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磁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云冈石窟,风化程度,环境磁学,无损探测
环境磁学论文文献综述
任建光,黄继忠,孟田华,王旭升,胡翠凤[1](2019)在《云冈第9、10窟列柱风化程度环境磁学无损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的风化程度定量评价及无损探测是治理石质文物风化病害的前提和要求。本文在定性观察的基础上,利用环境磁学便携式磁化率仪对云冈石窟风化砂岩现场进行风化程度的无损探测,提出了片状风化砂岩风化程度定量分级标准,并以云冈第9、10窟东列柱为对象进行了风化程度定量评价实践。认为云冈石窟片状风化砂岩风化程度可以分为5级:新鲜中粗砂岩,弱风化砂岩,中等风化砂岩,强风化砂岩和全风化砂岩。片状风化砂岩在风化过程中磁化率值具有先升高后降低的特征。云冈第9、10窟东列柱柱面朝向控制砂岩的风化程度,朝北柱面风化程度最小,属中等风化;朝东、西柱面风化程度为强风化;朝南柱面风化程度最大,属全风化,其主要受太阳辐射和雨水直接冲刷的影响。恢复修建保护性窟檐是延缓云冈第9、10窟列柱风化的最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9年07期)
王浩森[2](2019)在《南海西北次海盆古地磁场长期变化及其环境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沉积物能够记录到较为连续的古地磁与古洋流的演变信息。其中,通过对沉积物中磁性矿物记录的天然剩磁(Natural Remanent Magnetisation,NRM)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构建过去较为连续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elative Paleointensity,RPI)信息,这对于地磁场演变与全球记录的对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中国南海,尤其是在西北次海盆地区,缺乏高精度的RPI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对该区域地磁场演化精细特征的理解。为此,本论文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L07岩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综合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的研究方法。利用等温剩磁(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sation,IRM)作为天然剩磁(NRM)的归一化参数,构建了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37 ka以来的RPI曲线。结果显示,L07岩芯中载磁矿物的成分较为单一,以单畴(Single Domain,SD)低矫顽力磁铁矿为主。古地磁倾角数据显示在220 cm处出现了倾角负值并伴随着RPI的低值,这与南海西北次海盆的PC83岩芯结果一致。我们认为此处的RPI最低值和倾角负值对应地磁场在28.5ka出现的”Mono Lake”极性事件。此外,我们还发现在10.5 ka年前RPI显示出一个峰值,通过结合东亚地区鄂霍茨克海岩芯的RPI记录,我们认为此RPI峰值是由于地球非偶极子场变化影响所致。这表明高纬度区域的磁通量变化对中-低纬区域的古地磁场信息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盛美[3](2019)在《末次冰消期以来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的环境磁学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亚洲夏季风的时空变化特征对理解其行为、动力学机制以及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至关重要。末次冰消期以来的高分辨率地质记录多来自我国中部和北部地区,而在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具有可靠年代约束的地质记录则相对较少。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21°9′N,110°17′E)作为雷琼半岛晚更新世形成的典型玛珥湖,因其沉积分辨率高和古环境信息丰富的特点而受到国内外古气候学者的持续高度关注。此外,目前在北半球报道的地磁场长期变化和古强度记录绝大多数来自于欧洲、北美和加拿大等高纬度地区,来自东亚和热带地区的可靠记录则较为缺乏。湖光岩沉积具有连续性好、岩性均一、磁性强等特征,是记录区域地磁场行为(包括地磁场方向和强度)和探讨全球地磁场行为机制的理想载体。本论文运用“芯杆活塞钻”在湖光岩水深13 m处钻取2只交叉岩芯,基于标志层、AMS ~(14)C和~(210)Pb/~(137)Cs测年结果,获得了时间跨度为22 kyr的高分辨率拼接岩芯,对其开展了系统的岩石磁学、环境磁学、古地磁退磁及古气候指标测试分析。