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土问题新政策论文-巫爽

领土问题新政策论文-巫爽

导读:本文包含了领土问题新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领土争端,中国政府,处理政策,影响因素

领土问题新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巫爽[1](2017)在《新中国处理领土争端问题的政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领土争端一直是导致国家间关系紧张,乃至发生冲突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且近代遭受过多次侵略的国家,领土争端问题愈显突出。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和平谈判妥善解决了绝大部分陆地领土争端问题。然而,近年来海域领土争端频发、中印边界持续紧张,给中国政府提出了新考验。本文主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中国政府对领土争端问题的处理政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核心假设是中国政府处理领土争端问题的影响因素制约着政策选择,主导性影响因素与处理政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因果联系,主导性影响因素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政府处理政策的变化。首先,中国政府领土争端问题处理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四个:国际环境与规范、现代领土主权观念、中国政府处理领土争端的综合能力、领土争端问题在国家利益中的优先次序。其次,不同时期内,作为主导性的影响因素会发生变化。主导性影响因素从国际环境与规范、现代领土主权观念逐步转变为中国政府的能力与中国政府对国家利益优先次序的认定。这一主导性影响因素的变化的根本趋势是,外部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弱,作为主体的中国政府的自身因素越来越重要。第叁,领土争端问题在国家利益中的优先次序这一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四大影响因素在逻辑上存在着先后顺序,国际环境与规范、现代领土主权观念、中国政府处理领土争端的综合能力这叁个因素通过影响领土争端问题在国家利益中优先次序的排序对中国政府的领土争端问题处理政策产生真正的影响力。领土争端问题在国家利益中的具体优先次序最终决定着中国政府的处理政策。在确定了理论假设和分析框架之后,本文对近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政府的领土争端问题处理政策进行梳理。首先,简要回顾了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政府处理领土问题的政策,这一时期的领土政策主要是妥协退让政策。随后,本文对1949年至2012年的历届新中国政府处理领土争端问题的政策进行了研究。1949年至1955年,新中国政府对领土问题采取的是在条件成熟之前暂时搁置的政策。1956年至1960年,新中国政府的领土问题处理政策是对条件已经成熟的领土争端问题,积极地寻求与争端国进行和平谈判。这一时期的处理效果非常好,是新中国政府成功解决领土争端问题第一次高潮时期。1960年至1978年,新中国的处理政策是使用武力手段,强硬回应争端国改变现状的行为。这时期的政策效果达到了预期,成功维护了我国领土主权这一核心国家利益。1978年至2012年,新中国政府的领土争端问题处理政策是“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政策的效果也十分理想,中国政府又成功解决了一批领土争端问题,是为新中国建立以来领土争端问题成功解决的第二次高潮时期。2012年至2017年的新一届政府时期,在了解这一时期领土争端问题的总体现状后,本文分析了新一届政府领土争端问题的处理政策及其影响因素。新一届中国政府的主要政策是坚持主权在我的立场、和平谈判的平等方式,加强在争议地区的现实存在,以管控分歧为现阶段主要目标,即强硬维权与危机管控相结合的处理政策。这是一种战略等待的政策,不急于马上解决问题,但着手为之后的解决铺垫一切有利条件。同时,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处理政策的影响因素也发生了变化。国际环境与规范再次不利于中国解决领土争端问题,域外大国的强力介入是最显着的变化。当然,也存在有利的变化,中国政府的处理能力从不同侧面都大幅度增强。如外交能力、军事能力、区域拒止能力等等。所以,在新一届政府时期,中国政府处理能力增强与大国强力介入的互动是主导性影响因素。在对新中国历届政府的领土争端问题处理政策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之后,本文尝试对未来十年中国政府的领土问题处理政策及其影响因素做出预测。不管美日等大国的介入是否会继续存在,这一外部因素的影响力应该会持续下降。中国政府处理领土争端问题的能力会持续增强,但它会从变量转变为相对的常量。中国政府的处理意愿会替代中国政府的处理能力成为主导性影响因素。当然,中国政府的处理意愿是受中国政府对国家利益优先次序的认定所影响的。未来十年,中国政府领土争端问题的处理政策在现有的政策基础上,应该会更加从容、灵活、有力,处理效果也会更加有效。(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12-01)

江振鹏[2](2015)在《领土“棱镜”与日本对外政策的行动逻辑——评《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方领土"问题为日本的说法,意指日本国土北部的领土,具体指日本曾经占领并统治、现为俄罗斯实际控制的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的归属问题。我国学术界对"北方领土"问题探讨不算是一个全新课题,但是学者多以发表时评文章为主,缺少基于原始档案解读的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而当前研究缺乏历史考察的整体感,难以使读者弄清日本对"北方领土"问题政策的延续性、变化性(本文来源于《外国问题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隋淑英,陈芳[3](2013)在《战后初期日本对琉球的领土政策——兼论钓鱼岛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为了保住对琉球的主权,自二战结束伊始就开始研究对策,通过多渠道影响美国的对日领土政策。冷战的出现尤其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为日本取得对琉球的残存主权提供了机会。日本以向美国提供琉球的驻军权换取日本保有琉球主权的领土政策,一箭双雕,既解决了日本的安全保障问题,又解决了琉球的领土主权问题,是日本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的体现。日本设法通过将琉球群岛改换成"西南群岛"的方式扩大琉球领土的范围,美国并未接受。但由于1953年的"第27号令"将钓鱼岛划入美国所托管的琉球区域,1971年美国向日本返还冲绳施政权时将钓鱼岛的施政权也交给了日本,使中日钓鱼岛争端复杂化,并导致中日钓鱼岛纠纷始终存在美国因素。(本文来源于《近代史研究》期刊2013年05期)

