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报人小说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代,岭南报人,小说家,王斧
报人小说家论文文献综述
梁冬丽[1](2019)在《近代岭南报人小说家王斧考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访查大量国内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考述王斧在辛亥革命以前,作为职业报人及其从事小说创作以宣传政治主张的功绩;辛亥革命以后,以国民革命见证者身份从事监察员的政绩,及作为收藏家、革命资料整理者诸工作的成就。全面梳理了王斧的文学作品与文学活动,补充了目录未着录或前人研究成果未及之作品,辨析署名与王斧常见署名相同的报人小说家张丹斧作品的差异。王斧在《唯一趣报有所谓》《香港少年报》《中兴日报》等工作的叁年间,共发表小说36篇次,以短篇为胜,能够将古典情绪与现代笔法结合,特别是运用"经济""精彩"的戏剧化创作手段,有文体学意义。(本文来源于《明清小说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孟丽[2](2018)在《论云南近代报人小说家》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云南近代报人小说家开始出现。他们兼有报人和小说家双重身份,是云南第一代小说作者。思想上,报人小说家具有强烈的启蒙精神、新旧杂糅的矛盾性。他们的出现促进了云南近代小说创作繁荣,标志着云南职业作家初步形成,对20世纪云南文学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曾礼军[3](2016)在《近代报人小说家群体的代际兴替与时代特征——以上海活动中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报人小说家群体是伴随着近代报纸杂志等新兴媒体而成长的新型文人群体,是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由本土向西方对接的直接推动者和主要肩负者。他们大致可以划分为叁代:《申报》报人小说家群体,活动于1872年至1894年,他们是小说报刊创编的探索者和尝试者;清末报人小说家群体,活动于1895年至1911年,他们开创了小说报刊创编的新局面,推动了小说报刊创编的第一波高潮形成,普遍重视小说的政治启蒙作用,使小说文体从文学边缘地带走上了中心位置;民初报人小说家群体,活动于1912年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他们推动了小说报刊创编的第二波高潮形成,重视小说的消遣娱乐功能,促进了中国都市文学的初步兴起。(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6年04期)
曾礼军[4](2015)在《乡邦文人与都市文学——清末民初上海文学建构中的报人小说家群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群体主要云集于上海,是近代上海都市文学的主要建构者。他们以报刊杂志等新兴媒体为主要交流平台,通过个人交往、乡邦群聚和同人结社等交流形式而形成乡邦色彩浓厚的文人群体圈。不同乡邦地域的报人小说家群体对于上海都市文学建构具有不同的作用。大致而言,广东籍报人小说家群体起到先锋引领作用,江浙籍报人小说家群体承担主体建构作用,上海本籍报人小说家群体则致力于本地文学倡导。他们虽然在上海都市文学建构中有着突出的文学贡献,但对于都市上海却有着浓厚而深刻的文化隔膜和游离性,文学书写中对上海充满着辛辣的批判,精神皈依中则怀有深厚的乡土情结。(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5年06期)
吕朋,周怡[5](2015)在《晚清着名报人小说家李伯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着名谴责小说家李伯元是晚清报人中的重要一员,李伯元的文学之路是从办报开始的。办报贯穿李伯元生命的最后十年时间,他先是参与编辑《指南报》;而后创办《游戏报》,以诙谐之笔,写游戏之文,隐寓劝惩,成就"晚清文艺小报之巨擘";又改办《世界繁华报》,将时事新闻与小说等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办报效果突出;并主编《绣像小说》,李伯元小说创作一发不可收。其辉煌的报业生涯最终造就了他巨大的文学成就。(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许恋恋[6](2014)在《小说家背后的名报人》一文中研究指出张恨水是近代中国着名的通俗小说家,然而在着名作家的身份背后,他还是民国时期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报人。从1918年踏入新闻界开始,直到1948年从《新民报》辞职,张恨水在新闻界工作达叁十年。数十年的新闻从业经历让张恨水形成了自己对报刊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报刊应是发表主张、代民立言以及传播信息的媒介。他提出新闻不仅需要秉笔直书,更需要学习多方面的技能,甚至对抗战期间应如何做好抗战宣传,发动民众积极参与抗战救国,张恨水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有细致的描述。而他从自己编辑副刊多年的经验出发总结的副刊编辑思想更是向我们展现了民国时期报纸副刊的精神面貌。他认为报纸副刊也应大胆配合时事,敢于配合言论版积极发声,但同时需要注意编辑手法,注重可读性等观点对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仍有启发。关于张恨水的研究角度很多,其中文学方面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从新闻学的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较少,因而研究其新闻活动及新闻思想对丰富我们的新闻史有很大的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张恨水生平的新闻活动,主要分为初涉报界时期、北京主编时期、自主办报时期和抗战主编时期,本文第一章对这四个时期进行了细致的叙述,力求完整地呈现出张恨水一生新闻活动的轨迹。本文第二章是全文的重点章节,主要探讨了张恨水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副刊角色观、报刊功能观、素养观及抗战宣传观。其中,副刊角色观是其新闻思想的核心内容,报刊功能观集中体现了张恨水的新闻理想,素养观则是其对新闻工作者应以何种状态面对新闻事业的集中体现,抗战宣传观是张恨水在特殊历史环境下新闻思想的特殊表现。本文第叁章着重探讨了张恨水新闻思想的成因,分别从幼时家世教育的影响,身边同业报人的砥砺和民国报业环境的打磨叁个方面予以论述。论文最后一章主要论述了张恨水新闻思想的历史评价,主要从积极意义和局限性两个方面予以探讨。希望通过本文这四个章节循序渐进的论述,对张恨水一生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有个较为清晰系统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4-09-10)