磁化率和微量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湖光岩岩芯样品的磁化率与中国黄土高原典型黄土样品相比明显要大很多,而与围岩磁化率较为接近;湖光岩沉积的稀土元素分配型式与围岩几乎一致,而与我国北方黄土呈现的Eu亏损、轻稀土相对富集和重稀土相对平缓的变化特征明显不同。以上证据足以表明湖光岩沉积物源主要为其周缘火山岩,而非北方干旱地区的风成堆积。详细的岩石磁学(包括热磁分析、磁滞回线分析、FORC图解分析和低温磁学分析)并结合扫描电镜、透射电镜以及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湖光岩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超顺磁和假单畴(含钛)磁铁矿以及顺磁性菱铁矿(主要出现在新仙女木期和中、晚全新世等磁浓度较高阶段)为主,并可能含有少量的硫铁矿物。详细的环境磁学、孢粉和有机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由岩芯顶部向下磁信号呈阶段性逐步下降趋势,并与有机质含量呈显着的反相关关系,可能表明沉积后还原条件对磁性矿物的保存/溶解具关键作用。具体来说,在早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11,500-6500 yr BP)和B?lling–Aller?d(BA)暖期,热带和亚热带树种百分含量、总机质及硫含量最高,而Ti元素含量和磁浓度最低,磁性物质在强还原环境下被大量溶解,与该时段降雨量较大、湖面水位高和气候较为适宜的特征相一致;而在新仙女木(YD)冷期和中、晚全新世时期,磁浓度和Ti元素含量较高,有机质和硫含量显着降低,湖面水位较低和气候较为干旱,在弱还原环境下部分磁性矿物得以保存。将湖光岩16 kyr BP以来的古环境记录(孢粉、环境磁学和有机质含量)与我国南方石笋、极地冰芯、北方东亚季风区的古环境记录和北纬30~o太阳辐射等对比发现:在亚轨道尺度上,湖光岩的古气候变化总体上与北纬30~o夏季太阳辐射呈较一致的变化;在千-百年尺度上,湖光岩记录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主要气候事件,包括BA暖期、YD冷事件和全新世以来的8个冷事件(分别对应于9.2,8.2,6.5,5.3,4.2,2.8,1.4和0.4 kyr BP),而且以上8个干冷事件与Bond et al.(1997)在北大西洋发现的气候冷事件完全可以对应。因此,末次冰消期以来湖光岩沉积的古气候记录总体上反映了由太阳辐射控制并受到高纬度短尺度事件显着影响的亚洲夏季风历史。此外,湖光岩孢粉百分含量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指数的对比分析显示,从7 kyr BP开始,随着ENSO活动频次和强度的逐渐增加,湖光岩草本植物百分含量高而热带植物树种百分含量低的阶段基本上对应于ENSO活动频繁的时期,可能表明在年代际尺度上亚洲夏季风的变化与ENSO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对u-channel古地磁样品系统的交变退磁结果显示,湖光岩沉积记录了稳定可靠的原生剩磁方向,10 kyr BP来磁倾角长期变化曲线(PSV)与GEOMAGIA模型拟合结果可以较好对比,但沉积后还原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相对古地磁强度记录的可靠性,导致古强度记录并不理想。湖光岩PSV记录不仅可与东亚考古磁学、火山熔岩、海洋和湖泊沉积记录在磁倾角变化特征和幅度上具有较好一致性,而且总体上可与瑞士、芬兰、英国、大西洋西部、美国东部和加拿大东部等北半球湖泊记录进行对比,表明了PSV记录在北半球较大区域范围内的一致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9-05-20)
王琬璋,周良勇,段宗奇,姜兆霞,刘建兴[4](2019)在《现代黄河叁角洲沉积物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及环境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黄河叁角洲Z07孔沉积物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和环境磁学研究.通过结合沉积速率和古地磁长期变化数据,我们为该孔建立了较为精确可信的年代框架(1999-03—2006-06A.D.).环境磁学结果表明黄河叁角洲沉积物与中国黄土的磁学特征相似,主要载磁矿物为单畴(SD)磁铁矿,超顺磁颗粒(SP)含量也较高.整体上,该孔沉积物磁学参数的变化主要受粒度和含量控制.岩芯磁性参数在2003年前后发生了系统变化.我们认为,黄河自2002年起进行调水调沙工程,黄河下游河道冲刷加剧,形成新的物质来源,河流输入的沉积物粒度变粗,输沙量增加,这一新的物质来源是造成Z07钻孔磁性参数发生显着变化的主因.(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陈慧[5](2019)在《末次冰期以来甘孜黄土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磁学指标作为常用的气候替代指标,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气候受印度季风、西风与高原季风的影响,区域内广泛分布的黄土是进行环境磁学与环境变化研究的理想材料。