会结构性主要表现为对老年教育的启示:角色认同昭示老年教育的外因内化作用、弥合老年教育的价值冲突、挖掘老年教育的智慧价值。在带领人实现角色认同,体现退休精神的过程中则酝酿、沉淀、生成了智慧,它外显于为人处事、对待得失的超然态度,内修于涵泳道德,润泽文明的内心平静。由此重新诠释了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定义和退休精神的内涵。本研究拓展了角色认同理论跨学科应用的场域,展示了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的退休精神,对老年教育的理论内涵有了进一步探究,提出了培育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的建议。
石茜娜[4](2021)在《不同居住模式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文研究农村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探讨了不同居住模式农村老年人群的身心健康差异,为相关部门制定老年人群健康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社区的现况调查研究,利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地区4595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面对面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社会支持、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心理健康状况等。利用欧洲五维健康中文版量表(EQ-5D-3L)、心理症状健康量表(SCL-90)及社会支持量表(SSRS)评价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水平。利用Epidata3.1软件包建立数据库,采用IMB 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了组间比较,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了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定义为α=0.05。结果本次共调查4595名农村老年人,问卷有效率为97.2%,其中男性2170人(47.23%),女性2425人(52.77%);年龄结构为60~69岁1967人(42.8%)、70~79岁1612人(35.1%)、80岁以上1016人(22.1%);家庭收入<5000元、家庭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老年人分别为3671人(79.9%)、925人(20.1%);教育程度为文盲1749人(38.1%)、小学文化2205人(47.9%)、初中及以上641人(14.0%);有配偶者1228人(26.7%),无配偶人数3367人(73.3%);患慢性病及共患慢病情况:无慢性病人数2347人(51.1%)、患1种慢性病为1645人(35.8%)、患2种慢性病的人数为494人(10.8%)、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人数为109人(2.4%);不同居住模式下,独居为510人(11.1%)、仅与配偶居住为2283人(49.7%)、与子女居住为1802人(39.2%)。本次调查中农村地区老年人群自评健康生命质量总分(EQ-VAS)为70.76±11.72,健康描述系统中5个维度的问题自我报告由高到低依次为:疼痛/不适组(34.56%),行动能力组(18.2%),焦虑/抑郁组(18.0%),日常活动能力组(13.7%)和自我照顾组(7.2%)。不同居住模式中健康生命质量得分最高是仅与配偶居住组为72.87±11.48分、其次是与子女居住得分为70.12±11.6分、最低得分独居组为68.62±11.50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β=-2.30,95%CI:-2.29-0.94)、婚姻状况(β=-2.65,95%CI:-3.55-1.75)、年龄组70-79岁(β=-2.30,95%CI:-2.21-0.76)或80岁以上(β=-3.23,95%CI:-4.13-2.33)、家庭收入情况为1000~3000元(β=-2.97,95%CI:1.86-4.08)或3000~5000元(β=-3.90,95%CI:2.73-5.06)或5000元以上(β=-4.45,95%CI:3.16-5.73)、教育程度为小学(β=1.28,95%CI:0.53-2.03)或初中及以上(β=2.24,95%CI:1.15-3.32)、最近一年有无住院(β=-3.49,95%CI:-4.27-2.71)、患慢性病个数为1种组(β=-2.17,95%CI:-2.86-1.49)、2种慢病(β=-2.08,95%CI:-3.14-1.02)、3种及以上慢性病(β=-7.63,95%CI:-9.72-5.55)、最近一年是否住院过(β=-3.49,95%CI:-4.27-2.71)、居住模式组中仅与配偶居住(β=1.94,95%CI:1.30-3.17)或与子女居住(β=2.73,95%CI:1.59-3.87)是农村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总分为111.56±18.89,老年人在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躯体因子(1.50±0.42分)、抑郁因子(1.43±0.37分)、强迫症因子(1.33±0.31分)、敌对(1.19±0.32分)、恐怖(1.17±0.29)、精神因子(1.15±0.21分)、人际关系因子(1.12±0.23分)、偏执因子(1.11±0.22分)、焦虑因子(1.01±0.24分)均比全国常模得分低。不同居住模式下心理健康得分:独居老人得分为113.27±18.31分、与子女居住老人组得分为112.46±20.28分、仅与配偶居住老人为109.69±17.67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β=4.83,95%CI:3.73-5.92)、年龄组(年龄组70-79岁(β=0.51,95%CI:-0.67-1.68)或80岁以上(β=3.97,95%CI:2.52-5.43)、家庭收入1000~3000元(β=-2.31,95%CI:-4.11-0.5)或3000~5000元(β=-4.97,95%CI:-6.86-3.09)或5000元以上(β=-2.21,95%CI:-4.29-0.12)、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教育(β=2.26,95%CI:1.05-3.47)、初中及以上(β=0.57,95%CI:-1.19-2.34)、最近一年有无住院(β=7.66,95%CI:6.40-8.93)、患慢性病个数为1种组(β=3.10,95%CI:1.99-4.20)或2种(β=4.74,95%CI:3.02-6.46)或3种及以上(β=11.77,95%CI:8.39-15.15)、最近一年是否住院过(β=-3.49,95%CI:-4.27-2.71)、居住模式组中仅与配偶居住(β=-2.30,95%CI:-4.30-1.3)或与子女居住(β=-2.61,95%CI:-4.46-1.75)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论1、广西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水平相对较低,疼痛与不适是老年人主要健康问题。2、与配偶居住老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最高,独居者最差。3、高龄、女性、低文化教育水平、慢性病及共患病、独居是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
于洋[5](2021)在《北方寒地城市老年人冬季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双鸭山市为例》文中认为本文以北方寒地城市老年人冬季体育健身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多阶段不等概率抽样,在北方寒地城市双鸭山市4个市辖区(尖山区、宝山区、四方台区、岭东区)中每个辖区抽取2个街道,在每个选取的街道抽选1个社区,最后在每个选取的社区分别抽取参加体育锻炼的50名老年人,共计400人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北方寒地城市双鸭山市老年人冬季体育健身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深入探讨北方寒地城市双鸭山市老年人参加冬季体育健身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研究结论表明:(1)北方寒地城市双鸭山市人口老龄化严重;被调查老年人中55.7%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参与冬季体育健身的老年人随年龄增大逐渐减少。(2)北方寒地城市双鸭山市参与冬季体育健身的老年人主要动机为强身健体和预防疾病;参与项目以参加走跑类、操舞类、武术类为主,老年人平均体育消费水平处于中低水准,大部分都集中在实物型消费。(3)通过卡方检验对双鸭山市老年人在冬季体育健身服务需求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文化程度、收入越高的老年人对于体质监测服务、体育指导服务的需求越高;无论何种人口特征对于体育信息服务都有较高需求。(4)北方寒地城市双鸭山市老年人对于冬季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意识有所提升,但对于进行规律体育活动的意识仍旧欠缺。