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强胃弱证的中医治疗

脾强胃弱证的中医治疗

高静(肇东市中医医院151100)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4-0410-02

【摘要】本证多因素体胃热盛,饮食劳倦,损伤脾气,或恣食肥甘。常见到胃纳如常或食欲旺盛,而大便不化,或溏薄泄泻,脾运化弱,胃纳强,常辨证为胃强脾弱证,清·叶天士评述《脾胃论》日:“盖东恒之法,不过详于论脾,而略于治胃耳!乃后人宗其意,竟将脾胃总论,即以治脾之药,笼统治胃,举世皆然”。胃强脾弱证,就反映了脾胃分治的必要性。叶士认为:“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关键词】胃强脾弱证中医

本证多因素体胃热盛,饮食劳倦,损伤脾气,或恣食肥甘。情志与火相并,导致胃纳脾运功能失调,出现以食欲正常或亢进,食后腹胀,大便溏泄等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食欲正常或亢进,食后腹胀,大便稀溏,次数增多,消瘦,苔腻,脉弦滑或虚弱。

[诊断要求]

(一)具有胃强的症状,加食欲正常或亢进等。

(二)具有脾虚的症状,如腹胀便溏等。

[本证剖析]

(一)小儿疳积病中出现胃强脾弱证

1.临床表现面黄肌瘦,能食易饥,大便时干时稀,睡眠不安,多汗,烦热不安,焦急易哭,揉鼻咬衣,偏食异物,舌苔浊腻,脉象濡细而滑或兼数。指纹淡滞。

2.病因病机由于饮食失节,或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积滞日久,致使胃热耗津,脾失健运,失于滋养,病发疳积。

(二)黄胖病出现胃强脾弱证

1.临床表现善食易饥,食后腹胀,或异嗜生米、茶叶等,面色萎黄,或面部浮肿,神疲乏力,懒于作为,舌质淡,苔薄,脉濡。

2.病因病机感染钩虫,扰乱胃肠气机,脾失健运,生化乏源,气血亏虚。

对于钩虫病患者需同时驱虫治疗,以除病根。中草药中榧子、雷丸、槟榔、百部、鹤虱、贯众等药有一定作用,可酌情使用,必要时亦可结合应用其他有效的驱钩虫药物。

[治则方药]

(一)小儿疳积病中出现胃强脾弱证

1.治法调理脾胃。

2.方药保和丸加味。

(1)方剂组成山楂12g、神曲10g、莱菔子12g、制半夏12g、陈皮10g、茯苓15g、连翘10g。

(2)方解山楂,味酸,善消油腻肉食;神曲能消酒食陈腐之物;莱菔子下气消面食积滞;制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和胃,降逆除湿;连翘散结清热。

(3)随证加减如历久不愈,日见羸瘦,面色萎黄,毛发焦稀,腹大青筋,口馋嗜食,大便溏泄酸臭,神倦体乏,治以消疳健脾,方用肥儿丸(人参6g、白术10g、茯苓12g、山药15g、莲子肉15g、当归6g、陈皮8g、青皮10g、木香5g、砂仁5g、使君子8g、神曲10g、麦芽10g、桔梗8g、甘草5g)。

(二)黄胖病出现胃强脾弱证

1.治法健脾燥湿,和中补血。

2.方剂黄病降矾丸(验方)。

(1)方剂组成苍术10g、厚朴10g、陈皮8g、甘草6g、降矾6g、红枣8g。

(2)方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健脾燥湿,理气和中。降矾,燥湿补血。红枣益脾养血。全方有健脾燥湿,和中补血的功效,为治疗的常用有效方。

(3)随证加减气血亏虚较甚者,可加黄芪、当归益气养血。面足浮肿者,加薏苡仁、茯苓、泽泻健脾利水。

[经验与体会]

1.小儿疳积病中出现胃强脾弱证的探讨小儿疳积病中出现胃强脾弱证,为患儿能食又有疳积症状,正如俗语所说“会吃不会长”。本证在古典医籍中,名称繁多,如脾疳、肺疳、肝疳、胃疳、心疳、肾疳、劳疳、蛔疳、热疳、疳泻等等,现多以疳积统称。相似于西医学的小儿营养不良、慢性消化不良、寄生虫病等。治疗多以脾胃论治,方用肥儿丸。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肥儿丸(神曲、黄连各十两,肉豆蔻、使君子、麦芽各五两,槟榔二十个,木香二两。猪胆汁为丸,粟米大,每服三十丸),功能杀虫消积,健脾胃清疳热,治疗虫疳腹痛,善饥能食而消化不良,肚腹胀满便溏,面黄肌瘦。②《幼科发挥》的肥儿丸,又名万氏肥儿丸(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当归各五钱,陈皮二钱,青皮、木香、砂仁、使君子、神曲各三钱,麦芽、桔梗、甘草各二钱,为末,荷叶蒸,水煮粳米粉糊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功能健脾调胃,治疗小儿疳积因伤食或病后脾胃不调,羸瘦。③《医宗金鉴》的肥儿丸(人参二钱五分,白术、胡黄连各五钱,茯苓三钱,黄连二钱,使君子四钱,神曲、麦芽、山楂各三钱,炙甘草一钱五分,芦荟二钱五分。糊丸,黍米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功能调胃健脾,治疗脾疳,面黄困倦嗜卧,腹胀腹痛,大便腥粘。

2.黄胖病出现胃强脾弱证的治法探讨黄胖病的胃强脾弱证临床主要表现为好食易饥,倦怠乏力,肤色萎黄,面足浮肿等症状。中医文献根据其临床特点又有多种称法,如因其贫血发黄而肌肤发肿称为黄肿;以其好食易饥而肤色萎黄,称为食劳疳黄或疳黄;以其食欲正常却又倦怠乏力、肤色萎黄,故称为懒黄、脱力黄。在中医文献里所记载的黄胖病,其临床症状、发病条件、治疗特点等均与西医学的钩虫病相一致。《诸病源候论·九虫候》所说的伏虫与钩虫相似。所以治疗黄胖病前,除根据临床症状外,尚要参考病史,以及进行粪便检查,查见钩虫卵者,或一时未查见钩虫卵,但临床症状及病史均符合,而且居住在钩虫病流行地区,则以驱除钩虫及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为主要治疗原则。前者用以解除致病原因,可用西药。如肠虫清片、安乐士片,疗效迅速并肯定;后者用以治疗钩虫所引起的病理变化,改善临床症状,促进好转治愈。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研究院编.蒲辅周医疗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8.

[2]郑钦安原著,唐步祺阐述.郑钦安医书阐述[M].四川:巴蜀书社,2006.160~161.

[3]刘渡舟,聂惠民,傅世垣.伤寒挚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2.

标签:;  ;  ;  

脾强胃弱证的中医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