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论“松雪体”对高丽末朝鲜初书画艺术的影响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文艺学
作者: 朴相泳
导师: 陈炎
关键词: 赵孟俯,忠宣王,李齐贤,李嵓,书法,绘画,影响
文献来源: 山东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赵孟俯生于宋末元初,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虽然曾任高官,但不能算是完全的政治家。)他在青少年时期渡过了经济和身份上的难关,特别是宋太祖十一代孙的血缘关系给他带来了心理和社会的矛盾。但是他不仅克服了困难,而且把自己得到的感情都体现到他的艺术哲学上。 赵孟俯从青少年到晚年参与了许多艺术活动,并且在书法、绘画、诗歌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赵孟俯的艺术成就不仅影响了元明清的书艺界,而且也影响了古代的韩国(特别是高丽末到朝鲜初的阶段)以及其他的亚洲国家。所以笔者根据上述内容,按以下的顺序来研究本文内容。 本文总共编为六章来进行讨论。 第一章,说明笔者的研究动机、研究目的以及本文进行研究的方法等。 第二章,了解赵孟俯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忽必烈的求贤活动及对南方人士的态度、赵孟俯的官宦生涯。 第三章,通过对赵孟俯的生涯和家境的了解,探究不同时期赵孟俯的艺术活动,从中了解他的学书过程和书风,并研究赵孟俯书体形成的渊源与书体特征。对赵孟俯艺术思想的核心复古主义进行研究。 第四章,赵孟俯的成就不仅表现在书法上也表现在绘画上。他的绘画风格不限,取众家之长且题材广泛。因此为了解他的绘画世界首先要简略的研究唐代到宋代画坛上的一些情况,同时探究元代画的特征和赵孟俯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来了解绘画美学观念。 第五章,此章主要是探讨古代韩国的高丽末期。这一时期高丽王在元大都建立万卷堂并同当时的元大儒相交游,使松雪体传入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因此笔者在此章主要研究当时高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当时重要人物的生平及思想艺术活动,了解关于两国交流的一些情况。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研究动机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元朝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元世祖平定江南
一、元世祖对南宋采取的手段
二、元世祖的求贤纳士活动
第二节 赵孟頫与江南人士的交流
第三章 赵孟頫的生涯与书法艺术
第一节 赵孟頫的生涯与家境
一、“吴兴八俊”之一—赵孟頫
二、赵孟頫出仕元朝
三、出仕后赵孟頫的心理矛盾
四、佛教对赵孟頫思想的影响
1、当时的佛教情况
2、赵孟頫和高僧中峰明本的净土思想
五、欲归隐的赵孟頫
第二节 从各个时期来看赵孟頫的艺术生涯和交游人士
一、青少年时期(一岁至三十二岁)
二、出仕元朝至总管济南时的学书和交游(三十三岁至四十二岁)
三、休病江南时的学书和交游(四十三岁至四十四岁)
四、任江浙儒学提举时的学书和交游(四十五岁至五十六岁)
五、再次赴京时的学书和交游(五十七岁至六十五岁)
六、晚年居家时的学书和交游(六十六岁至六十九岁)
第三节 从赵孟頫作品中来理解其学书风
一、出仕前的学书(一岁至三十二岁)
二、出仕后的学书(三十三至五十六岁)
1、第一次赴大都至总管济南的时期
1)《保母帖》跋文中的气
2)《保母帖》跋文中的韵
3)学元常和萧子云的书风