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愿意参加冬季体育健身活动,以此来提高晚年生命质量。“数字鸿沟”问题和人民生活智能化加深阻碍了老年人群接受体育信息,也降低了老年人的体育参与热情。(5)家庭结构逐渐改变导致空巢状况显着提升是影响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子女是否支持是影响老年人参加冬季体育健身的次重要因素。(6)受冬季特殊性影响北方寒地城市双鸭山市由于缺乏体质监测服务使得老年人对于参加冬季体育健身活动有所顾忌,而在参与过程中体育场地设施缺乏问题也一直影响老年人群的参与程度。在长期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情况下,老年人冬季参与体育项目集中、单调;体育组织缺位进一步加深了老年人冬季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无序性。根据北方寒地城市双鸭山市老年人体育健身实地情况提出对策:(1)加强健康老龄化的宣传,多种宣传渠道并重,利用体育运动的强大感召力营造浓厚老年人体育文化氛围,转变老年人陈旧被动医学治疗观念,促进运动习惯养成,主动防御于未病阶段。(2)因地制宜开发适老性冰雪体育项目,丰富老年人冬季体育参与项目,通过体育组织、体育活动展示等多种途径带动老年人参与规律体育活动,打造富有北方寒地特色老年人品牌赛事活动。(3)多部门协调联动,以政府的政策宣传为导向,将本地资源合理配置利用,以社区或街道为原点向周边居住老年人进行辐射,确保辐射范围内老年人体育服务需求得到满足。(4)政、体、医、企多方合作,政府支持引导企业联合医疗部门建立老年人体质监测数据库,医疗和体育部门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针对不同老年人体质类型建立运动处方智库,整合资源加快体医融合进程。
朱晓萍[6](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张春梅[7](2021)在《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抽样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在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如何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为老年人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这是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需要着力思考的重大问题。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对于养老模式改变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老年宜居社区的概念内涵和特点做了解读,基于老年人的宜居需求、文献追溯和客观分析构建了适宜本土环境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吴良镛院士的五大系统理论,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社会系统、设施系统、自然系统、居住系统和人类系统5个一级指标。为了体现社区空间的代际公平,从老年宜居专项指标和公共指标两个维度构建二级指标体系,专项指标主要体现老年群体的宜居要求;公共指标体现老年人作为社区的一部分,与其他年龄群体一致性的要求。基于抽样调查、空间兴趣点、DEM地形数据、人口普数据、中国环境监测数据、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运用熵值法对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赋权,然后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辽宁省182个抽样社区的老年宜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抽样社区老年宜居环境质量较差,说明绝大多数的社区尚未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城市比较来看,大连市所属社区老年宜居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最高。(2)就空间分布特征:从社区尺度来看,评价值较高的社区多分布于城市中心区或边缘城区,而评价值较低的社区通常分布于城乡结合部、城区以外的镇/乡镇中心、乡镇附近或离乡镇较远的地区;从市域尺度来看,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区域分异明显,整体呈现“中部-南部凸起,西北-北部凹陷”的分布格局,评价值较高的社区主要分布于大连市和沈阳市,大连和沈阳成为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发展的双中心。(3)分系统研究表明:设施系统和社会系统整体质量差,自然系统整体质量良好,人类系统和居住系统整体质量较高。在五大系统中,平均值较低的指标分别是社区日间照料机构数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数量、无障碍设施建设指数、老年大学数量、老年协会数量、舒适日数、空气质量、户籍登记百岁老年人口,这些是社区人居环境建设需要着力加强的部分。(4)从老年宜居公共指标与专项指标的对比来看,公共指标的评价值明显高于专项指标;对比中等级别以上社区数量,公共指标是专项指标的2.69倍,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存在代际不公平现象。从城市尺度和社区尺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大数据挖掘等方法探寻了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的机制。研究表明,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是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的核心驱动力、社会群体状况是根本驱动力、政府干预和住宅建设是重要驱动力。根据评价结果及机制分析,从基于城市尺度的宏观路径和基于社区尺度的具体对策两方面提出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对策建议。以期对社区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为居家养老提供适宜的支持性环境提供思路。
徐嘉晨[8](2020)在《面向城市第三年龄人群的社区娱乐服务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政府也在不断重视推进我国社区老龄事业发展,推动老年人的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随着离开工作岗位进入退休阶段的第三龄不断增多,城市中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的第三年龄人群对社区内的娱乐服务需求日益明显,而现有的社区娱乐服务系统的建设不足,有很大可发展的空间。建设完善的社区娱乐服务是提高第三年龄人群的身心健康水平,延长健康预期寿命、提高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的关键。本课题运用了桌面研究、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实地考察等用户研究的常用方法,主要对广州市和赤峰市两个城市开展了调研活动,阐述了第三年龄人群的生理、心理状况、娱乐需求、娱乐方式和社区娱乐服务现状与不足以及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活动的影响因素。结合利益相关者、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图、系统图、服务蓝图等服务设计方法和工具,结合第三年龄人群娱乐需求,对社区娱乐服务的信息服务设计、产品服务设计现状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设计原则,最终构建了以人际触点、物理触点和数字触点相结合的社区娱乐服务系统,产出包括为第三年龄人群提供社区娱乐活动资讯、娱乐活动报名、娱乐交友互动、娱乐活动奖励机制等满足第三年龄多方面娱乐需求的社区娱乐信息服务APP设计和为第三年龄提供在社区娱乐活动中可借用音响、话筒、乒乓球、球拍、棋牌等娱乐产品的共享娱乐产品服务设计。本课题在设计过程中,以实现社区娱乐服务的系统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利用社会组织提供资源,如慈善机构和高校、企业与社区合作为社区提供更多人力、物力资源,为未来第三年龄人群的社区娱乐服务智能化结合信息设计、产品设计与人力服务资源整合的方向发展提供研究思路,结合利用不同城市资源优势的差异性,通过激励、降低第三年龄参与娱乐活动的门槛等手段提高第三龄参与社区娱乐服务活动的积极性,挖掘第三年龄娱乐场景及娱乐触发点,拓展了第三年龄人群的娱乐活动的研究范围,为更好的满足第三年龄在社区的娱乐需求和为第三年龄社区娱乐服务的不断建设提供借鉴。
