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根据新疆石油污染区的土壤污染状况,从石油污染的土壤中筛选获得了3株优势石油降解菌,并初步探讨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菌株摄取石油过程中的作用机制;通过考察环境和生物因素对3株菌代谢石油能力的影响,及菌株代谢石油组份的范围,构建高效降解菌群,为最终将其应用于实际污染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克拉玛依油田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石油污染,土壤含油量波动较大,范围在5200-20345mg/kg,高于国家标准10倍以上,油田地区土壤污染严重,亟待治理修复。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分离到3株优势石油降解菌,经鉴定DM-1和DM-3为芽孢杆菌属细菌,DM-2为假单孢菌属细菌,3株石油降解菌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0℃,pH 7.5,盐度0.5%。通过细胞表面疏水性、排油活性及生物表面活性剂抑制剂EDTA对菌株降解原油的影响等实验证实3株降解菌对原油的摄取依赖于其自身分泌的表而活性剂,增加油-水表面面积,从而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表明3株菌产生表面活性物质是脂肽、脂蛋白类物质,菌株在对数生长期产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的产生是生长相关型,稳定期浓度达到最大。菌株DM-1、DM-2和DM-3产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条件为pH7.5,温度30℃,盐度0.5%,在48小时达到最大产量,分别为1.78g·L-1,2.15g·L-1和2.75g·L-1。添加葡萄糖、蛋白胨、酵母粉和生物表面活性剂有利于3株菌降解利用原油,其中蛋白胨对DM-1和DM-3降解率的提高优于葡萄糖和酵母粉,而酵母粉有利于DM-2降解原油。生物与环境因素对3株降解菌代谢石油的能力有显著影响,通过摇瓶实验分别得到了3株菌在原油浓度为1%时的最优降解条件和最高降解率:菌株DM-1在pH为7、温度30℃、接种量10%,150r/min下培养7d的降解率为66.94%。菌株DM-2在pH为7.5、温度32℃、接种量10%,150r/min下培养7d的降解率为63.39%。菌株DM-3在pH为8.0、温度30℃、接种量10%,150r/min下培养7d的降解率为77.05%。此外,3株降解菌对石油中的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的利用能力有差别。菌株DM-1和DM-2对饱和烃和沥青质有较高的降解能力,而菌株DM-3对饱和烃和非烃降解效果较好,同时对芳香烃的利用能力较菌株DM-1和DM-2有较大的提高。根据3株菌降解底物成分的差异构建石油降解菌群,获得了高效菌群3、4、16组合,7d的降解率分别达到了83.33%、85.25%和83.06%,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降解石油污染物。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第1章 文献综述1.1 石油污染现状和修复方法1.1.1 石油污染物及石油污染现状1.1.2 石油污染土壤的危害1.1.3 石油污染的修复方法1.2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1.2.1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1.2.2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及其微生物来源1.2.3 石油污染物降解与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的相关性1.3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1.3.1 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处理方法1.3.2 石油降解微生物1.3.3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影响因素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和技术框架第2章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2.1.1 供试土壤和石油2.1.2 培养基2.1.3 药品2.1.4 仪器2.2 方法2.2.1 土壤中石油含量的测定方法2.2.2 石油污染区土壤性质的测定2.2.3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方法2.2.4 微生物常规鉴定方法2.2.5 16SrDNA 分析方法2.2.6 石油降解菌生长曲线和生长特性研究2.2.7 细胞表面疏水性的测定2.2.8 菌株排油活性测试2.2.9 表面活性剂的定性测定2.2.10 表面活性剂的定量2.2.11 表面张力的测定2.2.12 油水乳化能力测定2.2.13 石油降解率的测定2.2.14 原油组分柱层析分析方法2.2.15 石油降解菌脱氢酶活的测定第3章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与鉴定引言3.1 石油污染区土壤样品的分析3.2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鉴定3.2.1 石油降解菌的筛选3.2.2 石油降解菌的鉴定3.3 石油降解菌生长特性研究3.3.1 石油降解菌生长曲线的测定3.3.2 初始pH 对石油降解菌生长的影响3.3.3 温度对石油降解菌生长的影响3.3.4 盐度对石油降解菌生长的影响3.4 小结第4章 石油降解菌摄取石油烃的机制引言4.1 石油降解菌产表面活性剂的初步研究4.1.1 石油降解菌表面疏水性研究4.1.2 石油降解菌产表面活性剂的确定4.1.3 表面活性剂定性分析4.1.4 初始pH 对石油降解菌产表面活性剂的影响4.1.5 温度对石油降解菌产表面活性剂的影响4.1.6 盐度对石油降解菌产表面活性剂的影响4.1.7 石油降解菌生长与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关系4.2 表面活性剂稳定性评价4.3 降解菌摄取石油烃的研究4.3.1 接菌方式对降解原油的影响4.3.2 EDTA 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抑制作用4.3.3 不同添加物对生物降解的作用4.4 小结第5章 石油降解菌降解条件的优化及高效菌群的构建引言5.1 环境和生物因素对石油降解的影响5.1.1 温度对石油降解的影响5.1.2 初始pH 对石油降解的影响5.1.3 盐度对石油降解的影响5.1.4 浓度对石油降解的影响5.1.5 接种量对石油降解的影响5.2 菌株降解石油能力与降解过程中微生物活性的关系5.2.1 菌株生长与石油降解之间的关系5.2.2 菌株脱氢酶活性与石油降解之间的关系5.3 菌株降解石油组分的分析5.4 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5.5 小结第6章 结论与展望6.1 结论6.2 展望参考文献附录致谢作者简介导师评阅表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石油污染物论文; 微生物降解论文; 摄取模式论文; 生物表面活性剂论文; 微生物菌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