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益气醒脑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益气醒脑饮,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质量标准
益气醒脑饮论文文献综述
夏天一,束畅,孙渺,高守红,陈万生[1](2017)在《益气醒脑饮的质量标准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升上海长征医院院内制剂益气醒脑饮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分别对黄芪、川芎、枳实、石菖蒲、丹参、红花6味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黄芪、川芎、丹参中的主要成分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原儿茶酸、丹酚酸B进行定量检测。结果:在TLC色谱中,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分离度良好,阴性对照无干扰。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原儿茶酸和丹酚酸B分别在质量浓度为3.30~132.24μg·m L-1、1.14~45.76μg·m L-1和6.34~252.60μg·m 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重复性好(RSD<1.93%),中间精密度佳(RSD<1.65%),准确度分别为101.47%(RSD为2.14%)、98.26%(RSD为2.64%)、99.39%(RSD为1.62%),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RSD<1.69%)。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可为益气醒脑饮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7年23期)
张念洁[2](2007)在《益气醒脑饮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益气醒脑饮由黄芪、丹参、川芎等七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消栓通络,醒脑开窍的功能。本方为临床经验方,用于中风的中经、中络证的急性期、后遗症期的中腑、中脏证的恢复期、后遗症期。本课题利用现代科技工艺将其研制成口服液,具体探讨了其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其药效学。采用单因素分析、正交实验等统计学实验方法,优化提取和制备工艺,并结合生产实际,确定最佳工艺。挥发油量为考察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石菖蒲、川芎,8倍水,水蒸气法蒸馏,每次6h。最佳提取工艺以黄芪甲苷含量为考察指标,取黄芪、丹参等6味中药,加水浸润12h,煎煮2次(8倍量水,2h),分次滤过。建立了制剂成型工艺,益气醒脑饮成型工艺研究益气醒脑饮平均PH为3.2;平均相对密度为1.07高于药典规定1.03;标示装量不少于93%;清度考察液体中无沉淀。并探讨了醇沉和ZTC1+1天然沉清剂对口服液的澄清度及黄芪甲苷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醇沉条件:醇沉浓度为60%时,相对密度为1.10;ZTC1+1天然澄清剂工艺滤所得黄芪甲苷含量的条件:液浓缩至(1:5药材(g):药液(ml)),6%药液量的1%澄清剂B组分,3%药液量的1%澄清剂A组分,A、B组分加入时间间隔2h。经稳定性考察可见两种不同工艺制备的益气醒脑饮的外观、色泽、相对密度、pH值近似,ZTC1+1天然澄清剂处理过的益气醒脑饮未见沉淀,醇沉过的益气醒脑饮有少量沉淀;薄层色谱显示两种不同工艺制备的益气醒脑饮中ZTC1+1天然澄清剂处理过的益气醒脑饮黄芪甲苷成分的高于与醇沉。为生产提供工艺参数。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黄芪、丹参、川芎进行了鉴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合剂下的规定进行检查,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益气醒脑饮中黄芪甲甘、丹酚酸B的含量,并且进行了方法学研究。黄芪甲苷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17%,RSD=1.71%。丹参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23%,RSD=1.75%。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加速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通过抗凝血试验等试验,结果发现益气醒脑饮对血凝系统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07-05-01)
林厚文,郭澄,张纯,沈阳[3](2001)在《益气醒脑饮薄层色谱鉴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益气醒脑饮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益气醒脑饮中黄芪、川芎、枳实、石菖蒲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四味药的薄层色谱鉴别呈阳性 ,阴性对照无干扰。结论 :方法可靠 ,对样品的质量控制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01年04期)
刘玉华,凌卓莹,何冰,程靖[4](2000)在《益气醒脑饮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益气醒脑饮可使脑缺血 再灌注大鼠脑匀浆、血清NO、MDA含量明显降低 ,SOD活性明显增高 ,提示益气醒脑饮对缺血 再灌注大鼠脑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药药理与临床》期刊2000年02期)