汪瑾[9](2020)在《“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慢性病健康服务需求与卫生服务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不断加深,健康养老问题突出。老年慢性病导致的疾病负担日益加重,老年患者生命质量严重下降,健康服务需求显着增加。“医养结合”为老年慢性病人群的健康养老提供了新思路,但卫生系统仍缺少连续性管理慢性病的计划,亟需在老年慢性病健康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探索适宜的老年慢性病卫生服务模式。【目的】了解居家社区和机构不同养老方式和社会背景下的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卫生服务需求、提供与利用情况,探讨老年慢性病管理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和老年慢性病卫生服务模式要素与要素间关系,构建“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慢性病卫生服务创新模式,为改善老年慢性病管理水平提供政策建议。【方法】研究设计以慢性病创新照护框架(Innovative care for chronic conditions framework,ICCC)为理论框架,采取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收集中国养老追踪数据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urvey,CHARLS)7618名全国居家老年人资料,分别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和定额抽样的方法,问卷调查江苏省社会经济状况相对较低A县农村社区7002名老年人及B区10家养老院217名老年人的慢性病健康状态、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卫生服务利用情况,采用卡方(χ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Tobit回归分析等分析方法。定性研究对12名社区与养老院健康服务管理者开展个人访谈,46名社区与养老院健康管理服务提供者开展焦点小组访谈。分别设计访谈提纲,内容围绕老年慢性病管理与服务提供工作过程、经验及遇到的问题、建议等,根据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1)CHARLS数据显示,全国居家老人的慢性病患病率为83.6%,患两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患者占60.2%。江苏省A县农村社区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6.2%,不清楚自己是否患病的老年人占8.8%。养老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失能率为53.0%。χ2分析结果显示,居家老人在不同年龄组、性别、医疗保险、地理分布、照顾者、体质指数、烟酒摄入、睡眠和体检分组组间的慢性病患病率有显着差异(P<0.05)。除以上因素以外,A县农村老人在不同职业、做农活家务、步行/骑车、运动、休闲娱乐和静态休息分组组间的患慢性病患病率有显着差异(P<0.05)。慢性病组老年人的门诊和住院频率均高于非慢性病组(P<0.001)。B区养老院老年慢性病患者在不同性别、护理险、收入、自评健康分组组间的失能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机构中目前老年人接受最普及的服务项目是生活照料(86.2%),老年人最期望的服务项目分别是日常照料(75.6%)、文化娱乐(60.4%)和医疗服务(57.1%)。(2)CHARLS数据中慢性病老人与非慢性病老人相比,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生活满意度、健康满意度这四个维度显示负向的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无照顾者的老年人生命质量各维度负向的可能性要大于有照顾者的老年人(OR躯体功能=1.43,OR心理功能=1.78,OR社会功能=1.33,OR生活满意度=2.24,OR健康满意度=1.31),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A县农村老人基于欧洲五维度生命质量量表(Euro QOL five-dimensional health scale,EQ-5D)的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对农村老人生命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行动能力、日常生活、疼痛/不适和焦虑/抑郁四个维度上(P<0.05);Tobit回归结果显示,职业、睡眠时间、慢性病种类、门诊次数和住院次数与生命质量水平显着相关(P<0.05)。(3)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微观层面,老年居民对慢性病管理认知差、没动力、没准备;中观层面社区、养老机构等基层卫生保健组织卫生保障不足、信息化发展与应用水平较低;宏观层面对宏观调控有待加强,政府部门职能发挥有待加强,要进一步合理配置医养资源。【结论】以ICCC为理论指导,以需求为导向,为老年慢病患者提供一体化医养服务模式。通过构建现代化健康服务体系,加强政策的调控作用,加快医养相关的人才队伍建设和开发;加强“医养结合”组织建设,明确各部门的协作职能,畅通协作机制;重视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服务能力;加强对老年患者及家庭的沟通与支持,通过自我或家庭的健康管理,或社区慢病小组管理等方式积极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关键要素创新和完善基层慢性病管理服务方式,提升老年人群的慢性病管理水平和“医养结合”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卓日娜图娅[10](2019)在《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与老年人多维健康 ——以宁夏固原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当前的老龄化速度快、规模大,贫困地区农村老龄化更面临“未备先老”的问题。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流,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农村人口结构呈空心化现象。贫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医疗资源配置落后且不均衡,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加之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缺少收入来源保障,获取各项资源的能力较弱等。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老年人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已有研究对于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有诸多关注,但是家庭养老功能和代际支持弱化使得他们缺乏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慰藉,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令他们逐步成为社会边缘化的弱势群体,所以对其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和参与感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家庭和社区是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最重要的养老主体。家庭和社区所能提供的资源,无疑对老年人健康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囿于经济落后、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医疗和教育水平低下等特点的限制,探究家庭禀赋和社区资源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如何影响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多维健康的研究,不仅是精准扶贫实施工作中的必要问题和重要挑战,推进积极老龄化、老龄事业的根本原因与动力,也是响应国家振兴乡村战略,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和实施健康中国等战略需求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基于家庭禀赋和社区资源的双重视角,以健康需求、健康行为理论为指导,在系统地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宁夏固原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数据,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进行测度,进而运用多种数理模型及方法,深入探析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在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三个维度的影响机理与作用,并提出基于家庭、社区层面的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促进方式,以期为贫困地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养老模式的创新提供政策建议和解决思路。