申畅[7](2014)在《媒介环境视阈下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动荡文化产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伴随西方殖民入侵和文化扩张而来的先进印刷出版技术和以近代报刊为表征的大众出版传媒,不仅为晚清文学和中国传统文人打开了广阔的话语空间,更为他们带来了诸种新的可能性。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方式、文人的生存方式、作家的思维方式、读者的接受方式和文化的消费方式等,都因近代报刊出版传媒的出现,才有了脱离传统轨道向现代性转换的历史契机。近代报刊出版传媒的出现,不仅构建了全新的文学生产流通机制,使得文学从贵族阶级的特权中解放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它所营造的新媒介传播环境,不但为传统士人提供了全新的职业选择空间,还为他们开辟了一条摆脱封建政权束缚,向独立职业个体和现代知识分子转型的实现途径,并促成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变革性意义的事物——以提供稿酬为生活资本的“作家”这一职业的的诞生。本文从整个时代历史和文学的语境出发,力图在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文化图景中,通过对晚清报人小说家群体及作家这一行业的职业化过程做一梳理性的动态考察和立体呈现,透视晚清报人小说家在近代报刊传媒营造的新媒介环境下的身份转变及其对文学和文化格局的影响,拂过历史的面纱,立体地再现中国“作家”这一职业的产生和传统文人从儒家的“士”到大众文化生产者的职业化之路,及其在新的生存处境下的精神现实和文化意义,揭示媒介、文化和人类传播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绪论,主要是对本文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和意义的介绍,以及行文中一些相关用词之界定。第一章,从媒介变迁与文学发展、文学传播主体身份、小说为代表的俗文学叁方面入手,系统的呈现古代媒介环境下,文学的生产创作、存在形式、内容观念、文学创作的非职业化传播生态。第二章,以1840-1894年间,有过报业经历并翻译或创作过小说的文人群体为研究对象,试图在清末社会变迁的历史情境之中,探究作为中国现代职业作家萌生成长的最初链环的那些在晚清最早栖身报业并从事小说创作的文士,在新的生存处境面对自我身份转变时展现了怎样的精神现实和文化意义,找到他们在作家职业化之初期中的位置和历史作用。第叁章,从新媒介环境的形成、文化传播主体的更新、报人对小说地位提升的舆论造势和创作示范几方面入手,来展现一个有别于古代的新文学传播生态在晚清的形成,及其它从技术手段、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实践主体等各方面,为文学的现代性转化、文学生产流通的市场化和文学创作的职业化准备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和蕴育土壤。第四章,根据笔者的数据统计可知,从1902年底到1903年开始,近代传媒提供的大众传播手段以对小说流通方式的全面介入为表征,代替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的士人群体交流唱和的小众传播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文学的运作机制和文学传播生态。而中国文学创作能够成为提供劳动报酬的职业之一种,始于小说创作的职业化,小说创作的繁荣兴盛和职业小说家队伍的正式出现,又始于政治精英对小说地位的提高和对新小说的鼓吹。所以本章先论述政治报人小说家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活动对文学创作职业化之路的正式开启和示范之功。然后再根据时代文化环境下小说作者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身份地位、价值追求等各种因素合力作用下所造成的创作倾向,将晚清职业小说家整体分为合译型、自译型、自创型和复合型四类,在每个类型选取较有代表性的报人小说家进行个案考察,以其来辐射其背后所指涉的类似小说家群体的作为方式、从业特点与职业认同。结语部分,通过对以近代报刊为表征的大众媒介在晚清这个特殊时代的登场,及其营造的有别于古代文学的全新媒介环境对文学和中国传统文人的重要意义的总述,作者认为:以提供稿酬为生活资本的作家这一职业的的诞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具有变革性意义的事物,是中国文学传播媒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4-06-01)
关纪新[8](2011)在《“欲引人心之趋向”——关于清末民初满族报人小说家蔡友梅与王冷佛》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满族报人写小说的很多,今天还能够当作这批小说家代表来谈论的,主要是蔡友梅、王冷佛等人。蔡友梅等人写小说的目的不是要简单的去说故事,而是"欲引人心"、"开通民智",从而做到"与列强相颉颃"。他们的作品,既有对本民族传统观念的承续,也有对现代文明西风东渐的体认,还有对清末民初特殊时代人文变迁的描摹。(本文来源于《满语研究》期刊2011年02期)
报人小说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末民初,云南近代报人小说家开始出现。他们兼有报人和小说家双重身份,是云南第一代小说作者。思想上,报人小说家具有强烈的启蒙精神、新旧杂糅的矛盾性。他们的出现促进了云南近代小说创作繁荣,标志着云南职业作家初步形成,对20世纪云南文学有着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报人小说家论文参考文献
[1].梁冬丽.近代岭南报人小说家王斧考述[J].明清小说研究.2019
[2].孟丽.论云南近代报人小说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8
[3].曾礼军.近代报人小说家群体的代际兴替与时代特征——以上海活动中心为例[J].求是学刊.2016
[4].曾礼军.乡邦文人与都市文学——清末民初上海文学建构中的报人小说家群体[J].文学评论.2015
[5].吕朋,周怡.晚清着名报人小说家李伯元[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6].许恋恋.小说家背后的名报人[D].南京师范大学.2014
[7].申畅.媒介环境视阈下文学创作的职业化之路[D].吉林大学.2014
[8].关纪新.“欲引人心之趋向”——关于清末民初满族报人小说家蔡友梅与王冷佛[J].满语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