林厚文,张剑秋,郭澄,张纯,李晓梅[5](2000)在《益气醒脑饮治疗中风病120例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益气醒脑饮是治疗中风病的经验方,为益气活血、消栓通络、醒脑开窍之剂。主要由黄芪、川芎、丹参、胆南星、石菖蒲等组成,经现代科技工艺配制成口服液,笔者对其制备工艺和质量标准进行了系统研究。该制剂使用方便,效果显着。现将临床资料较完整的120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全部来自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人。按照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符合条件的为观察对象。120例患者中男85例(占70.8%),女35例(占(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00年04期)
林厚文,李晓梅,张纯,郭澄[6](1999)在《正交设计法研究益气醒脑饮的制备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正交设计法,以絮凝剂用量、沉淀时间和超滤膜截留分子量大小为考察因素;以制剂澄明度和黄芪甲甙含量为考察指标,优化益气醒脑饮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超滤膜孔径大小和絮凝剂用量比例是影响本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沉淀时间对制剂质量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1999年12期)
徐立,魏翠娥,刘建勋,林厚文,张纯[7](1996)在《益气醒脑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益气醒脑饮可改善因脑中动脉阻断而形成局灶性脑缺血后大鼠的神经症状,并可缩小脑梗塞范围。提示该药对缺血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1996年03期)
林厚文,张纯,张安文,李晓梅[8](1995)在《薄层扫描法测定益气醒脑饮中黄芪甲甙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硅胶G薄层板上,以氟仿一醋酸乙酯一甲醇一水(20:40:22:10)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采用单波长(λ_s=510nm)薄层扫描法测定了益气醒脑饮中黄芭甲甙的含量,结果准确、可靠,方法简便。(本文来源于《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期刊1995年03期)
益气醒脑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益气醒脑饮由黄芪、丹参、川芎等七味中药组成,具有益气活血,消栓通络,醒脑开窍的功能。本方为临床经验方,用于中风的中经、中络证的急性期、后遗症期的中腑、中脏证的恢复期、后遗症期。本课题利用现代科技工艺将其研制成口服液,具体探讨了其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其药效学。采用单因素分析、正交实验等统计学实验方法,优化提取和制备工艺,并结合生产实际,确定最佳工艺。挥发油量为考察指标,实验结果表明,石菖蒲、川芎,8倍水,水蒸气法蒸馏,每次6h。最佳提取工艺以黄芪甲苷含量为考察指标,取黄芪、丹参等6味中药,加水浸润12h,煎煮2次(8倍量水,2h),分次滤过。建立了制剂成型工艺,益气醒脑饮成型工艺研究益气醒脑饮平均PH为3.2;平均相对密度为1.07高于药典规定1.03;标示装量不少于93%;清度考察液体中无沉淀。并探讨了醇沉和ZTC1+1天然沉清剂对口服液的澄清度及黄芪甲苷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醇沉条件:醇沉浓度为60%时,相对密度为1.10;ZTC1+1天然澄清剂工艺滤所得黄芪甲苷含量的条件:液浓缩至(1:5药材(g):药液(ml)),6%药液量的1%澄清剂B组分,3%药液量的1%澄清剂A组分,A、B组分加入时间间隔2h。经稳定性考察可见两种不同工艺制备的益气醒脑饮的外观、色泽、相对密度、pH值近似,ZTC1+1天然澄清剂处理过的益气醒脑饮未见沉淀,醇沉过的益气醒脑饮有少量沉淀;薄层色谱显示两种不同工艺制备的益气醒脑饮中ZTC1+1天然澄清剂处理过的益气醒脑饮黄芪甲苷成分的高于与醇沉。为生产提供工艺参数。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黄芪、丹参、川芎进行了鉴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合剂下的规定进行检查,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益气醒脑饮中黄芪甲甘、丹酚酸B的含量,并且进行了方法学研究。黄芪甲苷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17%,RSD=1.71%。丹参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23%,RSD=1.75%。建立了稳定可靠的质量控制方法。加速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通过抗凝血试验等试验,结果发现益气醒脑饮对血凝系统有一定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益气醒脑饮论文参考文献
[1].夏天一,束畅,孙渺,高守红,陈万生.益气醒脑饮的质量标准改进[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7
[2].张念洁.益气醒脑饮的研制[D].延边大学.2007
[3].林厚文,郭澄,张纯,沈阳.益气醒脑饮薄层色谱鉴别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1
[4].刘玉华,凌卓莹,何冰,程靖.益气醒脑饮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
[5].林厚文,张剑秋,郭澄,张纯,李晓梅.益气醒脑饮治疗中风病12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药材.2000
[6].林厚文,李晓梅,张纯,郭澄.正交设计法研究益气醒脑饮的制备工艺[J].中药材.1999
[7].徐立,魏翠娥,刘建勋,林厚文,张纯.益气醒脑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6
[8].林厚文,张纯,张安文,李晓梅.薄层扫描法测定益气醒脑饮中黄芪甲甙的含量[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