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金代社会等级结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少数民族史
作者: 宋立恒
导师: 李桂芝
关键词: 金代,社会等级,法律身份,权利义务
文献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这篇论文是以金代社会等级结构为研究对象,全面介绍了金代社会各等级以及等级内部各阶层的身份地位、权利义务、生存处境等基本状况,并进一步探讨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流变、社会表现,进而加深了对整个金代社会历史了解。本文包括六部分: 第一章导论。从理论的角度界定了等级和阶级的不同,探讨了研究等级结构在研究古代社会历史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从方法的角度提出了研究等级结构应注意强调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的研究,应借鉴社会学、法律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贵族。划分了贵族各阶层,描述了他们的政治、经济特权。对贵族间的矛盾斗争作了性质上的分析。客观评价了贵族在金初的特殊贡献,及历史成因。 第三章品官。表述了各级品官所承担的职务、职长和所享受的待遇,总结了其中的特点。对品官的来源、品官的迁转,以及国家对品官的管理制度作了必要的考察。对汉官在金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当时各机构中的吏员阶层进行尝试性研究,首次揭示了金代吏员的基本状况。 第四章平民。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平民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进行了分别表述。对女真农业平民贫困化的原因作了补充分析,指出女真农业平民的贫困化绝不单纯是生活的堕落,而是由于掠夺战争的结束,及封建因素的影响,使传统奴隶制的生产方式走向破产造成的,这种破产来源于两个“不足”,一是劳动力的补充不足,一是土地的补充不足。同时,讨论了汉族农业平民的贫困的特殊原因。最后,对国家的解困政策和措施进行了分析评价。 第五章奴婢。对金代奴婢进行了类别划分,对各类奴婢的身份差别进行了辨析。在辨析过程中,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认识,如认为监户的来源有奴婢;把官户的劳作混同于宫中工匠等。对“奴婢户”这个学术界普遍认为不存在的户类作了推断,认为“奴婢户”作为国家奴婢是存在的,并且数量很大。本部分还以奴婢为切入点,讨论了金代的社会性质,认为金代在章宗朝以前是两种社会形态并存,女真人本身的社会形态还保持着奴隶制,到章宗朝这种“二元体制”才开始向“一元体制”过度,并最终完成。 第六章金代社会等级结构的主要特征。通过与辽代、元代相比较,概括了金代社会等级结构的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社会等级中虽然民族差异表现明显,但尚未达到辽代、元代那样的程度;二是金代虽然也信奉佛教,但始终没有形成僧侣贵族阶层。对于这两种现象,本文分析认为,第一点与女真人本身也是农耕文化类型有关。第二点与防止宗教惑乱民众的政治目的和推崇儒学的文化取向,以及女真人的萨满教信仰有关。 通过这六部分的系统研究,我们获得了对整个金代社会等级状况的全面的认识。当然,本文还很不成熟,所列问题的表述和分析还很不到位,有些问题尚未提及。这都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金代、社会等级、法律身份、权利义务。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社会等级结构在研究古代社会历史中的重要性
一、中国古代社会本身就是等级社会
二、研究等级结构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关于社会等级问题研究的回顾
四、研究社会等级结构在方法上应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第二节 研究金代社会等级结构的特殊意义
一、金代的民族等级与社会等级及我们的研究范围
二、金代社会等级结构有极其丰富的研究内容
三、研究金代等级结构的特殊意义
第三节 以往对金代社会等级研究的状况和本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一、以往的研究状况
(一) 关于金代社会等级的综合性研究
(二) 关于各具体等级或阶层的研究
(三) 研究的薄弱点
二、我们研究的思路和具体方法
三、本文的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 基本观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二章 贵族等级
第一节 贵族等级的构成以及他们享有的不同特权
一、皇室贵族
(一) 皇帝
(二) 后妃、太子
二、宗室贵族
(一) 宗室贵族的政治特权
(二) 宗室贵族的经济特权
三、世戚贵族
(一) 世戚贵族
(二) 世戚贵族的特权
第二节 金代前期贵族的特殊贡献及贵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一、金代前期贵族的特殊贡献
(一) 建立军功
(二) 创建制度
(三) 关于金代早期的贵族民主政治
二、贵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一) 围绕争夺帝位的斗争
(二) 各派系势力的斗争
(三) 皇帝与宗室的斗争
(四) 对贵族之间矛盾和斗争的看法