本文主要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研究川西高原黄土的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我们系统采集了川西高原的现代表土,并详细分析了表土磁化率、赤铁矿、针铁矿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现代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末次冰期以来甘孜黄土的环境磁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并通过多种磁学参数与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重建了川西高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降水量变化历史。研究主要获得以下初步结论:(1)川西高原表土磁化率值变化幅度较大,由南向北大体呈降低趋势,温度和降水量的组合即水热差异是控制表土磁化率值变化的主要原因。频率磁化率百分比(χ_(fd)%)和年均降水量存在较好的相关关系,可以用于反映川西高原降水量的变化。漫反射光谱分析获得的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Hm)、针铁矿(Gt)含量在川西高原空间差异明显,受气候环境影响。表土Hm/(Hm+Gt)与年均降水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系数较低。温度对磁学指标也有重要影响,但我们的结果显示两者相关系数较低,可能是由于温度对磁性矿物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而且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工作。(2)甘孜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环境磁学特征表明磁化率和其他剩磁指标在古土壤层中呈高值,黄土层中呈低值,磁学指标的变化可能是受到磁性矿物种类、粒径以及浓度的影响。甘孜黄土-古土壤序列的主要载磁矿物是磁铁矿与磁赤铁矿等亚铁磁性矿物,主要粒径是单畴(SD)和假单畴(PSD)颗粒。黄土样品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低,主要为假单畴(PSD)颗粒;古土壤样品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较高,主要为单畴SD颗粒。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Hm)与针铁矿(Gt)含量在古土壤层与黄土层中呈不同变化,Hm/(Hm+Gt)在古土壤层中呈高值,黄土层中呈低值,与χ_(fd)具有良好的对比性。(3)在表土磁学参数与现代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已有的χ_(ARM、)χ_(ARM/)χ_(lf)、χ_(ARM)/SIRM、χ_(fd)/HIRM指标与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应用在甘孜黄土中,并结合本研究获得的χ_(fd)%与降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重建了川西高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降水量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各指标重建的古降水量总体变化趋势一致,但降水量绝对值存在差异。在MIS2和MIS4阶段降水量较低,MIS2阶段平均降水量为515±95mm;MIS4阶段平均降水量仅为480±130mm,为末次冰期以来降水量最低值。在全新世MIS1阶段、MIS3阶段以及MIS5阶段降水量较高,全新世MIS1降水量呈现快速增高的变化特征,降水量平均值为605±75mm;MIS5阶段早期降水量为585±135mm,晚期降水量为600±140mm,降水量高于MIS3阶段。甘孜地区末次冰期以来的古降水量变化可能主要受印度季风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川西高原黄土的磁学特征、变化机制以及重建末次冰期以来高原环境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邓海英,陈学刚[6](2019)在《新疆喀纳斯景区道路沿线表土环境磁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验证环境磁学方法监测旅游景区道路沿线土壤污染的可行性,分别采集新疆喀纳斯旅游景区道路沿线区(距离道路<0. 5 m)、远离道路区(距离道路>30 m)以及远离旅游活动区(作为对照区)的表土样品,利用磁测、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方法对其磁学性质、空间分布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道路沿线区表土样品χLF(低频磁化率)、SIRM(饱和等温剩磁)平均值分别为194. 