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治疗手法研究

颈性眩晕的治疗手法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1.通过对青少年、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颈椎影像学改变的观察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检测,总结分析青少年、中老年患者颈椎影像学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特征。2.应用不同的治疗手法,分别观察手法对青少年、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影像学、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临床治疗效果,为不同影像学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颈性眩晕患者的手法治疗选择提供依据,并探讨手法在颈性眩晕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材料和方法1.76例青少年和64例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来自南方医院中医正骨科和中医内科,按年龄分为青少年患者和中老年患者,76例青少年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旋转扳法组和穴位推拿组。通过摄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颈椎的影像学改变,同时,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观察治疗前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性别、年龄、病程、眩晕评分、影像学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患者在颈部常规手法放松的基础上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每周治疗两次,治疗一疗程(3周),再次摄X线片观察治疗后两组的影像学变化并和治疗前比较。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和治疗前作比较。随访半年,观察两种手法的临床治疗效果。64例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旋转扳法结合牵引组和穴位推拿组,摄常规X线正侧位、动力位片,观察颈椎的影像学改变,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测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经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年龄、性别、病程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均无差异,分别施加相应治疗方法,每周两次,治疗一疗程(3周)后,再次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测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和治疗前比较,观察两组之间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有无差异。随访6个月后观察手法治疗的临床疗效。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软件分析,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均数之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疗效评价应用等级资料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可信区间取95%,即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青少年颈性眩晕患者的X线影像学改变主要为颈椎曲度变化和颈椎不稳,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主要表现为颈椎的退变、钩椎关节增生和颈椎间盘突出等复杂变化。2.青少年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增高为主,中老年患者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减慢。3.旋转扳法和穴位推拿治疗后,青少年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下降,和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之间的血流速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两种手法的疗效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手法治疗前后颈椎曲度、活动度及曲深之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的颈椎曲度、活动度及曲深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旋转扳法结合牵引和穴位推拿治疗后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流速均较治疗前增加,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种手法的治疗效果之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颈性眩晕患者在不同的年龄段可能存在不同的病变特征,这些不同表现在影像学和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等方面。2.在主要表现为高流速状态改变的青少年颈性眩晕患者的手法治疗中,穴位推拿和旋转扳法均能使椎基底动脉流速降至正常,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穴位推拿的临床疗效优于旋转扳法,青少年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可能不是单纯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3.在中老年颈性眩晕的治疗中,旋转扳法结合牵引能更好的增加椎基底动脉的流速,并具有比穴位推拿更好的临床疗效。4.中医传统手法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中具有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双重调节作用。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青少年颈性眩晕的治疗手法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章 中老年颈性眩晕的治疗手法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统计学合格证明
  • 相关论文文献

    • [1].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5)
    • [2].磁共振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诊断价值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01)
    • [3].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患者发生后循环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03)
    • [4].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诊疗进展[J]. 海南医学 2020(13)
    • [5].弥漫性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与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比较分析[J]. 浙江医学 2020(15)
    • [6].椎基底动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治疗及近期随访研究[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7)
    • [7].基底平行解剖扫描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椎-基底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0(09)
    • [8].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观察[J]. 包头医学 2019(04)
    • [9].卒中茶后——谁最先发现基底动脉环(下)[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02)
    • [10].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并脑干梗死3例的临床特点[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6(06)
    • [11].探讨脑干梗死与椎-基底动脉形态的关系[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6(06)
    • [12].后循环脑梗死与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性分析[J]. 临床医学 2016(12)
    • [13].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15例临床分析[J]. 实用老年医学 2017(01)
    • [14].1例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并文献复习[J].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7(01)
    • [15].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所致脑梗死的起病特征与病变部位的相关性[J].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7(05)
    • [16].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椎基底动脉影像学分析[J]. 海南医学 2017(09)
    • [17].关于椎基底动脉走行变异或者发育异常的临床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06)
    • [18].多模影像条件下诊断基底动脉闭塞1例报告[J]. 北京医学 2017(05)
    • [19].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硬化致脑供血不足临床观察[J]. 山西中医 2017(06)
    • [20].经颅多普勒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分型分析[J]. 微循环学杂志 2017(03)
    • [21].椎动脉优势及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7(03)
    • [22].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临床表现及研究进展[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7(09)
    • [23].有呃逆表现的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征1例[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7(20)
    • [24].基底动脉弯曲与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08)
    • [25].磁共振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诊断价值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17)
    • [26].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压迫型面肌痉挛的效果分析[J]. 天津医药 2016(09)
    • [27].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23)
    • [28].椎-基底动脉压迫导致面肌痉挛的手术治疗[J]. 广东医学 2014(21)
    • [29].横长比在评估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破裂风险中作用[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5(01)
    • [30].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5(05)

    标签:;  ;  ;  ;  

    颈性眩晕的治疗手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