第三节 关于其他民族的贵族问题
一、渤海贵族
二、汉族世侯
第三章 品官等级
第一节 金代各级品官的职掌及特征
一、三品以上官员官居要职,掌握重权
二、四、五、六品官员职务渐轻,但仍有相当权力
三、六品以下官员职务最低,职权较微
第二节 各级品官的待遇及特征
一、钱粮俸给按三种比例递减,品级越高递减幅度越大
二、同品内、外官在职田、钱粮、杂色方面内、外有别
(一) 在职田、钱粮方面外重内轻
(二) 在其他杂色方面内重外轻
三、其他非物质待遇也随品而定,个别待遇有重内收轻外官现象
(一) 豁免处罚
(二) 子弟入学
(三) 门荫子弟
(四) 服舆随从
第三节 品官的来源及国家对品官的监察
一、品官的选用和授官、致仕
(一) 选用途径
(二) 授官和迁转办法
二、国家对品官的监察
(一) 完备监察制度体系
三、金后期官僚队伍的腐败和国家惩治措施
(一) 贪脏
(二) 渎职
第四节 关于金代品官的两个补充问题
一、汉官在金代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 金初汉官的作用
(二) 金中后期汉官的作用
二、各级职官机构中的吏员与品官等级的关系
(一) 关于吏员的范围以及各级机构中吏员的数量及职掌
(二) 不同职务吏员的待遇
(三) 吏员的入列品官
(四) 吏员的仕宦处境
第四章 平民等级
第一节 金代平民等级中农业平民的经济占有和赋役负担
一、女真族农业平民
(一) 土地获得方式及占有数量
(二) 奴婢获得方式及占有的数量
(三) 赋税和劳役负担
二、汉族农业平民
(一) 赋税负担
(二) 徭役负担
第二节 其他非农业平民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
一、士人阶层
(一) 学校和读书人的数量
(二) 士人的社会生活
二、商人阶层
(一) 商业的繁荣
(二) 商人的赋税负担
(三) 商人的日常经营及社会地位
三、工匠
(一) 金代工匠群体的形成和数量
(二) 官府工匠的工值
(三) 工匠的法律身份和生活状况
第三节 女真族、汉族农业平民的贫困化及国家的解困措施
一、女真人农业平民的贫困化及国家解困措施
(一) 表现
(二) 原因分析
(三) 贫困化对金社会的影响
(四) 国家的调整措施
二、汉族农业平民的贫困化及国家解困措施
(一) 表现
(二) 原因分析
(三) 汉族农业平民的生活困境对金代社会的影响
(四) 国家的解困措施
第五章 奴婢等级
第一节 奴婢等级的基本构成与身份的差别
一、第一类:官奴婢
(一) 监户
(二) 官户
(三) 对奴婢户的理解
(四) 关于国家奴婢是以“户”计的问题
二、第二类:私人奴婢
(一) 对私奴婢中“驱”的讨论
(二) 关于私人奴婢“以口计”的原因
(三) 金代私人占有奴婢的类型及总体数量
(四) 二税户
第二节 金代奴婢的生存处境及身份地位的有限改善
一、生存处境
二、奴婢身份的有限改善
(一) 对擅杀奴婢的法律干涉
(二) 对“奴可告主”的认可
(三) 奴婢的科举限制的放宽
(四) 奴婢通婚限制的放宽
第三节 以奴婢为视角看金代社会形态的性质
一、金代世宗以前女真人社会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
二、世宗时期女真人社会仍旧是奴隶制
三、关于奴婢在女真人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
四、早期放免奴婢并不意味着封建化趋势
五、章宗时期放免奴婢的性质与社会形态的一元化
第六章 金代社会等级结构的两大特征
第一节 社会等级中处处体现着民族等级的差别
一、女真族品官和汉族品官在任职、官民比及待遇上的不平等
(一) 几乎所有的重要的职务都是由女真人担任的
(二) 女真人的官民比例远远超过汉族的官民比例
(三) 女真人品官在选举、升转、荫官、俸禄等方面待遇特别优厚
二、女真族平民和汉族平民在法定义务和权力上的不平等
(一) 从经济占有和赋役方面比较
(二) 从科举方面比较
三、奴婢等级基本由汉人构成的
四、对金代民族不平等程度的基本估计及原因分析
(一) 基本估计
(二) 原因分析
第二节 僧侣群体始终没有成为一个特权等级
一、金代皇帝对佛教的双重态度
二、金代压制佛教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一) 控制其僧侣群体的人员数量和资产
(二) 法律上不给予僧侣特权
(三) 限制僧侣的政治活动
三、原因分析
(一) 辽代“因佛灭国”的教训
(二) 关于政治的原因
(三) 关于文化的原因
(四) 萨满教的因素
参考文献
博士阶段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作者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6-30
参考文献
- [1].金代教化问题研究[D]. 孙凌晨.吉林大学2018
- [2].金代宗室研究[D]. 李玉君.吉林大学2010
- [3].金代教育研究[D]. 兰婷.吉林大学2008
- [4].金代移民研究[D]. 郝素娟.吉林大学2016
- [5].金代货币经济研究[D]. 裴铁军.吉林大学2016
- [6].金代区域文化研究[D]. 王万志.吉林大学2009
- [7].冲突与融合——金代文化的变迁[D]. 龙小松.浙江大学2008
- [8].金代汉族家庭形态研究[D]. 刘晓飞.吉林大学2013
- [9].金代行政路制研究[D]. 孙佳.吉林大学2014
- [10].金代契丹人研究[D]. 夏宇旭.吉林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金代武将群体研究[D]. 贾淑荣.吉林大学2012
- [2].金代区域文化研究[D]. 王万志.吉林大学2009
- [3].宋金交聘制度研究(1127-1234)[D]. 李辉.复旦大学2005
- [4].金代儒学研究[D]. 刘辉.吉林大学2008
- [5].金代教育研究[D]. 兰婷.吉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