24×10-8m3/kg和2 288. 62×10-5Am2/kg,显着高于远离道路区和对照区.②道路沿线表土样品SOFT(软剩磁)、HIRM(硬剩磁)及S-ratio(300 m T反向磁场测试的等温剩磁与SIRM比值的相反数)平均值分别是对照区的4. 35、3. 66、0. 99倍,S-ratio平均值接近于1,SIRM/χLF平均值小于20 k A/m,χFD(百分频率磁化率)平均值为2. 04%,IRM(等温剩磁)获得曲线呈先快后慢的上升趋势.③道路沿线区表土样品的χLF、IRM20 mT(20 m T正向磁场测试的等温剩磁)、SIRM相互之间以及叁者与SOFT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χLF与χFD、SIRM/χLF均呈显着负相关,χFD与SIRM/χLF呈显着正相关,S-ratio与SOFT呈显着正相关、与HIRM呈显着负相关.④道路沿线区和远离道路区表土样品的磁性矿物均存在光滑完整的球粒状、不规则或片状颗粒,其元素组成主要是C、O、Si、Al、Fe等,并含有微量的Ni、Cr、Mn等重金属元素.研究显示,新疆喀纳斯旅游景区道路沿线表土样品磁性矿物含量较高,载磁矿物以多畴、假单畴粗颗粒的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导,χLF、SIRM、SOFT的空间变化趋势类似,均在通往湖口的道路处出现高值区,并且磁性颗粒较粗,形成潜在土壤污染区.道路沿线区表土样品磁性增强可能与旅游交通活动产生的磁性颗粒外源输入有关.因此,环境磁学方法具有大范围监测景区土壤环境、判别污染物来源和圈定旅游交通土壤污染范围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晓雪,聂军胜,Joel,Saylor,张蕊[7](2018)在《札达盆地晚中新世河湖相沉积物环境磁学特征与南亚季风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新生代印度季风的演化一直以来是地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对印度季风的研究多集中在海洋沉积物上。磁学参数作为指示气候的重要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黄土高原等地区的古气候重建中,对揭示东亚季风的演化历史和驱动机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利用磁学指标对印度季风变化历史的研究还很稀少。文章运用磁学方法对藏南札达盆地的河湖相沉积物进行分析,发现磁学参数值在8.6 Ma前后发生了明显变化,对应沉积环境和岩相的改变(由河流环境和粗颗粒沉积转变为潮上环境和较细的沉积)。8.6 Ma前磁学参数值较高,磁化率(χ)高的原因可能是风化生成的超细颗粒含量多导致的,而HIRM高是由于风化形成赤铁增多引起的。鉴于研究剖面的沉积速率在8.6 Ma发生了快速的增加以及以前的研究揭示这段沉积物风化程度较低,我们把8.6 Ma后所有的磁学参数值的降低归因于季风增强造成沉积剥蚀搬运速率的增加而非磁性矿物溶解。考虑到札达盆地记录的气候变湿时间与阿拉伯海叶蜡碳同位素记录的南亚干旱化得以缓解的时间一致,我们认为这些记录共同指示了印度夏季风的增强。在综合分析青藏高原隆升、特提斯海退缩、南北半球冰量变化和印度洋表水温度变化的基础上,我们把印度夏季风的增强归因为南极冰盖的增加或者是青藏高原的向东北扩张。这一研究加深了对印度季风变化历史和驱动机制的认识。(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6: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1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期刊2018-10-21)
于晶[8](2018)在《菲律宾海四国盆地IODP322航次C0012站位岩芯沉积物环境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国盆地位于菲律宾海板块北部,垂直南海海槽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四国盆地的沉积物记录了中新世以来板块重组以及古环境变化的信息。作为南海海槽发震带实验项目的一部分,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22航次,在四国盆地设置了C0011和C0012两个站位,其目的是为了研究即将进入俯冲区域的四国盆地内的沉积物和玄武岩洋壳的物质组成、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其中,C0012站位位于Kashinosaki海山月牙形海脊顶部,可分五个沉积单元,包括上四国盆地相(A段),中四国盆地相(B段),下四国盆地半远洋相(C段),下四国浊流相(D段)和富火山碎屑相(E段)。本文对在322航次C0012站位获得的391块岩芯样品进行了环境磁学和岩石磁学分析,确定沉积物磁学性质,讨论中新世以来四国盆地的物源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上四国盆地相沉积物的磁性颗粒主要为磁铁矿,以准单畴(PSD)颗粒为主;中四国盆地相沉积物含有大量的粗粒钛磁铁矿以及少量的高矫顽力的赤铁矿;下四国盆地半远洋相沉积物的磁性矿物的种类、含量、磁畴状态均发生明显变化;下四国盆地浊流相沉积物含有较多的顺磁性矿物;富火山碎屑相沉积物含有少量高矫顽力的硬磁性矿物。四国盆地的物源在11 Ma发生巨大改变,在18.9-11 Ma期间半远洋沉积物的物源主要是中国东海和日本四万十带碎屑沉积物,火山物质来自日本西南地区;11-7.1 Ma期间物源为伊豆小笠原-本州碰撞带和日本列岛;7.1 Ma后,物源主要来自伊豆小笠原-本州碰撞带,南海海槽的形成限制了日本列岛的物源输入。(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20)
