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上海:西方物质文明与新知识群体的近代体验(1843-1894年)

晚清上海:西方物质文明与新知识群体的近代体验(1843-1894年)

论文摘要

本文从新知识群体在晚清上海的近代体验入手,分析了近代物质文明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意义,从而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家群体——洋务思想家为什么呈群体在晚清上海出现提供发生学解释。本文重点分析了体验的文本,梳理了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群体是如何体验西方近代物质文明的。通过分析发现,新知识群体的近代体验经过了体验——想象——放大——曲解——对比——选择——升华这样一个过程,从西方物质文明转变为思想资源,进而升华为近代化经验。本文认为,晚清上海作为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中国的窗口,作为中国人身边最近的西方世界,新知识群体在这里取代了近代体验,导致了晚清洋务思想在这里聚集。但是不管是当下的学术界还是当时的清朝政府都没有看到晚清上海的价值,当时的清政府不舍万里派人到西方各国考察,没有发现“西方”就在身边。与晚清政府不同,在19世纪60年代,日本江户幕府多次遣使上海,到上海考察。日本人把上海作为走向西方最近的“入口”,在上海看到了“近代化”的物质形态,取得了近代体验,影响到了他们对西方的认识,开始了向西方的追溯。尽管当时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群体事实上不自觉地承担了日本踏禹使的功能,但是如果当时清政府发现了上海的价值,将其从民间的不自觉行为转变了官方的自觉行为,中国的近代化将是另一番模样。发现晚清上海的启蒙价值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晚清上海出现的西方近代物质文明,让中国思想界产生了近代体验,完成了思想的飞跃,从而导致了洋务思想家在晚清上海的聚集,以晚清上海为中心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旅程。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解题
  • 二 宗旨与结构
  • 三 学术史回顾
  • 第一章 晚清上海:出现在中国人身边的西方物质文明
  •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质文明进入晚清上海时间表
  • 一 马赛克城市的出现
  • 二 上海的开埠与文明的嫁接
  • 三 晚清上海的西方近代物质文明
  • 四 西方物质文明进入社会生活
  • 第二节 与世界同步的上海近代西方文明
  • 第三节 晚清上海:了解西方近代文明的重要通道
  • 一 能轻易接触到的西方近代文明
  • 二 了解西方文明的通道
  • 第四节 正视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对晚清中国的影响
  • 第二章 新知识群体在晚清上海的聚集
  • 第一节 新知识群体为什么向上海聚集
  • 一 江浙文人向上海聚集
  • 二 到上海躲避战乱
  • 三 到上海可以谋生
  • 四 晚清上海有更高的文化势位
  • 五 聚集效应
  • 第二节 晚清上海新知识群体的活动空间
  • 一 晚清上海几大文人聚集圈
  • 二 新知识群体活动空间与传统文人活动空间
  • 第三节 晚清到上海游历的盛行
  • 一 游上海、逛洋场、看洋景、开眼界
  • 二 晚清上海可游之地
  • 三 “一游一览,实足以乱我性情”
  • 第四节 新知识群体:近代文明的体验主体
  • 一 “新知识群体”新在何处
  • 二 新知识群体的聚集与晚清西方近代文明
  • 第三章 晚清上海游记中的西方物质文明——体验文本研究之一
  • 第一节 游记与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物质文明
  • 第二节 游记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物质文明
  • 一 《沪游杂记》
  • 二 《墨余录》
  • 三 《沪游脞记》
  • 四 《庸闲斋笔记》
  • 第三节 游记与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西方物质文明
  • 一 《淞南梦影录》
  • 二 《游沪笔记》
  • 三 《沪游梦影》
  • 第四节 晚清上海考察西方物质文明的使者
  • 第四章 竹枝词中的西方物质文明——体验文本研究之二
  • 第一节 竹枝词是晚清上海体验的重要文本
  • 第二节 竹枝词中的西方近代器物
  • 第三节 竹枝词与新知识群体对晚清上海的想象
  • 一“西域移来不夜城”
  • 二 西洋镜
  • 三 乌托邦想象
  • 四 不夜城
  • 第五章 《申报》头版头条中的西方物质文明(1872~1894)——体验文本研究之三
  • 第一节 对《申报》头版头条的文体分析——《申报》关于晚清上海西方近代文明的评论
  • 第二节 《申报》广告中见到晚清上海出现的西方器物
  • 第三节 对《申报》头版头条的文法分析
  • 一 高频词汇
  • 二 高频句式
  • 第四节 《申报》对洋务运动的态度
  • 第六章 《点石斋画报》中的上海西方物质文明——体验文本研究之四
  • 第一节 《点石斋画报》对西方近代物质文明的介绍
  • 一 统计分析
  • 二 想象与误读
  • 第二节 《点石斋画报》中的都市构件
  • 第三节 画面中的看客:朝里看与朝外看
  • 第七章 晚清上海的近代体验与文化选择
  • 第一节 租界与华界的比较
  • 第二节 东方与西方的比较
  • 第三节 效法西方的文化选择
  • 第四节 晚清上海与“变局”之说
  • 第八章 从“得风气之先”到“开风气之先”——洋务思想家的上海经历与思想
  • 第一节 对“洋务思想家”的学术界定
  • 第二节 洋务思想家的上海经历与他们的中西文化背景
  • 一 洋务思想家的上海经历
  • 二 学贯中西的文化素养与文化反思能力
  • 三 上海体验与西学主张
  • 第三节 洋务思想家的上海体验与思想的关系
  • 第九章 从“上海体验”到“上海经验”——洋务运动与晚清上海
  • 第一节 晚清上海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最重要的舞台
  • 一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晚清上海西方近代文明
  • 二 晚清上海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心舞台
