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引言:研究现状梳理,阐述选题的意义与价值。无论是地域色彩,还是女性视角,无论是诗意美,还是散文化,迟子建研究愈来愈呈现多角度多指向,但同时也意味着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很快被放到不同的展橱里去。文化人类学似一个完整的展厅,在更高远宏大的视角上关照其几乎所有的作品,徜徉在这个自足的文学世界里,对形成其风格的丰厚的文化底蕴进行深层意义的开掘,突破过去对其研究大都局限在某一领域甚至误读之局限,使所有的研究得到更好地整合与体现。因此,用文化人类学来解读迟了建的创作,不仅是一个新的视角,具有理论的创新价值,而且也许是一个更适合的方式。第一章: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从朦胧到自觉。从八十年代对梦中故土的一牛一世的眷恋,到九十年代多样生活嵌于心底,到新世纪对鄂温克族的关注,从潜意识中的朦胧到有意识中的清晰,我们看到那条地下的清泉已奔出地表。第二章:小小的北极村,世界的北极村。现代人类学的兴起,改变了地域文化的边缘地位,称它是人类文化独特的空间组合。因此我更愿意把北极村,泛称迟子建故事生成的一个虚构之乡,一种近乎原始的充满诗意又充满苍凉的生存状态与方式,扩而大之,包括礼镇、金井、白银那……她始终坚守并信心十足地认为终有一天“北极村”会成为滋养人类生命与心灵的“诗意的栖居地”,是解决人类现实困境的永恒之和谐……第三章:远方文化的迷恋:《额尔古纳河右岸》。和一般的人类学家“以现代文明回看原始生活的姿态”不同,迟子建“文化他者”的发现是现存的当下,体现了一个作家不是沉浸于远古的历史之中,而是从全球文化时空建构迈向文化多元并存的胸怀和眼界。第四章:恒久的人生追问:人生生命、生活生存、情感婚姻是人类恒久的命题,迟子建那本就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幻化成对所有生命生存状态的珍视,挣脱了小我的境界,上升到普适性的人类自身;坚守着写合法婚姻生活的幸福与酸辛,“男耕女织”式的双方劳动成果互享的地久天长,这与文化人类学家对人类情感婚姻的研究是契合在一起的。她没有随着西方女权主义在中国的深入推介而像有些女作家那样走向所谓“私语”化的深刻,她探索的就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实质:婚姻。第五章:文化造物:温情又忧伤的叙事与思维。故乡的山山水水和民俗民风把她严严实实地包裹,成为她离别家乡后永远的温暖如春。孤独寂寥的童年、宗教神话的笼罩,又使她担虑弥漫心扉,痛彻的哀愁化作苍凉的文字。充满诗意的散文化语言又与她温情忧伤的叙事与思维相融相谐。结语:业绩、局限与期待:迟子建用她二十多年始终如一的惊人坚守,创造了一片适宜人类成长的整饬家园。然而,将来的世界应是充满谅解与沟通的多彩空间。一个具有文化人类学思想的作家也许应该更具理性情怀,人类社会发展的车轮毕竟要滚滚前行,迟子建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对农耕生活与生存方式的不倦吟唱,也确实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类在由封闭走向现代文明的历程中,真的是没有光明可言、没有诗意存在吗?其实,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贾平凹、莫言等作家的创作中。我们当然期待,期待他们有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