高艳杰[4](2012)在《美国对印尼领土问题的政策与美印(尼)关系(1956-1966)》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与印度尼西亚外交关系是冷战时期美国与第叁世界国家,尤其是不结盟国家关系的重要内容和典型缩影。冷战爆发后,美国试图将印尼拉入西方阵营,使其成为自由世界的组成部分,但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印尼与共产主义错综复杂的关系所困扰。与其他亚非新兴国家不同,印尼不仅是不结盟运动的重要领导力量,同时也是世界第叁大共产党——印尼共产党的所在地。更特殊但却一直被忽视的是,自1955年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美-印尼关系被印尼出现的一系列领土问题所干扰,美国对此问题的反应和政策同其他因素一起塑造了这一时期的美-印尼关系。关于1956至1966年期间美-印尼关系发展的宏观脉络,国内外学者已基本勾勒清楚,本文的研究旨在探讨美国对印尼领土问题的反应和政策,与美-印尼关系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这一因素与包括美国对外援助、印尼内政以及同中苏的争夺等因素在双方关系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本文认为,美国对印尼领土问题的反应和政策一步步削弱和侵蚀着战后初期同印尼建立的友好关系,并最终导致1965年双方走向破裂的边缘。本文研究使用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美国政府解密档案、中国外交部档案、部分被翻译成中文或英文的前苏联档案,以及亲历者的回忆录和其他相关学术论着。文章分五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分析美国与印尼友好关系的形成,以及美国对印尼领土问题的初步反应与政策。战后美国对印尼政策以及美-印尼关系的形成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以美国对东南亚,乃至亚洲政策的演变为背景的。冷战的形成和向亚洲的扩展改变了包括印尼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在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至杜鲁门执政结束,美国与印尼基本形成以美国援助为基础的友好关系。同时这段时期也是印尼建国后最为困难的时期,除经济萧条外,还面临领土分裂的危险,以及部分领土继续被荷兰占据的现实。对于印尼的领土问题,由于牵扯到西方盟友荷兰,美国采取的基本原则是“既要满足民族主义者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将作为美国西方盟友的殖民势力的压力减少到最小的程度”,据此,美国采取反对荷兰干涉印尼的地方叛乱,但在西伊里安争端问题上选择“维持现状”的政策。第二章主要论述美国对印尼外岛叛乱的分析、决策过程,以及美国支持叛乱政策对美-印尼关系造成的影响。艾森豪威尔政府上台时,美国面临的印尼局势发生明显变化,最突出的是印尼阿里政府确立不结盟外交政策,开始积极发展与中苏关系,并努力推动亚非独立力量的形成。作为应对,美国对印尼政策做出一系列调整,但却始终无法改变印尼向共产主义靠拢的“现实”。在美国接连受挫之际,打着反共旗号的外岛叛乱为美国迅速实现对印尼政策目标提供了“机遇”。在政府高层和中情局的推动下,艾森豪威尔政府做出了秘密支持外岛叛乱、分裂印尼的决定。但最终外岛叛乱迅速溃败,美国支持叛乱的行径导致美-印尼关系陷入低谷,而中苏借机迅速拉近了与印尼中央政府的关系。第叁章着重探讨美国对印尼与荷兰西伊里安争端的政策变化和调整。艾森豪威尔政府为修复因外岛叛乱造成的美-印尼关系裂痕,加强和扩大了对印尼经济、军事援助力度,但这一努力的作用被美国在西伊里安领土争端中的消极中立政策所削弱;与此同时,中苏通过对印尼收复西伊里安的支持,进一步加强了与后者的关系。至肯尼迪上台,西伊里安争端已进入危机阶段,印尼-荷处于爆发战争的边缘。致力于以现代化理论应对第叁世界动荡问题的肯尼迪政府,为促使印尼将正常重心转向国内经济发展,经过曲折的政策调整,最终抛弃了前任的消极中立政策,通过积极斡旋实现争端的和平解决,帮助印尼以间接方式收复领土,为恢复印尼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第四章重点分析了西伊里安争端后,美国对接踵而来的印马争端的态度和政策,及其对美-印尼关系的影响。美国帮助印尼收复西伊里安后,印尼政府的战略中心并未如美国所愿回归国内建设,而是迅速卷入与马来西亚的另一场领土争端。由于印马争端同时牵扯到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盟友,在越战冲突加剧的背景下,肯尼迪政府被迫中止部分援助以示对印尼实行粉碎马来西亚政策的反对姿态。约翰逊政府上台后,美国起初试图通过积极外交斡旋解决争端,避免在印度支那之外爆发另一场东南亚冲突,但美国的努力最终化为泡影。在印尼对马来西亚对抗行动升级后,随着1965年美国对印尼全部援助的中止,以及印尼反美运动的爆发,美国与印尼关系陷入破裂的边缘;另一方面,印尼与中国却在同-时期因相互利益的需要,建立起“准同盟”的亲密关系,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对印尼政治事务最有影响力的国家。至此,美国试图拉拢印尼,避免其渭入共产主义轨道的政策遭遇全面失败,1950年初期的美-印尼友好关系基本宣告结束。“九·叁○事件”后,苏哈托的上台使得美国在对印尼政策陷入绝望之际幸运地迎来了亲美的新政权。苏哈托政府改变了前任的激进外交政策,将国家战略中心转向经济发展,并迅速和平解决了僵持已久的印马争端。此后,再未受到领土问题因素干扰的美-印尼关系重新进入友好时期。论文结论部分概括并分析了1956至1966年期间,美国对印尼领土问题的政策影响和塑造美-印尼关系的整个过程。文章认为,从外岛叛乱到西伊里安危机,再到印马领土争端,美国对印尼一系列领土问题的反应和政策,一步步削弱着通过大规模援助奠定的双方友好关系的基础,从而将印尼“拱手”让给了共产党集团;也正是美国在这一时期对印尼领土问题的政策,成为塑造1956至1966年期间美国与印尼关系虽非唯一但却最为关键的因素。(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华翔[5](2011)在《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争取中国的主权独立和民族自强,理所当然成为近代中国的中心主题。长期以来,从领土主权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国家的领土主权特点,并探讨这一特点对当时民国外交所产生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希望能从这个角度来重新审视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对东北领土主权政策的演变过程。本文详细区分了领土主权的法理性和实质性这一维度,认为它是分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领土主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文中将近代半殖民地中国界定为“国际化”的,仅仅具备法理性主权而缺乏实质性主权的国家。在此基础上,民国时期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可以利用两种力量:一种是蕴藏在广大民众中间的民族主义力量;一种是建立在承认中国法理性主权基础上的国际制衡,而这种力量的运用是以承认中国半殖民地地位为前提的。按照法理性主权和实质性主权作为标准国民政府对本国领土主权的政策可以划分为搁置政策、恢复政策和妥协政策叁种类型。1927年之后的国民政府选择依赖国际制衡的外交路径来解决自身领土主权问题的关键因素是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具体到本文所讨论的东北领土主权这个主题上,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处理东北主权问题上经历了从搁置到积极恢复,再到最后部分妥协的政策演变过程。其背后的主要因素是中国在东亚国际格局地位的变化。当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未发生任何明显变化的时候,国民政府只能利用法理性主权的地位对列强侵占中国领土采取搁置政策;当中国在东亚国际格局中地位有所提升的时候(尽管并未完全改变半殖民地状态),国民政府就可以利用国际力量的支持对丧失的领土主权采取恢复政策;反之,当中国在东亚国际格局中地位下降的时候,能够利用来维护领土主权的国际力量就会很少,一贯依赖国际路线的国民政府就不得不在领土主权问题上进行妥协。(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11-05-11)

