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小学教师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八五三农场小学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指出: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维度目标是知识目标,完成的内容是词句的意思、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行为动词是理解、体会,学习水平是理解水平,前提条件是能联系上下文。
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维度目标是知识目标,完成的内容是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行为动词是把握、体会,学习水平是了解水平,前提条件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体会文章表达的。
教材分析:
《给予树》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第三篇课文,本课是第一课时。在学了《一次成功的实验》后,认识了在危急关头要先人后己的可贵品质的基础上,本文通过金吉娅把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小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善良品质。在教学中,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物感情变化,注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体验,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实现阅读的个性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以后阅读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优势:三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强,善于观察,有一定的质疑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的特点,已经初步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也能与文本进行对话,通过阅读感悟来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劣势:本篇课文的学习要建立在学生有爱心和同情心的基础上,但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亲人的关爱中长大,多数学生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心比较淡薄。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教材分析中指出:“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物感情变化。”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等重要词语的意思,体会人物感情和善良、同情和体贴等美好品质。
课标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学生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心比较淡薄。”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借助妈妈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无私给予的仁爱之心,理解最后一句话。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表演、想象、朗读等方式理解“沉默不语”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语言,练习表达。
2、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学会阅读方法。
3、通过体会妈妈和金吉娅的感情变化,学生感受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等美好品质。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检查预习(预设时间5分钟)
1、板书课题,解释多音字。(《给予树》给:读jǐ)
2、翻开书看认字表,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不准的互相帮助。
3、检查生字读音,重点检查和指导下列几个字:
“援”还可以怎么组词?课文中还提到了“援助中心”,你了解援助中心吗?(板画给予树)
“糖”这个字不好写,谁来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左窄右宽,横多距离要相等)师示范,生自己练习。
【点评:引导学生读准读好字词。如,对“援”字的处理十分巧妙,由组词引出来“援助中心”,自然而然地对该词进行了处理,理解了该词以后,为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抓住一个难写的“糖”字,进行重点指导。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提醒。做到了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整体感知,自读质疑(预设时间7分钟)
1、谁愿意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人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结:大家看,在圣诞节前夕,金吉娅送给家人便宜的棒棒糖,却送给陌生小女孩一个洋娃娃。孩子们,面对着金吉娅的做法,你有什么疑问吗?
【点评:这个环节,一是在检查学生准确读准字词的基础上,看是否准确地读准了内容。二是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对人物形象从整体上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符合阅读教学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三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
三、精读品赏,解疑悟情(预设时间20分钟)
(一)精读第三自然段
1、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金吉娅的内心世界。首先看看回家途中的金吉娅是什么样的表现,指名读,其他同学划出描写金吉娅的句子。
2、理解关键词句:什么是“沉默不语”?自己表演表演。(学生表演)
我明白了,金吉娅沉默不语就是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想。(预设:学生一定是否定的。)
3、那沉默不语的金吉娅究竟在想些什么呢?自由读读1—3自然段,想一想。
(1)透过“沉默不语”我们体会到了金吉娅的内心,带着你的体会,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2)如果和哥哥姐姐的兴高采烈对比着读,就更能读出金吉娅沉默不语时的心情。谁愿意读一读。
(3)哥哥姐姐兴高采烈那会是什么样呀,那金吉娅沉默不语呢,一边想象,一边读,谁再试试。
(4)妈妈又是怎样的表现和心情呢?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生气、担心、疑惑)
【点评:本环节的设计流程是:找出词语——通过表演,理解词语——透过词语想象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对比朗读,读出情感。最大亮点是:透过一个“沉默不语”,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如,动作表演、比较、透过词语想象内心、联系上下文、感情朗读等策略,同时深入文本,很好地体会出了金吉娅的美好品质。实现了《课标》所提出的“理解词语,体会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阅读目标。
(二)精读第四自然段
1、透过“沉默不语”,联系着上文,我们完全可以理解金吉娅当时的心情,那么这么体贴家人的金吉娅为什么只给家人买了棒棒糖,而给小女孩买了洋娃娃呢?
2、请大家默读第四自然段,考虑一下金吉娅这么做的原因?可以划出相关的句子。
3、刚上课时,孩子们都说最喜欢过圣诞节了,因为他们会收到许多礼物,可是这个小女孩呢?她什么都没有。同学们,她可能没有什么?
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呀,圣诞节前夜她什么都没有,孩子们,现在你就是金吉娅,你来到了商场的这颗给予树下,小女孩的心愿卡深深吸引着你,来,金吉娅,摘下它,小女孩有什么心愿,读给同学们听?
4、创设情境,进行角色体验说话。
小女孩一直盼望有一个洋娃娃呀,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甚至在梦中她还想着洋娃娃呀。看着小女孩的卡片,金吉娅,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此时,金吉娅为什么只给家人买棒棒糖,给小女孩买洋娃娃,我们全明白了。那么,金吉娅送给小女孩的仅仅是棒棒糖吗?
【点评:此环节重点抓住了“什么都没有”,通过出示两个句子一个带有“什么都”,另一个不带,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小女孩的贫穷、可怜等,把学生当成金吉娅让其入境动情、深入体验,体会出金吉娅是一个善良、体贴、可爱的孩子。】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预设时间8分钟)
1、圣诞的歌声响了,给予树上,有着一个小女孩的梦想,给予树下,另一个小女孩帮她实现了这个愿望。如果我是她的妈妈,我担心过、生气过,但现在,我高兴极了!紧紧地拥抱着金吉娅。是啊,作为妈妈的我,我会(范读最后一段);作为哥哥、姐姐的你,(指读最后一段)。
2、同学们,像小女孩这样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还有许许多多(播放贫困山区孩子、流离失所的人的图片,勾起孩子们的同情心。)
【点评: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的美好,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并产生同情心,让学生用情感体验突破了难点,达到了预设教学目标。】
总体点评:
(一)“围绕一个中心”——体现“主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设计,能围绕“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中心展开,所有环节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字词,自主质疑,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抓住关键点”——突出“个性化”
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发展思维,实现个性化阅读训练思维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抓住了金吉娅给家人和陌生小女孩所送礼物的强烈反差,引发学生思考并质疑,这样的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三年级学生的质疑能力。抓重点词“沉默不语”,在训练中促进发展,实现个性阅读。抓重点句“可是……什么都没有。”入情入境地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走进作品的生命。
(三)“贯穿一个情趣”——凸显“情趣性”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充满情、趣、美、理的。在这堂课上,老师运用了情趣教学思想,有意识地营造了有情有趣的教学氛围,如课中的创境激情,课后的看图释情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