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从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看,家庭禀赋对老年人生理健康有正向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通过老年人就就医行为的选择来间接影响的。家庭禀赋中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对老年人生理健康指数有显着的正向提高作用;而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则对其生理健康指数没有显着影响的关系;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生理健康有正向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通过老年人就医行为的选择来间接影响的。社区服务资源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最为显着,其中社区卫生室设备、社区卫生室医生和社区卫生室便利度三个维度全部通过显着性检验,对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有促进作用;而社区社会资本中,信息传播和社区活动对老年人生理健康有正向的影响效应。(2)从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看,家庭禀赋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提高作用。首先,家庭人力资本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有负向影响。家庭的经济资本会对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显着保障作用。即当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增多时,能够被农村老年人利用的养老资源就会更丰富,这种对潜在的支配权保障了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提高。从社会资本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作用看,所以家庭社会资本越高,其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改善作用越高;社区服务资源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着的影响。从社区服务资源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有显着的提高效应。对贫困地区农村社区卫生室医生的评价越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指数越高,医生等专业医护人员的配备对当地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保障作用最为重要。社区社会资本的大部分变量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都有显着提高效应。(3)从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看,家庭禀赋可以显着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健康。家庭禀赋中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村老年人的主观社会适应性和农村老年人客观社会参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社区资源可以显着提升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健康。社区资源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主观社会适应和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客观社会参与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社区服务资源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客观社会参与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社区卫生室医生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主观社会适应的影响不显着。社区社会资本可以显着提升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社区社会资本对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主观社会适应和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客观社会参与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4)从家庭禀赋和社区资源的交互作用看,总的来说家庭禀赋和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影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但在各个细分维度上的表现有所差异。同时,家庭禀赋、社区资源的交互作用更进一步加强了它们各自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影响。
二、社区老龄人群生命质量与年龄和性别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社区老龄人群生命质量与年龄和性别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便携式体检设备在中老年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应用价值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便携式体检设备在中老年人群中应用的现况调查 |
2.1 研究对象 |
2.2 质量控制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便携式体检设备与中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相关性研究 |
3.1 研究对象 |
3.2 质量控制 |
3.3 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4.1 研究总结 |
4.2 政策建议 |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4 下一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便携式体检设备在健康管理中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便携式体检设备在中老年人群中应用情况调查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山东省冠县听障老年人抑郁现状调查与基于助听器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重要概念阐释 |
2.1.1 听力障碍 |
2.1.2 抑郁 |
2.2 理论基础 |
2.2.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2.2.2 社会支持理论 |
2.2.3 社会排斥理论 |
2.2.4 活动理论 |
2.2.5 躯体症状—情绪困扰模型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听障老年人抑郁流行现状研究 |
2.3.2 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与抑郁的关系研究 |
2.3.3 老年人群中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 |
2.3.4 听障老年人抑郁干预研究 |
2.3.5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听力障碍与抑郁关系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3.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3.1.1 文献检索策略 |
3.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3.1.4 质量控制 |
3.1.5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文献检索结果 |
3.2.2 纳入文献一般特征 |
3.2.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3.2.4 Meta分析结果 |
3.2.5 异质性检验 |
3.2.6 敏感性分析 |
