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双壳类论文-肖晋志,刘息冕,刘益搏,徐亮,欧阳珊

淡水双壳类论文-肖晋志,刘息冕,刘益搏,徐亮,欧阳珊

导读:本文包含了淡水双壳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赣江,淡水双壳类,分布,丰度

淡水双壳类论文文献综述

肖晋志,刘息冕,刘益搏,徐亮,欧阳珊[1](2012)在《江西赣江中下游淡水双壳类分布与丰度》一文中研究指出淡水双壳类是淡水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等生态系统中有重要功能。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对江西赣江中下游淡水双壳类的种类、分布及丰度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双壳类34种及亚种,隶属3科14属。中游双壳类有8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和河蚬;下游干流有34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河蚬、洞穴丽蚌和中国尖嵴蚌。赣江中游、下游干流双壳类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6.4±9.1ind./m2、21.0±25.4g/m2,26.7±44.1ind./m2、212.3±314.8g/m2。从赣江中游到下游干流双壳类物种多样性、密度和生物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2年11期)

黄羽,戴银根,吴小平,祁涛,李霞[2](2011)在《淡水双壳类物种的多样性格局和研究策略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淡水双壳类的适宜淡水生活的特征、研究方法、物种多样性的分布、面临的威胁和对其保护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为淡水双壳类物种的多样性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探讨淡水蚌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实现淡水蚌物种多样性的长期稳定。(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2期)

闫慧,李心清,周会[3](2008)在《淡水双壳类壳体碳同位素研究:以河蚬(corbicula fluminea,Müller1774)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双壳类壳体碳酸盐(文石)稳定同位素组成已被广泛地用于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中,但是双壳类壳体碳同位素组成所指示的气候和环境意义一直是争议的问题。对双壳类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进行了室内养殖,并选取两个壳体样品(壳高,A=13mm,B=9mm),测定其生长部分壳体和生长期间水体碳同位素,研究表明,随着水体碳同位素的升高(δ13CDIC由-5.24‰升至1.41‰),两壳体碳同位素也随之升高,表明水体对壳体碳同位素的影响;δ13CA分布范围为-4.76‰~-2.09‰,δ13CB为-8.49‰~-2.89‰,壳体A和B碳同位素均比预测平衡值偏负,表明壳体在形成过程中利用了新陈代谢产生的富集12C的CO2。根据计算壳体A在实验中沉淀部分壳体利用新陈代谢碳的比例(M值)为24%~43%,平均值为33%;壳体B为33%~75%,平均值为58%。M值随生物的生长呈下降变化,这说明在实验中河蚬主要是通过增加对DIC的吸收和利用来满足壳体生长对物质量增加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地球化学》期刊2008年03期)

刘勇江[4](2007)在《鄱阳湖淡水双壳类的资源状况及优势种繁殖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淡水双壳类是淡水水域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是淡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对水质的监测也有重要价值。作者于2007年对鄱阳湖的双壳类的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并对优势种类的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有双壳类软体动物3科14属50个种及亚种,包括贻贝科1属1种,蚌科12属47种,蚬科1属2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鱼尾楔蚌、猪耳丽蚌、背瘤丽蚌、洞穴丽蚌、河蚬、背角无齿蚌:多瘤丽蚌、高顶鳞皮蚌、橄榄蛏蚌、龙骨蛏蚌等种类出现频率小,是稀有种类。2.密度最大的种类为蚬科的河蚬平均为7.823ind./m~2。蚌科种类的密度明显小于河蚬,密度最大的圆顶珠蚌最高可达0.441ind./m~2。从生物量看,河蚬生物量最大,为19.80g/m~2,蚌科种类的生物量相对较少,其中生物量最大的为个体较大的叁角帆蚌,可达10.09g/m~2。3.分析显示,浅水区域淡水双壳类相对密度要比深水区域的密度高。就鄱阳湖而言,水深对双壳类物种丰富度未见明显影响。从底质类型看,双壳类大多分布数种类栖息于泥、沙为底质的生境,密度也相对其它底质中密度高。4.分析26种双壳类的种群结构可以看出,鄱阳湖双壳类多数种群处于衰退状态,从历史资料来看,许多种类很难采集到活体标本,处于濒危状态,如橄榄蛏蚌、龙骨蛏蚌等。5.研究了10种蚌的繁殖力,并分析了这些蚌的壳长和繁殖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10种蚌的繁殖力为0.78-61万粒,背角无齿蚌的平均壳长最大为12.70cm,其繁殖力最大为61万粒。(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7-12-01)