蒋凯[9](2018)在《13万年以来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环境磁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浑善达克沙地地处我国北方季风边缘区,区域气候可能受到东亚季风和北半球西风环流的共同影响。作为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带,对该地区典型地质记录开展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对于揭示季风边缘区古气候特征和演化历史及其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浑善达克沙地内发育的风成砂-古土壤序列和湖泊沉积存在延续时间短、沉积连续性较差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区域内较长时间尺度上的古气候重建及轨道尺度上古环境演化历史的认识。近年来的野外地质调查时发现,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山间低洼地带保存了末次间冰期以来沉积连续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这些远离黄土高原主体、同时作为目前我国报道的纬度最北的黄土沉积不仅可有效弥补风成砂和湖泊沉积古气候记录上的不足,同时为深入理解我国北方季风边缘区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的古季风演化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了良好素材。本文以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发育的北沟黄土-古土壤序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光释光测年和精细的岩石磁学、环境磁学、地球化学和漫反射光谱分析,并主要得到以下几点认识:1)岩石地层、磁化率和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该剖面记录了末次间冰期以来完整的风成堆积历史,并通过东亚夏季风指标(Rb/Sr及χARM/χ)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对比建立了 13万年来该黄土-古土壤序列精细的年龄模式;2)在黄土高原上通常用来表征成壤强度和夏季风强度的磁参数并不完全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400 mm等降水线附近)的风成黄土,特别是在末次冰期,部分磁参数(如饱和等温剩磁(SIRM)和饱和磁化强度(Ms)主要受控于由冬季风所携带的粗粒PSD-MD亚铁磁性颗粒的通量变化;3)北沟黄土的化学风化程度明显弱于黄土高原上的典型黄土,同时在黄土高原上被广为用来指示东亚夏季风(如Rb/Sr和Ba/Sr)和冬季风(如Zr/Rb)的地球化学指标在解释季风边缘区的古气候历史上与磁参数相比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和确定性,而该剖面复杂的磁信号可能是对季风边缘区较弱夏季风的阈值响应。4)在末次间冰期东亚夏季风可以延伸到内蒙古中东部,这与现今气象观测相一致;在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过渡期,在冬季风阶段性增强的同时夏季风逐渐减弱,亦与目前冬季风与夏季风反相位变化的观点相一致;在末次冰期,北沟黄土虽然沉积分辨率较低,但仍表现出记录亚轨道尺度上夏季风快速变化和千年尺度干冷事件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8-05-18)