3.2.7 发表偏倚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抑郁流行现状研究 |
4.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指标 |
4.1.3 统计分析 |
4.2 研究结果 |
4.2.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
4.2.2 不同听力状况老年人抑郁检出情况 |
4.2.3 不同特征老年人抑郁状况分析 |
4.2.4 抑郁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
4.3 讨论 |
4.3.1 抑郁检出状况分析 |
4.3.2 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 |
5.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指标 |
5.1.3 统计分析 |
5.2 研究结果 |
5.2.1 回归分析 |
5.2.2 作用机制分析 |
5.3 讨论 |
5.3.1 听力障碍对抑郁的作用机制分析 |
5.3.2 听力障碍对抑郁的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比较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听障老年人抑郁干预效果评价研究 |
6.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6.1.1 研究对象 |
6.1.2 干预内容与方法 |
6.1.3 研究指标 |
6.1.4 质量控制 |
6.1.5 统计分析 |
6.2 研究结果 |
6.2.1 基线数据 |
6.2.2 助听器干预情况 |
6.2.3 干预效果评价 |
6.3 讨论 |
6.3.1 助听器对抑郁的干预效果分析 |
6.3.2 助听器对社会参与、社会隔离与孤独感的干预效果分析 |
6.3.3 听障老年人助听器的选配与使用状况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3 创新与不足 |
7.3.1 创新 |
7.3.2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现实背景:我国已呈现快速老龄化趋势 |
二、个人感情:老年阶段是必经的人生历程 |
三、工作实践:老年群体是主要的服务对象 |
四、专业使命:老年教育是成人教育的组成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角色认同研究的基础 |
二、角色认同研究的三种取向 |
三、角色认同应用的相关研究 |
四、基于文献综述的启示 |
第三节 研究问题、思路与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意义 |
第四节 核心概念 |
一、老年学习团队 |
二、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 |
三、角色认同 |
四、社会认同 |
五、退休精神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多元化视角的角色认同研究 |
一、结构功能论与角色认同 |
二、批判论与角色认同 |
三、符号互动论与角色认同 |
第二节 斯特赖克(Stryker)角色认同理论 |
一、个体与社会 |
二、相关理论统合 |
第三节 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分析框架 |
一、带领人的老年学习团队认同 |
二、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
第四节 多个案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一、个案选定依据 |
二、个案情况概览 |
三、资料收集方法 |
四、研究调研实况 |
五、调研资料编码 |
第三章 个案一:瓷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
第一节 禀赋和爱好滋生终身学习瓷刻的土壤 |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毕生精研瓷刻技艺 |
二、身份承诺——组团学习:组建团队传承非遗文化 |
三、内外奖赏——团队成员互助,肯定学习价值 |
第二节 瓷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
二、角色情感:工作层面 |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社区学校互动 |
第四章 个案二:形体舞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
第一节 学习是福命的根源 |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心灵舞者的乐园 |
三、他人支持——交口称赞,情感融洽 |
第二节 形体舞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
二、角色情感:角色自尊与幸福感 |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家庭、社区互动 |
第五章 个案三:推进员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
第一节 做老年学习的宣传者 |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自我学习带动他人学习 |
二、身份承诺——组团学习:组织运行虚拟网上学习团队 |
三、内外奖赏——内外力驱动团队持续发展 |
第二节 推进员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
二、角色情感:工作使命感与责任感 |
三、角色互动:与团队、机构互动 |
第六章 个案四:编织团队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
第一节 编织退休的学习生活 |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爱好是最好的老师 |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团员拥戴,担任领头雁 |
三、他人支持——组团得法,调和矛盾 |
第二节 编织团队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
二、角色情感:角色归属感与自信感 |
三、角色互动:与团员、家庭、机构互动 |
第七章 个案五:山水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
第一节 丹青挥墨述人生 |
一、角色投入——个体学习:自我坚持学习书画 |
二、身份承诺——组建团队:无私奉献,服务团队 |
三、他人支持——分组学习,书画协调共进步 |
第二节 山水画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
二、角色情感:角色归属感与自尊感 |
三、角色互动:与团员、家庭、社区互动 |
第八章 个案六:老年男声合唱团带领人的角色认同图景 |
第一节 合唱团的起伏全记录 |
一、角色投入——一波三折,坚持学习 |
二、身份承诺——教学齐鸣 |
三、他人支持与内外奖赏——合唱业绩推动团队持续发展 |
第二节 老年男声合唱团带领人的角色认同 |
一、角色认知:个体层面 |
二、角色情感:角色使命与责任感 |
三、角色互动:与机构互动及意义协商 |
第九章 跨个案分析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 |
第一节 带领人角色认知 |
一、带领人学习力分析 |
二、带领人性别分析 |
三、带领人退休前职业分析 |
第二节 带领人“工作”角色情感 |
一、带领人“工作领导力”分析 |
二、带领人领导力管理风格分析 |
三、带领人团队管理力分析 |
第三节 带领人角色互动 |
一、夫妻关系更趋于和睦 |
二、代际关系更趋于互补 |
三、增进社区参与的黏合力 |
四、增加个体对社区的认同度 |
第十章 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本质 |
第一节 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 |
一、角色认知是角色认同的基础 |
二、角色情感是角色认同的依据 |
三、角色互动是角色认同的动力 |
第二节 角色认同的个体主体性 |
一、角色认同促进老年人的终身学习 |
二、角色认同彰显人的全面发展 |
三、角色认同体现退休精神的伦理价值 |
第三节 角色认同的社会结构性 |
一、角色认同昭示老年教育的外因内化作用 |
二、角色认同弥合老年教育的价值冲突 |
三、角色认同挖掘老年教育的智慧价值 |
结语 |
第一节 研究基本结论 |
一、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建构过程 |
二、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共通性特征与各异性特色风格 |
三、形成带领人角色认同社会化的角色集合 |
四、挖掘带领人角色认同的机理 |
五、带领人角色认同具有个体主体性和社会结构性 |
六、诠释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定义 |
七、重释退休精神的内涵 |
第二节 实践启示 |
一、政府推动与老年学习团队自我发展相协同 |
二、培育老年学习团队与培训带领人相同步 |
三、知识技能与老年学习者资源化主张相互补 |
四、老年学习团队与全年龄段学习团队相融合 |
第三节 论文突破与反思 |
一、论文突破点 |
二、论文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受访对象的研究事项说明 |