4)重视“二王”的书风
5)“清净”色彩的书风
2、任江浙儒学提举十年间的书风
1)学王羲之书风与行书中的意境
2)宋濂的“三变说”
3)重视元常和“二王”书风的小楷
4)“用笔刚劲”与“刚柔之气”的独特书风
5)重视“人格”和“千古不变用笔”的书风
三、第二次赴京时期(五十七至六十六岁)
1、具有道家色彩的楷书
2、《十七帖》和赵孟頫的草书
3、以钟、“二王”为基础的个性书风
4、松雪书风传到国外
5、擅长众书体的赵孟頫
四、晚年居家时期(六十七至六十九岁)
1、“意气”放大的书风
2、不能确定的唐人遗风
第四节 宋末元初的书坛背景
一、简介宋代法帖
二、宋末元初的书坛状况
三、宋代存在的两种不同书风(宋四家)
1、蔡襄的书学
2、苏轼的书学
3、黄庭坚的书学
4、米芾的书学
第五节 赵孟頫书体形成洲源
一、赵孟頫体形成的概略
二、影响赵孟頫书体形成的几大书风
1、思陵书风
2、李邕书风
3、苏灵芝书风
三、影响赵孟頫体形成的其他因素
第六节 赵孟頫的书法观和特征
一、赵孟頫书法艺术形成的背景
二、松雪体的特征
1、复古主义的特征
2、至元二十七年的写经活动
第四章 赵孟頫的绘画艺术
第一节 元代画坛状况
一、元代山水画
1、元代以前的山水画状况
2、元代山水情况
3、赵孟頫山水画中的“古意”
第二节 元代画的特征
一、士人与隐逸、脱俗的画风
二、元代南北山水画风的融合
第三节 赵孟頫的绘画特征
第四节 赵孟頫的绘画艺术在画史上的作用
第五节 赵孟頫的绘画艺术在画史上的地位
第六节 从花鸟和竹石来看书画同源论
一、花鸟画的变迁过程
二、从赵孟頫的《枯木竹石图》来看“书画同源”论
第七节 赵孟頫的绘画美学观
一、传统上变异出的“古”
二、线条构成形式上的“古”
第八节 北方山水和南方山水的集成
一、从画风渊源的角度来看南北画风的融合
二、从画风特征的角度来看南北画风的融合
第五章 赵孟頫对高丽末期书画艺术的影响
第一节 高丽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高丽末期士大夫政治概况
二、松雪体的流入过程
第二节 高丽和中国的绘画交流
第三节 高丽末期书法艺术风格与分派
第四节 高丽末代表书法家和书体
一、益斋·齐贤对松雪体普及的影响
1、家境和生平
2、益斋的思想
3、益斋在元朝留下的痕迹
4、益斋和元代巨儒的交游
二、杏村·李嵒的书法艺术形成
1、家系对杏村·李嵒的影响
2、姻戚关系和周围人物
3、李嵓书体的形成
第六章 赵孟頫的书画艺术对朝鲜的影响
第一节 朝鲜初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 朝鲜初期流行的松雪体
第三节 以安平大君为中心的松雪体的流行
第四节 朝鲜15世纪的书法特征
第五节 朝鲜16世纪前后的书法艺术特征
一、16世纪前期的书法艺术特征
二、16世纪后期的书法艺术特征
结论: 艺术精神存在论
一、艺术本质的特性
二、精神本质的特性
三、艺术和精神
参考文献
后记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发布时间: 2005-10-17
参考文献
- [1].赵孟俯画品与画论的研究之研究(1982-2012年)[D]. 叶玲红.上海大学2015
- [2].元代书法家群体与复古观念研究[D]. 程渤.南京师范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论朝鲜后半期书法艺术的发展[D]. 辛勋.复旦大学2009
- [2].元代书学研究[D]. 马天博.中央民族大学2010
- [3].隋代书法研究[D]. 虞晓勇.首都师范大学2003
- [4].晚清贴学研究[D]. 曹建.南京艺术学院2004
- [5].中国古代“线的艺术”研究[D]. 陈龙海.华中师范大学2004
- [6].唐代书画理论及其审美观研究[D]. 邵军.中央美术学院2004
- [7].两晋书法研究[D]. 孟云飞.首都师范大学2005
- [8].别有狂言谢时望,但开风气不为师[D]. 张小庄.南京师范大学2005