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的研究

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的研究

论文摘要

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技术缩短了传统硝化反应历程,减少氧消耗,提高生物脱氮过程的速率,近年来这种生物脱氮新工艺以其优势倍受关注。本文通过固定化生物技术和生物脱氮技术相结合,既实现了短程硝化脱氮又强化了生物菌种的高效性。本文制备了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多孔填料——聚乙烯醇缩甲醛(PVF)悬浮填料。该填料适宜的活性炭含量为4%,表观密度为0.83g/cm3,空隙率为60%,且具有很好的亲生物性。挂膜成功以后,当溶解氧控制在2.0mg/L左右,pH值控制在8.0~8.5之间,温度控制在30℃左右时,短程硝化反应得到最佳反应效果,氨氮去除率达90%左右,亚硝酸盐累积率超过90%。实验表明温度、pH值、亚硝态氮浓度、有机碳源的种类与浓度等均对短程反硝化反应有一定影响。当进水NaNO2质量浓度在1.25g/L,pH值应控制在8.0~8.5之间,温度应控制在30℃左右,C/N=3.2时能取得较好的反应效果,6个小时后出水中亚硝酸盐浓度低于5mg/L。本实验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实现了稳定的短程硝化反应,氨氮去除率达到85%,出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最大值达到162mg/L,从反应效果可以看出PVF悬浮填料吸附固定的菌体以氨氧化菌为主体,实现了吸附固定氨氧化菌脱氮的预期目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生物脱氮工艺
  • 1.2.1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
  • 1.2.2 生物脱氮新工艺
  • 1.2.3 典型工艺介绍
  • 1.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 1.3.1 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技术的发展
  • 1.3.2 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技术的应用前景
  •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2 固定化亚硝酸细菌短程脱氮原理
  • 2.1 生物脱氮原理
  • 2.2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 2.3 短程硝化反硝化
  • 3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设备
  • 3.1.2 实验试剂
  • 3.2 目标检测物
  • 3.3 实验分析方法
  • 3.3.1 氨氮的测定方法
  • 3.3.2 亚硝酸盐氮的测定方法
  • 3.3.3 硝酸盐氮的测定方法
  • 3.3.4 总氮的测定
  • 3.3.5 活性污泥各项性能指标测定
  • 3.3.6 硝化速率和脱氮速率的测定
  • 3.3.7 表观密度的测定
  • 3.3.8 孔隙率的测定
  • 4 亚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富集培养
  • 4.1 亚硝化菌的富集培养
  • 4.2 反硝化细菌的富集培养
  • 5 PVF悬浮填料的制备
  • 5.1 生物膜填料的选择及特性
  • 5.2 聚乙烯醇缩醛化的反应机理
  • 5.3 载体制备技术
  • 5.3.1 聚乙烯醇溶液的配制
  • 5.3.2 发泡工艺条件
  • 5.3.3 浇注
  • 5.3.4 成型
  • 5.3.5 后处理
  • 5.4 载体性能参数
  • 5.5 本章小结
  • 6 PVF悬浮填料污水处理性能的研究
  • 6.1 三相流化床
  • 6.1.1 三相流化床的特点
  • 6.1.2 三相流化床的种类
  • 6.2 挂膜
  • 6.2.1 氨氧化细菌的固定方法
  • 6.2.2 载体挂膜
  • 6.3 吸附固定短程硝化反应的条件
  • 6.3.1 PVF悬浮填料填充率对短程硝化反应的影响
  • 6.3.2 温度对短程硝化反应的影响
  • 6.3.3 pH值对短程硝化反应的影响
  • 6.3.4 溶解氧对短程硝化反应的影响
  • 6.3.5 氨氮负荷的影响
  • 6.3.6 最佳条件下连续30天运行情况
  • 6.3.7 小结
  • 6.4 短程反硝化的条件
  • 6.4.1 不同亚硝酸盐浓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6.4.2 不同pH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6.4.3 不同温度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6.4.4 不同C/N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6.4.5 短程反硝化处理效果
  • 6.4.6 小结
  • 6.5 短程硝化-反硝化联合作用
  • 6.5.1 研究现状
  • 6.5.2 实验研究
  • 6.5.3 序批式联合作用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强化反硝化脱氮湿地外加碳源研究进展[J]. 广东化工 2017(05)
    • [2].响应曲面法优化脱氮副球菌的反硝化脱氮条件[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20(07)
    • [3].投加介体强化低温污水生物反硝化脱氮的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6(11)
    • [4].碳氮比对低温投加介体生物反硝化脱氮的影响[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01)
    • [5].空间位置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固相反硝化脱氮性能的影响[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13)
    • [6].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发展及调控因素[J]. 环境工程 2016(S1)
    • [7].基于协同反硝化脱氮的光伏废水处理[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12)
    • [8].反硝化脱氮除磷系统的碳源利用特性[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7(01)
    • [9].炼油污水回用深度反硝化脱氮工艺实验研究[J]. 炼油技术与工程 2019(09)
    • [10].不同价态硫素强化人工湿地反硝化脱氮作用的研究[J]. 工业水处理 2020(07)
    • [11].饮用水生物反硝化脱氮的研究[J].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09(01)
    • [12].青霉素废水的同时硝化反硝化脱氮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4(21)
    • [13].用于河道水反硝化脱氮补充碳源选择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13(05)
    • [14].反硝化脱氮除磷-侧流磷回收工艺效能[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10)
    • [15].温度对水解反硝化脱氮的影响[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4(04)
    • [16].深床过滤中的生物反硝化脱氮实验研究[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S2)
    • [17].反硝化脱氮新型外加碳源研究进展[J]. 现代化工 2013(10)
    • [18].3DBER-S反硝化脱氮性能及其菌群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015(02)
    • [19].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影响因素及分析[J]. 水处理技术 2011(08)
    • [20].微电解耦合固相反硝化脱氮除磷效果及微生物分析[J]. 环境工程学报 2020(05)
    • [21].A~2O-MBR工艺反硝化脱氮除磷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8(04)
    • [22].基于反硝化脱氮的硫铁复合填料除磷机制[J]. 环境科学 2016(11)
    • [23].A/O-超滤膜组合工艺短程反硝化脱氮研究[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20(08)
    • [24].混合液回流比和外碳源对反硝化脱氮效能的影响[J]. 中国给水排水 2019(09)
    • [25].蜡状芽孢杆菌生物强化反硝化脱氮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6(03)
    • [26].外加常规碳源污水反硝化脱氮研究进展[J]. 给水排水 2014(S1)
    • [27].生物反硝化脱氮碳源上微生物的多样性[J]. 上海化工 2010(06)
    • [28].江西研发出沼液处理新技术[J]. 中国猪业 2012(11)
    • [29].反硝化脱氮碳源研究现状[J]. 山西建筑 2008(08)
    • [30].凤眼莲对富营养化水体硝化、反硝化脱氮释放N_2O的影响[J]. 环境科学学报 2012(02)

    标签:;  ;  ;  ;  

    生物膜法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