访谈提纲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不同居住模式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农村老年人健康现状研究进展 |
1.3 国内外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研究进展 |
1.4 国内外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 |
1.5 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健康研究 |
1.6 研究意义 |
1.7 研究目的 |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抽样方法 |
2.3 样本含量 |
2.4 调查内容及工具 |
2.5 质量控制 |
2.6 资料整理 |
2.7 统计分析 |
2.8 伦理学问题 |
2.9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人口学特征 |
3.2 老年人健康生命质量结果 |
3.2.1 广西农村地区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分析 |
3.2.2 不同居住模式中老年人在各维度的问题率 |
3.2.3 老年人在不同维度中慢性病自我报告问题比例 |
3.2.4 不同居住模式下广西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情况 |
3.2.5 不同居住模式的老年人社会支持来源情况 |
3.2.6 老年人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3.3 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结果 |
3.3.1 广西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描述 |
3.3.2 农村老年人 SCL-90 得分单因素分析 |
3.3.3 不同居住模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分析 |
3.3.4 不同居住模式老年人心理症状阳性检出率 |
3.3.6 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现状 |
4.2 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的现状 |
4.3 不同居住模式下老年人健康的变化情况 |
4.4 老年人生命质量状况影响因素 |
4.5 不同居住模式的广西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
4.6 广西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
4.7 建议 |
4.8 不足与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老年人群健康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北方寒地城市老年人冬季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双鸭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关于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的研究 |
2.1.2 关于老年人体育健身影响因素的研究 |
2.1.3 关于老年人体育健身存在问题的研究 |
2.1.4 关于老年人体育健身对策的研究 |
2.1.5 关于老年人冬季体育健身的研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1 关于国外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
2.2.2 关于国外老年人冬季体育健身的研究 |
2.3 相关概念释义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观察法 |
3.2.4 专家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双鸭山市老年人基本情况分析 |
4.1.1 年龄分布 |
4.1.2 性别差异 |
4.1.3 受教育程度 |
4.1.4 收入情况 |
4.1.5 退休前职业 |
4.1.6 居住状况 |
4.1.7 老年人身体状况及应对疾病的方式 |
4.2 双鸭山市老年人冬季体育健身开展现状分析 |
4.2.1 老年人对冬季参加体育健身的认知 |
4.2.2 老年人参加冬季体育健身的动机 |
4.2.3 老年人参加冬季体育健身的项目选择 |
4.2.4 老年人参加冬季体育健身的时长、频率和强度 |
4.2.5 老年人参加冬季体育健身的形式与年限 |
4.2.6 老年人参加冬季体育健身的场所 |
4.2.7 老年人在冬季体育健身的消费投入情况 |
4.3 双鸭山市老年人在冬季体育健身服务需求 |
4.3.1 体质监测服务 |
4.3.2 体育场馆设施服务 |
4.3.3 体育指导服务 |
4.3.4 体育信息服务 |
4.3.5 体育活动服务 |
4.3.6 体育组织服务 |
4.4 双鸭山市老年人冬季体育健身影响因素分析 |
4.4.1 个人因素 |
4.4.2 家庭因素 |
4.4.3 社会因素 |
4.5 双鸭山市老年人冬季体育健身开展存在的问题 |
4.5.1 冬季体育健身参与度有所提升,参与规律性有待提高 |
4.5.2 老年人参与体育项目集中,室内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
4.5.3 社会体育指导员供给不足,体育组织功能缺失 |
4.5.4 体质监测服务尚不完善,体医融合仍在遥望 |
4.6 双鸭山市老年人冬季体育健身开展的对策 |
4.6.1 提高冬季体育参与认知,形成冬季体育参与习惯 |
4.6.2 打造具有适老性冬季体育项目,增设室内体育健身场馆 |
4.6.3 建设高质量体育组织,充分发挥体育组织功能 |
4.6.4 “政、体、医、企”四方联动,协同加快体医融合进程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6)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
三、研究目的 |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
五、研究内容 |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二)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人权保护措施 |
九、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
(四)讨论 |
(五)小结 |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
(四)干预措施 |
(五)资料收集方法 |
(六)资料分析方法 |
(七)质量控制措施 |
(八)研究结果 |
(九)讨论 |
(十)小结 |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讨论 |
(七)小结 |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
(一)制定行动计划 |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小结 |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质量控制措施 |
(六)研究结果 |
(七)讨论 |
(八)小结 |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
(五)研究结果 |
(六)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成果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的创新性 |
四、研究的局限性 |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附录 |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抽样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1.3.1 基本概念 |
1.3.2 理论基础 |
1.3.3 个体老化与人居需求变化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外相关研究 |
2.1.1 对老年宜居社区的理解 |
2.1.2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 |
2.1.3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研究 |
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1 对老年宜居社区的理解 |
2.2.2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 |
2.2.3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研究 |
2.3 研究展望 |
2.3.1 加强多学科的融合渗透 |
2.3.2 充分利用多源数据 |
2.3.3 探索社区空间的代际共享 |
3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