胡自强[5](2005)在《中国淡水双壳类特有种的地理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整理得出,中国淡水双壳类特有种计有58种,隶属于双壳纲(Bivalvia)2科17属,其中主要是蚌科(Unionidae)的种类(16属57种)。我国淡水双壳类特有种的组成和区系成分,以东洋界华中区的种类占绝对优势,仅有少数种类渗透到古北界;特有种在我国16个省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分布于江西、湖南、安徽、浙江、江苏五省。双壳类特有种的形成和保存可能与我国古地理环境及其生活的水域环境有关。(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舒凤月,吴小平[6](2005)在《淡水壳菜对鄱阳湖区双壳类的感染状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11~2002-05的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淡水壳菜对双壳类的感染情况调查显示,淡水壳菜对双壳类的感染具有普遍性,扭蚌、背瘤丽蚌、洞穴丽蚌、猪耳丽蚌等种类的感染率较高,所有个体的平均感染率为35.3%;不同的个体间,感染强度的变化比较大,所有被感染个体的平均感染强度为6.6;感染强度≥10的个体仅占被感染个体的18.4%;淡水壳菜主要寄生在双壳类的壳顶和进、出水管附近。(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05年01期)

卢宏金[7](1994)在《海南岛西部第四系灰岩洞穴中发现淡水双壳类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南岛西部第四系灰岩洞穴中发现淡水双壳类化石卢宏金(广西地矿局区调队)1988~1990年,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一分队,在承担海南岛一比五万坝王岭、猴弥岭幅区调过程中,于昌江黎族自治县七差、燕窝岭一带,第四纪洞穴堆积物中采获了丰富的双壳类化石。这个地区...(本文来源于《中国区域地质》期刊1994年02期)

朱国信[8](1991)在《吉林省抚松小营子组晚叁迭世淡水双壳类化石组合的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记述了在吉林省抚松县小营子组首次发现的炭蚌、珠蚌、篮蚬超科中的共6个属,8个种,4个新种,并对它们的分类位置、组合特征以及该层的对比、地质时代、意义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吉林地质》期刊1991年01期)

蔡绍英[9](1988)在《四川重庆、合川侏罗系自流井组的淡水双壳类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重庆北碚、合川炭坝一带(图1)的陆相侏罗系自流井组,顶、底分界明确,层序清楚,发育齐全,化石丰富,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标准地区之一。以前对该剖面的化石未作过系统采集和研究;1972年为了编写西南地区古生物图册,笔者与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白云洪、李玉文、田传荣以及原西南石油学院的魏家玺同志,在北碚施家(本文来源于《地层古生物论文集》期刊1988年03期)

蔡绍英[10](1988)在《四川重庆、合川侏罗系自流井组的淡水双壳类化石》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重庆北碚、合川炭坝一带(图1)的陆相侏罗系自流井组,顶、底分界明确,层序清楚,发育齐全,化石丰富,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标准地区之一。以前对该剖面的化石未作过系统采集和研究;1972年为了编写西南地区古生物图册,笔者与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的白云洪、李玉文、田传荣以及原西南石油学院的魏家玺同志,在北碚施家(本文来源于《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十一辑)》期刊1988-06-30)

淡水双壳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对淡水双壳类的适宜淡水生活的特征、研究方法、物种多样性的分布、面临的威胁和对其保护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为淡水双壳类物种的多样性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探讨淡水蚌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以实现淡水蚌物种多样性的长期稳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淡水双壳类论文参考文献

[1].肖晋志,刘息冕,刘益搏,徐亮,欧阳珊.江西赣江中下游淡水双壳类分布与丰度[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

[2].黄羽,戴银根,吴小平,祁涛,李霞.淡水双壳类物种的多样性格局和研究策略初探[J].湖北农业科学.2011

[3].闫慧,李心清,周会.淡水双壳类壳体碳同位素研究:以河蚬(corbiculafluminea,Müller1774)为例[J].地球化学.2008

[4].刘勇江.鄱阳湖淡水双壳类的资源状况及优势种繁殖特性[D].南昌大学.2007

[5].胡自强.中国淡水双壳类特有种的地理分布[J].动物学杂志.2005

[6].舒凤月,吴小平.淡水壳菜对鄱阳湖区双壳类的感染状况调查[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

[7].卢宏金.海南岛西部第四系灰岩洞穴中发现淡水双壳类化石[J].中国区域地质.1994

[8].朱国信.吉林省抚松小营子组晚叁迭世淡水双壳类化石组合的发现[J].吉林地质.1991

[9].蔡绍英.四川重庆、合川侏罗系自流井组的淡水双壳类化石[J].地层古生物论文集.1988

[10].蔡绍英.四川重庆、合川侏罗系自流井组的淡水双壳类化石[C].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二十一辑).1988

标签:;  ;  ;  ;  

淡水双壳类论文-肖晋志,刘息冕,刘益搏,徐亮,欧阳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