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密云水库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模拟试验研究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分析化学
作者: 王辉锋
导师: 刘晓端
关键词: 溶解性磷,总磷,富营养化
文献来源: 中国地质科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密云水库是目前北京市唯一的地表饮用水源地,其水质直接影响首都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水体的营养程度处于中营养型向富营养型转变阶段,磷为该水库藻类种群密度和数量的限制性元素,因此对水体中的磷在沉积物—水—藻之间循环状况的研究尤为重要。因此,围绕初级生产力分别对沉积物吸附、释放磷和藻类吸收磷做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0.919mg/g,在沉积物—水界面(pH=7.5,DO<2,T=5℃),水中总磷的平衡浓度为0.031mg/L,其中溶解性磷为0.018mg/L;每天沉积物向水中释放总磷和溶解性磷的平均速率分别约为0.33μg/L和0.42μg/L。在沉积物和湖水作培养基的情况下,每1万个微囊藻吸收水中的溶解性磷的平均速率约为2ng/天,斜生栅藻约为7.6ng/天,微囊藻和栅藻的平均增长速率为1.19×10~5个/mL·d和3.7×10~4个/mL·d。同时,为了说明环境因素对各个阶段磷循环的影响,本次研究做了正交实验,在沉积物释放磷阶段,主要以pH、DO和温度为环境影响因子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升高或溶解氧降低都有利于磷的释放,pH偏离中性有利于磷的释放。对于所释放的总磷(TP)来说,溶解氧为总磷释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温度和pH;而对于溶解性磷来说,pH是溶解性磷释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在藻类吸收磷阶段,本次研究以温度、光照和pH为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缺少温度或光照都不适合藻生长,其生长速率仅为正常条件的0.01~0.1倍。温度与光照相比,温度是藻类生长的更为关键的因素;不同pH情况下,藻生长的优劣顺序为微囊藻7.5>8>7>9、栅藻7.5>8>9>7。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富营养化与水体中的磷
1、富营养化简介
2、富营养化的影响
3、水体中的磷
第二节 初级生产力磷的循环
1、沉积物-水界面磷的固定与释放
1.1 研究状况
1.2 研究方法
2、生物对磷的吸收和吸附
2.1 研究状况
2.2 研究方法
3、解磷菌对有机磷的分解
3.1 研究现状
3.2 研究进展
第三节 本研究的立题意义
第二章 密云水库地质背景及样品采集
第一节 密云水库地质背景
第二节 样品采集
1、采样前的准备
2、样品的采集和现场测定
3、样品的前处理
第三节 样品的理化性质分析
1、水样溶解性磷和总磷的测定
2、沉积物总磷的测定
3、样品的理化性质结果
第三章 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与释放
第一节 表层沉积物吸附磷的饱和度实验
1、实验目的
2、实验步骤
3、结果与讨论
3.1 实验前后沉积物和湖水中磷含量的变化
3.2 沉积物与湖水间磷的平衡
3.3 湖泊对磷的负荷能力
3.4 影响因素
4、小结
第二节 沉积物释放磷实验
1、实验方法
2、实验设计
2.1 影响因子
2.2 静态释放实验
2.3 正交实验
3、结果分析
3.1 静态释放实验
3.2 正交实验
4、小结
第四章 藻类吸收磷的初步研究
第一节 密云水库水体中的藻类
1、浮游藻类对水体营养程度的评价
2、浮游藻类增长与磷的关系
3、藻类生长与环境因子
4、微囊藻和栅藻
第二节 藻类吸收磷实验
1、实验目的及流程
2、实验材料、试剂和主要仪器
3、实验方法
3.1 藻的接种与培养
3.2 培养基的配制
3.3 实验器皿的准备
3.4 藻液吸光度与细胞密度
3.5 藻吸收磷实验
3.6 取样及测定方法
4、结果与讨论
4.1 藻细胞数量的变化
4.2 水中溶解性磷的变化
4.3 藻液吸光度的变化
4.4 藻类吸收磷速度变化
4.5 藻类体内蓄积的磷
5、重复平行实验
第三节 环境因素对藻吸收磷的影响
1、光照和温度
2、pH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12-20
参考文献
- [1].不同气候条件下密云水库流域非点源污染评价[D]. 张鹏飞.首都师范大学2013
- [2].密云水库流域下游营养元素流失入库规律研究[D]. 李利生.北京工业大学2003
- [3].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磷循环研究[D]. 阎恩松.首都师范大学2008
- [4].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不同空间尺度的氮素平衡研究[D]. 李雨芯.首都师范大学2012
- [5].闽江福州段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来源及其生态风险研究[D]. 陈卫锋.福建师范大学2011
- [6].水陆交错带磷分布及沉积物磷释放控制[D]. 薛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2015
- [7].环保陶瓷滤球与沉水植物联合处理沉积物磷的试验研究[D]. 寇丹丹.武汉理工大学2012
- [8].外源硫酸盐对武汉南湖沉积物磷迁移特性的作用[D]. 袁探.华中农业大学2011
- [9].杜塘水库沉积物—水界面氮磷释放通量研究[D]. 陈友震.福建师范大学2011
- [10].沉积物间隙水磷的高分辨被动采样技术研究[D]. 时丹.南京农业大学2009
相关论文
- [1].微宇宙暖化湿地土—水界面磷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规律与机制研究[D]. 李津津.浙江大学2010
- [2].基于物质流分析的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磷循环研究[D]. 阎恩松.首都师范大学2008
- [3].一座热带抽水水库的磷释放和磷沉降特征的研究[D]. 尹涛.暨南大学2007
- [4].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氮形态特征及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功能[D]. 焦立新.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
- [5].东、黄海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研究[D]. 曹文卿.中国海洋大学2006
- [6].浅水湖泊沉积物磷释放的生物学机制研究[D]. 王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 [7].大明湖水质的季节变化模式及底泥磷吸附释放特性研究[D]. 王波.山东大学2007
- [8].城市湖泊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转化规律研究[D]. 郭志勇.河海大学2007
- [9].密云水库水体中总磷迁移转化机理及其承载能力研究[D]. 王静.吉林大学2006
- [10].密云水库浮游生物与富营养化控制因子研究[D]. 刘静.首都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