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小麦是世界和我国最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小麦是六倍体,基因组很大,遗产背景复杂,所以小麦是最后一个获得转化成功的大宗粮食作物。在小麦的遗传转化中,幼胚是应用最多的外植体,但幼胚的再生率受基因型和培养基的激素配比的影响很大;目前小麦的遗传转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几种再生能力较高的品种上,而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和主栽的品种由于再生能力较低难以应用于转基因实践。因此,选取优良的受体基因型,优化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显得极为重要。本研究以黄淮麦区或陕西省近年来审定和大面积推广的优良小麦品种郑麦9023、小偃22、西农2000、西农928等为试材,对其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性能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转基因研究:①通过基因枪共转化法将玉米调控花青素合成的转录因子基因Zm-c1或Zm-r(s)与筛选标记基因Bar同时导入小麦中,试图通过后代分离获得不含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植株;②以安全标记基因GFP作为筛选基因,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玉米中能增大种子体积的基因ZmAL1转入小麦中,以获得安全的转基因小麦。本研究旨在获得含目标基因的转基因小麦材料,为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对转基因小麦目标性状的影响及其遗传稳定性奠定基础工作;为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质和产量性状提供基础资料。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不同品种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再生性能比较通过不同小麦品种幼胚组织培养表明,不同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的愈伤组织的诱导率都较高,都达到95%以上,但愈伤组织的质量有所差异;不同小麦品种的分化率差异很大。供试的五个品种的分化能力依次为西农928>郑麦9023>西农2000>小偃22>西农979。结合诱导率和分化率来说,西农928和西农2000诱导出的愈伤组织状态较好,分化率也相对较高,可以作为转基因的良好受体材料。(2)基因枪介导的玉米Zm-c1或Zm-r(s)基因和Bar基因共转化研究采用基因枪共转化法将玉米调控花青素合成的Zm-c1或Zm-r(s)基因和Bar基因转入小麦品种西农2000、西农928和小偃22中。经过多次重复检测,转Zm-c1基因的西农2000和西农928的再生植株中分别有3株和1株扩增到与阳性质粒大小一致的617 bp目标片段,目标基因的转化率分别为0.23%和0.08%;Bar基因分别有13株和5株扩增到与质粒一致的400 bp左右的片段,转化率分别为0.98%和0.42%。转Zm-r(s)基因的西农2000的再生植株中有4株PCR扩增到与阳性质粒大小一致的628bp目标片段,目标基因转化率为0.13%;Bar基因有15株扩增到与质粒一致的400 bp左右的片段,转化率为0.5%。在所有含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植株中都含有Bar基因。(3)基因枪介导的转ZmalI基因小麦植株的获得和转基因后代材料的鉴定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由谷蛋白胚乳特异表达启动子驱动的ZmalI+ GFP融合蛋白基因导入陕农138小麦中,并对转基因小麦进行分子检测。基因枪共轰击3 000个幼胚,获得再生植株59株;利用载体上安全标记基因GFP的特异引物对所获得59株T0代再生植株进行PCR检测,发现有16株转基因阳性植株,转化率为0.53 %。16个T0代转基因植株中有10株收到种子,按单株收获后将其中6株收获的种子分别全部种植后获48株T1代植株,PCR检测结果发现有35株T1代转基因阳性植株,说明T1代植株目标基因发生了分离;从这35株T1代阳性植株中随机挑取7株,每株取一粒种子进行目标基因表达的RT-PCR检测,结果7粒种子中有6粒检测到目标基因已经表达,说明在绝大部分T2代种子中目标基因已得到了表达。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麦幼胚培养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09(07)
- [2].农杆菌介导的小麦幼胚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J]. 麦类作物学报 2012(03)
- [3].诱导时间与激素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J]. 吉林农业 2011(05)
- [4].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J]. 山西农业科学 2016(07)
- [5].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J]. 湖北农业科学 2014(16)
- [6].小麦幼胚再生植株保存技术的研究[J]. 河南农业科学 2011(05)
- [7].小麦幼胚离体培养的研究初报[J]. 新疆农业科学 2010(03)
- [8].氮素对小麦幼胚培养的影响[J]. 陕西农业科学 2016(09)
- [9].小麦幼胚生长点转化的研究初报[J]. 分子植物育种 2015(04)
- [10].小麦幼胚离体培养初步研究[J]. 天津农林科技 2018(03)
- [11].小麦幼胚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9)
- [12].冬小麦幼胚一步成苗技术优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15)
- [13].外源添加物对小麦幼胚成苗质量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09(01)
- [14].麦芽提取物对小麦幼胚成苗培养及淀粉酶活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09(03)
- [15].离体培养下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率与分化率的研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5)
- [16].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幼胚茎尖丛生芽诱导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5(09)
- [17].Dicamba与2,4-D对小麦幼胚盾片愈伤诱导及分化的影响[J].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2013(01)
- [18].~(60)Co-γ射线对小麦幼胚离体后的诱变效应[J]. 西南农业学报 2015(06)
- [19].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J]. 广东农业科学 2013(18)
- [20].不同生长素类型及ABA搭配对小麦幼胚再生效果的影响[J]. 核农学报 2011(05)
- [21].外源物质对小麦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草酸盐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 麦类作物学报 2009(02)
- [22].AgNO_3在小麦幼胚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 华北农学报 2009(06)
- [23].纳米处理对小麦幼胚组织培养效果及其S_1变异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02)
- [24].MADS-box基因在小麦幼胚脱分化过程中的差异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16(03)
- [25].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分化和继代分化特性的影响因素[J]. 麦类作物学报 2015(06)
- [26].小麦幼胚脱分化过程中CDPKs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09(04)
- [27].小麦幼胚再生培养体系优化及优良转化受体基因型的筛选[J]. 麦类作物学报 2008(02)
- [28].陕西关中地区小麦幼胚脱分化特性研究[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3)
- [29].小麦幼胚体细胞无性系的POD活性及组织化学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5)
- [30].小麦幼胚再生体系的建立[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