  • 第二节 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与晚清上海
  • 一 李鸿章与晚清上海
  • 二 曾国藩与晚清上海
  • 三 张之洞与晚清上海
  • 第三节 晚清朝廷的上海观
  • 一 晚清上海地方官员与西方近代文明
  • 二 晚清朝廷如何看待上海经验
  • 三 晚清上海地位的上升
  • 第十章 近代日本对晚清上海价值的发现与西方视角的上海体验
  • 第一节 晚清上海:距离日本最近的“西洋”
  • 第二节 日本士人的上海体验
  • 一 上海给日本士人印象最深的黄浦江边的外国船只
  • 二 租界与华界的对比
  • 三 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兴趣
  • 第三节 晚清上海的近代文明对日本的价值及与中国的比较
  • 一 西方人对晚清上海的关注
  • 二 观察上海的西方视角
  • 三 西方视觉中的晚清上海价值
  • 第十一章 晚清上海的近代体验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 第一节 身份认同:租界也是华人的租界
  • 第二节 对租界华人地位的体验
  • 第三节 对租界风俗之坏的感知
  • 第四节 商战与竞争
  • 第五节 向西方学习,华人将自强于天下
  • 结语
  • 一 晚清上海的西方物质文明与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
  • 二 洋务思想家呈群体在上海出现的原因分析
  • 三 晚清上海的近代物质文明与近代中国对西方的文化认知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青年知识群体居住贫困及社会适应研究——以上海为例[J]. 青年研究 2017(01)
    • [2].从古代公共治策到现代智库——智库运行机制的历史考察[J]. 信访与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2016(06)
    • [3].民国时期上海知识群体的职业分层(1927—1937)[J].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16(00)
    • [4].知识群体脊柱康复保健操的创编研究[J]. 科学中国人 2017(11)
    • [5].乡村发展离不开年轻知识群体[J].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7(01)
    • [6].乡村知识群体与新农村建设——以山西省S村为例[J]. 中国农业信息 2014(07)
    • [7].知识·价值·权威——从知识群体权威的视角解析“后传统时代”的乡村整合[J]. 西北民族研究 2008(04)
    • [8].留学生与近代新知识群体的建构[J]. 理论月刊 2013(06)
    • [9].青年知识群体居住贫困化社会适应研究展望[J]. 大学教育 2013(03)
    • [10].李庆真《变迁中的乡村知识群体与乡村社会》出版[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1].民国时期城市知识群体的生活想象与身份认同——以《生活周刊》为例的分析(一九二五至一九三三)[J]. 社会科学论坛 2014(06)
    • [12].《明清知识群体的专业化与社会变迁》评介[J].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20(04)
    • [13].“层中层”的想象与行动:知识群体维权符号的抽象性与标出性[J]. 新闻大学 2018(01)
    • [14].新知识群体与五四运动[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 [15].漫步、出游与旅行:日常生活中的空间位移——以民国时期上海知识群体为例(1927-1937)[J].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15(00)
    • [16].晚清体育知识群体的公共交往(1890—1912)[J]. 中国体育科技 2018(04)
    • [17].“德先生”“赛先生”与江浙知识群体的文化渊薮[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8(03)
    • [18].近代温州第一个知识群体的生成及其贡献[J].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4)
    • [19].知识的权威:乡村整合的隐形力量[J]. 新西部(下半月) 2008(08)
    • [20].关于当代知识群体对科学术语认知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在校大学生为例[J]. 浙江社会科学 2014(02)
    • [21].“九一八”事变中的东北新知识群体群像[J]. 学习与探索 2013(08)
    • [22].堕落的乡村知识群体——论鲁迅对传统乡土社会文化生态恶化的精神焦虑[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07)
    • [23].高校知识群体视域下的网络社会法治功能[J]. 教育评论 2011(01)
    • [24].声音[J]. 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4(13)
    • [25].社会文化生活的断裂与承续——近代以来的知识群体与昆曲[J]. 学术月刊 2012(11)
    • [26].战后普通知识群体的报刊论政——《观察》周刊“读者投书”栏考[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01)
    • [27].“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新知识群体对民族国家的认同[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05)
    • [28].大革命期间共产党与醒狮派国家观比较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 2017(07)
    • [29].辨析“川普粉”现象——唐纳德·特朗普作为中国知识青年议题[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1)
    • [30].习俗移人:明清知识群体视野下的吴文化中心转移[J]. 兰州学刊 2013(03)

    标签:;  ;  ;  ;  

    晚清上海:西方物质文明与新知识群体的近代体验(1843-1894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