杨会会,申琪,冉亚洲,李传志,梁文天[10](2018)在《四川盆地西南缘PETM事件的环境磁学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前陆盆地中保存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气候和构造演化的重要地质记录.本文通过对四川盆地西南缘新生代沉积物进行年代学、环境磁学和碳同位素的综合研究,发现了在陆相沉积中报道甚少的古新世-始新世极热(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PETM)事件.多项高分辨率的环境磁学参数曲线可同已报道的海陆相碳同位素曲线进行良好对应,揭示了PETM事件详细的演化过程,表明环境磁学参数可以作为反映古近纪温暖气候事件的替代性指标.在机制上,PETM时期大气中CO_2含量剧增导致全球增温,局部中低纬度地区降水量增加.首先,降水量增加导致源区化学风化增强,加速了硅酸盐中Fe~(2+)的析出并转化成亚铁磁性矿物,使得PETM时期地层中亚铁磁性矿物富集.其次,降水量增加导致河流水动力增强,缩短了碎屑物质中亚铁磁性矿物的氧化时间,使其未完全风化至赤铁矿便被沉积,导致该时期地层中亚铁磁性矿物含量的增加以及多项环境磁学指标异常.通过环境磁学手段揭示的PETM事件,进一步丰富了该事件的全球陆相地质记录,为研究其演化过程和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环境磁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海洋沉积物能够记录到较为连续的古地磁与古洋流的演变信息。其中,通过对沉积物中磁性矿物记录的天然剩磁(Natural Remanent Magnetisation,NRM)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构建过去较为连续的地磁场相对古强度(Relative Paleointensity,RPI)信息,这对于地磁场演变与全球记录的对比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中国南海,尤其是在西北次海盆地区,缺乏高精度的RPI记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们对该区域地磁场演化精细特征的理解。为此,本论文以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L07岩芯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综合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的研究方法。利用等温剩磁(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sation,IRM)作为天然剩磁(NRM)的归一化参数,构建了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区37 ka以来的RPI曲线。结果显示,L07岩芯中载磁矿物的成分较为单一,以单畴(Single Domain,SD)低矫顽力磁铁矿为主。古地磁倾角数据显示在220 cm处出现了倾角负值并伴随着RPI的低值,这与南海西北次海盆的PC83岩芯结果一致。我们认为此处的RPI最低值和倾角负值对应地磁场在28.5ka出现的”Mono Lake”极性事件。此外,我们还发现在10.5 ka年前RPI显示出一个峰值,通过结合东亚地区鄂霍茨克海岩芯的RPI记录,我们认为此RPI峰值是由于地球非偶极子场变化影响所致。这表明高纬度区域的磁通量变化对中-低纬区域的古地磁场信息有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磁学论文参考文献
[1].任建光,黄继忠,孟田华,王旭升,胡翠凤.云冈第9、10窟列柱风化程度环境磁学无损评价[J].工程勘察.2019
[2].王浩森.南海西北次海盆古地磁场长期变化及其环境磁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3].盛美.末次冰消期以来广东湛江湖光岩玛珥湖沉积的环境磁学和地磁场长期变化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9
[4].王琬璋,周良勇,段宗奇,姜兆霞,刘建兴.现代黄河叁角洲沉积物磁性地层年代框架及环境磁学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5].陈慧.末次冰期以来甘孜黄土环境磁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兰州大学.2019
[6].邓海英,陈学刚.新疆喀纳斯景区道路沿线表土环境磁学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19
[7].王晓雪,聂军胜,Joel,Saylor,张蕊.札达盆地晚中新世河湖相沉积物环境磁学特征与南亚季风演化[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6: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1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2018
[8].于晶.菲律宾海四国盆地IODP322航次C0012站位岩芯沉积物环境磁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9].蒋凯.13万年以来浑善达克沙地南缘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环境磁学和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8
[10].杨会会,申琪,冉亚洲,李传志,梁文天.四川盆地西南缘PETM事件的环境磁学记录[J].科学通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