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自18世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日益严重,使得自然界与人类生态呈现出危机的状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现今人类关心的热点问题。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人类究竟应该怎样对待自身以外的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这些是生态学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佛教由于能够圆满地解答此类问题而越来越受到瞩目和重视。佛教是生命的哲学,是一个为一切众生提供解脱的宗教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佛教的生态观以及长期以来发展形成的环境保护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它,从纠正错误观念出发,使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进而真正改善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论文内容共分四个部分:首先,导言部分论述了佛教的教义教理中和宗教实践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保思想以及研究佛教生态环保思想的现代意义。第一章,主要针对佛教教义教理中的生态环境哲学展开详细论述。分别从佛教的缘起论、佛性论、宇宙结构论和净土信仰四个方面诠释、演绎了佛教的相关哲学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在生态学研究中所具有的现代价值。在缘起论中,华严宗的“法界缘起说”是最能体现佛教的生态哲学的学说之一,它从条件互具的角度论述了世界的整体性。“业感缘起说”中的因果报应法则和六道轮回的思想不仅劝导人们行善息恶,并且把其他生物放在和人类平等的甚至是至亲的位置,重新定义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缘起性空”的无我论从否定人在内的一切生命体的实体性出发,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佛教认为,没有任何生命可以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佛教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情有性”的佛性论集中体现了佛教的生命平等观和万物平等观,有助于提升今天的现代生态意识。佛教的宇宙结构图式和成、住、坏、空的过程论思想告诉我们,生态是随因缘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人类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存空间,尽力防止生态恶化,推动生态的良性互动。佛教的净土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那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资源丰富,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对于我们今天的环境建设依然有着参照和示范的作用。第二章重点在于论述佛教宗教实践中与生态环保有关的内容。佛教“戒杀”的精神在于尊重生命;放生有助于增长人们的环境道德意识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推行素食可以帮助缓解今天的资源危机。佛教为破除“我执”和断绝“贪欲”而提倡的“少欲知足”、“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对于铲除生态恶化的心理根源有很大的启发。景色优美的佛教寺院不仅是佛教徒追求的生态理想世界的现实见证,也是和谐生态环境的典范。在第三章的结语中,作者对佛教的生态哲学和环保实践的现代价值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及肯定。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佛教论文; 生态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缘起论论文; 佛性论论文; 净土论文; 戒杀论文; 放生论文; 素食论文; 寺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