3.2 指导理念与基本原则 |
3.2.1 指导理念 |
3.2.2 基本原则 |
3.3 指标体系构建 |
3.3.1 自然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
3.3.2 社会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
3.3.3 设施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
3.3.4 人类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
3.3.5 居住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4.2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
4.2.1 数据来源 |
4.2.2 指标预处理 |
4.2.3 评价方法 |
4.3 评价结果 |
4.3.1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等级 |
4.3.2 不同等级社区的对比分析 |
4.3.3 分系统差异显着 |
4.3.4 各等级社区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 |
4.3.5 公共指标与专项指标指数差异明显 |
4.4 本章小结 |
5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机制分析 |
5.1 基于社区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
5.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5.1.2 影响因素分析 |
5.2 基于城市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
5.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5.2.2 影响因子的地理探测结果分析 |
5.2.3 影响因子作用的空间分异 |
5.3 驱动机制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对策 |
6.1 基于城市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宏观路径 |
6.1.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
6.1.2 加大经济投入力度 |
6.1.3 营造敬老的社会氛围 |
6.1.4 转变社区建设思路 |
6.2 基于社区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具体对策 |
6.2.1 针对分系统评价结果的优化对策 |
6.2.2 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的优化对策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3 本文创新点 |
7.4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8)面向城市第三年龄人群的社区娱乐服务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人口老龄化现状 |
1.2.2 .中老年健康状况引发关注 |
1.2.3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的发展机遇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现状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3 .服务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
2.3.1 .服务设计的概念与发展 |
2.3.2 .服务设计的原则 |
2.3.3 .服务设计的流程 |
第三章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和社区娱乐服务 |
3.1 .第三年龄人群概述 |
3.1.1 .第三年龄人群的范围 |
3.1.2 .第三年龄群体生理状况 |
3.1.3 .第三年龄群体心理状况 |
3.2 .第三年龄人群娱乐需求分析和娱乐方式分类 |
3.2.1 .第三年龄人群娱乐需求分析 |
3.2.2 .第三年龄人群日常娱乐方式分类 |
3.2.3 .第三年龄人群群体娱乐方式分类 |
3.2.4 .第三年龄人群的社区娱乐方式分类 |
3.3 .社区娱乐服务概述 |
3.3.1 .社区概念及功能 |
3.3.2 .社区娱乐服务现状 |
3.3.3 .社区娱乐服务的问题分析 |
3.4 .社区娱乐服务案例 |
3.4.1 .地瓜社区 |
3.4.2 .敬老换住宿 |
第四章 第三年龄社区娱乐活动和社区娱乐服务调研 |
4.1 .城市范围第三年龄娱乐活动和社区娱乐服务调研 |
4.1.1 .广州市调研 |
4.1.2 .赤峰市调研 |
4.1.3 .第三年龄社区娱乐活动一日调研 |
4.2 .调查问卷 |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制作 |
4.2.2 .调查结果初步分析 |
4.3 .用户访谈 |
4.3.1 .用户的选择及访谈提纲 |
4.3.2 .用户访谈 |
第五章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服务设计分析和设计原则 |
5.1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5.1.1 .第三年龄人群的自身情况影响娱乐行为 |
5.1.2 .第三年龄人群的家庭结构影响娱乐行为 |
5.1.3 .环境因素影响第三年龄人群的娱乐行为 |
5.2 .社区娱乐服务设计分析 |
5.2.1 .利益相关者 |
5.2.2 .用户画像 |
5.2.3 .用户旅程图 |
5.3 .第三年龄社区娱乐信息服务分析和设计原则 |
5.3.1 .第三年龄常用APP和社区服务设计APP分析 |
5.3.2 .社区娱乐服务APP应用设计原则 |
5.4 .第三年龄社区娱乐产品服务设计分析和原则 |
5.4.1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的产品服务分析 |
5.4.2 .社区娱乐产品设计原则 |
第六章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服务设计 |
6.1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服务系统构建 |
6.2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信息服务设计 |
6.3 .第三年龄人群社区娱乐产品服务设计 |
结论和展望 |
研究结论 |
展望与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附录3 :APP高保真 |
(9)“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慢性病健康服务需求与卫生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和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资料收集 |
三、资料分析 |
四、质量控制 |
五、概念界定与变量测量 |
研究结果 |
一、老年慢性病管理需求及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定量分析 |
二、“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慢性病管理与服务提供定性分析 |
三、构建老年慢性病卫生服务创新模式 |
讨论与建议 |
一、讨论 |
二、建议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老年慢性病创新照护卫生服务模式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
附录二 定义与赋值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附录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与老年人多维健康 ——以宁夏固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 |
1.1.2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面临诸多问题 |
1.1.3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
1.1.4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述 |
1.3.1 农村老年人健康测度的研究 |
1.3.2 农村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
1.3.3 农村老年人健康增进方式的研究 |
1.3.4 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4.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贫困与贫困地区 |
2.1.2 社会老龄化 |
2.1.3 老年人多维健康 |
2.1.4 家庭禀赋 |
2.1.5 社区资源 |
2.2 理论基础 |
2.2.1 “贫困—健康”理论 |
2.2.2 健康需求与健康行为理论 |
2.2.3 社会资本理论 |
