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正日益紧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逐步深入。在如此纷繁复杂的跨国交流下,完善我国的法律法规对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起着重大的作用。为了使别国了解我国的各项法规,对于国内法律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法律翻译已成为翻译学者关注的焦点。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精确性。在立法语言中,立法者试图用最准确明了的语言去传达最深刻、丰富的法律信息,模糊性似乎在法律语言中是应极力避免的。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语言,又处于社会生活之中,模糊性是不可避免的。法律语言的模糊性不仅没有削弱法律的精确性及严谨性,反而是对其的补充,并且有着自己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模糊集合理论探讨立法语言的模糊性成因和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例,总结了模糊性在《刑法》中的表现。通过对对等翻译理论和功能翻译理论的理解,简略概括了模糊语的翻译方法。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概括介绍了法律语言的分类,同时以具体例子分析了法律语言的词汇和句法特点。这里,作者以《刑法》为实例,进一步去印证和探讨前人总结的法律语言特点。第二章通过介绍模糊集合理论,探讨模糊语言学这一领域。从语义学和语用学两个角度解释模糊性是语言的固有属性。第三章进一步深入了解立法语言的特点,可以说这是对第一章法律语言特点的补充。分析了模糊性在立法语言中存在的原因,及其在《刑法》中的体现,总结了模糊性在《刑法》中出现的必要性;概括了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关系。第四章介绍了对等翻译理论和功能翻译理论,发现对于模糊语的翻译而言,这两种理论各有所长,可以进行综合利用。第五章以《刑法》中的具体实例总结了对模糊语言的翻译策略。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条文法律语言的语句特征及法律条文长难句的英译策略[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8(01)
- [2].法律语言之“门”[J]. 语言战略研究 2017(05)
- [3].从法律与语言的关系看法律语言的特征[J]. 枣庄学院学报 2016(01)
- [4].模糊性法律语言的多样性及其法治意义[J]. 人民法治 2016(05)
- [5].提升法律语言权威性[J]. 山东人大工作 2015(07)
- [6].中外法律语言研究侧重点的差异及启示[J]. 法制博览 2015(31)
- [7].浅谈法律语言中的修辞[J]. 文教资料 2016(28)
- [8].科技发展对法律语言权威性的挑战[J]. 语言教育 2018(04)
- [9].法律语言交际时的可读性分析[J]. 边缘法学论坛 2017(02)
- [10].词义模糊性在法律词汇使用中的表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2013英译版为例[J]. 明日风尚 2016(20)
- [11].法律语言权威性所带来的交际困惑[J]. 智富时代 2017(06)
- [12].英国法律语言的变迁及其启示[J]. 外国法制史研究 2013(00)
- [13].试用军事法律语言在武警部队法律战中的运用[J]. 神州 2013(02)
- [14].国内法律语言对比研究述评[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15].浅谈德语法律语言特点[J].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19(01)
- [16].哈特的法律语言观探析[J]. 法学评论 2014(04)
- [17].探讨互文性视域下法律语言的机器翻译[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13(05)
- [18].英文法律语言中显性重复及其汉译对策[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2(01)
- [19].从认知角度研究法律语言中的“对……”结构[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 [20].论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及法律解释的必要性[J]. 法制与社会 2012(29)
- [21].模糊性法律语言及其翻译[J]. 法制与社会 2011(34)
- [22].法律语言中的“两栖词语”[J]. 学习月刊 2010(09)
- [23].刑事法律语言在新闻媒介中的应用[J]. 新闻爱好者 2010(24)
- [24].法律语言要深耕[J]. 中国人大 2009(01)
- [25].法律语言研究在争议中前行——法律语言发展与规范研讨会综述[J]. 人民检察 2009(02)
- [26].试论军事法律语言在武警部队法律战中的运用[J]. 法制与社会 2009(28)
- [27].模糊性法律语言的翻译原则[J].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08(01)
- [28].法律语言的若干思考[J]. 外国语文研究 2015(04)
- [29].中德法律语言对比研究[J]. 长江丛刊 2019(02)
- [30].思想的自由是无限的,语言的自由是有限的——“法律思想与法律语言”研讨会述要[J]. 当代修辞学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