李凡[6](2009)在《美国“冷战”政策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与美国"冷战"政策有密切关系。美国因"冷战"政策而转变对《雅尔塔协定》的态度,使苏联获得有关领土的法律依据缺少说服力,同时也给日本收回领土提供了口实;美国主导的《旧金山对日媾和条约》要求日本放弃有关领土,但又不规定其最终归属对象;美国对日苏两国恢复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干涉,表面上支持日本方面主张,实质上阻止日本方面妥协而使领土问题成为遗留问题。美国国际"冷战"政策是造成战后日苏及日俄领土问题形成最重要的外来因素。(本文来源于《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领土问题新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北方领土"问题为日本的说法,意指日本国土北部的领土,具体指日本曾经占领并统治、现为俄罗斯实际控制的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的归属问题。我国学术界对"北方领土"问题探讨不算是一个全新课题,但是学者多以发表时评文章为主,缺少基于原始档案解读的有分量的学术成果,而当前研究缺乏历史考察的整体感,难以使读者弄清日本对"北方领土"问题政策的延续性、变化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领土问题新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巫爽.新中国处理领土争端问题的政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江振鹏.领土“棱镜”与日本对外政策的行动逻辑——评《日本“北方领土”问题政策研究》[J].外国问题研究.2015

[3].隋淑英,陈芳.战后初期日本对琉球的领土政策——兼论钓鱼岛问题[J].近代史研究.2013

[4].高艳杰.美国对印尼领土问题的政策与美印(尼)关系(1956-1966)[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华翔.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D].复旦大学.2011

[6].李凡.美国“冷战”政策与日苏领土问题的形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标签:;  ;  ;  ;  

领土问题新政策论文-巫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