2.2.4 可持续生计理论 |
2.2.5 健康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现实问题与影响机理 |
3.1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现状与现实问题 |
3.1.1 贫困地区老年人健康的现状 |
3.1.2 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家庭支持方面 |
3.1.3 农村老年人健康的社区依托方面 |
3.1.4 农村老年人健康的社会保障方面 |
3.2 贫困农村地区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理分析 |
3.2.1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多维健康指标体系构建 |
3.2.2 基于家庭禀赋视角的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的作用逻辑 |
3.2.3 基于社区资源视角的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健康的作用逻辑 |
3.2.4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机理的框架 |
3.3 宁夏固原基本现状 |
3.3.1 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
3.3.2 人口构成与老龄化 |
3.3.3 经济社会情况 |
3.4 宁夏固原调研情况及样本特征 |
3.4.1 调研过程 |
3.4.2 样本分布与特征 |
3.4.3 家庭禀赋变量的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3.4.4 社区资源变量的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与老年人生理健康——以宁夏固原为例 |
4.1 生理健康的测度 |
4.1.1 健康状态 |
4.1.2 健康投入 |
4.1.3 日常生理表现 |
4.2 基于AHP方法的老年人生理健康评价 |
4.2.1 指标标准化 |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3 生理健康指标生成 |
4.3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 |
4.3.1 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 |
4.3.2 变量说明 |
4.3.3 联立方程模型的识别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家庭禀赋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效应 |
4.4.2 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效应 |
4.4.3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生理健康其它影响因素 |
4.4.4 家庭禀赋、社区资源的交互作用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贫困地区家庭禀赋、社区资源与老年人心理健康——以宁夏固原为例 |
5.1 心理健康的测度 |
5.1.1 心理健康指标的设置 |
5.1.2 心理健康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
5.2 基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价 |
5.2.1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步骤 |
5.2.2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5.2.3 心理健康指标的生成 |
5.3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 |
5.3.1 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 |
5.3.2 变量说明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家庭禀赋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 |
5.4.2 社区资源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 |
5.4.3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其它影响因素 |
5.4.4 家庭禀赋、社区资源的交互作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贫困地区家庭禀赋、社区资源与老年人社会健康——以宁夏固原为例 |
6.1 社会健康的测度 |
6.1.1 社会健康指标的设置 |
6.1.2 社会健康指标的描述性分析 |
6.2 基于验证性因子分析的老年人社会健康评价 |
6.2.1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步骤 |
6.2.2 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结果 |
6.2.3 社会健康指标的生成 |
6.3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社会健康的影响 |
6.3.1 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 |
6.3.2 变量说明 |
6.4 实证分析结果 |
6.4.1 家庭禀赋对老年人社会健康的影响效应 |
6.4.2 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社会健康的影响效应 |
6.4.3 贫困地区农村老年人社会健康其它影响因素 |
6.4.4 家庭禀赋、社区资源的交互作用对老年人社会健康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的结论 |
7.1.2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的结论 |
7.1.3 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对老年人社会健康的影响的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2.1 促进形成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相辅相成关系 |
7.2.2 优化配置贫困地区农村社区服务资源数量与结构 |
7.2.3 建立健全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 |
7.2.4 加快落实贫困地区老年人多维健康促进模式的实施 |
7.2.5 积极复兴乡村传统文化和孝养文化 |
7.2.6 积极引导养老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 |
7.3 研究展望 |
7.3.1 研究不足之处 |
7.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社区老龄人群生命质量与年龄和性别关系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便携式体检设备在中老年人健康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D]. 朱涛涛. 东南大学, 2020(01)
- [2]山东省冠县听障老年人抑郁现状调查与基于助听器的干预效果评价研究[D]. 江帆. 山东大学, 2021(10)
- [3]退休精神: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带领人角色认同的多个案研究[D]. 岳燕.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4]不同居住模式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石茜娜. 大理大学, 2021(09)
- [5]北方寒地城市老年人冬季体育健身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以双鸭山市为例[D]. 于洋.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6]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7]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抽样社区为例[D]. 张春梅.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5)
- [8]面向城市第三年龄人群的社区娱乐服务设计[D]. 徐嘉晨.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9]“医养结合”背景下老年慢性病健康服务需求与卫生服务模式研究[D]. 汪瑾.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10]贫困地区农村家庭禀赋、社区资源与老年人多维健康 ——以宁夏固原为例[D]. 卓日娜图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